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清 郝建平



[摘??要]音樂學與音樂表演專業是普通高校中音樂類的兩大支柱專業,在非專業藝術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多數是在音樂學專業的基礎之上增設的,這一普遍現象,往往會形成在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等方面,與音樂表演人才培養目標、能力、素養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客觀現象,尤其體現在學生專業表演能力上。與之相比,專業藝術團體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探尋高校與專業藝術團體之間的深度合作,聯合培養專業高技能人才,是彌補非專業院校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條件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
[關鍵詞]音樂表演;藝術團體;藝術實踐;產教融合
全國音樂表演專業設置與綜合情況分析
音樂表演專業是以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為依托,培養具有較強的音樂表演、音樂編創和輔助能力,能夠在各級各類文藝團體、文化傳播與演繹公司,以及基層文化站、社會文化培訓機構從事音樂表演、藝術輔導和社會培訓等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音樂表演專業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展和壯大,辦學的院校也由原來肩負專門為國家各類文藝團體培養人才的專業藝術院校拓展到了各級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
從上面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音樂表演專業的辦學規模在不斷地擴大,而且分布不均衡。像一些人口大省河南、四川、山東,開設音樂表演專業的院校較多,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的地方院校開設音樂表演專業的比較少。
2021年6月22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設計了獨具特色的專業競爭力評價框架,通過學?!獙W科——專業三個層次的評價匯總形成對專業的綜合評價。排名指標體系設置學校條件、學科支撐、專業生源、專業就業、專業條件五個指標類別,共19項測量指標?!皩W校條件”考察一所大學的經費收入、師資規模、師資結構、教授授課等學校層面的培養條件,結果用于學校開設的所有專業;“學科支撐”考察專業關聯學科的水平和實力,一個學科對與其關聯密切的專業均有支撐作用;“專業生源”即專業錄取新生的高考成績,反映了該專業的社會聲譽和對學生的吸引力;“專業就業”體現了專業的畢業生被社會認可和接納的情況;“專業條件”考察本專業的平臺、名師、課程、教材等專業層面的培養條件以及本專業獲得的各種認證和重點建設情況。
在音樂表演專業排名中,共有149所高校上榜。A+層次的高校依次為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從全國音樂表演專業的綜合排名看,專業音樂院校的性價比,包括辦學質量,人才素養、就業情況以及社會的評價方面,都優于其他普通院校。也就是說,專業藝術院校無論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方面,還是師資隊伍、辦學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而且最終體現到了學生的就業狀況和社會對學校的良好評價上。
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辦學中存在的困惑
對于普通非藝術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來說,多數是在音樂學專業的基礎上設置的,受這一存在客觀現象的影響,往往會出現辦學與培養目標、手段、方法與音樂表演專業預期非相統一的尷尬之舉,集中體現和反映在生源及素養、辦學理念與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構架和實習實訓等方面。
(一)生源及素養:受到專業藝術院校優勢和近些年師范類專業就業優勢的雙重影響,對于普通師范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而言,無論是報考人數還是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往往處于劣勢。在一些生源總體數量偏少的地區,生源質量更是參差不齊,甚至部分學生的專業水準達不到專業的最基本要求。眾所周知,音樂的表演性最基本的條件是學生的專業水準,沒有專業水準,就很難談表演。
(二)辦學理念與目標:這里所指的理念與目標不是指理論層面的,而是指在具體教學與實踐中的實施與落實,即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進行培養的問題,是課程體現如何設置和構成,如何在教學環節中體現的問題,是音樂表演專業培養達成度的問題,是如何體現“表演性”的問題,是要具體落實在教學過程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三)師資隊伍與教學:教師是培養目標和培養質量達成度的具體執行者和踐行者,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就目前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師資方面,普遍存在具有專業教學能力和表演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匱乏的問題,導致在培養過程中,教學的方式、理念仍然是以過度強化專業技巧訓練為主,忽略了學生的專業表演性,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過程,必然會導致學生音樂激情和表現欲望的缺失。
(四)培養方式與特色: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千篇一律,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管理方式大同小異,在音樂表演藝術內容與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上沒有突出音樂表演專業能力的培養特點,音樂表演能力和舞臺藝術素質教育抓得不力,導致音樂表演人才培養不能適應人才競爭和人才流動空前加劇的勢態。
(五)專業實習與實訓: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應按照學生人數比例,建立一定數量的、符合要求的實習實訓基地,就音樂表演專業而言,實習基地多為各級各類文藝團體和藝術研究機構,但和師范類專業相比,缺乏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在實習實訓內容方式上缺乏固定性、長效性。
聯合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高等院校音樂表演專業是以培養音樂表演技能人才,為專業文藝團體提供演員為主要目標,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反映音樂院校的辦學質量,也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就業,因此,在現有條件下,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成為當務之急。
(一)依托文藝團體優勢?強化過程性教學合作
文藝院團不僅有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也有豐厚的表演藝術資源和眾多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具備的專才技能和舞臺素養都是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所得,而高校音樂教師多以課堂教學為主,舞臺實踐表演能力相對不足。因此充分利用其內涵與資源優勢,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制定、課題教學活動的參與、教研活動的開展等教學過程中強化合作,根據文藝團體人才需求的質量和標準要求,以就業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同時,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也實現了教師和演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學院派”理論性與“演員派”實踐性之間的融合,對雙方形成了優勢互補。
(二)依托文藝團體優勢?構建實踐性培訓融合
當前,在普通音樂院校音樂表演辦學過程中,“雙師型”教師師資不足,教學設施也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利用地方文藝院團優勢的表演平臺,積極深化合作,加強表演實踐,建立“校團”合作模式,是普通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以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牧騎為例,它既是文藝戰線上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團體,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旗縣中,建制比較完整并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團體,尤其在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回信后,烏蘭牧騎更是錦上添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一方面人才的需求增加,為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對人才的素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專多能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實用型人才,成為各團體的“搶手貨”。
近些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文藝團體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發揮。但由于文藝團體自身的特殊性和學校教育的規律性,在實施“校團”實踐性的絕對融合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結合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探索具有固定和靈活雙重性的融合模式,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
1.固定融合模式
借鑒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中的“3+1”模式,即在音樂院校培養三年的基礎上,在第四年,根據各文藝團體的人才需求,將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分散安排到團體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實訓,是一種具有長期性、全面性的融合模式,這種融合模式,既可以解決文藝團體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解決由于文藝團體自身演出、排練等活動與學院教學不同步的問題,而且在這一年的實習過程中,可以達到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與提高,從而達到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目標。
2.靈活融合模式
靈活融合模式是指在無法開展相對固定合作時而進行的短期聯合實訓。音樂院校可以根據教學需求,每學期安排1-2周的實訓時間,在文藝團體條件和時間容許的情況下,將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安排到團體中,接受集中訓練,也可以請專業演員到學院。但由于環境和條件情況的不同,將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安排到團體中,接受集中訓練,效果會更好。
當然,無論是何種融合,都需要有合作的先決條件基礎,包括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也包括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實訓計劃的制定等。總之,依據不同院校和不同團體所具有的各自優勢,加強深度融合,是各音樂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發展、培養具有高素質音樂人才的有效途徑。
[收稿日期]2022-04-12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重點課題(NGJGH-XH201909)。
[作者簡介]賈海清(2000—??),女,內蒙古民族大學本科學生;郝建平(1969—??),男,集寧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通遼??028000;烏蘭察布??01200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