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亭序
[摘要]卡格·埃爾特創作的《30首隨想曲》(Op107)曲目是長笛專業教材體系里重要的作品之一,在高等音樂學院長笛專業教學中,是學生們必學的曲目,對提高長笛的演奏技巧以及提高音樂情感的處理有很大幫助。
目前國內發表的論文中,沒有看到關于埃爾特《30首隨想曲》(Op107)的研究論文,所以本文通過對其中的幾首隨想曲,進行譜面、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分析與理解,并結合自身的學習心得,提出一些見解,希望對想練習這首作品的學生們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埃爾特;長笛;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2-0133-04
一、隨想曲第一首
自我風格。全曲為C大調4/4拍,速度為中板,原曲速度為自定義,在把握溫柔的練習曲風格和連吐的演奏技法基礎上,筆者認為本曲用中速演奏最為適宜,能清晰地展示出連吐的技法。
本曲為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為A段(1—8小節)、B段(9—16小節)、C段(17—25小節),各樂段較為平整。
譜例1-1:
從譜例1-1我們可以看出本曲的最大創作特點為兩音間的六度跳進,開頭動機均為六度跳進進行,輔以兩拍八分音符加兩拍十六分音符的簡單的節奏變化,再用長笛中音區的連吐的演奏技法。這簡單的節奏和旋律其實并不算十分有新意,但與演奏法的結合,平添出一種特殊的情緒,使樂曲一開頭便鋪染出一種深沉、平穩和溫柔的氣氛。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本曲最為精彩的幾個節奏和音階走向部分。
譜例1-2:
第7、11、12、18、19小節,每小節的節奏型為連續4拍的八分音符,雖然節奏看似簡單但內在表達卻更為豐富,我們以11、12小節來舉例說明(譜例1-2),這兩小節為有規律的連續跳進,在全曲六度跳進的基礎前面加上三度跳進音階,高音一組低音一組交替進行,并加以強弱記號,這種強弱轉換并不是普通的對比,而是要讓音樂做出一種短小的沖突后緩沖的漸變過程。
譜例1-3:
譜例1-3的創作方式是筆者在本曲中最為喜歡的部分,4拍依次為三、四、五、六度的模進,每拍強位組成下行半音音階,弱位為D音不變,并帶有保持音記號。看似是下行音階又在音高上做了八度的變化,既變化又統一,使音樂感覺變得越來越寬廣。
譜例1-4:
從演奏法上來看,本曲中保持音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例如譜例1-4,需要演奏出堅定有力的感覺,保持音既要飽滿又要不拖時值。速度上的控制尤為重要,吹奏過于緩慢時容易越吹越慢,給人一種不精神的感覺;吹奏過于急促時容易導致音程結構和保持音位置的錯亂。連吐演奏技法的運用,也減緩了高低音大幅度轉換對管樂氣息的壓力,這種似連似吐的演奏技法使樂曲更為連貫流暢與六度跳進音階相輔相成,音樂上感覺更為靈動。
在演奏f力度標記的六度音程時,要注意運用腹部氣息作為主要支撐來幫助演奏。這種演奏方式符合整體的音樂風格,在情緒上不再是浪漫時期音樂的情感外露,而是傾向于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內斂而又深沉的溫柔。
二、練習曲第三首
這首隨想曲為F大調,4/4拍,速度為快板,整體風格并不歡快,反而要沉穩寬廣一些。全曲突出技術特點在出現的裝飾音和顫音,雖然出現的次數不是特別多,但每一處都有獨特的風格特點。
譜例2-1:
譜例2-1為本曲第二段開頭,兩個波音的出現明明可以組成回音音列,卻沒有寫回音記號,而是用了波音,本人分析應為此處離調到了g和聲小調,沒有出現完整的和弦,卻想突出g和聲小調的屬音D,這種編排很適用于管樂演奏,增強音樂感染力,也更能體現出作曲家高超的創作能力,突出音樂作品的內涵。演奏時切記不要少音,每個音要吹得清楚準確,要突出樂句主要音,每小節第一拍的八分音符不要過長,影響后面重音的力度和表現力,雖然重音要特別突出,但要注意氣息的運用,不要過度向下壓氣,讓低音有種悶啞的感覺,從而使音樂感覺停滯不流動。
譜例2-2:
譜例2-2出現兩小節八分符點音符的地方,我們應該用短顫音演奏,實際演奏出的效果與波音相似,此處的時值不需要打滿,只需要做出八分音符顫音加十六分音符休止符的時值,目的還是要演奏出一種短小輕快的感覺,建議演奏時手指速度不要過快,切記不要搶拍子,需要打小拍子練習,帶跳音記號的音要輕、短。
譜例2-3:
譜例2-3兩小節的四分音符復附點顫音,f的力度,音樂表情術語為“ohneNachschlag”,筆者分析為不要太堅決,單看這些材料放在一起好像有些怪異,又不和諧,既要表達重音,又要很強的力度,又不能太過堅決。但當筆者聯系上文時發現,從13小節開始的波音,14小節的三十二分音符,一直到我們現在看到,16、17小節的長顫音,這好像是一個拍子里,演奏出越來越多音符的變化,目的不在突出某個音,而是要每一個拍子內有越來越多的變化,譜例2-4。
譜例2-4:
埃爾特在保證速度、拍號、音樂風格沉穩寬廣不變的情況下,能在樂曲中做出如此復雜的變化,實在讓人驚嘆。埃爾特好像很喜歡在平靜中一點點醞釀出激動的情緒,他的每一首樂曲都帶有憤懣不平的意味,筆者認為這與他自身身處“一戰”戰亂中,不被國家和人民認可,壓抑情緒無處釋放有很大的關系吧。
三、隨想曲第九首
全曲為G大調,拍號6/16(2/8+3/8),曲式結構為單三部曲式,A段(1—16小節),B段(19—37小節),C段(38—50小節),A、B段中間有2小節的小連接。
A段為兩句8+8小節工整對仗的樂句,開頭4小節組成了G大調的主和弦,接下來5—8小節為和聲解決,A段第二句加了一些和弦外音,模糊了調式和弦,由埃爾特特有的和聲音階走向構成,并在13、15小節轉換了拍子重音,拍子也發生變化,由2/8拍變成3/8拍,這種短小的重音變化,使樂曲增添了活力與多樣性。
譜例3-1:
以譜例3-1兩個小連接小節為例,在整曲皆為2拍子為主導的情況下,連接小節變為3拍子,使樂曲在感覺上加快了速度,迫切的由A段發展到B段,A段結束音為全曲最高,在不喧賓奪主又要保持快速激動的情緒過渡上,改變拍子重音是最好的方法。
B段開始又回到熟悉的2拍子節奏型,新材料被成功引出,B段中2、3拍轉換非常頻繁,沖突感也越加明顯,為全曲的高潮部分,B段第一句(19—25小節)為4+3小節句式結構,前4小節為三度下行音階,最后三小節為屬和弦,第二句4小節(26—29小節),可稱為下行緩沖句也可稱為第三句的鋪墊句。第三句(30—37小節)為4+4句式,結束G大調的屬音D上。
C段(38—50小節)為結束樂段,結構比較模糊,44—46小節出現全曲最大的連線由半音上行和三度下行音階組成,溫和的中音區過渡為結束做鋪墊,干脆利落的結束在D音上,全曲篇幅很短,卻五臟俱全,音階結構與隨想曲第一首非常相似,跳進部分仍喜歡用三度+六度的組合。
從演奏技法上來看,全曲主要是連線、吐音轉換,三連接三吐,還有變拍后的兩連音。兩連音在節奏的創作技法中提到過,主要是為了加快速度,形成一種急切、迫切、緊張的情緒。演奏時分成兩個部分練習,三連三吐的音型組合,可演奏為2/8拍;兩連兩吐兩連的音型組合,可演奏為3/8拍,這樣就可以更好找到節奏的律動以及邏輯的重音。同時要注意根據音階的走向確定力度的變化,帶跳音記號的吐音可以演奏得簡短輕快。
譜例3-2:
其中譜例3-2兩小節的兩連音在F、bE、D三音上加了保持音記號,目的是加強下行音階的清晰度,并且是下行全音音階,這是全曲中唯一一處全音音階進行,也可演奏出兩條旋律線的感覺,使中音聲部更加飽滿。長笛演奏這三個保持音很容易,高音極具穿透力,只需注意時值不要太短,不需用力猛吹,反而是中音部分的幾個音,腹部需要多用力。此外音準方面需要特別注意,高音不宜過高,跳進音程演奏中需找到平衡點。
譜例3-3:
C段(38—50小節)本人要重點說一下38—43小節(譜例3-3)的演奏技法,這是連、吐交替變化最多的一句,這句演奏上可以模仿小提琴演奏時跳弓技法的演奏效果,低音吹實,之后的八度音一帶而過,但氣息要串聯在每一個音符,整體力度需要統一,避免出現高音強低音弱的情況,可將每組吐音挑出來慢速練習以保證每個音的清晰度,這樣才不會有卡頓的感覺。當然,這種技術最好可以應用于所有帶吐音的樂曲。練習時可以先按連音練習走氣,然后感受每一個音符被氣息串聯的狀態并記住它,熟練后再按原譜進行。
四、隨想曲第十二首
G大調,4/8拍,該曲主要由32分音符組成,全曲無明顯節奏變化,吹奏時要注意速度均勻,不可忽快忽慢。演奏上大多數以“六連兩跳”“兩連兩跳”的音型出現(譜例4-1)。
譜例4-1:
本曲在演奏法上使用連音與跳音相結合,對于六連兩跳、兩連兩跳演奏時,在這里要注意跳音不僅僅是“短”的意思,要與前面六個連音、兩個吐音形成對比,演奏出“分開”“斷開”的感覺。連線后面帶跳音記號的音符要輕、短,根據變化音的不同表現出旋律走向。
兩連兩吐時第二個音與第三個音之間跨度較大,要注意氣息的控制,氣息過于急促時低音吹不出來,氣息過于緩慢時吐音達不到干凈、利落的效果。同時演奏此處時注意強弱變化,氣息要保持住,腹部支撐不可松懈,要演奏出漸強的效果。這種高難的技巧非常考驗演奏者對氣息的掌控能力,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要控制好氣息連貫性,也要注意吹好吐音斷好句子,吐音處不可以氣息停滯,使音樂有頓挫感。
在譜例4-1中,我們需要重視的演奏方向是小連線處改變了重音規律,演奏八度音程時注意音準以及三個音區音色的統一。
譜例4-2:
第一次漸強在11小節上(譜例4-2),第11小節雖然每組都是下行半音音階,但力度走向卻是漸強,音高逐漸升高,下行音階和力度不符合規矩的反差,壓抑的逆向進行,在之后卻沒有得到釋放,而是在12小節的緩沖下,一步步將情緒消耗殆盡了。再一次表現出作曲家富有創造力的創作風格。
五、隨想曲第二十五首
譜例5-1:
本曲速度為快板C大調,6/8拍,全曲演奏特點主要以裝飾音為主,本曲的節奏型也是非常復雜的,譜例5-1,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并帶有三十二分音符休止符的節奏型,全部反拍子進行,與此相同的節奏型還出現在伊貝爾(1890—1962,法國作曲家)長笛協奏曲中,由此可見,當時“一戰”期間長笛作曲家們都熱衷于這種復雜且變化多端的節奏來做音樂表達。同時能看出來1840年波姆改良長笛按鍵裝置之后,長笛這種樂器確實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這首曲子是整部作品集中比較特殊的一曲,這是埃爾特唯一一首用裝飾音來組成和弦走向,起到功能性的一首樂曲。全曲節奏復雜,音域跳躍極大,風格有活潑任性,變化無常的特點。通過裝飾音增加手指技術的練習,在枯燥的旋律中增添了富有音樂性的材料。裝飾音應清晰、快速地演奏出來,從裝飾音回到主音的速度要很快,但是皆需在正拍完成,對手指靈活度、節拍的準確度要求很高,建議演奏時放松手部肌肉,單獨練習旋律音,用節拍器從慢到快的練習,感受旋律的變化,穩定后再加入裝飾音。
譜例5-2:
第25首開篇譜例5-2就運用了短裝飾音,裝飾音大多數與主音為三、四度進行形成和弦,顯得生動活潑,并賦予隨想曲以極其活躍的生命力。對演奏本曲的裝飾音來說,我們主要注重的是不要演奏錯重音,看好臨時記號,理清主要音和旋律線的位置,同時連續的裝飾音演奏要注意速度不要發生變化,切記速度不要過快,練習時需要抓住每一個保持音形成節奏框架來練習。
譜例5-3:
譜例5-3旋律線分為兩條,節奏型為三組八分音符。在保持高音旋律線和低音下行半音演奏清楚的情況下,也要注意到第一、三、五帶裝飾音的三個音,演奏時在吹清楚每個裝飾音的前提下,注意不要被裝飾音帶錯了重音。此處為雙聲部練習,演奏者需要找到兩支長笛同時吹奏的感覺。為了更好地達到演奏效果,建議分聲部逐一練習,找到每個聲部的節奏感、重音等,待完全熟悉后再合在一起進行整體練習。演奏時一定要注意區分高低聲部,可使用音色的變化來明顯區分雙聲部的演奏感覺。
譜例5-4:
譜例5-4最后結尾處的裝飾音,需要更快的演奏速度,每組裝飾音都與主音形成主和弦,每一組依次增加一個音區,音域越來越廣,情緒越來越厚重。主和弦的重復利用主要是加強樂曲的結束感,演奏時需吹清楚每一個音符,尤其是裝飾音中的主音c,同時再重復強調一次,長笛演奏大幅度音區變化時,一定要注意音準的控制。
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埃爾特《30首隨想曲》(Op107)這本曲集中選取的較為有特點的五首作品,從演奏法、節奏、體裁、創作風格等多種方向各挑選了一首作品,希望可以以多種角度更深入的全方位分析和研究這本曲集。選曲時從開始定論文題目再到文章完成,每走一步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與挑戰,但隨著對埃爾特了解得越來越多,他的經歷、思想和面對人生的態度,好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使筆者的心志變得越來越堅定。雖然因為埃爾特的長笛作品音樂內容和演奏技法十分豐富及復雜,很難僅用本文的篇幅全面涵蓋,但還是希望在以后的演奏和學習中有機會可以將這本曲集的研究逐漸完善、完整。同時也希望可以與更多的演奏者進行交流和學習。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