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瑋莉
摘要:萬物皆可數據化的時代,人們的地理位置信息、手機使用時長、個人愛好以及瀏覽記錄等越來越多的行為皆可數據化,數據是數據新聞的核心,數據的快速增長也為數據新聞工作者進行創意化生產提供了便利及更多的可能性。近幾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天更新的海量數據成了數據新聞成長的沃土,促使大批可視化的數據新聞作品在各個傳播端涌現。目前,我國數據新聞的發展以可視化為主要特征,平面作品占主導地位,視頻類及交互類作品由于需要較大的人力和技術投入,以及對平臺要求較高,發展受限,數據新聞人才亟待培養。
關鍵詞:數據新聞;可視化;交互性;人才培養
一、我國當前數據新聞的發展特點
數據新聞,又稱數據驅動新聞,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并進行可視化呈現的新聞報道模式。數據新聞由來已久,最先是從英美國家發展起來的,早期對于數據的利用比較簡單,大多是處理成圖表形式添加在文字內容中,使內容更真實確鑿。在數字技術尤其是網絡處理工具不斷發展更新背景下,數據新聞有了真正的飛躍。我國數據新聞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數據可視化:平面為主體,視頻為趨勢
可視化是數據新聞的核心特點,也是數據新聞的最大優勢所在。相比于單純的語言描述或者枯燥難懂的數字羅列,數據新聞把數據通過直觀簡潔的可視化方式呈現出來,讓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數據背后的故事。根據國內數據新聞的發展,目前數據新聞的呈現形式主要分為以柱狀圖、折線圖、散點圖等為主的靜態信息圖表,以動態數據地圖、交互圖表、H5和交互時間軸為主的動態信息圖表。[1]
目前,很多媒體會把信息圖作為數據報道內容里的大頭,一篇文章里包括大量的圖表,色彩運用豐富,設計精美多樣,頗具視覺沖擊力。可視化把受眾從對復雜數據的分析解讀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直觀地看到要傳遞的信息本身。其形式簡潔、內容豐富,一方面會使得受眾更易接受,從而增加傳播的廣度;另一方面讓受眾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數據背后的意義上,從而增加信息傳遞的深度。
以“澎湃?美數課”出品的《何以安居?7478個關于爛尾樓的等待》為例,該文用大量圖表回答了文章幾乎所有關鍵問題。不僅用突出顯示的字體醒目標注了每一幅圖的主要內容信息,讓讀者一目了然,還用線形圖、柱狀圖、圓餅圖、立體圖、有時間軸的圓點圖、帶百分比的條形圖等豐富的視覺表現形式把復雜的數據內容直觀又詳盡地呈現出來,讓讀者只看圖表就能夠獲得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數據本身成了新聞要傳遞的主要信息,正文反而成了圖表的輔助。這種類型的數據新聞是我國當前數據新聞中比較典型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較成功的,其形式日益多樣,視覺效果也出奇出新,占了目前數據新聞的絕大多數。[2]
比起圖表類的數據新聞,數據視頻的可視化程度更高,和時代結合更緊密,是未來數據新聞中占比會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內容。一方面,比起數據圖表類新聞,數據視頻傳達的信息更直觀,表達形式更主動,結合圖像、聲音,有自身的節奏,更容易讓受眾有沉浸感。并且,視頻這種相對輕松的形式,讓受眾在沒有嚴肅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接受一些需要相當認知思考能力的內容,可以完美避開平面文本那種正式閱讀的推進阻力;另一方面,短視頻類軟件的流行也讓視頻化的數據新聞有天然的平臺傳播優勢,所以視頻類數據新聞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中國國際電視臺出品的《沙塵暴頻襲下,中國的天空保衛戰輸了?》是數據視頻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視頻一開始,用黃沙漫天的動畫以及數據渲染沙塵暴的嚴重程度,然后提出問題:中國的天空保衛戰輸了嗎?視頻馬上用數據動畫回答了沙塵暴的來源,以及中國近年來防護林規模的變化,用紅色點狀區域表示被損毀的防護林,綠色點狀區域表示增加的防護林,從整體上看,綠色點狀區域大且不斷增多,紅色點狀區域則小而零散,所以很明顯我國防護林規模是不斷擴大的,因此沙塵暴防護是有進步的。但為什么片頭看起來沙塵暴那么嚴重呢?數據視頻又通過折線圖進行了回答,從時間軸上看,近年來沙塵暴的嚴重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當前的沙塵暴頻發是一個突出的孤立高峰,因此只是個別狀況,不具有普遍意義。短短四分多鐘,視頻清晰、邏輯完整、數據翔實,這就是數據視頻的說服力。
(二)交互性作品處于初級階段
可視化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者圖像,并進行交互處理,將數據的內涵直觀地呈現出來,滿足了讓數據“開口說話”的要求[3]。交互性是數據新聞的高級階段,相比可視化,交互性要求受眾主動參與在數據新聞中去,通過點擊、搜索等方式選擇自己偏好的內容,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讓受眾更有沉浸感。適當的交互設計不僅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視覺吸引力、引發公眾的閱讀興趣,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其信息功能的實現,深化受眾對新消息的理解程度[4]。同時,受眾在消費數據的同時,也會成為數據的提供者。
澎湃?美術課出品的《進擊吧,奧運高手》是成功的交互性作品,主要運用了交互時間軸和視頻,把不同年代同一個項目的冠軍放在同一個競技場上比拼,配上激烈解說和視頻回放,讓人身臨其境。調動大數據繪出不同年代不同項目冠軍們的成績曲線,讓受眾對這些年奧運高手的成績變化一目了然。在曲線的最高點放上冠軍的奪冠視頻,時間軸的對比,更讓人驚嘆那些多年難以超越的紀錄。受眾也可以用鼠標在成績曲線上隨便點擊查閱某個時間點某個人的奪冠信息。
《測一測你是哪種減碳星人》是“澎湃?美術課”出品的另一個交互性作品。這個作品添加了一定的游戲元素。作品中有倒計時,讓用戶自己尋找能減少碳排放的東西,并選擇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計算出碳排放的量。這個參與的過程對受眾來說是有告知意義的,能夠讓受眾不知不覺間提高對碳排放的認知并反思自己的行為,有一定創新性。但作為一個游戲,它的設計較為簡陋,缺乏吸引力,交互性偏低。
雖然整體流于簡單粗陋,這種交互性的嘗試是非常有益的。第一,交互模式有利于信息的精準傳播,可以讓用戶自己選擇需要數據,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個性化;第二,較高層級的交互性會給用戶較好的使用體驗,讓用戶上癮,增進傳播效果;第三,通過用戶參與,這種交互性的數據新聞會潛移默化影響用戶的看法和行為,實現傳播的真正價值。
此外,所有的互動,用戶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對后來的交互作品的生產既是數據資源,也能帶來新的啟發。交互性的數據新聞給受眾提供了參與的情境。用戶通過鼠標滑動等方式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互動參與,網絡上關于用戶偏好和閱讀視角的個人數據也在不斷累積,進一步豐富數據來源。游戲交互是數據新聞最高的交互形式,需要復雜高級的數據處理技術支持,也是數據新聞發展的未來方向。
(三)數據成為新聞的內容源
“數據作為信息資源,蘊含著大量的新聞線索、報道選題,采集數據和挖掘數據正在逐漸取代記者的現場采訪”[5],這一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表現得最為明顯。“澎湃?美術課”欄目主編呂妍認為,疫情是國內數據新聞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疫情期間每日公布的數據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內容,關于疫情的數據不斷積累刷新,體量巨大,而疫情期間現場采訪不便,這些數據成了“第一現場”,對數據本身的抓取、挖掘和呈現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這些疫情數據生產的數據新聞成了讀者的“剛需”內容,數據新聞的爆發順理成章。
數據作為新聞的內容源和主體,要求創作者將抽象的數據具體化,發現不同數據之間的關聯,從而發掘其隱含意義,即新聞價值。創作者要根據數據間的邏輯關系,從不同維度、以有序的方式排列和呈現數據,從而做出創新性的內容,突破傳統新聞的框架。與傳統新聞相比,數據新聞因其數據樣本的多樣性和大體量,常常能反映事物的一般發展規律,表現出優于傳統新聞的宏觀解釋力和預測力。
二、數據新聞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片面追求炫酷,內容失焦
數據新聞的內容、表現形式和數據的質量是受眾采用數據新聞的主要原因[6]。當前的數據新聞有海量數據資源做基礎,有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加持,可以呈現出各種靜態及動態的可視化表現形式,畫面越做越精良,視頻音頻也越來越炫酷,最終,數據可視化是為了讓受眾輕松高效地獲取信息,如果一味追求更多可視化的炫酷表達,用大量的視覺形象沖淡了關鍵信息,導致了受眾的接收錯位,就背離了數據新聞的初衷。因此,無論可視化的表現形式如何多樣,其核心功能還是向受眾傳遞信息,幫助受眾更輕松方便地理解和認知,數據新聞的新聞價值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
(二)陷入數據中,缺乏人文關懷
數據新聞的不斷發展使數據本身就可以是新聞的來源。但是數據本身是冰冷的,如果我們只是從數據中挖掘熱點和焦點,做出的內容雖然看起來客觀嚴謹,卻容易脫離和人之間的具體聯系。而新聞最終想要產生現實影響力,必須反映人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這樣才能引發人的共鳴,從而傳遞出來能夠有效影響人的思想和行動的信息。如果陷入數據中,僅從數據出發做新聞,就會錯失掉很多動人的細節、人間的真實。只一味提煉共性,犧牲個體樣本的豐富多樣,文章就缺乏感染力,得不償失。只有把數據和對人的具體而微的關注聯系起來,才能讓人有所觸動,讓新聞有血有肉,有直抵心靈的力量。
(三)發展程度低,交互性低,人才缺乏
我國當前數據新聞依然以靜態圖表和信息圖為主,數據視頻相對較少,交互作品更為稀少,且交互程度低下。這和數據新聞的發展背景和制作難度有關。數據新聞的制作本身就是件費時費力的事情。不像具體的現場采訪,只需要把事實還原寫出來就可以編發。數據新聞需要從數據中挖掘新聞點,對數據進行篩選、清洗、整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多個部門合力完成。與普通新聞相比,數據新聞制作周期長,投入成本大,只能以化繁為簡的深度創作和視覺呈現的趣味性取勝。同時,結合我國的數據新聞發展環境來看,我國的數據開源程度還遠遠不夠,數據來源受到相當大限制,這也制約了數據新聞的快速發展。
數據新聞對人才的要求較高,數據的新聞加工和技術處理涉及多種專業能力,從業者既要精通新聞,也有相當的技術操作水平,這樣才能從全局謀劃融合,做出精品內容。反觀目前數據新聞從業者,多是傳統媒體出身,本身沒有過硬的技術能力,這就限制了其思維和視野,影響新聞作品的整體設計水平。此外,目前很多媒體的新聞部門和技術部門是獨立的,沒有搭建起順暢的合作平臺,對數據新聞的制作造成了客觀上的限制。高校培養的數據媒體方面的復合型人才也非常少,相關專業的設立還處在探索階段,無法填補數據新聞方面的人才空缺。這也反映了社會、高校和媒體單位對數據新聞的發展支持不足。
三、數據新聞人才的培養
首先,要從大環境上提供支持。整個社會都要重視和支持數據新聞的發展。從國家層面講,可以不斷進行各種數據的開源,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權威性的客觀真實的數據。同時,各個單位也要注意數據的積累和分享,形成一套分享機制,讓各方數據凝聚成合力,從而產生更好的新聞點。
其次,要運用多種途徑鼓勵單位和個人創作數據新聞。例如,舉辦數據新聞賽事,提供數據新聞發布平臺等。目前關于數據新聞的賽事已經開始興起,如人民網的數據新聞優秀案例征集、已舉辦六屆的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以及從2019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等,這些賽事都會從不同角度選出代表行業水平的數據作品,達到交流提高相互促進的目的。此外,澎湃新聞2018年就推出了湃客項目。作為一個第三方創作平臺,湃客鼓勵數據新聞愛好者、外部創作者通過這個平臺發表數據新聞作品,還建立了優秀作品獎勵機制,現已吸引了一百多家數據湃客入住,平均每周發近50篇數據新聞。
最后,需要學校、社會、國家層面通力合作培養數據新聞相關人才。大學可以開設“科工+新聞”的專業,和各媒體單位及國家機關建立聯系,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培養新聞能力和技術能力兼具的人才,從源頭上保證人才供應;媒體單位則要注重現有編輯記者的培訓,鼓勵相關人才不斷突破自己,學習數據處理軟件,熟悉可視化流程,打通新聞業務和技術業務的通道,搭建相關合作機制,讓記者和技術人員可以組成一個高效合作的團隊,從而彌補單純新聞記者編輯的技術缺陷。
四、結語
近幾年,我國數據新聞有了明顯的進步,在各種用戶端的傳播越來越廣泛,表現出了很大的發展潛力,但依然存在發展程度低、交互性低、人才缺乏等問題。數據新聞用得好,可以讓內容呈現更豐富,表達更簡潔直接,增加用戶黏性;濫用則會擾亂受眾的視線,為受眾的理解接受造成負擔,得不償失。數據新聞的發展與我國的數據環境、人才培養息息相關,國家、高校、媒體要通力合作培養相關人才,為數據新聞的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劉松娜.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創意化生產[J].新聞傳播,2021(10):34-35.
[2] 王曉琳.流動性視角下數據新聞的開放與共享[J].新聞前哨,2021(11):127-128.
[3] 萬穎.大數據新聞的創新與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9):151-156.
[4] 黃雅蘭,仇筠茜.信息告知還是視覺吸引?對中外四個數據新聞欄目可視化現狀的比較研究[J].新聞大學,2018(1):1-8.
[5] 許向東.轉向、結構與重構: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11):142-155.
[6] 翟紅蕾,李明月,陳一凡.受眾對數據新聞的采用行為研究[J].傳媒,2021(1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