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慧
導語:近年來,“親自然”的概念被頻繁使用,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對幼兒身心成長的重要性。自然現象和事物是豐富的、生動的,能引發幼兒不斷地學習和探索,能發展兒童多方面的能力。南京市中華路幼兒園有著伴隨幼兒發展的成長樹、枝葉繁茂的銀杏樹、動植物和諧相處的天井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于中班幼兒,選擇符合4~5歲幼兒年齡特點,結合其興趣點,幫助幼兒獲得新知識、新經驗的自然生態資源極其重要。經過一番探討和選擇,我園開展了“走進天井”的系列活動。
一、“天井”觀察活動形成的背景
《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在課程游戲化的大背景下,課程與游戲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緊密相連。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日生活皆課程。”陳鶴琴先生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多給幼兒感性的知識,創造各種環境和條件,多讓幼兒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多觀察,多活動,擴大他們的眼界。”
在幼兒教育中,“親自然”是指教師通過區域活動、自然寫生、戶外踏青、游戲競賽等專業方式,讓幼兒和自然資源發生有效互動,使幼兒的身體素質、適應能力、環保意識、實踐技能等得到提升。虞永平教授在《幼兒園自然生態教育學術研討會》中的報告中講道:“自然資源是幼兒園最易獲得的資源之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挖掘、開發和利用,形成資源利用的方案,真正讓自然資源轉化為課程。”南京市中華路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擁有豐富的植物和天井資源,教師有針對性地活用自然資源開展自然教學,和以上教育觀點高度契合,“天井”活動及本文的探討研究應運而生。
二、“天井”活動案例及教學反思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幼兒對新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階段性過程,教師要循循善誘,合理把握幼兒心理特征。以我園幼兒為例,幼兒由于知識儲備不足,起初普遍對未知事物表現出慌張害怕的情緒;接著,在原始好奇心驅動下,幼兒會產生比成年人更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幼兒們的各種問題:“我聽過井底蛙的故事,是不是就在這里發生的呢?”……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其探究興趣被激發;最后,教師需要理解,親近自然需要心理上的接受,才能讓幼兒有接觸和感受自然的條件和機會,在過程中要注重讓幼兒的天性得到解放,切忌以成人視角施壓,扭曲幼兒的探知欲和想象力。帶著一系列問題,我園正式啟動了“走進天井,探秘天井”的歷程。
(一)走進天井:打掃、整理,獲新生
例如:幼兒觀察力強,首先發現了天井里的雜草,樂樂提議打掃,體現了幼兒淳樸善良的天性,教師適當給予鼓勵。在鼓勵式教學的科學運用下,月月立刻響應,其他幼兒分批開展掃除工作,有的手拿垃圾袋,有的去拔草,有的拿著小鏟子松松土,有的手拎水壺給干癟的植物澆水……幼兒在勞動行為中收獲了勞動能力的提高和勞動意識的增強,所以在教師辛苦與否的提問中,幼兒普遍表示雖然疲累,但通過勞動換取天井的潔凈,讓自身獲得了愉悅。整個過程體現了有效的勞動教育離不開三點:一是教師的勞動引導;二是幼兒的實踐配合;三是教師與幼兒的總結互動。
教學反思:幼兒教育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家長或教師忽略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一味指揮幼兒做家務、進農村、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吃苦精神,對幼兒自身的意愿置若罔聞。經過這次活動,我園發現幼兒天生具有勞動能力,更關鍵在于如何引發幼兒的勞動行為和勞動意識。生硬地說教、無感情地付出并不能讓幼兒進行主動的、積極的勞動,相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方式,就能讓被動變為主動。我園教師在集體討論式備課中,總結了以下經驗:首先,通過生動的語言、肢體動作、神態,營造有魅力的自然氛圍,引起幼兒的探知興趣;其次,通過比喻、擬人、類比等方式介紹勞動工具,引發幼兒的操作欲;最后,開展思想教育,讓幼兒懂得,自然環境中的植物需要在我們人類的幫助、守護下才能更好地生長。
(二)走進天井:發現、選擇,添新丁
例如:心理專家指出,幼兒的形象性思維非常發達,這在此次活動中得到了印證。自然角的金魚缸里只剩下一條金魚了,然然覺得它非常孤單,主動生發共情情緒,認為如果自己是金魚肯定會非常悲傷。這時,一旁的林林的行動證明了幼兒不僅具有天生的感性思維,同樣也具有理性思維,只是理性邏輯的存在容易被忽視。他指出可以利用天井中的水缸,由此,然然的理性思維也被調動,和眾多幼兒一同開展尋找行動。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放在小池子里,有的說放在大水缸里,有的說放在裝有石頭、小草的小盆景里。幼兒意見的不統一體現著他們自我意識的蓬勃發展和不盡相同,教師引導幼兒展開小型辯論。教師可將“求同存異”的概念分享給幼兒,幼兒可以投票的方式解決意見的分歧,這樣意見不同的幼兒也不會心灰意冷,思考問題的角度被引導為利他、健康、共情的善意視角,體現了心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幼兒擁有健全人格和共情能力。
教學反思:教育大綱中的“自然教育”中提到:“在與自然界生物的交往過程中,培養兒童在情感上友善地對待它們。”在自然角中,幼兒認識了多樣的生命現象,在每天接觸、照顧、觀察的過程中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也逐漸形成了和動物之間的情感聯系。幼兒將這些小動物視為自己的伙伴、家人,當發現小金魚孤單地游來游去時,他們臉上所呈現的悲傷、難過很真實,他們擔心小金魚會覺得很孤單,自發地想幫它重新尋覓一個家。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擁有了同理心,知道了為他人考慮。在探討、辯論“家安何處”的過程中,他們經歷了尋找、思考、組織語言、表達想法的過程,收獲了與人溝通、語言表達還有換位思考的能力。
(三)走進天井:談論、分享,獲新知
案例:我園在日積月累的區域活動經驗中,總結出幼兒教育中“升華”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所謂“升華”教育,是指實踐—理論—再實踐過程的樞紐,即從行動中抽象出論點,讓幼兒的認知得到提高的必要過程。我園的小魚兒、葛葛、銘銘三位幼兒在天井觀察活動中,由小魚延伸到周遭的事物,通過認真地觀察發現了烏龜的存在,并從其行動特點意識到“生命體征”的存在,在教師的提示了展開了觸摸、喂水、探討食物、控制水量、討論冬眠等一系列求知行動。教師順勢引導,提出“生命教育”的議題,升華幼兒的實踐過程,達到了良好的效果,葛葛主動聯系實際,講述了家人養的烏龜的冬眠故事,幼兒的聯想能力、觀察力、總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教學反思:動物是重要的幼兒園自然課程資源,動物生長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特征、習性及與與其他生態因子的關系等能引發幼兒不斷深入地學習,獲得生動、豐富的體驗,過程中三位幼兒對烏龜的觀察目標明確、行動迅速、意識良好。上周天井里的一只小烏龜死掉了,他們初步感知了生命中一種現象——死亡。金魚、烏龜死了,它們就不復存在了,人類、動物都面臨這樣的結局,但是在幼兒的眼里并沒有那么可怕,他們更加關注的是“生”。所以有部分幼兒就格外關注另一只烏龜,這體現了幼兒視角和成人視角的差異性,教師要格外注重這點: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視角往往是成人認知里的反面,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且體現了幼兒生性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特性,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挖掘幼兒的正向特性并積極引導。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開啟了對烏龜的尋找活動,其對生命的擔憂自然流露:“小烏龜可能是跑出去玩了,半路上太累沒力氣爬回來渴死了。”我園認為,生命教育不僅要包含尊重生命、同情生命、熱愛生命的感性認知引導,更要包含容易忽略的分析生命、推理生命、反思生命的理性思考引導。在教師的后一種教育方式下,幼兒提出天井對烏龜來說有點大,需要給它一些限制,比如,在外面圍一圈小柵欄,白天人都在天井時讓它自由活動,晚上人走了也讓它回家里待著。在此基礎上,幼兒還對小魚和蜘蛛網進行了觀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科學領域指出:“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從他們的交流過程中,可以看出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是有想法和簡單邏輯的,能根據經驗來判斷魚的狀態,也能夠自己尋找工具來檢驗蜘蛛網的牢固度。在觀察過程中,幼兒也提出了一些問題,說出了一些猜想,教師讓幼兒將問題和猜想都記錄下來,鼓勵幼兒通過查找資料或實踐獲得答案。整個過程以“生命的蹤跡”為線索,以發現生命—尋找生命—分析生命—反思生命—實踐生命為步驟,形成生命教育嚴密、理性、健康的閉環。
(四)走進天井:認知、感受,繪美圖
例如:教育家、文學家王國維將教育分為三個層次: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為最高層次。上面提到了前兩個階段的教育,我園也注重對幼兒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潛心培養。在我園的觀察活動中,樂怡發現蜘蛛網上沒有蜘蛛,鄧棋元推理也許蜘蛛和我們玩捉迷藏,也可能是去別的地方織網了,此時教師引導樂怡將提出的問題在畫板上畫下來,她先用紫色彩筆畫了幾條線交叉在一起,后來又用綠色、黃色、咖啡色等顏色畫出許多線條在一起組成一個圓形的蜘蛛網。教師表揚其繪畫顏色豐富、線條流程、寫實生動、審美出色,但也提出讓其他幼兒找出自己繪畫的不同點,于是王妃提出從科學的角度,蜘蛛網不應是彩色的,應該是白或灰色,樂怡表明色彩是自我的喜好和自我表達。格格畫出了一只與眾不同的蜘蛛,幼兒指出形態上與蜘蛛相似度不高,宏宏便畫出了更加神似的蜘蛛。整個過程以教師引導、幼兒實踐的方式,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幼兒對美術的思考力、觀察力和創造力在不斷探究、推倒和創新中得到了升華,符合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客觀規律,這也是培養對美的認知必經的過程。整個美術教育在科學、理性中完成,同時不乏讓幼兒親自動手,不多加干預的積極、感性。
教學反思:每次進入天井,幼兒都會有一些新發現。幾個幼兒都發現水缸上結了蜘蛛網。樂怡對此尤其感興趣,想把蜘蛛網畫下來。《指南》中指出:“能運用繪畫、手工制作等表現自己觀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繪畫的過程中,樂怡很專注也有主見,選擇顏色和畫的位置都有自己的想法,在繪畫完成后,面對其他幼兒對色彩的質疑,她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強大的自信心。幼兒的內心世界對于色彩的感受遠比成人豐富,筆下的色彩可能與現實生活差別很大。美育專家指出,幼兒的繪畫是心智的凝結,是心中世界的直觀印照,且每個幼兒的審美是不同的,對同一個事物的表現手法也不同,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學習發現他人作品中的美。蜘蛛網完成后,幼兒根據自我的理解分別繪制了心中的蜘蛛,每一只蜘蛛都體現著每個幼兒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理解。整個創作過程中,幼兒都是愉悅的、發展的。我園總結出美育的以下經驗:一是過程中幼兒的思維靈活,行動可能會因為探討的細微之處發生變化,教師要善于把控課堂節奏,將教學引入正軌;二是肯定與糾正相結合,尊重“美”的偏差的同時也要提升幼兒對“美”的觀察力和技法;三是引導幼兒對美進行反思,平衡繪畫作品的生活性和想象力,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四是培養幼兒不驕不躁的心性,創造美需要定力和耐力,美不僅發生于課堂,更貫穿在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只有教師給幼兒灌輸美的意識,幼兒的審美水平才能得到本質發展。
三、天井活動的意義思索
幼兒園的花草樹木及飼養的動物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觀察、了解、種植和飼養都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是幼兒自然經驗的重要來源。幼兒在其中養成了觀察和探究的習慣,將有助于幼兒在更廣闊的自然環境中不斷獲得新的經驗。
天井里的故事并不限于此,它們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部分,見證了幼兒一步步的成長。他們在自然中學習,在勞動過程中學習,在觀察、飼養動物中獲得豐富生動的體驗,在一次次的實踐探究中收獲研究的方法,在多樣化的表征,提高語言、繪畫、社交等能力。對在天井這樣小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都能有如此多的收獲,我們更應該有信心拓寬幼兒的視野,走進大自然中,鼓勵幼兒發現自然現象和事物之間的聯系,鼓勵幼兒的探索、發現、提問、思考、比較和表達,增進幼兒對自然的情感,實現真正的自然生態“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