辛龍康
[摘?要]
聲樂藝術是一種將語言與音樂相融合給人以美的感受的藝術表達方式,聲樂作品的演繹是一種創造美的過程,演唱者在尊重作品原創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對作品感受,結合自己歌唱的經驗、修養等以聲情并茂的方式展現作品的情節美感和藝術內涵。研究音樂美學與聲樂藝術實踐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促進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本文對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表達過程中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探討,以期從美學學科理論角度闡明其內在的聯系。
[關鍵詞]聲樂藝術;音樂美學;辯證統一
[中圖分類號]J6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036-03
當代音樂美學的藝術創造受到了聲樂藝術領域的高度重視,國內外對聲樂藝術探討從早期的人體生理學研究逐漸轉向藝術理論研究。近代我國聲樂藝術領域的美學研究起步較晚,與西方聲樂藝術美學發展存在差距,但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一定進步,作為藝術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美學把音樂藝術的基本規律、特征等與聲樂藝術表達進行了劃分。聲樂藝術由于運用“人聲”作為藝術表達手段,因此它更具有普遍性與親民性,為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中體現提供了重要的條件。近年來,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推進,國內各大高等藝術院校逐漸重視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藝術學院開設音樂美學、聲樂藝術等相關的課程。這也表明,高校對培養聲樂表演人才方面開始逐漸重視“美學”與“演唱”之間的內在聯系。目前國內聲樂藝術仍在不斷進步,關于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演唱過程中的影響需要進一步探析。
一、音樂美學概述
(一)音樂美學的內涵
不同的人欣賞同一個聲樂作品后,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理解,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涉及到了一些音樂藝術規律性的問題,也就是說關于音樂本質的問題。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中的應用,不僅需要對某一部聲樂藝術作品進行分析,也需要尋求并解答一些反映音樂藝術共同規律的問題。因此,音樂美學是一門研究音樂藝術規律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音樂學與美學相結合的學科。[1]
(二)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
音樂美學與哲學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音樂美學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用哲學的思辨方法來解決,方法論與知識論在當代與歷史的音樂美學思想中的應用起到了一定的貢獻意義。因此,探討音樂美和審美的基本規律,需要采用哲學的方法。[2]
歌唱是一種實踐活動,它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著巨大的聯系。聲樂演唱是人類社會生活組成的一部分,聲樂演唱產生于社會,同時也作用于社會,并參與到社會生活人際關系交流中,由此可見聲樂藝術與社會學也存在一定聯系。音樂美學作為理論研究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產生對社會生活具有正面影響,為了實現它的社會功能,需把聲樂藝術的社會性質納入到美學研究對象之中。
聲樂藝術與人們從事的日常活動一樣,受到人心理活動的支配。聲樂美學產生于心理并作用于聲樂作品,給予觀眾美的感受。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于音樂美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習音樂美學的意義
音樂美學對聲樂藝術給予了一定的關注。通過研究視角與觀念的創新,為聲樂藝術理論的建設與聲樂藝術活動的發展注入新的元素并開辟了新思路。???在音樂美學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對音樂美學理論知識得以理解運用,要結合自身環境、教育背景等方面對聲樂藝術開展系統的研究,使得我們對于聲樂表演作品更加深入了解,才能對音樂美學與聲樂藝術之間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學習音樂美學可以提高個人審美能力。聲樂藝術演唱家們通過學習音樂美學對聲樂作品的把握更加準確,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使得音樂風格表現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演唱者產生對聲樂藝術不同與主觀認識的更深層次的客觀認識,這對聽眾也一種不同的感受。因此,學習音樂美學對聲樂藝術的審美方向起到一定引導作用,同時學習音樂美學對于提升聲樂演唱者與聽眾的音樂修養具有重大的貢獻意義。
三、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中的體現
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與觀眾之間進行相互的審美交流形成了審美對象。對于聲樂演唱的主體來說,構成審美對象的基礎是演唱者在聲樂藝術中的歌唱,而審美意識的基礎是觀眾的聽覺、視覺等。分析聲樂演唱中的音樂美學,可以在欣賞者與演唱者的兩個審美角度進行分析。
(一)聲樂藝術中演唱者的審美意識
聲樂藝術其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具體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表述內容是演唱者的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所以演唱者在現實表演中,承擔著二度創作的任務。美學意義上的美,可以劃分為主客觀美與主客觀相通美等。主觀美是審美主體感受的呈現,一首聲樂作品有的人感覺好聽,有的人感覺不好聽,這與審美主體的審美態度、審美趣味等和審美能力不同有關系,也可以說是由審美主體的特殊性造成的。[3]客觀美是審美者聽覺、視覺的一種標準尺度,也是在標準尺度范圍內的審美活動。將主觀美與客觀美這兩種體驗相結合可以更好的對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為什么我們要對二度創作如此重視,因為一個完整的聲樂審美過程,先是對聲樂作品的首次創作也就是原創作家的作詞作曲,其次是聲樂演唱者將自身藝術修養與原創者的創作意圖進行融合的二度創作,最后是三度創作也就是大眾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與欣賞。聲樂審美過程中二度創作起著紐帶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中間環節,在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唱者不僅是需要將聲樂作品的藝術內涵表現出來,還需要滿足大眾對其審美的需求。聲樂演唱作為二度創作充分展示了演唱者的情感表達與藝術修養,因此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音樂美學與表演者的審美意識關聯密切。
在聲樂藝術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類狀況,不同的演唱者即使是演唱同一首藝術歌曲,演繹出得效果差異很大,所帶來的情感體驗也不同。其原因就是演唱者主體音樂文化素養不同,生活背景環境不同,心理生理年齡不同等因素,導致其審美觀念存在差異,自然演唱效果也存在差異。詞曲作家在首度創作時,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音符寫在紙上,演唱者需挖掘作品背后傳遞的感情與藝術內涵,并對作品注入動力賦予新的生命。如今的科學、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快,人們仍然還是喜歡真人真唱的表演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真人演唱過程中可以欣賞到對作品獨一無二的演繹,這里面摻雜著演唱者的情感、智慧、修養等,這是非真人不能替代的。
大多數人喜歡聽音樂,其主要原因在于聲樂作品經過不同的人演唱,會產生不同的新鮮元素,并在情感上會引起大眾的共鳴。有許多優秀的歌唱家的演出,讓作品在原有的情感內涵上又得以升華,甚至會超出作曲家的預想。因此聲樂藝術中的音樂美學集中體現在演唱者自身的審美意識中,同時也是實現作品二度創作的根本因素。
(二)聲樂藝術中欣賞者的審美意識
每一個聲樂作品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歷史風格,由于每個演唱者的處理方式不同,演唱聲樂作品的效果也不同。許多演唱者在聲樂表演的時,在尊重原創的風格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感悟、感情與處理等,創造了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念。演唱者的審美并不能完全代表每個觀眾的審美趣向,演唱者需了解聲樂作品的產生時代背景,挖掘其潛在的內涵,把握聲樂作品風格進行演繹。這與音樂美學中“尊重作品歷史背景,用當代人的眼光進行表演”相契合,用當代人的審美對聲樂作品進行添加,找到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元素,實現當代性與歷史性的高度統一,獲得高質量的聲樂演唱效果。[4]
不同種族、民族的聽眾其音樂的審美觀念有著巨大差異,在聲樂表演過程中,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作品的音律、節奏、曲風上。比如:黑人爵士樂,這類音樂是在黑人民權運動的音樂背景下產生的,特點就是態度直接、節奏自由,很明顯這種風格對于其他種族較難接受,后來又衍生出來了帶有非洲巫毒色彩的藍調音樂,再后來嘻哈音樂得誕生展現了積極樂觀的精神。因此聲樂藝術需要考慮聽眾的審美訴求,吸引不同年齡種族、民族的聽眾的審美意識,這樣才能演唱出貼合聽眾審美的效果。
在聲樂藝術中處理情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引起聽眾產生共鳴的關鍵。優秀的歌唱家在演唱聲樂作品時,會使用自己的真實情感與聽眾進行交流,喚醒潛藏在聽眾心底的以往經驗感受,給聽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因此情感體驗對于聲樂藝術中的音樂美學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聲樂藝術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時投入真實的情感,如果演唱者情感把握不準確往往會導致聽眾無法感受作品,所以應注重作品自身感情的同時,加入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滿足觀眾的審美為作品注入活力。
四、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中的影響
(一)有助于聲樂藝術的積極再創造
聲樂藝術始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大大增加,音樂美學在聲樂藝術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聲樂藝術與音樂美學的有機結合成為陶冶情操,提升全民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原創者與演唱者之間相互促進。原創聲樂作品的不斷出現,使得聲樂演唱者的唱功技巧有施展之地,使得聲樂藝術得到一定發展。原創者的首度創作為演唱者表演提供了可能,是聲樂演唱的基礎。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二次創造,使作品賦予了新的靈魂并通過聲音展現給聽眾,充分的表達了原創詞曲作家的情感。因此聲樂藝術需要原創詞曲作家的首度創作與演唱者的二度創作緊密結合,提高雙方的藝術修養,培養廣闊的創作性思維,為聲樂藝術領域的發展與進步做出貢獻。
欣賞者與演唱者之間相互影響。演唱者通過對聲樂作品的演繹帶給欣賞者精神上的愉悅,豐富其審美體驗,情感上得以升華。欣賞者又根據自身的感受反饋給演唱者提供精神信息,欣賞者的關注與支持對演唱者來說十分關鍵,因此欣賞者的認可有利于實現聲樂表演與聲樂作品的現實價值。
(二)有助于發掘聲樂藝術的內涵
尊重作品的原創性是聲樂藝術的真實性體現,而演唱者作為解譯者不能背離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樂譜實體等。只有對作品進行細致的研究,理解原創者的創作意圖,才能準確的把握作品傳達的內容。演唱者作為聲樂演唱的主體,不僅要尊重原作,更要進行情感研讀結合自身經驗豐富作品,挖掘作品全新的涵養。由于記譜的局限性再多的音樂術語記錄也很難精確的傳達原創者的情感思維,正是因為存在這種不確定性,給演唱者的藝術表達留有空間遐想。同一首聲樂作品不同人演唱,由于自身條件、生活閱歷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即使同一個人演唱同一首作品,由于時間、心境、情感等存在不確定性,會導致每次演繹作品效果有所差異,這也是很微妙的一種過程。因此,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有利于發掘聲樂藝術的內涵。
(三)有助于傳達聲樂藝術的內容
所有的事物都處于歷史發展進程中,所以人們對現存事物的理解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演唱者在歌唱時,應充分尊重原創者的風格特色,了解作品的產生時代與創作意圖,發掘聲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與內涵。[5]還應把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美學思想注入聲樂作品,在保持作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行演繹。要想準確的傳達聲樂藝術的內容,即不能僅是演唱者個人審美意識和精神意志的表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將聲樂作品進行簡單的還原。需用哲學辯證統一的態度,通過歷史視界與現實視界的結合來演繹聲樂作品,用當代精神與審美意識對作品進行添加,賦予作品全新的“視界”。
(四)有助于表現聲樂藝術的情感
一名出色的演唱家需要具備高超的聲樂演唱技巧,所謂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正是古人對演唱技巧的夸贊。中外古今有很多演唱文獻,記載了歌唱的實踐,正是得益于這些身懷高超技術的演唱者的存在,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演唱家既要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也要具有深層的藝術涵養。在西方歷史19世紀后半葉,意大利演唱家揮別了以聲音音量為主的時代,到20世紀上半葉,聲樂藝術進入了光輝階段,使得演唱家的歌唱技巧、音樂文化修養等全面提高。演唱家以真、善、美等方式去詮釋作品,使得聲樂藝術豐富了社會、歷史等方方面面。當代的聲樂藝術為使情感準確的表達,需要演唱家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情感體驗、美學思想等藝術修養,并以獨特的智慧與藝術見解,賦予聲樂作品獨一無二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高超演唱技巧與深厚藝術修養的統一,有助于聲樂藝術情感的表達。
結?語
當代音樂美學學科的建設與聲樂藝術的發展,需要從事聲樂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與研究音樂美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在國內各大藝術高校重視音樂美學課程開發與應用的今天,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聲樂藝術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給予了一定解答,因此聲樂藝術的發展需要音樂美學的正確影響與引導。通過以上的探析,可以清晰的認識到音樂美學與聲樂藝術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音樂美學原理的學習是實現聲樂藝術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將音樂美學思想融入到聲樂藝術中,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才能更好地傳遞聲樂作品內容與美感,提升現有的聲樂藝術水準。
注釋:
[1]
張?前.音樂美學研究的對象與方法——《音樂美學基礎》緒言[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1(04):3—10.
[2]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0.
[3]張玉榮.論美的客觀存在與審美意識特殊性[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28—31.
[4]熱依汗古麗·木拉依甫.淺談聲樂表演中的音樂美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155,168.
[5]劉?暢.音樂美學啟示下的聲樂演唱藝術[J].藝術評論,2012(11):132—13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