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是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許多民族都流著羌族的血液。作為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羌族人自稱“爾瑪”或“爾咩”,又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羊皮鼓舞在羌文化中被稱為“文字的化身”,在羌語中被稱為“布茲拉”,是一種手握羊皮制成的單面鼓,邊唱邊跳,帶有宗教性、儀式性的舞蹈藝術形式。作為一種是“釋比”文化的典型表現,羊皮鼓舞也被收錄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之中。
[關鍵詞]羌族;羊皮鼓舞;藝術價值
一、羊皮鼓舞概述
“莫恩納莎”“布滋拉”是羌族羊皮鼓舞的羌語稱謂,原是羌族的一種宗教舞蹈,后逐漸演變為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龍溪、雁門等地,以龍溪鄉阿爾村的巴奪寨最為典型。“釋比”是羌人對羌族男性民間經師的一種稱謂,在不同方言中還有“端公”“許”“釋卓”等稱謂。這些羌語名稱中都有懲惡揚善、主持公道的意思。[1]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釋比”做法事時跳的舞蹈,“釋比”尊稱“阿爸許”,是羌族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傳承人,同是羌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每逢“祭山”和“羌年”活動等時,羌族羊皮鼓舞隊便會在領舞釋比的帶領下擊鼓而舞,其動作既剛勁有力,又卑微謙遜,帶有神秘且濃厚的宗教色彩,體現出舞者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保護和利用是當今羌族人民跳羊皮鼓舞的初衷,在舞蹈的同時不僅包含了羌族的宗教儀式,也展現了民族的社會風貌、羌族的文化歷史、社會變遷、民風民俗等都蘊含其中。
關于羊皮鼓的起源傳說有許多,據當地羊皮鼓傳承人韓樹康老師講解到,關于羊皮鼓的來歷是“釋比”去西天取經,在回來的路上坐船掉入水中,經書也被水浸濕,“釋比”拿出經書在岸邊晾曬,不料卻睡著了,而此時正好有一只白毛公山羊把經書吃掉了,“釋比”不知所措,就在此時“釋比”聽到一只金絲猴的聲音說,殺了這只吃經書的山羊,剝下它的皮做成羊皮鼓,吃掉身上所有的肉,這樣以后每敲打一次羊皮鼓腦袋里就會記起書里的經文。“釋比”聽到后按金絲猴說的,殺羊吃肉,用皮制鼓,隨著鼓聲咚咚地響起,經文也在頭腦中浮現。事后“釋比”為了表達對金絲猴的感謝,在金絲猴死后供奉猴頭做祖師,還用猴皮制成法帽并代代相傳。[2]
(一)動作特征
筆者在赴茂縣、理縣等地觀看羊皮鼓表演時發現,“釋比”在表演羊皮鼓的過程中,其下肢動作多與上身動作,而上半身的動作也大多是微微向前彎腰,手臂隨鼓微微晃動。細細想來其中原因便是受其當地的生活環境所影響,在蒲溪鄉的廣場上四周環山,而羌族人民的生活也大多集中在半山腰上,當地人民多都背著簍子進行勞動,而這種勞動形式中的彎腰、屈膝等動作特征也逐漸滲透到羊皮鼓舞之中。在萬物有靈的羌族人民心中,祭祀活動也成為了羌族人最為隆重的一項活動,而作為連接神明的“釋比”,跳羊皮鼓舞時也就成為了羌族人民與神溝通的一種方式,用這種方式向神明祈禱祈福消災,平安健康。其中羊皮鼓舞中的頭部沒有固定的動作或位置,大多隨著敲擊或舞姿而轉動。而手臂動作主要以敲鼓為主,并結合復雜的鼓點節奏,不打鼓時雙手放于身體兩側。
舞蹈著的人體在空間移動位置靠步伐來完成,在雙腳起落過程中,往往能使節奏型十分鮮明地表現出來。[3]羊皮鼓舞中的下肢動作相對于其他民間舞蹈來說是比較少的,最具有其特點的是“商羊腿”,顧名思義就是模仿山羊的動作。以膝蓋的屈伸為主要特征,其中俯身屈膝這一動作一直貫穿于羊皮鼓舞的整個表演過程當中。在這個過程中舞者根據“釋比”的指示不斷進行隊形以及動作的變化。據韓樹康老師介紹道,當地的舞者并不需要事先花很多時間進行排練,不管什么樣的場地,只要是“釋比”召集大家商量一下就可以了,“釋比”跳什么,其他人跳什么;“釋比”打什么節奏,其他人就敲什么節奏。由此可見羌族的“釋比”作為連接神明的媒介與羊皮鼓舞一同凝聚了羌族人民的族群認同和思想情感。而在羊皮鼓舞中出現最多的便是腳下的步伐雙腳蹲地,時而頓足落地,時而跳躍,同時配合變化多端的鼓點,給人一種凝重、厚實的感覺。
在羊皮鼓舞中不難看出與羌族人民生活相關的動作形態,而這種動作與擊鼓的節奏高度一致,“一擊鼓一走步”成為羊皮鼓舞的主要特征。在表演過程后,當地傳承人韓樹康老師說:別看羊皮鼓舞的動作簡單,如果你聽不懂其中鼓點的意義,只學會外形是沒有意義的。韓老師接著補充到:每一個鼓點與每一個步伐的配合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羊皮鼓舞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轉圈,在飛速旋轉的同時也展現了羊皮鼓舞高度精湛的技藝。同時“釋比”作為羌族文化中的核心人物,不僅在羊皮鼓舞中作為引導者,乃至整個羌族的歷史文化中都靠這個獨特的人物得以傳承。羊皮鼓舞中的“釋比”頭戴金絲猴皮制成的帽子,左手拿鼓(有的左手拿鼓也拿鈴鐺),與其他表演者有六或八人,一般在祭壇下的廣場舉行,由于場地的不同,表演隊伍在形式上面也會有不同的變化。
(二)服飾風格
羌族舞蹈服裝的風格極具特點,不光在穿戴上男女有很大差異,在色彩布料上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樣式,而這些獨特的羌族服飾也讓人們領略到別具一格的羌族文化特點。羊皮鼓舞中舞者的服飾和道具都極具當地民俗的特點羌族人民平時生活中常穿的大襟長布衫打底配上坎肩和腰帶,頭上帶上包頭,腳上則穿一雙帶花紋的布鞋。裙、帽、神棍、羊式花紋和銅錢等都是羌族舞蹈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在筆者走訪田野點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地區的服飾款式大致相同,只是在色彩的選擇上稍有差異,二者基本都是由麻料的裙為主,帽子都是以猴皮制成,除“釋比”以外的男舞者大多頭上纏一塊黑色的布,腰間系上紅色或黑色的布,大襟長衫和長褲中的領口和袖口都有羊圖騰的紋飾,基本上都是穿著羊頭紋飾的繡花鞋。而兩地不同的是,茂縣的“釋比”大襟長衫為白色,裙上的飄帶是帶有動物皮毛紋路的以黑為主要色調,而理縣的“釋比”外衣呈黃色,裙擺以黃、綠、紅三色為主,飄帶上基本上以羊頭圖案為主,顏色不一。
(三)道具特點
羊皮鼓顧名思義是以羊皮所制,羌語叫“布”,呈圓形,寬度大約為半米,鼓的外框是木質的,將整張皮包裹在一面,有的旁邊會留有羊毛作為裝飾,有的則沒有。鼓邊寬約15厘米,鼓柄置于正中,抓柄的長度與鼓面的直徑相同,左手從背面握柄。鼓面上會有不同的圖案,大多以羊頭圖騰為主,有的也會帶有風、雨、雷、電或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文字。而茂縣的“釋比”拿的,則是類似于撥浪鼓的法器,鼓的兩面都是完整的,兩邊還會有兩條綠色或黑色的繩子,繩子的尾端會有兩個木質的圓形裝飾,用于擊鼓,還會有一個木制的手柄,而單面的羊皮鼓的鼓錘則是一根木制的棍子,在頂端和末端分別用紅布包裹,還有一個道具就是“釋比”中的手鈴,是一個手掌大的銅質鈴鐺,由一根繩沿著小拇指開始向食指纏繞,最后放到大拇指與食指的中間左右搖擺,配合擊鼓。
舞蹈之中的羊皮鼓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用于“釋比”溝通白石神等神明的工具;其二是統一舞蹈的節奏與動作;最后是通過這種帶有儀式性的表演來勾連起關于其民族歷史文化的軌跡和族群凝聚力。當然除了羊皮鼓外還有猴頭帽、五彩旗、神杖和刀等道具,神杖也是“釋比”法師的重要法器之一。理縣的神杖是由一根周身帶有突起的刺構成的樹藤制成,在上端有銅質鈴鐺與五彩旗裝飾,在末端有鐵制的圓錐形工具包裹制成。據資料了解,每次羌族“釋比”在做法事之前都會頌唱一段經文,這種經文叫“釋比經”,目的在于與上天的白石神溝通。法事分為上壇經、中壇經和下壇經。據當地傳承人韓樹康老師講到,在“釋比經”之中會有專門唱述羊皮鼓的來歷、制作方法、使用的材料與功能等。
羊皮鼓的鼓面有三種,顏色為白色的鼓是在祭祀敬神法事的上臺用的,黑色的鼓一般是在家庭內部使用,用來治病或轉運的中壇法事上;用黃色的鼓是兇鼓,專門在驅鬼降魔的法事上用,不同的法事上“釋比”也會用到不同的鼓。敲打羊皮鼓的方式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卻有著很大的難度,需要舞者長年的積累才能完成,舞者還要一邊擊鼓,同時左手拿鼓的手鈴隨著一起搖動。這種擊鼓而舞的舞蹈藝術不僅表現了羌族人古老的文化底蘊,更對于我們以后研究羌族的歷史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羊皮鼓舞的發展現狀與傳承
與很多無文字的少數民族一樣,耳口相傳或口口相傳是這類民族傳承其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羌族也是如此。但是在當今這種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商品社會,這種古樸的傳承方式也面臨著極大的沖擊。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數字媒體技術也成為記錄與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便捷方式,筆者認為在對羌族羊皮鼓舞的傳承與保護之中,政府與當地文化部門可以引進先進的、儲存空間較大的錄像設備,將老一輩人的表演、儀式或以口述史的形式,將這些文化記錄下來,此外在赴休溪村調研之時,發現政府的右手旁邊是一所小學,對于羊皮鼓舞乃至整個羌族文化的保護來說,學校的教育也是一個非常需要重視和加強建設的環節,可以利用學校人員集中、方便管理的特點,在體育課或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文化或舞蹈的鍛煉,這樣既間接傳承了民族文化,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活動,以及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將羌族文化的典籍資料在網絡上進行有效而完整的保存。如果有可能的話,也可以通過網絡的媒體平臺在網絡上進行直播,將羌族文化發揚下去。
(一)羊皮鼓舞的發展現狀
由于汶川地震的巨大傷口,羌族的大部分地區房屋倒塌,傷亡慘重,而有些關于羌族珍貴的歷史文獻也被廢墟掩埋,給整個羌族地區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是萬物都是辯證看待的,地震對于羌族人民來說是一種災難,但與此同時地震后的搶救工作也讓羌族得到了全國的關注與重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羌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也讓世界各地的人看到并開始了解羌族的文化。與此同時政府除了抗震救災之外,也對羌族文化的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學者對羌族文化進行研究,羊皮鼓舞也得到了有利的發展。
首先政府對羊皮鼓舞及“釋比”給予了更多的關注,2008年6月7日,羌族羊皮鼓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羊皮鼓舞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中央電視臺和星光大道等各種電視節目也會請羊皮鼓的傳承人去交流表演。除了宗教祭祀表演以外,現在也為大型旅游文化進行表演,原來只出現在宗教節日中的羊皮鼓舞也會被當作歡迎儀式來進行表演。筆者在赴茂縣采風時,在中國古羌城的開城儀式中便有羊皮鼓舞的表演,此外據當地傳承人介紹到羊皮鼓在現在的喪葬時還保留著送葬的習俗。
(二)羊皮鼓舞的繼承與發展
總的來講,在文化生態整體保護作用下,羊皮鼓舞的儀式過程、舞蹈形態等得到了完好保存,有利于羌族文化的廣泛傳播,并使得羊皮鼓舞的不斷發展和傳承體現羌族的民族文化內涵,促進羌族文化的持續發展。[4]羌族文化作為存在于少數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的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隱形文化,并且這種特有的隱形文化與其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商品經濟與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下面文章就此次采風的茂縣與理縣的羊皮鼓舞的繼承提出三點拙見:
首先作為舞蹈文化的研究與實踐者身體的親身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對羊皮鼓舞的了解是羌族人民自身和外界在參與舞蹈表演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的,而研究者對羊皮鼓舞的親身感悟程度,都極大地影響到對羊皮鼓舞的整理與創作,沒有身體力行的感受,就無法體驗到羊皮鼓真正的內涵,也就無從創作。筆者認為,首先要身體力行的去學習羊皮鼓舞的動力與特征,其次還要注重對羊皮鼓舞及其動作、節奏等背后的文化內涵的了解,自己與外界對于舞蹈動作的真實感覺可以對身體記憶起到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羊皮鼓舞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的情況下,其自身的特色及羌族的文化傳統都要被研究者們關注。
其次要重視羊皮鼓舞的傳承人,對于當地或國家級的羊皮鼓舞傳承人應鼓勵其進行創作,根據不同羌族村寨羊皮鼓舞的不同風格,從中提煉具有當地村落特色的典型動作,在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民族屬性和宗教文化不變的條件下進行創作,積極地創作出能形象的反映當下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宗教信仰以及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舞蹈作品,對于脫離群眾生活、肆意創作的不符合羊皮鼓舞文化內涵風格的作品,堅決予以抨擊。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創作出得到羌族人民認同的作品,同時加大對年輕一代傳承人的培養力度與扶持,最大限度減少外出打工的問題,要讓羊皮鼓舞以古老的口傳身授的形式活態傳承下去。
最后可以開展組織羌族文化教育活動,不僅可以開展文藝匯演或舞蹈比賽等方式,還能通過開展羌族刺繡展覽或民族工藝品設計的活動,從而使羌族的文化氛圍滲透到校園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進行羌族文化教育,不僅在于基礎教育更要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教育,這樣才會提高羌族學生的文化領悟能力。在加強對傳承人才培養的同時,也可以對當地的學生進行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教育,增進羌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與此同時也可由高校的舞蹈藝術工作者或專業舞蹈團體的編導,對羊皮鼓舞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加工,創作出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普及性舞蹈作品,從而利用媒體進行推廣,讓社會各界了解到羌族的歷史文化,從而激起社會人民對羌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此外博物館舉辦的文化展覽也可以讓羌族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也能讓羌族人民及更多的羌族文化愛好者更好的傳播羌族文化。
結??語
對于羌族羊皮鼓舞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羌族上千年來相互更迭的歷史,也可以感受到羌族人民在社會的不斷進步過程中所散發出來的智慧結晶。羌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但由于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文化發展的局限性,羊皮鼓舞的發展也成了一個難題,自然的才真實,而羊皮鼓舞從古至今樸實是其最大的特點,也正是因此才顯得彌足珍貴。因此在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保證其古樸自然的民族特點,從羌族文化的“根”去發展、去創作,同時對于羊皮鼓舞的傳承與發展,應理性審視自身具有的特點優勢,借鑒并吸收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以完善羊皮鼓舞的發展。
注釋:
[1]陳興龍.羌族釋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11.
[2]筆者采風實錄,由羌族羊皮鼓舞傳承人韓樹康先生講解。
[3]資華筠.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68.
[4]扎西江措.文化生態視角下的羌族羊皮鼓舞傳承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3):94—96.
[收稿日期]2021-12-06
[作者簡介]樊敬巖(1992—??),男,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教師。(開封??47500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