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 要:在義務教育高度普及的今天,學生輟學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的輟學率較高。而控輟保學是有效降低輟學率,保障符合學齡的兒童及青少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控制與保證手段。但從實際來看,在一些控輟保學措施落實的同時,諸多教師并沒有從“勸返生”的內心出發對其輟學原因及歸校后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解,由此難以對“勸返生”歸校后實施有效的心理引導,這就導致一些“勸返生”在歸校后對于學習的態度與表現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觀并使得“控輟保學”的成效大打折扣。文章由此出發,對“勸返生”在輟學及歸校后的心理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控輟保學;“勸返生”;心理問題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初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人數約60萬人,到2020年6月這一數值則降低至約6700人,由此可見脫貧攻堅及“控輟保學”在降低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方面具有顯著成效,并且在2020年之后,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學生輟學已經不再是義務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而學生“留下來”“學得好”就自然成為了如今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2020年6月教育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健全義務教育保障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下一階段控輟保學工作的重點在于解決“勸返生”的學習問題,提倡以全社會聯動、采取多種途徑幫助“勸返生”建立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使其積極投入學習之中,防止“勸返生”發生再次輟學。因此,對“勸返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對促進“勸返生”能夠“留下來”“學得好”具有重要意義。
一、控輟保學“勸返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心理自卑
由于邊遠農村經濟欠發達,生活條件與教育條件改善緩慢,有些學生會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不佳而產生自卑心理。具體來說,“勸返生”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勸返生”的成績較差,看到其他同學的成績好,自己的成績難以提升,由此而感到自卑;二是家庭條件因素,有的“勸返生”家庭生活條件較差,看到其他同學的穿著、學習用具比自己的好,就會因為心理失衡而產生自卑情緒;三是社交自卑,即有的“勸返生”由于性格內向,敏感多疑,認為在某些方面同學及伙伴們看不起自己,所以懼怕與他人交流;四是因為失敗體驗過多,即有的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總是認為自己做什么都失敗,常常因此擴大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久而久之就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二)逃避心理
逃避是個體進行自我保護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個體之所以會產生逃避心理,往往是為了擺脫給自己帶來不好體驗的事物。當個體處于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時,往往會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對于“勸返生”而言,已經產生過逃避學習的行為,在感受到壓力時更容易再次選擇逃避。有的“勸返生”認為自己回到校園后學習成績也難以提升,由此產生逃避心理,“反正學不好,干脆不學了”,如此難以激發對于學習的熱情。有的“勸返生”由于難以適應過高的學習壓力而選擇逃避,如有的“勸返生”由小學升入初中,面對著更多的課程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于是就逃避學習甚至是再次輟學。還有的“勸返生”認為家長及老師對自己的關注過多,讓自己感到“麻煩”“不自在”,于是就可以逃避家長與教師同自己的交流。經歷了輟學、勸返后,一些“勸返生”的心理更加敏感、脆弱,更容易將老師的關注看作是針對自己,將自己與同學們的矛盾無限放大,由此想要逃避的心理愿望就更為強烈。
(三)放縱心理
所謂放縱心理,就是個體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并且缺乏追求人生目標的動力,從而產生“好吃懶做”“得過且過”的心理。對于“勸返生”來說,是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或引誘下產生這種消極的心理。有的“勸返生”認為,“輟學后我回到學校也努力學習了,但是成績還是上不去,同學和老師們還是不喜歡我”,并由此產生了放縱心理,不再努力控制自己的學習。還有一些“勸返生”來自留守家庭,其在生活及學習上難以得到家人及時的關心,父母也沒時間對其加以管束,這些“勸返生”即使回到學校,抽煙、打架、網癮等不良嗜好難以及時改正,加之這些“勸返生”的自控力差,導致在不良習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其心理健康并嚴重影響學習。
(四)跟風心理
跟風心理(從眾心理),即個體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由此在思想及行動上產生效仿或追求這些人群共同的行為的心理。如果個體對于群體行為不加以評價、辨識,盲目跟風,則就可能跟從負面事物而給自己帶來不良影響。一些“勸返生”之所以會輟學就是由于跟風所致。有的學生看到其他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課余時間看手機、玩游戲,即使學習成績不好看起來卻過得“很開心”“很瀟灑”,由此產生跟風心理并嘗試與這些同學走到一起,進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最終選擇輟學。在其被勸返歸校后仍然難以擺脫之前的跟風心理,認為原來自己的跟風想法和行為是正確的,自己重新回到校園是“被逼迫”的,如此“勸返生”在學業上仍然難以有所突破甚至還會導致二次輟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較大的初中生來說,有的“勸返生”看到其他同學輟學后跟著父母去城市打工掙錢,于是就想當然地認為不上學也一樣能有前途,并且在經勸返歸校后仍不能糾正這種錯誤想法。
(五)麻木心理
在前次輟學時,大多“勸返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認為“上不上學無所謂”,因此才能下定決心離開學校;在被勸返歸校后,由于其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效轉變對學習的認知,有的“勸返生”仍對上學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在歸校后,這些“勸返生”迫于壓力在表面上跟著老師、同學們上課,而內心卻是麻木的,如此自然就“學不好”“學不會”就不足為奇。“勸返生”之所以存在麻木心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對于學習重要性的認知不足或者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一方面,有的“勸返生”在歸校后認為自己仍然不能受到老師與同學們的重視,由此對于學習的麻木心理難以改觀;另一方面,有的“勸返生”認為自己的知識基礎本來就差,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夠,即使再努力也成不了好學生,由此仍然保持“無所謂”的態度。麻木心理使“勸返生”對于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及提升學習的信心、積極投入學習的行動等方面難以有所改變。
二、控輟保學“勸返生”心理問題干預引導策略
(一)“勸返生”要積極改進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身進行認識、評價的過程。個體的自我認知水平越高,其越是能夠對自己做出全面、客觀地自我評價,從而為自我發展打好基礎。可以說,“勸返生”的自我認知存在明顯的不足與偏差,并由此產生了諸多心理問題。義務階段教育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隨著個人的成長而逐漸增強,但由于年齡特點,其心理與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的“勸返生”心理個性極強,總喜歡表現自己、炫耀自己,如此在面對困難時的挫敗感更為強烈;有的“勸返生”的心理成長緩慢,他們的內心脆弱,在自我認知上主要依靠他人的引導與支持,缺失了他人的幫助,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首先,“勸返生”要在家長與教師的幫助下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肯定自己的優點,通過自我暗示來提振學習的信心,要時常告訴自己“我能行”“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做得到”。在遇到困難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要激勵自己“我要更努力地學習”,以此樹立自信,提振學習的信心;其次,“勸返生”要在家長及教師的引導下為自己建立生活與學習的小目標,并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例如通過努力讓自己下次科目考試分數提升10分、督促自己遇到不懂的問題向老師或同學求教等,在積極的舉措下,“勸返生”的心理“霧霾”被驅散,以良好的自我認知為基礎,在家長與教師及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心理問題得到解決并樹立努力學習、應對挫折的信心。
(二)家庭要給予“勸返生”溫暖
雖然當前提倡以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邊遠農村地區家庭成員的學歷與素質普遍偏低,一些家長對于教育的重視及掌握的教育方法不足,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將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即可,自己不必參與其中。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嚴苛,孩子表現不好則非打即罵,如此就造成孩子懼怕學習、厭惡學習。還有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著其他親人生活,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如此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
因此,家庭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勸返生”進行心理補償及心理引導,使“勸返生”感受到來自父母親人的關愛,從而消除心理問題,積極投身于學業之中。第一,家長要給予“勸返生”更多關心,使其感到自己“被重視”,外出打工的父母則要經常與孩子聯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第二,父母對于“勸返生”要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打罵。批評與打罵只會讓“勸返生”產生更為嚴重的自卑心理、逃避心理,積極的鼓勵和引導則會讓“勸返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使其不斷構建知恥之心,通過努力不斷改進自己;第三,父母不可將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較,要多肯定孩子的優點,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與逃避心理,使孩子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三)學校要及時掌握并干預“勸返生”心理問題
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教育對于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控輟保學機制下,學校不僅要把輟學的學生“找回來”,更要采取多方舉措使“勸返生”自己“愿意回來”“回來要更積極表現”,這需要教師了解“勸返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引導和干預。一是教師要給予“勸返生”更多的關注,尊重、理解“勸返生”,使其在心理上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從而能夠有效地與教師交流溝通,讓教師在學生敞開的心扉中了解其心理情況,發現其中的問題并能夠進行個性化指導;二是教師要積極挖掘“勸返生”的優點和長處,并善于利用這些優點與長處,使“勸返生”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樹立生活與學習的信心,更加具有與老師、同學交流的勇氣,并且由此感到自己的重要價值,做到揚長補短;三是教師要與“勸返生”一道面對其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問題,積極提供幫助,改變以成績來看待“勸返生”的評價方法;四是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由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為“勸返生”建立“心理檔案”并提供心理輔導。
(四)全社會要對“勸返生”出謀出力
教育不只是家庭與學校的責任,整個社會也需要給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營造積極的氛圍。在政府層面,可以通過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控輟保學機制的有力實施提供全面保障,在社會上形成“輟學可恥”“招收童工違法”“家長不送義務教育學齡孩子上學違法”的輿論氛圍,形成“不讓一個適齡學生輟學”的教育理念;在媒體層面,要積極宣傳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堅決不傳播不利于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從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凈化心理、樹立志向營造積極環境;在教育投入方面,各部門及社會企業、個人要注重邊遠農村教育的發展,在資金投入、教學改革、交流互助等方面要側重于農村學校的建設,同時社會心理輔導團體可定期深入各農村學校對“勸返生”進行心理疏導,從而讓“勸返生”在良好的學習條件與社會的積極關注下消除心理問題。
三、結語
控輟保學是普及義務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國家教育質量,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措施。“勸返生”的心理問題是控輟保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為了有力引導“勸返生”真正邁上“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全社會、家庭、學習及“勸返生”自身都應當積極聯動起來,從各個角度出發,為消除“勸返生”心理問題營造良好的氛圍,創新并提供心理疏導的有效方法,促進“勸返生”建立健康樂觀、勇敢向上的積極心理,由此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勝蘭,茶世俊. 以差異化教育留住農村學校的輟學勸返生——基于云南一線教師的教育故事[J]. 生活教育,2021(05):4-8.
[2]徐花鋒. 小議農村初中輟學學生的勸返策略[J]. 絲路視野,2020(18):87.
[3]王登. 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勸返措施的研究[J]. 文淵(高中版),2021(06):1556.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