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事物二元論、二元性現象已成為中西方音樂文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致力于論證二元性現象在俄羅斯藝術音樂、文學哲思視角下的相關含義及內容劃分,并以韋伯鋼琴奏鳴曲形式中存在的二元性現象為例,旨在通過對韋伯四首鋼琴奏鳴曲式二元性問題的分析,揭示二元性現象對藝術音樂領域,尤其是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文學作品藝術思維模式的啟示與影響。
[關鍵詞]二元性現象;變體結構;矛盾性;鋼琴奏鳴曲式;浪漫主義風格
藝術二元性現象,綜合了諸如實踐的探索經驗現象,以及理念的應然分析現象等雙世界、雙重性類別,也是奏鳴曲藝術創作的主要類別之一。在韋伯的四首鋼琴奏鳴曲中,二元性現象表現在分叉層面,即將藝術空間劃分為真實-理想的精神主義層面世界;真實-虛幻的現實主義雙重世界;以及教育教學系統層面的字符-雙重圖像歸總。
一、俄羅斯學派二元性現象綜述
二元性現象成為藝術文學作品中客觀存在的一個重要要素,藝術家、作曲家、文學家通過對其作品中出現的二元性現象進行對比分析,即各主題層次間所屬對立、統一的矛盾性、雙面性,將其藝術思維刻畫及現實作品呈現進行碰撞融合,這種藝術創作手法稱為多元性音樂文化的“(變幻)交聯劑”。根據科托娃(N.?S.?Kotova)[1],庫德里亞紹娃(I.?A.?Kudryashova)[2]的說法,這種現象作為一種多維現象,具有以下屬性符號特點:一)意識思維的二元性分支;二)二元性,人類本質的不一致性;三)自然、人格完整性的缺失;四)“內在人格”與“外在人格”的穩定性[3]。
世界文化中的二元性與“二元論、悖論、相對性、生物論”等類別息息相關。在相關學科的專業術語中,均有對其特殊意義指向性的論證內涵,例如;在哲學中的二元論有關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方面指的是人格分裂、分離精神障礙,即“多重人格現象、鏡像自我、精神分裂癥”,在文學批判論中所指的是“二元性、歧義性、雙重性”[4]。俄羅斯音樂學中使用的“二元性”“雙重性”“雙重世界”等概念未列入學科專業術語,主要是文本描述性涉及到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取向及現代文學圖像,而韋伯鋼琴奏鳴曲中的相關數據理解,不依賴于語言學領域中的概念定義及文學論述的類別劃分。
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二元性成為理解自然界本體與人類個體間鏈接屬性特征的形式之一。文學家、藝術家在反思這個問題時,提出《多重現實作品中“雙重”或“多重”世界與重疊圖像間的形式反饋》。西涅夫(E.N.Sinev)[5]談到帶有文學批判性二元性問題時,指出有關二元性概念內容及術語表述,缺乏實質的清晰度,將其內容概念歸總如下:一)二元性(或多重世界)文本的藝術空間范疇及運動軌跡;二)圖像系統層面的二元性字符(重疊/雙重圖像)相關表述;?三)“雙重”作為語義的結果,在“文本與文本”關系系統中根據互文性原則進行推理論述[6]。
通過西涅夫的思維論像分析,可見文學概述中的二元性一詞已被泛化、泛指為“雙重世界”和“雙重圖像”的概念。語言美學中的藝術二元性,作為一種藝術創作類別,是將文學形象中人物角色的刻畫,與作品內容中涵蓋的深層含義,作為一種鏡像圖文展示,揭示其對立、統一矛盾性的手段之一。
根據德魯克諾(T.?V.?Grudkina)[7]的說法,哲學、文學中的二元性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結構組織層面,通過兩部分組織內容揭示其性質特征[8];二)通過圖像、圖解內容判定“角色及其雙重性”;三)通過雙重性動機;1.引發動機(啟蒙進入世界的奧秘);2.心理(精神)動機或身理(物理)動機,使其獲得更高層面的真理性說法;3.“主動”動機與“被動”動機間相關人物主題層面及形象刻畫的自我展示;4.假面(假象)動機,“冒名頂替者,廣義上解釋為偽裝”。5.“雙重模式”判定,即二元對立性:和平/戰爭,原始/復刻,健康/疾病,規范/瘋狂等[9]。
在19世紀上半葉的藝術文學創作中,二元性現象的表現形式占主導地位。在德國浪漫主義美學中,一種揭示在現實與虛幻之中“幽深分裂”的浪漫主義形式,展現在現實主義生活與藝術家創造的幻想領域之間。正如德魯克諾所述,概念Doppelganger(“雙重”、“毗鄰”、“伴隨”)最早由德國作曲家唐·保羅(1741-1816)提出,并介紹其存在的基本原則,即“雙重性”的出現是自然人本體自我感知過程中,感官升華過程的體現,同時,也是建立在自我感知基礎上進行的深層次自我鏈接,感受自身與他人、外界關聯性的感知形式再現。霍夫曼(E.T.A.?Hoffmann)[10]提出影響“雙重性世界觀及處事態度”中審美觀念差異化現象的產生,是由其受眾群體及思維邏輯層次差異化導致的必然結果,并將其觀點中影響二元性現象受眾人群劃分為音樂家(專業性音樂愛好者)和非音樂家(非利士人士)兩類人群。
二元性成為矛盾的最高點,存在于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域范疇內,晚期浪漫主義文學矛盾的核心結構范式,包含其對立品質的共存問題,《其先決條件是它們的人格化/個性化在不同空間領域的“重新安置”》[11]。這種結構被稱之為?二元性的代表特性。并強調二元性是意識對立層面中形象特征的擬人化和角色內容個性化的概念屬性。二元性矛盾根據“雙合”原則解釋為存在于人格品質中的意志型態和審美差異感知型態。正如費多羅夫(F.P.?Fedorova)[12]所指:二元性,意味著從時間范疇到空間范圍的矛盾既定,在角色刻畫的任何特定時刻都有他的“另一個”開始,另一個“我”的存在,即二元對立性現象的產生界定[13]。
在浪漫主義音樂的藝術中,也有類似形式的探索及二元性觀念的表述。根據希金(A.?N.?Shikina)[14]相關理論說法中,提出關于《悖論/二律背反》論中“我”的變型,反映存在于二元性聲效文本的形式當中,具體表現為:在新的和聲配置中、等和弦轉調、多變活動性結構——圖形、背景的相互轉化過渡及在自由混合的創造形式中……[15]如何表達二元性思維及想法,希金也考慮到單一主題的作曲創作原則。并將此樣式形式稱之為“樣式系統元素的表現手段:語調、節奏,音調、和聲、紋理、流派、形式構建和組合。”被動式機械與自動式裝置的形象是通過“機械、玩偶、玩具在世界面孔中將原體形象進而取代,例如霍夫曼的“自我”審視作品《沙人》。
二元性可以作為主題、問題和動機,在文學文本中通過雙重世界形態現象,運用紋理、陰影、面具、擬人化、人格化、“物化”、矛盾、對立、提喻法和互文性等。如:安娜·普羅斯庫尼亞(Anna?Proskurnya)揭示了二重世界、雙重性在諧謔曲體裁中的文本展示。庫克林斯卡婭(Kuklinskaya)[16]在B小調奏鳴曲中將其二元性觀點進行舉例論證[17],李斯特也提出單一主題即一元論是二元性變題的一種形式等。
此外,這種技術與多重世界中的動機成像緊密相關:“單聲道—“顆粒”物質構成存在于多重世界組建的共享空間。每個單聲道組成部分,形成其自身“顆粒”的單一主題,可將空間范圍內的內容形式及物質表面基礎加以覆蓋、演變。在音樂藝術中,雙重性藝術形象的本質是將一些新的元素,引入到浪漫主義流派的歌劇或整個音樂領域范疇。十九世紀歌劇的特色體現在音樂素材內容圍繞夢幻與現實間的碰撞鏈接。如霍夫曼同名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人物--霍夫曼,韋伯的歌劇《魔彈射手》的獵手--馬克斯,瓦格納歌劇《湯豪瑟》的人物角色--湯豪瑟,他們之間有著彼此不同的形象特征,如同加盧什科(M.?Galushko)[18]的評論,這些圖像基于語調特征,每個現象的產生是通過對其對立語境的合并進行擴充、填補,主要體現出戲劇情節與語調領域作品間的矛盾沖突[19]。
二、二元性現象在韋伯鋼琴奏鳴曲中的體現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年),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演奏家、音樂評論家。縱觀韋伯的音樂作品類別,作為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人,其作品風格結合了浪漫主義思潮與民族民間音樂文學的融合,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如代表作《魔彈射手》中對德國民間傳說的刻畫,器樂作品中對民族民間舞蹈曲種的模仿。在音樂作品創作中,從風格體裁、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等方面,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形式,并為標題音樂的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韋伯身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時期的交接,藝術的二元性主要體現在鋼琴藝術作品創作這一類別領域,以極具代表性的音樂體裁--奏鳴曲式為主。二元性觀點的闡述成為理解作曲家鋼琴奏鳴曲創作意義的關鍵。在韋伯的這些鋼琴奏鳴曲中,二元性現象主要表現在藝術情感色彩分支的層面上,即空間世界中真實/虛幻的二元性特征,并在圖像字符系統即圖像雙重性中最終顯現,這是一種特殊的音樂性格塑造形式。四首鋼琴奏鳴曲體現浪漫主義音樂與文學相關的情結背景形象,即“英雄主義雙生性”的刻畫。
在韋伯的奏鳴曲中,二元性現象主要展示在以下幾個層面;一)主題;二)構圖/曲式結構;三)體裁;四)圖像/角色。
奏鳴曲式的主題構建涵蓋句法范式的角色塑造及技術結構特征。以《第一鋼琴奏鳴曲》主題為例,其中,二元性現象主要表現在語調結構層面:音樂動機“減少了七和弦的介紹性引入”,并與“問題”動機形成在語義和空間層面表達的極性共軛,即兩個層面版本垂直方向之間反重力的相互對立性。這些動機間的對立性矛盾又使他們緊密相連。和聲減少了調式的不穩定性,卻增強了“問題”語調所帶來的疑問性色彩。這種不穩定性加劇了D-moll調性的偏差,并在前兩小節表現在尤為明顯,實行(ym.?VII減七—d-moll)的和聲語調形式。
在《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重奏部分,調性轉變由d小調到同名大調D大調上,主要的音樂字符、形象發展是從句法矛盾到二元性對立范式。在第一部分的重復部,兩個主題同時交替出現,即第一主題的主體部分與副主題的交替重合。表示兩個形態空間領域的重疊、對等;兩個互斥形式狀態的現實對立性。
二元性的藝術思維在韋伯《第四鋼琴奏鳴曲》中的體現形式為單一性主題的作曲原則。在韋伯鋼琴奏鳴曲的作曲層面,其二元性通過雙重部分藝術形式的展開得以體現。在《第一鋼琴奏鳴曲》中,發展部是建立在根據雙重的結構原理,分裂出兩個對比鮮明的主題部分。《第二鋼琴奏鳴曲》(op.39)第一樂章的發展脈絡類似于《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由兩個對比鮮明的主題部分組成。其第一樂章的主部部分是由沒有重復形式的簡單雙重部分構成。這一部分的特點是存在且包含兩個不同的主題素材,每個主題都圍繞階段性的結構內容。主體部分結合引子部分和呈示部分執行雙重功能性。結尾片段可作為再現部處理,呈現出呈示部的音樂材料特性。《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二部分的副部由簡單的兩部分重奏形式構成。總的來說,從組成部分來講,這一部分屬于兩部插曲的回旋曲式,豐富了變奏形式的內容結構,使其成為完整的變奏循環體系(A?A1?A2?A3?A4)。這種回旋曲式與變奏形式的組合變化,可以解釋為二元性現象存在的體現。
19世紀韋伯鋼琴奏鳴曲式與文學藝術間的對照結合之處,揭示了韋伯鋼琴奏鳴曲中藝術角色的模擬構思,及浪漫主義藝術風格中的“雙生”概念——我/非我。在韋伯的鋼琴奏鳴曲中,主要角色、風格等結構形式的二元性現象是通過系統構建的對立形象來進行圖像捕捉、確立。
《第一鋼琴奏鳴曲》:浮士德/靡菲斯特的形象(正義/惡魔),人物角色以歌劇二重唱詠嘆調的演繹方式,通過極具代表性的音樂語言,展示其個性化的浪漫主義風格,并在第三樂章再現部中采用敘事寫意手法,凸顯其二元性特征。
《第二鋼琴奏鳴曲》:溫迪娜/騎士的形象(傳說/真實領域范圍),將浪漫主義藝術創作風格與人物角色的戲劇沖突性作對比,在鋼琴演奏單聲旋律線條中,融入管弦樂型和聲織體,增強其二元性音響效果,豐富了人物角色形象及音樂和聲織體的語言特色。
《第三鋼琴奏鳴曲》:人物/命運的形象(真實/虛幻領域范圍),在主題部分以平行雙句體樂段的創作手法,將同名大小調進行功能性調性的轉變,使調性語言進一步升華,推動音樂形象、音樂情緒的持續發展。主題部分激昂、強烈與副主題部分恬靜、舒緩間音樂形象的對比,及三部曲式中關系大小調的運用,將二元性對立形象深入刻畫。
《第四鋼琴奏鳴曲》:人物/命運的形象(真實/虛幻領域范圍),作曲家有意識的調整第二、三樂章的結構順序,在第三樂章復式五部回旋曲式中,采用平行對比兩句式句法結構,引用民歌題材,豐盈人物情節故事內容的藝術幻及曲式結構的二元性現象。
在韋伯的鋼琴奏鳴曲中,浪漫派二元性思維和人物角色個性化的缺失與自動化主題動機[20]相關。轉換人物角色性格是浪漫主義文學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在《第四鋼琴奏鳴曲》三重奏的主題旋律中,脫穎而出的是小步舞曲的舞蹈流派體裁--華爾茲。同時采用固定音型的節奏型,賦予機械感的舞蹈屬性特征,旋律主題沿用三度音程逐步上升的運動軌跡。
二元性也表現在體裁層面:作曲家進行了由小步舞曲到諧謔曲體裁的轉換。韋伯鋼琴奏鳴曲小步舞曲的獨創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斯科里亞申斯卡婭(О.?А.?Skoryaschenskaya)[21]稱之為小步舞曲諧謔曲調:“小步舞曲--雖是向傳統風格致敬,但實際上是火熱戲劇的諧謔曲”。
因此,二元性現象在韋伯鋼琴奏鳴曲中的體現,不僅是音樂體裁與風格形式,在音樂主題、動機、紋理、創作思維及和聲語調的運用中,無一不體現出二元性現象的對立與統一,及藝術空間意識形態與字符系統層面的發展鏈接。
結??論
通過對二元性術語的定義解釋,及在現代文學批判論中有關二元性問題現象歸總,將主題、問題、概念、想法、原型等藝術領域不同觀點內容進行對比論證。就二元性現象對藝術音樂領域作品,尤其是韋伯鋼琴奏鳴曲所產生的影響作進一步說明。如上所述,藝術二元性現象是引導我們理解韋伯鋼琴奏鳴曲藝術特征的推動助力,是對音樂作品中創作背景、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風格體裁等要素的深入挖掘。二元性現象的確立是音樂作品中審美意識及作曲家個人風格特征的闡述,是新風格與傳統音樂文化間的繼承與發展,也是音樂社會功能性及音樂風格個性化的升華。
注釋:
[1]科托娃·尼娜·謝爾蓋耶夫娜,俄羅斯歷史科學博士,首席研究員。
[2]庫德里亞紹娃·伊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教育學候選人。
[3]http://web.snauka.ru/issues/2015/12/61412.
[4]西涅夫·葉夫根尼·尼古拉耶維奇.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中存在的二元性問題[J].阿爾漢格斯克學報,2004:8.
[5]西涅夫·葉夫根尼·尼古拉耶維奇,俄羅斯科學、社會理論與技術方法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
[6]西涅夫·葉夫根尼·尼古拉耶維奇.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中存在的二元性問題[J].阿爾漢格斯克學報,2004:4.
[7]塔蒂亞娜·弗拉基米羅夫娜·德魯克諾,俄羅斯哲學科學研究學家。
[8]德魯吉娜·塔蒂亞娜·弗拉基米羅夫娜.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二元性現象[J].舒雅:語言哲學,2004:6.
[9]德魯吉娜·塔蒂亞娜·弗拉基米羅夫娜.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二元性現象[J].舒雅:語言哲學,2004:7.
[10]霍夫曼·恩斯特·西奧多·阿瑪迪斯(1776—1822),德國短篇故事作者、小說家及音樂評論家。德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
[11]費多爾·彼得羅·維奇費多羅夫.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世界:結構和語義[M].莫斯科:莫斯科創新集群,2004:275.
[12]費多爾·彼得羅維奇·費多羅夫,瓦萊里婭·塞勒獎獲得者,教師、文化歷史學家。
[13]費多爾·彼得羅·維奇費多羅夫.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世界:結構和語義[M].莫斯科:莫斯科創新集群,2004:282.
[14]希金·亞歷山大·尼古拉耶夫娜,蘇聯和俄羅斯教師,語言學家,教育學博士,教授。
[15]希金·亞歷山大·尼古拉耶夫娜.浪漫主義作品中創造性自我意識風格的表現形式[J].科斯特羅馬學報:文化研究,2010:15.
[16]庫克林斯卡婭·瑪麗娜·雅科夫列夫娜,音樂學家、教師、評論家和戲劇音樂劇導演。
[17]米哈伊爾·普羅斯庫尼亞.淺析諧謔曲中的語調現象問題[J].
[18]米哈伊爾·加盧什科,烏克蘭音樂評論家,教育家。
[19]米哈伊爾·加盧什科.德國浪漫歌劇的審美原則[J].分析、概念、批評,1977:150.
[20]自動化成像——屬于機械裝備裝置,玩偶,玩具等,取代了人物被動處理的動作行徑,從正面代替其人物形象的刻畫。
[21]斯科里亞斯卡婭·奧列娜·阿道夫娜,俄羅斯音樂評論家和鋼琴家,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教授。
[收稿日期]2021-12-14
[作者簡介]李??韻(1989—??),女,博士,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洛陽??47193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