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紅 王玫書
[摘??要]在當代聲樂的演唱中,古詩詞藝術歌曲有著重要的地位,《送元二使安西》經過后世的編曲,不斷潤色,形成了現在傳唱度極高的歌曲《陽關三疊》。本文從文學底蘊入手,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結構以及作品對于古代琴歌的借鑒,又進一步研究了演唱時的方法技巧和情感表現,希望能對之后的演唱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陽關三疊;傳統意蘊;古詩詞;演唱技巧;曲式結構
一、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創作背景及文學意境演繹
藝術歌曲《陽關三疊》最初來源于唐代大詩人王維晚期創作的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表現了王維送別友人時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對友人深深的不舍與思念之情,同時這首詩雖為送別詩,但也體現出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情感,體現了王維的瀟灑與大氣。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也被大家稱作“詩佛”,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他的詩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雖然篇幅短小,但是語言精美、朗朗上口,人們也常用“詩中有畫”來評價王維的詩作。[1]
唐代的詩歌多為五言和七言,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其中也體現了詩人的文學功底,詩歌的獨特之處就體現在韻律上,“韻”代表和諧的意思,所以詩歌之所以朗朗上口就是因為進行了押韻。
在《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中也體現了押韻的特點,這首詩的首句和尾句的“塵”字和“人”字壓了en的韻,使得整首詩有一種起承轉合的感覺,讀起來有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感,抒發了詩人隱忍的離別情緒。
除了押韻這一特色外,唐詩中的平仄也別具風味,平仄中的“平”指平直,即情緒舒緩,起伏不會太大,而“仄”指的是曲折,即情緒起伏會較大且較為激烈,通俗來講,“平”為語音音調的一二聲,“仄”為三四聲,兩者相互交替,產生情緒上的變化與推動。
詩中,前兩句為三仄四平,語氣平緩、娓娓道來,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描繪了渭城的美景,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在第三句中仄的字音增加了,超過了字音平,使得整句詩讀起來更為昂揚,情緒變得比較激動,描述了作者勸朋友再干一杯美酒的不舍離別之情,最后一句在二仄五平中平靜的結束了,向西出了陽關就再難遇到之前的親友了。這首詩通過平仄的不停變化,將送別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通讀整詩也能明顯的感受到作者的情緒變化。《陽關三疊》的歌詞正是以王維的詩詞為基礎,同時又延伸出了一部分歌詞,新寫的歌詞豐富了歌曲的意境,提升了歌曲的層次感。
在歌曲的演唱中,歌詞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歌詞的意思不僅可以幫助歌者更好地體會歌曲中的意境,更能使歌者更好地帶入情感進行表現,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歌詞的含義。而在演唱中歌詞的咬字吐字也格外的關鍵,尤其是中國的古詩詞作品更為如此,不同于西方藝術歌曲,受漢語的獨特語言因素影響,吐字上講究“聲、韻、調”這三個方面,這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獨特的魅力,也是更難把握的地方。《陽關三疊》作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字音交替比較頻繁咬字時必須要體現出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同時更需要注意音節的歸韻以及重音的處理。
二、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音樂特征
(一)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曲式結構分析
歌曲《陽關三疊》可分為三個段落加一個尾聲,每個部分對應一疊,每一疊用同一曲調作為基礎進行變化和反復,并且疊唱了三次,故稱為“三疊”。每一部分對比之前都會進行擴充性的處理,結構都是主歌+副歌,主歌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副歌為新寫的歌詞,主歌敘事性強,副歌則更為抒情,每一部分情感不斷遞進、不斷發展。
《陽關三疊》運用了傳統的五聲商調式,羽調式在其中穿插運用,每一疊都出現了商調式和羽調式交替出現的情況,旋律的進行以上行為主,不斷推動旋律的發展,高潮部分更有八度的跳進出現,更加體現出情緒的激動變化,增添了歌曲的色彩。
歌曲的第一疊為1到16小節,這一部分都運用了4/4的節奏,描述了朋友在遠行中即將遇到的困難,例如路途遙遠以及河流湍急等諸多辛苦。表現了作者擔心摯友、希望摯友平安的心情。
歌曲的第二疊為17到36小節,這一部分中間出現了4/4、3/4、2/4的節奏交替,表現了作者對摯友深深的不舍之情。
歌曲的第三疊為37到63三節,節拍出現了三拍子和四拍子的交替變化,表現了作者期待與友人再次舉杯共飲的期盼之情和濃濃的悲傷之情,后半部分通過漸慢突出了作者的無盡感傷。
尾聲為64到69小節,短短兩句突出了作者的感嘆之情,最后全曲落在主音上結束。
(二)藝術歌曲《陽關三疊》對于古代琴歌《陽關三疊》器樂潤腔的借鑒
琴歌,就是詩歌與琴曲的結合,常用詩詞作為歌詞進行演唱,并用古琴進行伴奏,最大的特點為詞曲相和,同步進行。正是因為這種特點,使得琴歌在不斷的發展中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依托,更大程度表達他們的內心所想。而在琴歌實際的演繹中,除了在詩詞中的直抒胸臆外,還需要結合古琴的特色,將古詩詞的韻律與古琴的韻律相結合。古琴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樂器,屬于彈撥樂器,是八音中的絲,其音域寬廣、音色獨特、余音悠揚,指法也有多種變化,比如左手的“吟、揉、綽、注”等和右手的“托、抹、挑、勾、打”等。在演奏時,運用不同力度和音色來貼合詩歌的不同聲韻特點,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琴歌《陽關三疊》就屬于古琴“以詞和曲”的經典代表,即用已經出現的詩詞作為基礎,進行古琴曲的創作,來與之呼應,所以《陽關三疊》的旋律更像是原本詩詞韻味音樂化的體現。古琴曲《陽關三疊》中的氣口、重音以及整體節奏與詩詞的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陽關三疊》器樂潤腔的形成。[2]
潤腔,指的是在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的演唱和演奏中,根據作品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風格流派的要求,合理地運用音色、旋律、力度、節奏等手段,根據藝術的內在規律對唱腔和曲調進行不同的修飾、潤色和美化,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作品意境更加深遠。
我們現在所傳唱的藝術歌曲《陽關三疊》是由夏一峰傳譜,王震亞編曲的作品,雖然這首作品并沒有采用古代琴歌的形式,但在伴奏織體和演唱旋律方面還是存在著不少對于古琴音色的借鑒。在王震亞老師的編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古琴元素的極大保留,例如在作品的開始運用了低音聲部的八度上行進入主弦律,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古琴寬廣的音域以及深沉的音響效果。當然,在作品中不僅有古琴元素的借鑒,更有器樂潤腔的借鑒。例如,在演唱歌曲的前四句結尾處的“塵”“新”“人”時可以加入顫音般的音色來模仿古琴演奏時尾音的顫動,以體現余音繞梁之感。除了顫音之外,裝飾音的廣泛運用也是《陽關三疊》獨特的潤腔體現。例如,在第二疊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個青字的節奏韻味就很像古琴左手“撞”技法的演繹,在演唱時不用過分在意每個音的具體時值,而是要注意強弱的表現,以體現旋律的內在韻味。由于《陽關三疊》在寫作時借用了很多古琴器樂的潤腔,所以我們在演唱和伴奏時也要更加注意歌曲的韻味,保留琴曲本身的古色古香,以及古琴悠揚曠遠的音色特征。
三、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聲音技巧處理
1.咬字吐字
由于這是一首古詩詞作品,所以就要求演唱者在咬字方面要更加注意“字正腔圓”,注重咬字的清楚和明晰,我們知道每個漢字都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所以要想完美的咬字要注意字頭、字腹、字尾各占的時值。在咬字時,字頭的發音尤為重要,尤其是出現多音字的情況。在咬字頭的時候,不同的情緒下,需要的強弱和力度也不同,有的需要快速爆發進行演唱,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咬住字頭,使情緒可以帶動起來,而在較柔的字音或者情緒下,就要削弱字頭的咬字力度,不可過分的僵硬和緊張,配合樂句的情感進行處理。例如,在演唱《陽關三疊》最后一句嘆息的時候,在咬“噫”這個字時,就不能咬得太硬,要突出嘆息的意味。此外,對于字腹和字尾的處理也尤為重要,歌唱者的嘴形往往是根據字腹的發音來決定的,而字尾的收音歸韻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3]
2.氣息
這首歌對于氣息的要求很高,作品難度相對較大,音域跨度寬,就需要演唱者有充足的氣息作為支撐。在演唱《陽關三疊》每一疊的主歌部分,由于其旋律起伏不是很大,所以在演唱時呼吸不應急促,而是要輕柔地吸氣,同時,氣一定要吸深吸足,保證每一句都有充足的氣息作為支撐,這樣才不會破壞歌曲本身的意境。而在演唱每一疊的高潮部分時,由于旋律中音符的跨度較大,所以需要大量氣息作為支撐,要充分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口鼻同時吸氣,使得橫膈膜快速吸開,增加胸腔中的氣息存儲量。同時吸氣時肩頸部要放松,使得氣息可以吸下去。在演唱時,要把大量的氣息留給高音,使得高音的音色可以圓潤通透。而在演唱第三疊的“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感傷”這句時,由于這句節奏密集,情緒飽滿,句與句之間銜接較緊,沒有大氣口,且音高較高,所以在演唱時要快速吸氣,以保證每句的氣息,當然不能因為吸氣速度快就不注重吸氣的質量,必須要把氣吸到位,避免出現浮氣的情況,否則就會越唱越緊、越唱喉頭越提。
3.潤腔技巧的運用
前文中提到了《陽關三疊》這首作品是由琴歌演變而來的,所以對古琴的器樂潤腔存在一定的借鑒,在演唱時,不僅要表達出歌曲的情感還要體現出古琴悠長曠遠的韻味。在這首作品的演唱中運用的潤腔技巧,大致可以分為斷音潤腔法和音色變化潤腔法,這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才可以更好的表現出作品的古色古韻。[4]
(二)演唱情感把握
在演唱一首作品時,演唱者必須充分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在演唱時要通過作品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處理以及動作肢體等形象塑造來做到聲情并茂地演繹一首作品。
在速度處理方面,第一疊和第二疊的節奏都相對沉穩悠長,在演唱時要按照譜面上行板的規定速度來進行,速度不應有太大的變化,而進入第三疊時,由于情緒更為突出更為激動,為了表現作者的情緒,在演唱時可以稍作變速處理,在演唱“未飲心已先醇”這句時,可以配合自由延長記號,在速度方面可以稍顯自由一些,使情緒得以釋放。當然在演唱時,不僅要按照作曲家給出的表情記號進行速度變化,同時還可以根據歌者自己的理解對歌曲的演唱速度進行調節,由于《陽關三疊》這首歌三疊的特殊結構,使得每一疊都有重復的樂句,這些樂句不斷深化主題并對歌曲的情感進行升華。在演唱這些樂句時,速度要稍作變化,在第一次出現時,演唱要娓娓道來,保持氣息平穩,速度方面不宜太拖沓,要干凈利落。同一樂句再次出現時,由于情感更加深厚,所以速度可以稍作變化,放緩演唱,沉淀情緒。這樣處理,可以使得聲音更加張弛有度,讓觀眾更有共鳴。
演唱時力度的控制,對渲染歌曲氛圍,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演唱時不僅要注意曲譜本身標記的力度變化,同時還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進行二度創作。有幾處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第48、53小節和第55小節處,分別出現了f(強)和ff(很強)這兩種力度標記與之前形成對比,在演唱這兩處時,需要運用頭腔來尋找高位置的共鳴,并且配合充足的氣息來達到聲音明亮高亢的效果。再比如,尾聲部分的力度由mf(中強)到ppp(極弱),力度變化明顯,在短短四個小節的旋律中就要把聲音收住,所以在演唱時更需要注意聲音的控制,氣息緩緩推動,弱聲演唱,保持住高位置。
在動作肢體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三個點,就是眼神、表情和手勢。在演唱時,運用眼神可以表現出人物的內心特征,對于表現人物的情緒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陽關三疊》這首層層遞進的作品中,每一疊的眼神也要對應做出一定的變化。在第一疊時,因為要送別友人,并且描寫了離別時前路的艱辛,所以眼神中要有對友人的擔憂和不舍之情。在第二疊時,著重描寫了感懷,友人還未走遠,就已經開始思念,在這時,眼神可以由近到遠慢慢望去,并體現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在第三疊時,全曲馬上就要結束了,情緒由激動漸漸變得平緩,在最后結束時可以配合旋律微微閉眼,讓觀眾有遐想的空間。在表情方面,需要跟作品的情感基調所契合。《陽關三疊》這首歌主要表現了作者送別友人的不舍之情,所以在表情方面要體現出憂傷的感覺,眉頭可以稍稍抬高,笑肌不要過分舒展,這樣可以使歌曲的表演更契合作品情感,表現得更加細膩。而在手勢方面,不應太過夸張,因為曲子具有濃厚的古香古韻,所以手勢要設計的更加精煉且不能幅度過大。
結??語
古詩詞藝術歌曲《陽關三疊》是我國優秀經典作品,它在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深厚的文學底蘊上又加入了后人寫的歌詞,在琴歌《陽關三疊》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后人對旋律的改編,才形成了這首流傳甚遠的佳作。本文從作品的背景和文學底蘊入手,希望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首作品的內涵,又通過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體現出這首作品對之前琴歌的器樂潤腔借鑒,使演唱者可以更好地對這首作品的旋律進行認知,了解作品的古風古韻,最后還分析了作品表演時需要注意的演唱技巧和舞臺表現,可以使歌者在演唱時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希望歌者可以更好的展示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內在魅力。
注釋:
[1]蘭??義.藝術歌曲《陽關三疊》的音樂特征及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21(09):94—96.
[2]張謙晗.藝術歌曲《陽關三疊》傳統意蘊的演繹探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1.
[3]尚藝鶴.論古詩詞歌曲《陽關三疊》的藝術特點與演唱技巧[D].沈陽師范大學,2021.
[4]蘇??穎.古詩詞歌曲《陽關三疊》演唱技巧與舞臺表演分析[D].河北大學,2020.
[收稿日期]2022-01-11
[作者簡介]陳喜紅(1972—??),女,山東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玫書(1998—??),女,山東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青島??266590)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