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



摘? 要:自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重要講話以來,大中小學思政課迅速發展。學校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教師更要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文章從國家和地區學科發展出發,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入手,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單元整體設計的要求,從而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品質提升,建設“品質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單元整體設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品質
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所謂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般是指授課老師自行確定教學主題,并圍繞此主題形成完整的教學單元的設計過程。要完成這一設計,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步:第一步,深入解讀和分析課標、教材等教學指導性資源,獨立思考并把握教學內容;第二步,充分了解學生的客觀實際和成長規律,找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目標;第三步即對教學內容進行剖析、整合及重組。
何為一個單元?這并不是傳統認為的“教材的單元”,而應該是“教學的單元”。教材的單元安排體現的是教材編寫者的意圖,而教學的單元更多地體現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和層次上所做出的理解和整合。教學的單元,則是緊密圍繞本單元教學主題,由多節具有主線相關課組合而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教學進程。教學的單元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發展綜合考量確定的。
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既然是從一個教學單元的整體出發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意味著教師要跳出傳統的單課時設計圈子,而從解讀課程標準,閱讀教材內容,了解學生需要,著手確定教學主題,選取教學素材,建構目標體系,以一個單元作為三維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單位。如圖1所示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意味著教師需要更寬廣的視野,更清晰的邏輯,更靈活的思考,更宏觀的把握。
二、單元整體設計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21年廣東省教育廳也通過不同的活動對思政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了研討,以設計模板的方式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指引。
模板中對單元設計的三個部分都以文字進行了說明。研讀以上說明,筆者發現在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說明性文字中,“核心素養、課程標準、學生、整體”等詞語多次出現,從不同的維度給教師以指引。在筆者看來,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指向核心素養。北師大課題組研究所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如圖2),是指中國學生應該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唯有這些品格和能力才能夠幫助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核心,具體內容則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根本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具體化的探索,從而在黨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搭建起連接的橋梁。既體現了對我國“立德樹人”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刻認識,也對“立德樹人”的內涵要求做出深刻的回應,同時還必然引領我國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地向縱深變革。5年來,這一提法已經深入人心,并且在不同學科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實踐和研究,落實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普遍共識和追求。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是需要將落實學生核心素養放在重要位置,因此,教學設計指向核心素養必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
第二,必須基于課程標準。每一門學科,都有該學科的課程標準,以此規定該學科的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等,并且對課程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建議,對該學科教學進行總體指導。在我國使用的2011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開篇即強調了本學科的課程性質及特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凸顯學科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基本特征。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整合、設計、重塑、實施中,必須堅持課程標準的方向性要求。同時,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已經將學習內容和要求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了分類,這也體現在教材的編寫體系中。教什么(教學內容),怎么教(教學手段),教到什么程度(教學目標)等都有統一的要求,單元教學整體設計必須遵循課標,不得脫離課標想當然。
第三,必須能建構整體認知體系。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往往是單一課時的,機械地將教學目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三大方面分配到每一節課。知識固然可以每一節課掌握一點,但是能力又怎么可能通過一節課即培養一項,更不用說情感態度價值觀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步滲透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就建立起來。而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更加注重去發現教學內容以及課時安排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各教學環節、各單一課時之間的關聯,從而建構整體認知體系。認知建構往往從知識建構做起,以結構圖或者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呈現,緊緊抓住核心知識,以各種符號標識表現思維發展,認知建構的過程,如圖3所示。
第四,必須對學生發展有價值。課程標準強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基礎和目的,歸根到底是要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培養合格人才;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既要求研究學情,考慮學生生活和成長的實際,又要求考慮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學生的實際是教學的起點,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則是教學的終點。因此,在單元整體設計中,要多角度考慮學生客觀情況,包括生活經驗、知識儲備、身心發育水平等。不考慮起始水平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中國學生發展中必備的核心素養,應該實現的三維立體目標體系,則需要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等來達成。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就是要求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整合,包括教學內容的整體布局、教學手段的合理選取、教學活動的精心創設,以貼近學生,能得到學生喜愛的方式推進教學,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將學習內容內化于心,外顯于行,使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發展,實現教育的根本價值。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品質課堂”
首先,課堂教學的目標應該清晰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也能得到突破。課堂教學是一種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當前國內外教育教學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通過這一組織形式的學習過程,保障學生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能得到培養和提高。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開展,取決于是否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重要因素都是依據教學目標來確定的,同時教學目標也是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預期。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否明確,實施是否有效,不僅僅取決于教學內容,更要充分考慮學生所具備的客觀情況和成長水平以及未來發展需要,從而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確定合理的教學重難點,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提升課堂品質。
其次,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創造廣闊的思考探索空間,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學習的途徑很多,但課堂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中,不僅要得到知識,更要得到思維的鍛煉和提升。有觀點認為,課堂教學就是要搞活動,一節課,活動越豐富,課堂越熱鬧,效果就越好,品質就越高。然而,如果學生一通熱鬧豐富的活動后,只留下一個搞笑的記憶,好玩的回憶,這樣的課堂也談不上成功,更談不上品質。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精巧的活動設計,精妙的課堂設問,師生間相互激發,同學間相互點燃。
再次,課堂教學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與學在課堂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相互統一,協調一致才能達成既定目標。教,老師們自然是竭盡所能;學,則取決于學生的參與。只有允許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是有品質的課堂,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越高,所得到的收獲就越多,成長就越快,課堂的品質當然也越高。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則有賴于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和對課堂活動的整體設計,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條件。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可謂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回答問題、課堂討論、活動體驗、游戲體驗等都是參與,而貫穿所有參與形式的最重要的參與則是思考,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的思考,珍視學生質疑,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最后,課堂教學應能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學生既是課堂學習的參與者,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更應該是課堂學習的受益者。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理應得到多方面的提升,包括知識的獲取,思維方式的鍛煉,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等,理應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以及身心發育基礎上得到生長,得到發展。學生的這種提升,需要學習目標的精準確立、教學活動的恰當選擇、課堂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老師的關切鼓勵、課堂參與者之間的思維碰撞等實現。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學校作為教育教學最主要的陣地,課堂品質的高低必然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而提升課堂品質,建設品質課堂的方法豐富多彩,建立起最能體現自我風格的品質課堂教學模式,值得教師用一生的力量去追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0(10):4-11.
[2]劉曉方.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相互促動[N]. 本溪日報,2020-10-12(04).
[3]梅鈺博. 思政課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12):119-120.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