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心理學視域下獲得感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2022-04-29 17:06:22王澤然董波韋洪濤
中國心理學前沿 2022年9期

王澤然 董波 韋洪濤

摘 要|獲得感是當前黨和國家關注的核心命題之一,通過對當前研究的分析發現,目前學術界主要從獲得感概念內涵界定、結構探究與測量,以及提升策略的角度進行研究。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指導,當前的獲得感研究存在概念內涵界定不清晰、測量工具科學性低及民眾獲得感改善方案缺乏三點不足。文章從心理學的角 度出發對獲得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與展望,認為未來獲得感相關研究應結合心理學理論思想,厘 清獲得感的概念內涵,運用心理測量的手段對獲得感進行準確的測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有效的獲得感 提升策略。

關鍵詞|獲得感;獲得感測量;心理學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顯著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全面的提高。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如何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生活福祉,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2015 年 2 月 27 日, 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同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是黨中央結合當今中國發展實際創設出的詞匯,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和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重要標尺[1]。隨著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逐步推動和落實, 獲得感受到了包括學術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獲得感”一詞被提出后,學術界圍繞獲得感的概念內涵界定,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截至 2020 年 7 月 13 日,在中國知網上已有 651 篇論文將獲得感作為關鍵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縱觀現有研究,突出獲得感的重要性、探究獲得感的具體定義、探索獲得感的測量方法并找尋其提升策略等是獲得感研究的主要方向[2]。獲得感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 可,但學術界對獲得感具體概念內涵的界定仍不清晰,在測量獲得感的過程中缺乏理論體系的支撐, 從而導致獲得感測量整體缺乏科學嚴謹性,同時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也最終導致了獲得感提升策略的相對不足。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的學科。近年來,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已經被應用于社會公共服務等研究領域內。同時圍繞幸福感、滿意度等獲得感相近概念,心理學家們已經通過質性訪談、量表測評、觀察、實驗等方法,厘清了其認知機制,開發了一系列的測量工具[3,4]。獲得感是一種強調客觀獲得的主觀感受, 其心理學屬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部分心理學理論已經被應用到獲得感的研究中[5]。將心理學 領域內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思想引入獲得感研究中為解決獲得感研究存在的內涵界定不清晰、測量工具科學性低、民眾獲得感改善方案缺乏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范式。因此,本文結合心理學有關理論思想從獲得感的概念內涵、結構探索與測量及提升策略三個方面對當前的獲得感研究進行了回顧和梳理, 并就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分析與展望,以期促進心理學視域下的獲得感研究能夠得到進一步應用和發展。

2?????? 獲得感的概念及內涵探究

自“獲得感”一詞被提出以來,針對其具體概念定義的研究便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然而學術界至今尚未能形成獲得感準確、統一的定義。“獲得感”是一個本土性非常強的“中國概念”,一方面, 獲得感在國內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對應[6],在解釋獲得感的概念及內涵時,往往需要借鑒諸如幸福感、安全感等相似概念的研究,這也導致了部分研究在界定獲得感時將其與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等概念混為一談[7];另一方面“獲得感”一詞扎根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意在衡量廣大人民群 眾享受到發展成果的多少及由此產生的主觀感受,因此在界定獲得感時需要考慮到實際獲得與主觀感受這一雙重屬性[8-11]。獲得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幸福感或安全感,獲得感的提升為幸福感和安全感提供可能, 是幸福感和安全感形成的基礎,但與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同的是獲得感具有客觀獲得與主觀感受的雙重屬性。獲得感是一個強調客觀獲得的主觀概念,包括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就“客觀獲得”來說,獲得感要以獲得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與經濟利益為基礎,就“主觀感受”來說,獲得感無法脫離開“客觀獲得”的基礎而獨立存在[6]。但如何準確界定客觀獲得與主觀感受,并將二者統一 為完整的獲得感定義,學術界目前尚無統一定論。因此雖然明確了獲得感是一個強調客觀獲得的主觀概念,但其具體概念內涵依舊不夠清晰。

學術界至今未能形成科學準確的獲得感定義,這與獲得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聯系。部分研究認為獲得感是指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人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多寡和對于這種成果享受的主觀感受與滿意程度[12]。研究者雖將獲得感與幸福感進行了區分,且同時指出了獲得感的客觀屬性與主觀屬性,但 在這一獲得感定義中,其主觀獲得被視為是一種滿意程度。同幸福感相同,滿意度不應被等同于獲得感, 獲得感以客觀獲得作為必要條件,而滿意度則側重強調主觀感受。也有學者將獲得感認為是個人或者群體在改革和發展前后,對自身客觀實際收益得失的主觀評價,其重點強調的是結果,而非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實踐[13]。此外,獲得感還被認為應包括物質方面的獲得感、心理方面的獲得感,以及公平公正和包容等特征[6,14]。在上述的獲得感分類中,實際得失的主觀評價、心理方面的獲得感、公正、包容 等概念,均存在概念定義偏頗之嫌,同時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綜上所述,雖然研究者們嘗試給出獲得感的定義,大部分研究者也意識到要將獲得感與幸福感等概念進行區分,但在解構概念時缺乏有力的理論支撐,從而導致其概念內涵略顯偏頗,缺乏科學性。

獲得感具備心理學屬性,在心理學視域下,獲得感被視為是一種心理現象,對應了一個心理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術界對獲得感的內涵界定并不清晰。人的心理具備可測性,心理學可以通過人的外顯行為來推測人的心理。這種依照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測驗對人的心理特質進行定量描述的活動被稱為心理測量。在心理測量領域,研究者可以依照理論對某一心理過程進行自上而下的解構(如智力測驗),也可以依照調查數據自下而上地對其進行解構(如卡特爾 16 種人格因素測驗)。這些解構方法不同于諸如“物質的 vs 精神的”“橫向的 vs 縱向的”“經濟收入 vs 子女教育”等較為主觀的劃分, 心理測量中的目標分解是嚴格依照某一成熟的心理學理論或大量自上而下的分析而構成的。因此,就獲得感概念內涵界定不清晰這一缺陷而言,結合心理學有關理論,界定和解構獲得感的內涵和外延,為獲得感提供一個準確且具有普適性的定義,是獲得感研究的改進方向之一。

3?????? 獲得感的結構探索與測量

“獲得感”誕生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現有研究從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等多個不同的角度對獲得感的結構與測量方法進行了探索,得出了部分研究成果, 但其科學性還有待考證[15-17]。“獲得感”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和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重要標尺, 如何科學準確地衡量獲得感是獲得感研究的關鍵。學術界圍繞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獲得感的概念內涵目前尚未統一,獲得感的測量研究也相應地呈現出了結構劃分多樣,測量方式科學性低等問題。現有研究針對獲得感的結構劃分存在差異,不同研究對象的劃分方式各不相同,如在公共服務領域獲得感的研究中,獲得感被劃分為便利性、充足性、普惠性和均等性四個方面[15];在文化服務領域內, 獲得感則被劃分為基礎設施、資源內容、外部支持和人才隊伍四個方面,而當以青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時, 獲得感則被認為包括獲得感的項目重要性、當前獲得感知和未來獲得預期三個方面[16,18]。而即便是在 同一研究領域內,獲得感的維度劃分也存在差異。同樣測量人民獲得感,王浦劬和季程遠將獲得感定義為多元利益主體(個體、群體、組織)在改革和發展客觀過程中對自身實際所得的主觀評價,按照來源將獲得感區分為空間維度的“橫向獲得感”與時間維度的“縱向獲得感”[13]。文宏和劉志鵬則將人民 獲得感分為民生獲得感(包括生存保障,發展保障兩個維度)、經濟獲得感(包括宏觀經濟,個人經濟, 分配公平三個維度)和政治獲得感(包括正風反腐,政治參與兩個維度)三個維度[19]。盡管研究者在 提出其獲得感結構劃分時均有其自身依據,但獲得感結構維度劃分的不一致勢必造成研究結果間難以相互比較,從而影響研究對民眾獲得感真實情況的判斷。

獲得感結構劃分的多樣性導致了不同研究之間的結果難以互通,獲得感的測量缺乏一套兼具科學性與普適性的測量工具,而現有研究用來測量獲得感的工具也存在科學性較低的問題。獲得感結構劃分的差異本質上是由于獲得感概念內涵界定不清晰、不統一所導致,相較于幸福感等概念,獲得感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概念及結構的界定與劃分尚不清晰,因而其在測量工具的選用上也缺乏較為完善的工具,多數研究采用特定領域的調查數據作為衡量獲得感的標準,其科學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在針對人民獲得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借助 2015 年中國綜合社會數據對我國人民獲得感進行了實證研究[20]。另有研究以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調查中“最近三年您的生活改善屬于哪一種?(選項:有改善,改善程度高于社會上多數人;有改善,與社會上多數人差不多;有改善,改善程度低于社會上大多數人;沒有改善; 比以前更糟)”一題的得分作為獲得感的測量指標[21]。此外通過語義和語素分析,相關研究提出了使 用獲得感語境的三要素:主體指向性屬性,客體具體性和方法可行率,并結合有關公式對獲得感進行度量[22]。從心理測量的角度來看,上述測量方式難以代表人們的獲得感,其測量結果的科學性有待考證。現有研究針對獲得感的結構劃分較為多樣,且基于社會調查數據或調查問卷進行的獲得感測量難以

客觀地、科學地反映獲得感的真實水平,將心理測量學方法引入獲得感測量研究可推動獲得感結構劃分與測量的科學化。獲得感本質上是一種主觀感受,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屬性,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或調查問卷測量出的獲得感數據難以有效反應獲得感作為主觀感受的真實水平,采用上述測量方式實際上是忽略了問卷調查和心理測評量表的區別。問卷調查是針對某些社會現象或者研究者關心的問題而設置的,題目之間結構性差,題目背后缺乏理論支撐。而心理測評量表是按照一套嚴格的科學程序編制的符合人類心理構成機制的問卷。隨著獲得感的心理學屬性逐漸受到關注,部分研究開始嘗試將心理測量學方法應用于獲得感結構探索與測量的研究中。董洪杰等人為測量中國人的獲得感,按照心理測量學有關步驟編制了獲得感量表,首先通過自由聯想法形成量表的初始項目,之后進行兩次預測并根據結果修訂量表, 最后通過施測檢驗其信效度,并選用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幸福傾向量表進行效標效度檢驗[5]。董洪杰的 研究是心理學應用于獲得感研究的大膽嘗試,在具體編制過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自由聯想、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檢驗等具體方法,所得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由于現有研究尚未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獲得感與幸福感、滿意度等概念進行區分,因此采用幸福感與滿意度作為獲得感量表的效標是否準確, 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同時研究中所提出的獲得感結構維度被認為與 Seligman 主張的積極心理學 PERMA框架相契合,但研究者并未就這一理論與獲得感的內在聯系進行詳細說明,其是否可作為獲得感研究的理論支撐還需進一步明確。心理學與獲得感研究的結合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 部分變量間的關系還需明確,但相較于傳統的社會調查數據或調查問卷,借助心理學測量學手段編制出的獲得感量表具有嚴謹的編制過程及清晰的信效度指標,具備較高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因此心理學視角下的獲得感研究可在清晰界定獲得感內涵的基礎上,嚴格依照心理測評量表的編制步驟,構建獲得感的科學測評工具。

4?????? 獲得感的提升策略

任何概念的提出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獲得感的提出,正處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為應對多年來高速發展所積累下來的問題,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共享發展理念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6,23]。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是全社會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學術界也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借助相關理論[16,24],通過實證研究構建模型探索出了包括推動包容性發展、改善民生、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等在內的部分獲得感改進策略[6,19,25]。 現有研究雖然就獲得感的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索,但具體的獲得感提升方案仍相對少見,且提出的方

案往往流于形式、觀念陳舊、缺乏考證。在針對民眾獲得感鈍化的研究中,研究者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了獲得感改善四大措施(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確保實實在在地獲得;打造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保護相對公平感;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人民對未來的美好預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認同)[24]。雖然針對獲得感鈍化提出了改進措施,但該研究存在兩個問題。首先,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需求層次理論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準確概括出人們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家們也已經提出了諸多更適于新時代的理論來闡述現代人類的基本需求。其次,研究者通過公平感和社會認同感來提升獲得感的思路并未經過驗證,理論基礎薄弱。在學術界尚未就獲得感定義達成共識, 獲得感自身概念內涵界定不清,且在獲得感測量工具缺乏科學性的背景下,研究者很難忽略上述問題, 提出切實有效的獲得感提升策略。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從獲得感的概念內涵界定、結構探索與測量及提升策略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獲得感是一個具有時代背景的新興概念,現有研究推動了獲得感從理論構想到實際落地的進程,為促進發展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做出了貢獻。但是獲得感的現有研究仍然存在內涵界定不清晰、測量工具科學性低、民眾獲得感改善方案缺乏等問題。在概念內涵界定方面, 現有研究始終未能形成統一準確的獲得感定義,對獲得感的結構劃分也較為多樣。與此同時現有的獲得感測量工具也存在科學性低等問題,導致研究結果難以相互比較且缺乏準確性,上述問題也最終導致了學術界鮮有切實有效的獲得感提升策略出現。隨著獲得感的心理屬性逐漸被學界所關注,將心理學有關概念和方法引入獲得感研究,為改善獲得感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提供新的思路成為了解決獲得感研究現存問題的主要方向之一。

5?????? 基于心理學視角的展望

獲得感是一個強調客觀獲得的主觀概念,現有的獲得感研究存在內涵界定不清晰、測量工具科學性低及民眾獲得感改善方案缺乏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研究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感具有主觀感受的部分,具備心理學屬性。呂小康等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了獲得感的心理學屬性,并將心理測量學中測量的兩個基本要素:參照點和單位引入到獲得感研究之中, 以時間節點和參照群體為參照分別從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維度,結合 CSS 數據對中國社會整體上的獲得感進行了分析[26]。董洪杰等人在研究中也指出,獲得感是一個具有心理內涵與時代特色的新生概念。研究者為測量中國人的獲得感,按照心理測量學有關步驟編制了信效度良好獲得感量表,并據此提出了中國人獲得感的五維結構(包括獲得體驗、獲得內容、獲得環境、獲得途徑與獲得分享)[5]。上述研 究將心理學的理論思想或方法與獲得感研究進行了結合,為獲得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現有研究的心理學理論支撐依舊較為薄弱,同時獲得感與幸福感、滿意度等概念的關系仍需要基于心理學的視角進行進一步探討。

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心理學與獲得感研究的結合具有良好廣闊的研究前景。從現實情況來看,心理學視域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務院將心理學確定為 18 個重點發展學科之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部委 2018 年聯合印發的《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更進一步肯定了心理學的社會價值。提升人民獲得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獲得,心理上的獲得同樣是當前社會背景下重要的一環。從研究方法和范式來看,科學心理學一直是遵循自然科學研究規范而發展起來的,并主張通過大量的精密、嚴謹的實驗研究,探討人類心理和行為活動的規律。而這些是當前獲得感研究所前欠缺的。心理學與獲得感在研究方面的結合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存在著理論支撐薄弱,與幸福感、滿意度概念區分模糊等問題,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入,融合了心理學理論思想與研究方法的獲得感研究將為解決現有研究問題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心理學家們已經通過質性訪談、量表測評、觀察、實驗等方法,厘清了安全感、幸福感等心理現 象的認知機制,開發了一系列的測量工具,并在政治學、教育學和公共管理等領域取得豐富的成果。 從獲得感的屬性上來看,獲得感同幸福感、安全感、滿足感一樣也應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術界亟 需站在心理學的視角,界定和測量獲得感。具體而言,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未來獲得感的研究主 要有以下三點展望:第一,結合心理學有關理論,界定和解構獲得感的內涵和外延,為獲得感提供一 個準確且具有普適性的定義。獲得感是一個強調客觀獲得的主觀概念,“獲得”是獲得感產生的必要 條件,并且“獲得”的對象包括客觀物質和主觀精神兩個層面[27]。部分研究忽略了獲得感的主觀屬性, 單純以客觀指標衡量獲得感,顯然是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研究通過心理學理 論思想構建獲得感的內涵和外延時,同樣不能只關注獲得感的主觀屬性,要將客觀獲得融入進來進而 形成獲得感的準確定義。同時,獲得感產生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背景之下,對于政策的解讀同 樣是構建獲得感內涵與外延的關鍵之一。未來研究可在充分把握政策與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結合具體 的心理學理論,統合獲得感的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解釋其內在的心理過程,最終構建出科學準確且 具有普適性的獲得感定義。第二,以心理測量為基礎,借鑒有關概念測量工具的開發路徑,開發獲得 感的科學測評工具。測量工具的開發是科學化考評獲得感的重要基礎。以往的獲得感測量方式,有的 測量了客觀獲得而忽略了主觀感受,有的則過分關注主觀層面的測量而忽視了主體是否存在客觀獲得[27]。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獲得感自身概念內涵不清晰,研究者們對獲得感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 的關系把握不準確所導致的。未來研究在開發獲得感測量工具時,首先,要明確獲得感的概念內涵與 內在邏輯,同時對個體的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進行測量。其次,要嚴格依照心理測評量表的編制步驟, 編制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獲得感量表。第三,在厘清獲得感概念內涵,以及擁有科學的獲得感測評工 具的基礎上,開展實證研究,為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探索出切實有效的改進方案。李昊 婷在研究高校思政課獲得感時提出獲得感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并以此為基礎揭示出其存 在一個由外到內,由理論到實踐的內在心理過程,研究者基于上述結果提出了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的提 升路徑[17]。客觀獲得的提升不代表獲得感的絕對提升,獲得感提升路徑的提出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 界定和準確的測量數據的基礎上的。研究者們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將尋找獲得感提升策略的研究與獲得 感概念內涵界定及獲得感測量的研究結合起來,在科學的理論體系支撐下尋找提升獲得感的方法。同 時,要發揮心理學領域的特點,結合訪談,觀察等質性研究手段,挖掘個體真實的“主觀感受”,并 尋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客觀獲得”。

參考文獻

[1]李鵬,柏維春.人民獲得感對政府信任的影響研究[J].行政論壇,2019,26(4):75-81.

[2]劉星.獲得感的內涵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老區建設,2019(4):56-60.

[3]耿曉偉,王惠萍,張峰.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3,33(3):266-270.

[4]賈東立,李昌俊,李毅峰,等.農村生活滿意度問卷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27(12):944-948.

[5]董洪杰,譚旭運,豆雪姣,等.中國人獲得感的結構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9,39(5): 468- 473.

[6]曹現強,李爍.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驗借鑒[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18-28.

[7]張晶.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有效途徑[J].黨政干部學刊,2016(11):36-41.

[8]熊建生,程仕波.試論習近平關于人民獲得感的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8):105-114, 160.

[9]馬振清,劉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深層邏輯聯系[J].國家治理,2017(44):45-48.

[10]石晶.新的美好生活,新的感受期盼:當前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報告[J]. 國家治理,2017(44):15-36.

[11]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

(4):402-407.

[12]丁元竹.讓居民擁有獲得感必須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時期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路徑[J].國家治理, 2016(2):18-23.

[13]王浦劬,季程遠.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與善治標尺:人民獲得感的意蘊和量度[J].中國行政 管理,2018(1):6-12.

[14]鄭風田,陳思宇.獲得感是社會發展最優衡量標準:兼評其與幸福感、包容性發展的區別與聯系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6-17.

[15]陽義南.民生公共服務的國民“獲得感”測量與解析:基于MIMIC模型的經驗證據[J].公共行政評論,2018,11(5):117-137,189.

[16]熊文靚,王素芳.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眾獲得感測度與提升研究:以遼寧為例[J].圖書館論壇, 2020,40(2):45-55.

[17]李昊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生成機制與提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

(6):73-77.

[18]譚旭運,張若玉,董洪杰,等.青年人獲得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青年研究,2018(8): 49-57.

[19]文宏,劉志鵬.人民獲得感的時序比較:基于中國城鄉社會治理數據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 2018(3):3-20.

[20]楊金龍,張士海.中國人民獲得感的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3): 102-112,160.

[21]孫遠太.城市居民社會地位對其獲得感的影響分析:基于6省市的調查[J].調研世界,2015(9): 18-21.

[22]楊玉浩.“獲得感”的應用語境及度量結構:基于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語義解析[J].福建省社會 主義學院學報,2018(4):38-44.

[23]蔣永穆,張曉磊.共享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74-78.

[24]辛秀芹.民眾獲得感“鈍化”的成因分析: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視角[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6(4):56-59.

[25]黃艷敏,張文娟,趙娟霞.實際獲得、公平認知與居民獲得感[J].現代經濟探討,2017(11): 1-10,59.

[26]呂小康,黃妍.如何測量“獲得感”:以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據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5):46-52.

[27]呂小康,張子睿.中國民眾的醫療獲得感及其影響因素[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57(1):99-105.

Research on Sense of G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Difficulties and Expectation

Wang Zeran???? Dong Bo?? Wei Hongtao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Suzhou

Abstract: The sense of gain is one of the core propositions concerned by the current party and the sta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nse of gain, structural exploration and measurement,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 guidance, the current sense of gain research has three shortcomings: unclear definition of concept connotation, low scientific measurement tools, and lack of public sense of gain improvement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 of sense of gain, and believe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on sense of gain should combine psychological theo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sense of gain, us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o accurately measure the sense of gai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gain.

Key words: Perceived acquired; Perceived measurement; Psychology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99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一区二区午夜| 午夜国产理论|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99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91在线中文|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99久久99视频|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1麻豆精品视频| 国产a网站| 国产在线日本|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在线亚洲小视频|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制服丝袜一区|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91成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亚洲|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色偷偷综合网| 亚洲天堂啪啪|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成人精品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