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李明陽
摘???? 要|心理危機是個體在面臨重大危機事件時,個體所擁有的資源和方法不足以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因而產生的心理失衡的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與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學生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心理危機事件并不少
見。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現狀研究,針對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整合家庭、學校、醫院三方的力 量,探索建構有效的“家—校—醫”協同機制。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干預;“家—校—醫”協同機制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中學生心理危機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但是,目前為止,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群體依然集中在高校學生,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相對較為薄弱,特別是關于通過建立“家—校—醫”協同機制來進行有效干預學生的研究和實踐較少,對中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無法及時、有效、持續地進行。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現狀研究,針對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合家庭、學校、醫院三方的力量, 探索建構有效的“家—校—醫”協同機制。
1?????? 心理危機
1.1?? 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Caplan,1964)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機的概念。他認為,心理危機是指個體面對親屬死亡、婚姻破裂、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等重大生活事件時,個體先前使用的或者是慣常使用的方法無法應對眼前的困難處境,從而產生的心理失衡的狀態。此外,另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危機是由對心理造成影響的重大事件決定,能夠引起個體的急性情緒紊亂、認知障礙、軀體不適、行為改變等反應,且通常個體以往解決問題的手段不足以應對(James and Gilliland,2016)。還有學者認為,心理危機是一種失調的心理狀態,是個體面臨困難情景,先前處理危機的方式和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就會產生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Folkman,Lazarus,and Praisal,1986)。
總而言之,雖然不同研究者的關注點各有側重,但心理危機的定義大都包含三個要素:個體面對的重大危機事件、個體不足以應對面臨的困難和個體出現心理失衡的狀態。因此,在此將心理危機定義為: 個體在面臨重大危機事件時,個體所擁有的資源和方法不足以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因而產生的心理失衡的狀態。
1.2?? 中學生心理危機的特點
中學生受到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環境的影響,又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同時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變化容易使個體產生負面情緒,諸多的特殊因素疊加起來,讓中學生的心理危機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易發性。自殺被視為心理危機最嚴重的形式之一。一篇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雜志上的文章提到(Chen,An,and Ou,2018),一項對中國 13512 名中學生的匿名調查結果發現,有 2.7%
的中學生在過去一年中曾自殺未遂;另一項針對 11831 名中國青少年的研究顯示,有 3 ~ 5% 的中學生曾嘗試過自殺(Chen et al.,2017)。這些數據顯示了心理危機在我國中學生群體中并不罕見。中學生年齡較小,社會經驗較少,心理發展也不健全,在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往往不能很好地解決,長此以往, 便容易引發心理危機。
發展性。危機的發展性指的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共性的心理危機。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發展階段。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這個階段的學生開始對自我意識有了更深一層的探索,但是由于迷茫,尚未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面臨著自我同一性混亂的危機。
多重性。中學生的心理危機通常不是單一的心理危機,而是家庭、學業、人際等多重壓力的交互作用下,共同導致的心理危機。當遇到某一突發事件時,在多重因素交織的作用下,心理危機便會爆發, 導致自殺、自殘、傷人等嚴重的后果。
2?????? 心理危機干預
2.1?? 定義
心理危機干預,又稱危機干預、危機介入或者危機管理,是處理心理危機的重要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的創傷讓軍人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這一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并進行了系列研究關注重大危機事件對人群產生的影響,試圖找到方法減輕危機事件對人群的負面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心理危機干預作為一種治療技術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并且被研究者們廣泛研究(Auerbach and Kilmann,1977)。
國外學者將心理危機干預定義為向個體提供緊急心理支援,以幫助受害者恢復適應能力并防止或 減輕心理創傷的潛在負面影響(Everly and Mitchell,1999)。我國學者翟書濤(1997)認為,危機干預是對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關懷和支持,使之恢復心理平衡的短期幫助過程。還有學者將心 理危機干預定義為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
(樊富珉,2003)。
綜上,心理危機干預是運用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個體或人群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的心理指導、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幫助個體或人群以恰當的方式處理應激事件,克服危機,以防止或減輕該事件對個體或人群的心理創傷的影響。
2.2?? 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性
2.2.1???????? 心理危機是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自殺與危機密切相關,自殺也被視作危機的縮影(Auerbach and Kilmann,1977)。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與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學生的壓力與日俱增,心理危機事件頻出,中學生自殺現象也層出不窮,自殺已成為中國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Chen,An,and Ou,2018)。
董永海,劉蕓,劉磊等人(2014)進行了一項總調查人數為 153245 例的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的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為 17.7%。一項關于中國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元分析研究顯示(鄒廣順、呂軍城、喬曉偉,2021),2010—2020 年間,一年內認真思考自殺的中學生占總人數的16.3%。另一項針對中國 8 個城市的 32 所中學 13512 名中學生展開的調查顯示,有 338 名中學生在過去一年中曾至少嘗試過一次自殺,占調查總人數的 2.7%(Xing,Tao,and Wan,2010)。由此可見,心理危機問題已然成為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危機干預在長期的研究中都被證明對于處于危機事件中的個體有著顯著的效果(Everly, Flannery,and Mitchell,2000),心理危機干預也被視為處理心理危機的重要手段,因此,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刻不容緩。
2.2.2???????? 心理危機干預是中學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中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對中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2012 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年修訂)》文件中指出,“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要立足教育和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挖掘他們的心理潛能,注重預防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在應急和突發事件中及時進行危機干預”。2016 ?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 22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援助隊伍的專業化、系統化建設,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立即開展有序、高效的個體危機干預和群體危機管理,重視自殺預防”。202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2021 年3 月11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國家信訪局、中國殘聯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2021 年重點工作任務》,文件中強調,要“加強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建設”。
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已然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點。如何進一步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也成了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
3??????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3.1?? 現狀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又稱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一種能夠確保各個網絡節點之間聯系通暢,使危機中的個體得到及時的預警、幫助和干預,從而使得處于危機中的個體得到最好的救助的運行機制(郭彤, 2021)。早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更多地關注心理危機的應急處理。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該體系化運作,形成一個包括預防體系、預警體系、反應性干預體系及危機后干預體系為一體的全方位、多層面的心理危機綜合干預體系(吳亞子,2015)。
自危機干預的概念被引入我國 30 余年以來,我國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立的理論與實踐上也都取得了從無到有的發展。
理論方面,伍新春、林崇德、臧偉偉、付芳(2010)認為完整而系統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應包括危機發生前的預防和準備、危機發生后的心理危機處理及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評估等三個方面。廖貴芳(2007)提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由六位一體的危機預防、四向交互式的危機預警、五級聯動的危機干預三個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又各自構成一個系統,彼此既獨立又相互協調。石兵營、張健和李炎(2010)對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機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嘗試性探索,提出構建以“常態性預防”“動態性預警”“發展性干預”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干預機制。這些研究都為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實踐方面,我國也逐步建立了符合當前現狀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形成了以“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聯絡員”等為代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干預角色。我國當前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主要以學校模式為主。在該模式下,危機干預范圍通常是在校內發生重大的惡性事件,干預的成員主要是學校的管理者、學校的心理老師、心理專家、相關醫院的醫務人員等,干預的對象主要是學校的教師、學生、管理者及其家人(楊鎧華、李浩,2019),主要干預的方式包括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課程等。
3.2?? 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現狀
雖然目前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作用初顯成效,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設也逐步得到重視,但是,學校模式下的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依然存在不足。
以中學生為主體的研究較少。雖然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體制的相關研究已經獲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大量的研究都將大學生作為研究的主要人群,更多地關注高校工作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張紹波、傅文第,2006;徐飛,2014;王蘇妍、段笑那,2022),有關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較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出現了心理危機,因此,針對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的研究需得到更多的重視。
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建設不足。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很嚴肅的、專業化很強的工作,工作人員需要走專業化的道路,接受嚴格系統的培訓才能勝任(何放勛,2007)。但學校模式下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的主要成員是在校教師,多為專兼職心理老師、班主任、德育主任、校級干部等人員,部分干部、老師并不具有心理學背景。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專業性方面的欠缺導致學校面臨在篩選危機學生、處理危機事件等情況時,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各環節尚未健全。即便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成體系化運作,形成一套包括前期預防、危機預警、危機干預與后期追蹤等環節的多層面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但是在實踐中,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性方案和機制運作的研究依然有所欠缺。后期評估和跟蹤反饋機制尚未建立健全(陳靜、李寶珠,2012),面對突發危機事件,應急預案的成熟度和操作性十分欠缺(程婧、孟莉,2011)。因此在面臨危機事件時,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可能無法及時有效地運轉。
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力量單一。中學生不是孤立的人,而是成長在社會復雜系統中的人,只靠學校模式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難以滿足中學生與日俱增的心理需求。更好地干預學生心理危機問題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但當前各方力量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中依然互相割裂,各自為政,對進行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缺乏連通性和持續性。
總而言之,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更扎實的知識儲備、更勝任的專業人員和更具針對性的工作指導。針對現狀的不足,當前應整合多種干預模式,聯合社會更多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參與,更有目的、有系統、專業化地開展工作。“家—校—醫”協同的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便是較為科學高效的建設路徑。
4?????? “家—校—醫”協同的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4.1?? 定義與研究概述
“家—校—醫”協同的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是聯合家庭、學校、醫院三方的力量,共同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模式。這種模式的重點不在于某一方,而在于通過學校的紐帶作用讓三方形成合作的局面,共同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危機。
已有的研究中表明,“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途徑。夏敏(2019)提出要以學校作為紐帶、家庭作為主體、醫院作為權威,三方既各司其職又聯動協調,針對抑郁癥學生開展工作。一項“家—校—醫”三方聯動對地方院校嚴重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幫扶的研究認為(荊玉梅,何偉,2017),建立健全“家—校—醫”三方聯動機制是幫助嚴重心理障礙學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鼓勵“全社會參與,全過程參與、全員參與”,針對弱勢群體的科學應對方式和有效的幫扶機制需要迅速地完善和建立。金蓓蓓(2017)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家—校—醫”相結合模式進行了探析,提出系統打造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生態空間,要注重架構工作網絡、厘清工作理念、拓展工作內容和豐富工作形式的系統式建設。
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能更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4.2?? 構建“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必要性
“家—校”協同機制的建立是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幫助心理危機學生的必要條件。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對學生的重要影響不言而喻,同樣,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往往和家庭有著緊密的聯系。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家庭氛圍壓抑、親子關系緊張等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危機。家長了解學生的個性、行為特點、重大生活事件等信息,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因此,在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時有必要進行“家—校”協作,保證“家—校”溝通的通暢性與及時性。
“校—醫”協作機制的建立是心理危機學生及時得到專業治療的重要保障。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已經無法應對學生心理危機狀況時,學生就需要轉介至醫療機構進行相應的治療。但心理問題與精神問題的高發導致醫療資源十分緊缺,即便家長和學生有積極的求助意愿,依然會面臨醫院“一號難求”“一床難求”的現狀。同樣,由于學校與醫院溝通的缺乏,醫院對學生在校的心理危機狀況不甚了解,可能會誤判學生的情況,采用不適合的方案進行干預。此外,學生情況好轉返校后,學校與醫院聯動不足,還可能出現學校對學生的關懷方式不恰當而導致對學生的病情起負向作用的狀況(陳燕妮,2019)。所以, “校—醫”協作機制的建立有助于學生得到及時有效的危機干預。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醫院三者在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中如果依然各自獨立,缺乏力量的整合,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將難以及時、有效、持續地進行。所以,建立健全的“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是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危機的必然選擇。
4.3?? “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路徑
“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需整合家庭、學校、醫院三方的力量與資源,構建以家庭作為主體、學校作為紐帶、醫院作為權威的形式,三方既各司其職又聯動協調,開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4.3.1???????? 家庭層面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心理危機往往和家庭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因此,家長切實履行監護人的責任與義務,實現自我成長,關注學生心理狀況,營造和諧友好的家庭氛圍。
在思想上,家長應該樹立正確觀念。家長應克服“孩子有問題都是學校的責任”的逃避心理,并意識到家庭在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在行動上,家長應轉“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配合學校、醫院開展相應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面臨問題時,需及時向學校、醫院溝通交流,提供正確的、全面的資料與信息,為學生度過心理危機提供良好的條件。
4.3.2???????? 學校層面
作為家庭與醫院之間的樞紐,學校在協同機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該牽頭建立健全的心理危機干預的制度,完善“家—校”“校—醫”合作的機制,使“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能夠有效地運轉。
“家—校”協同機制中,學校首先要建立與家庭協同的章程和制度,規范學校和家庭合作的程序。學校應拓寬與家庭合作的渠道,保證學校與家庭的交流順暢及時,同時,使用“危機學生心理風險告知書”“危機學生送醫家長同意書”等書面文件,讓家長能夠了解到學生在校的情況,形成“定期與家長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全程請家長參與”的工作格局。學校也可以通過家長了解到學生更詳細具體的成長資料, 從而采取更符合學生個體特質的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學校還應加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培訓,幫助家長樹立正確意識,豐富心理知識,讓家長重視學生心理健康,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中來。
“校—醫”協同機制中,學校和醫院應簽訂合作協議,劃清工作范圍,明確雙方職責,建立標準化的模式與流程。學校可以通過聘請醫院心理科醫生定期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值班、邀請醫院專家進行專業的心理指導等方式,借用醫院的資源與力量,更好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在學校發現無法通過心理危機干預解決學生問題時,學校要通過“綠色通道”順暢迅速地將危機學生轉介給醫院,解決“一號難求”的問題,并以合適的方式將心理危機學生的相關資料提供給醫院,幫助學生得到更準確快捷的醫療服務。學校還可以通過與醫院的對接,對正在接受或者已經結束治療的學生進行幫扶和追蹤,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康復。學校和醫院還可以定期針對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溝通,探討問題,交流經驗,研究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手段與應對措施,共同制定有助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開展的計劃與方案。
4.3.3???????? 醫院層面
醫院在家、校、醫三者中具有最專業的醫療人士,也具有最豐富的知識背景,在心理危機學生的干預中至關重要。
醫院應樹立協作意識,主動走出去與學校實現協作聯動,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 也有利于發揮醫院的社會服務功能。與學校的協作可以讓醫院在發現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后及時介入,保障學生能最快地接受專業的干預與治療。在危機學生返校后,醫院可以幫助學校對返校學生進行診斷與評估,對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指導意見,雙方形成合力,多方面、多層次地對學生進行關懷與幫助。
此外,在家、校、醫這三者中,醫院擁有最龐大的專業人士隊伍,具有最豐富的知識儲備,應當承當知識宣傳的責任。醫院可以走進學校,通過多種渠道,向學校的學生或者教職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況有更清晰的認識,及時求助,也讓教職工能更好地判斷學生的情況, 早發現、早介入、早干預。醫院還可以依托學校,面向家長開展講座,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消除病恥感,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中來。
總之,“家—校—醫”協同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三方協作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締結起危機干預的“同盟”,營造出合力的系統與氛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作用,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有效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參考文獻
[1]陳靜,李寶珠.淺析高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4-27.
[2]陳燕妮.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校醫聯動機制探索[J].藝術科技,2019(3):36-37.
[3]程婧,孟莉.近十年國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述評[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3):80-83.
[4]翟書濤.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5]董永海,劉蕓,劉磊,等.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的meta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
(4):532-536.
[6]樊富珉.“非典”危機反應與危機心理干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8
(4):6.
[7]郭彤.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21.
[8]何放勛.多校區大學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0):132-135.
[9]金蓓蓓.心理健康服務家校醫相結合模式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7(3):4.
[10]荊玉梅,何偉.“家—校—醫”三方聯動對地方院校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幫扶研究[J].湖北師范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3):3.
[11]廖桂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9- 93.
[12]石兵營,張健,李炎.構建“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干預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 教育(理論),2010(12):3.
[13]王蘇妍,段笑那.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1):62-64.
[14]吳亞子.近年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的進展及存在問題[J].教育評論,2015(7):98- 101.
[15]伍新春,林崇德,臧偉偉,等.試論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1):45-50.
[16]夏敏.家、校、醫三方針對抑郁癥學生開展工作:基于輔導員實際工作案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 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5):233-234.
[17]徐飛.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價值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8):47- 48.
[18]楊鎧華,李浩.學校心理危機干預中“校—醫—家”合作機制的實踐路徑探究[J].云南警官學院學 報,2019(4):4.
[19]張紹波,傅文第.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3):106-107.
[20]鄒廣順,呂軍城,喬曉偉.中國中學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 35(8):8.
[21]Auerbach S M,Kilmann P R.Crisis intervention:A review of outcome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6):1189.
[22]Auerbach S M,Kilmann P R.Crisis intervention:A review of outcome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7,84(6):1189.
[23]Caplan G.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1964.
[24]Chen R,An J,Ou J.Suicidal behaviou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J].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2018,2(8):551-553.
[25]Everly Jr G S,Mitchell J 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A new era and standard of care in crisis intervention(2nd Ed.)[M].Ellicott City,MD:Chevron,1999.
[26]Everly Jr G S,Flannery Jr R B, Mitchell J 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A review of literature
[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A review journal,2000(5):23-40.
[27]Folkman S,Lazarus R S,Gruen R J,et al.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3):571.
[28]James R K,Gilliland B E.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Cengage Learning,2016.
[29]Liu X C,Chen H,Liu Z Z,et al.Prevalence of suicidal behaviour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a large sample of Chinese adolescents[J].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2017,28(3):280-289.
[30]Xing X Y,Tao F B,Wan Y H,et al.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46(6): 592-599.
Exploration of Family-school-hospit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Gao Xia1? Li Mingyang2
1.????? Chenghua District Education Service Center, Chengdu;
2.?????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risis is a state of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caused by the intolerable difficulties that exceed the persons current resources and coping mechanisms when he/she faces major crisis ev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 pressu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lso increasing,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events are not uncomm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family-school-hospit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by integrating the strength of family, school and hospital, and enrich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Crisis intervention; Family-school-hospital cooper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