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育萌 孫晶
[摘?要]本文從笛子的歷史作為切入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笛子種類不斷增多,笛子的構造、形制發生了變化,同時也產生了派別之分,因此也存在著很多的演奏技巧,本文將分為兩大部分:笛子的歷史與笛子的演奏技巧。
[關鍵詞]笛子;演奏技巧;技巧練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J63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2-0123-03
一、笛子的歷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笛子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它有著悠久的歷史。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賈湖骨笛,賈湖骨笛距今約7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到了漢代,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到唐代,笛子不僅產生了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又有了笛簫之分;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由此可見,歷史上笛子已經在不斷地被改進,增強了其表現力,演奏技術與水平也相應地上升了一定高度。至20世紀中葉,隨著中國竹笛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藝術流派開始形成。“南派”和“北派”是最早形成的兩大竹笛藝術流派,并與較晚形成的“浙派”和“新派”成為今日在中國笛壇影響最大的四大竹笛藝術流派,[1]將中國竹笛獨奏藝術表演形式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二、笛子的演奏技巧
(一)氣息也有巧功夫
氣息是能夠吹好笛子的重要支撐。在笛子演奏過程中,想要能夠有效地控制氣息,還應保證人們身體有關部位的協調一致,才能真正做到氣息控制。[2]同時,吸氣、呼氣、換氣三者之間也需要配合好,吸氣時要吸得充分;呼氣要根據音的高低、氣流速度、口風大小判斷好需要以什么樣的氣息來完成吹奏;換氣通常需要在氣口換氣,換氣的過程中也要視音符的時值和樂句的情況換氣。在氣息方面也有著巧妙之處,與氣息相關的技巧,如:長音、氣震音、循環換氣、循環雙吐等。下面將分別對幾種技巧進行介紹。
1.長音:長音是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難的基本功之一,它是解決笛子吹奏過程中的呼吸、運氣和氣息控制的最有效方法。首先,氣息要穩、要扎實、要放松;其次,要尋找最恰當的口風與流速;最后,在保證音準和音色的前提下,練習時要把拍子吹長,得到好音色,達到聲音飽滿而最省氣的狀態。我認為長音是吹奏的演奏技巧的基礎,因此我將長音也同樣歸類到演奏技巧中。
2.氣震音:氣震音是由腹部的震動產生的,向前頂再放松,再頂再放松的一個過程,練習氣震音的時候一定不要把腹部越吹越緊,最后變成只有頂而沒有松的狀態,那便達不到氣震音的效果了。氣震音大多用于柔美、緩慢的樂曲中,例如《塞上風情》中的長音多為氣震音,該樂曲是陜北風格,氣震音的運用能夠更好地表達出樂曲本身的獨特的風格特點。再比如《蘭花花》的慢板部分,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強的氣震音更加容易將樂曲推向高潮,表達出樂曲所蘊含的情感。
3.循環換氣:所謂循環換氣,就是邊吹邊完成換氣,在擠氣的同時吸氣。練習循環換氣,一共需要五個步驟。第一步,會吸氣。我們可以先練習單獨用鼻吸氣,確保這個吸氣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確確實實將氣吸了進來。第二步,會擠氣。因為正常呼吸狀態下是無法完成吸氣同時呼氣的,而笛子中循環換氣的換氣瞬間的吹奏過程是利用了口腔中的氣,將這股氣頂出去而發出來聲音,不是經過氣管用正常方式吹奏出來的。這個擠氣也需要放在笛子上單獨練習,先練習用擠出來的氣將笛子吹響,再逐步提高難度,盡量使擠氣的時間長一些,因為擠氣的時間長了就意味著用鼻吸氣的時間長了,吸進來的氣就多了。第三步,將吸氣與擠氣結合。先做出這個動作,確保二者一定是同時進行,而不是由先后進行。待動作做得熟練后,加上笛子,使擠氣的同時吸氣把笛子吹響。第四步,將擠氣和吸氣運用在長音中。先吹長音,在吹的過程中做好準備擠氣,同時也要吸氣,將長音前后連接起來,在聽覺效果上做了延長。這個步驟實際上是最難突破的,只要是會了二者在長音中的連接,那么循環換氣就可以說是會了。第五步,精細處理。在使用循環換氣的時候,初學者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換氣痕跡明顯,問題主要出現在這個“坎”上。“坎”是由于在循環換氣時,擠氣和正常呼氣的轉化過程沒有達到無縫銜接的程度而造成的。要想解決掉“坎”的問題,需要在做擠氣動作的同時,完成吸進來和呼出去兩個動作的接力,確保擠氣與正常呼氣的聲音順利地連接在一起。
在練習時,可以借助吸管進行初步的循環換氣練習。準備一根吸管、一杯水,將吸管伸進水杯中,通過吸管向杯里吹氣產生的泡泡練習循環換氣。在吹氣的過程中,要控制吹泡泡的力度,要確保泡泡大小一致,并且每個泡泡被吹出來的時間也大致相同。在吹泡泡的同時嘗試著吸氣,如果氣吸進來了,水中的泡泡仍然是連接不斷的,那么則說明已經掌握了循環換氣的技巧了,可以進一步在笛子上進行練習。
在吸管上能夠順利地完成循環換氣,并不意味著可以快速運用到笛子上,還需要一定的磨合練習。在吹長音的基礎上試著加入循環換氣,注意聽換音處的銜接過程,大概率會出現音波動的感覺,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在擠氣動作的同時,完成吸氣和呼氣這兩個動作間的轉化,使二者達到無縫銜接的效果,才能避免聲音斷層。
此外,在循環換氣時,注意不要在已經沒有氣的時候才想到用循環換氣,這時候已經晚了,要在氣息還有富余,足夠完成換氣、有恰當的換氣位置時進行循環換氣,這樣會有更好的換氣效果。
運用該技巧的作品有很多,例如,作品《鷓鴣飛》中的前兩個小節,看似簡單的四個二分音符,在趙松庭老師吹奏的版本中,足足吹了30秒的時間,那么此處便是運用到了循環換氣的技巧,通過循環換氣不斷地用氣息支撐完成長音的表達;該曲的最后一段落也運用了循環換氣的技巧,此處的循環換氣是在十六分音符的基礎上,這一點就加大了難度,首先要保證在換氣的時候氣息的平穩,手指在吹奏過程中,要靈活,十六分音符換音速度快,氣息不要跟著音符的變化而跟著晃。
4.循環雙吐:循環雙吐就是在吹奏雙吐音的基礎上,不通過停止吹奏去換氣,也就是說,正常雙吐時我們發的是TKTK的音,循環雙吐與它不同的是可以理解為發的是TKTB,或是TBTK的音,將其中的一個K換成B(也就是bu)去吹奏。這里的步驟與循環換氣類似,只是將擠氣的過程縮短,因為不是吹長音,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擠氣、去吸氣,因此要在bu的同時將氣快速吸進來,完成循環雙吐。例如《綠洲》的快板部分,運用快速的循環雙吐技巧,輕快、短促、活潑便是技巧所起到的作用。再比如《無窮動》中從頭至尾都由循環雙吐技巧來演奏,加上曲中的半音,對演奏該曲有了一定的難度,但卻是練習循環雙吐很好的樂曲之一。
(二)手指功夫很重要
手指上的功夫對吹好笛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指”的訓練包括正確手形的養成和提高手指獨立活動能力、彈性、靈活性和速度等的練習。[5]通過手指對笛孔進行按壓或抬起,根據不同樂曲風格的需要,進行不同技巧的演奏,同時要保證手指的靈活性以及準確性。與手指有關的技巧,如:波音、顫音、疊音、打音、送音、垛音、滑音、歷音等。下面將分別對幾種技巧進行介紹。
1.波音:波音分為上波音和下波音。無論是上波音還是下波音,都要從本音開始到本音結束。上[JP2]波音就是本音——比本音高一度音——本音;下波音則是將中間的音改為比本音低一度音。例如,“3”的上波音是“343”、下波音是“323”。
2.顫音:顫音的符號是“tr”,通常為本音與比它高一度音之間的循環吹奏。顫指的時候,手指要抬起,就好像是鋼琴中初學者的高抬指一樣,顫指也要先抬起再落下,要有一定的力度,不能將手指黏在笛子上。顫指需要注意速度與力度,顫指速度和力度與曲子有關,不同的曲子中應運用到的顫指速度與力度都不同。
3.疊音:疊音最普遍的是二度疊音,吹本音之前先往上吹高一度的音,疊一個音。在一些曲子中,還會出現三度疊音,也就是往上高二度。例如《塞上風情》中第二段慢板運用了三度疊音,此處的九個音符連續三度疊音,充分地展現了陜北地區的風格特色。
4.打音:打音就是吹本音之前,會先用手指敲擊低一度的音,吹奏出這個音之后再吹奏本音,使其達到打音的效果。例如,作品《姑蘇行》就是通過打音體現出了意猶未盡的效果,旋律質樸平直,把人們心里美好的思緒帶到了廣闊的邊際。[3]
5.送音:“送音”即“贈音”,一般用于二分音符以上的長音或在樂句的結束處送上一音,我們在昆曲或江南絲竹合奏中,經常能聽到一些老演奏員用這種手法演奏。[4]
6.垛音:垛音是通過手指快速地、同時地、有力度地將手指按到笛孔上所產生的音。例如《賣菜》中的由“1”到“3”的垛音,由于該曲是由筒音作2,“1”的指法是壓半孔的六孔,“3”的指法是只開一孔,因此,此處的演奏法為:從“1”的指法上快速、有力、同時將“3”的孔全都按上的過程中給氣,此處的動作找拍或是砸的感覺。例如《賣菜》中就運用了一些垛音技巧,使得樂曲豐富。
7.滑音:滑音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就是由兩個音之間的高音滑向低音,反之則為下滑音,通常在譜面上會有清楚的符號。滑音在吹奏時相對柔和些,從譜面上的前一個音符,按照滑音方向,輕輕地向上或是向下抹,從而達到滑音的吹奏效果。滑音能使笛子的聲樂更加華麗、流暢并富有色彩。
8.歷音:歷音分為上歷音和下歷音。上歷音就是由低音按照音階順序,從低到高依次地快速演奏,反之則為下歷音。在吹奏時,要注意不要落下某一個音或是某幾個音,手指在換音的時候,氣息要隨著音的高低做漸快、漸慢的變化,而不是忽快忽慢。在吹奏音階上行時,流速要逐漸加快,反之則逐漸減慢。例如《我是一個兵》中,全曲第一個音就運用到了下歷音,“高音4”到“中音6”的下歷音,整體吹奏起來的效果是“432176”;在快板部分也多次存在著“低音5”到“高音3”的上歷音,整體吹奏起來的效果是“5671234567123”,這一句上歷音不是很容易練出來,需要由慢到快一點一點練習,要做到每一個經過音都不能落下,每個音都要確保吹得清楚、干凈,音與音之間的速度保持一致。
(三)舌頭靈活占優勢
舌頭靈活對吹奏與舌相關的技巧起到優勢性的作用。舌頭的靈活度越高,技巧的完成度就越高,吹奏效果也越好,起到優勢性的作用。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先生說過:“隨著笛子藝術的發展,舌頭的用途和內在的潛力已遠遠超出作為一種技巧來對待的范疇。”在當代的笛子演奏藝術中,舌的技巧與應用已經相當廣泛,“舌”功對于豐富笛子的藝術表現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5]與舌相關的技巧,如:吐音、花舌等。下面將分別對幾種技巧進行介紹。
1.吐音:吐音通常分為:單吐T、雙吐TK、三吐TKT。單吐由多個T構成,在正常吹長音的狀態下,用舌頭阻斷氣流,發T的音,達到單吐的效果。例如,《喜相逢》的第四段大量運用了單吐音的技巧,將看似簡單的一個曲子,變得更加生動、有活力。雙吐由多個TK構成,由單吐音的TT,將第二個T變成K,以達到雙吐的效果。這里要注意由于K比T在發音時強,所以我們要將K音拿出來單獨練習,使其達到在連續單吹K音時,和單吐T時無明顯差異,這便能夠更好地演奏雙吐音。與此同時,在吹奏雙吐音的時候,盡量不要發用“吐、庫”,要用“的、咯”的發音來代替前者。“吐、庫”的發音過于噪,而“的、咯”就相對地輕巧一些。例如,《塔塔爾族舞曲》中就大量使用雙吐音的技巧。在該曲中,演奏時要格外地注意手指與舌頭的配合,二者要同步,需要在舌頭進行雙吐的吹奏時,手指與其完美地相配合著換音,以達到雙吐音的吹奏。三吐的TKT、TTK兩種演奏方法最為常見,前者常用于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后者常用于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兩種演奏方式都要保證T與K音均勻。例如《我是一個兵》的快板部分就是典型的三吐結構。該曲的換氣位置在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中的第一個八分音符的后面利用快速搶氣的方法換氣,以達到連貫、完整地吹奏該部分。
2.花舌?*:花舌——顧名思義,就是舌頭可以在嘴里如花一樣,發出“的兒”的聲音,在聲音效果上類似于琵琶演奏的輪指。花舌音演奏技巧是竹笛等一些民族吹管樂器所具備的一項特殊技巧,與彈撥樂器相比,吹管樂器的發音較為連貫,而花舌音技巧正是在發音連貫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將發音的持續連貫改為了碎音的串聯,進而豐富了竹笛音樂的內涵。[6]花舌技巧是北方笛子演奏技巧中最有代表性、也最能體現地域風格的技巧之一,它變化細膩,音響極為豐富,是竹笛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色彩性技巧,甚至在很多的大型聲樂歌劇演唱中都會用到。它需要演奏者氣、指、舌的相互共同配合,其技巧的運用主要是通過演奏者卷起舌頭念“吐嚕”,靠氣流快速沖擊舌頭震動發出碎音的音響效果。[7]花舌一般都用于熱烈、歡快的音樂中,但在漫長而悠長的音樂中運用時,則如泣、如訴,具有表現悲傷的情感特色,因此花舌技術也十分重要,使用得當能使樂曲的表現力更豐富。[8]代表作品《五梆子》《喜相逢》等。
注釋:
鐵?梅.論中國竹笛藝術及其流派[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147—149.
[2]楊皓翔.笛子演奏過程中氣息控制運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8(04):81.
[3]鐘活明.《姑蘇行》中的疊音、打音和顫音[J].大舞臺,2013(12):43—44.
[4]高純華.今昔喜報江南春鷓鴣飛處奏天和——陸春齡笛子藝術探微[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1):159—164.
[5]池英旭.笛技三法[J].福建藝術,2001(06):49—50.
[6]潘雨桐.竹笛花舌音演奏技巧及其運用[J].戲劇之家,2017(03):100.
[7]姜?玲.化繁為簡、由大放小——論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教學實施與有效訓練[J].音樂生活,2018(05):67—68.
[8]李?智.笛子教學中的演奏技法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2):172.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