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譽 楊雙卉
摘 要|特殊兒童因為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往往會在認知、情緒、行為、社會適應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藝術治療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心理治療方式,已被證實能夠有效干預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反應。在我國藝術
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中,以繪畫治療、音樂治療、沙盤游戲這三類藝術治療形式為主,它們各有其優 勢和側重。本文根據當前我國藝術治療干預特殊兒童發展現狀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特殊兒童;藝術治療;干預研究
特殊兒童在狹義上是指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兒童。目前我國特殊兒童受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種: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等機構附設的特教班和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1]。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 樣調查顯示,全國殘疾人口中,0 ~ 14 歲的殘疾人口為 387 萬人;學齡殘疾兒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而現在,世界范圍內社會融合的理念和融合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漲, 國內要愈加關注更大量的具有各種“特殊需要”的兒童,還有許多未能明確診斷、沒有特定標簽的兒童, 也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和幫助[2]。
特殊兒童的干預和教育可以通過藝術來實現。藝術可以是人與人交流和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富有想象性和極大的包容性。對于特殊兒童來說,由于他們心理發展不成熟、受教育水平不高,不具有流暢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能受性格、環境等影響會躲避與他人交往、拒絕自我表露,這時就可以借助藝術媒介間接地表達出來。特殊兒童的內心想法和感受能夠投射在藝術媒介上,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評估和幫助了解特殊兒童的困難和需求,進而實施針對性、計劃性的干預手段,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1?????? 特殊兒童
1.1?? 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
特殊兒童在狹義上是指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兒童。一方面,由于他們在生理上的特殊性,身體缺陷如視聽障礙、行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導致他們對獲得豐富的感官刺激感到無能為力,從而會產生厭惡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害怕他人關注自己的缺陷而受到嘲笑、攻擊、孤立,使他們變得敏感、多疑多慮和敵對。所以特殊兒童的情緒多出現焦慮易怒,負面情感體驗強烈,在行為上體現為攻擊性強或自閉孤僻, 可能患有多動癥或自閉癥。另一方面,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問題又可能具有反作用,心理問題嚴重的特殊兒童,還可能出現失眠、軀體化的現象,如頭暈、腹痛等,加重其適應不良的情況。所以特殊兒童無法像正常兒童那樣能夠發展同伴關系,融入學校班級,適應環境,發揮才能。相反,他們因身體缺陷或心理上對集體環境的排斥等,對正常學習生活適應困難,還可能會擾亂秩序、傷害他人。他們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情緒調節困難,不利于他們形成健全、穩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
特殊兒童出現上述問題后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介入和幫助,可能會使問題愈演愈烈,對特殊兒童本身及其家庭、學校帶來消極影響。
1.2?? 推進特殊兒童融入的必要性
特殊兒童的融入是指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級里與正常兒童一起接受普通教育、增進學習的一種方式。從特殊兒童個人層面上來看,首先,特殊兒童需要獲得良好的疏導和教育。特殊學校或家庭對特殊
兒童的教育具有局限性,使他們過于關注自身的特殊性,把特殊缺陷放在第一位,而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能力界限,容易自我否認,效能感低,并且對特教老師和家長可能產生依賴,難以發展獨立的人格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在他們心理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融入普通學校能夠建立新的社會關系,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減少對自身缺陷的過分關注,幫助他們進一步認識自我、認識多樣性世界,發展興趣愛好,以獲得接納感和效能感,建立穩定健全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
其次,特殊兒童社會能力的良好發展是必要的。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理論,小學兒童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克服自卑感,獲得勤奮感,體驗能力的實現。特殊兒童的能力發展必須受到重視,挖掘特殊兒童的潛能能夠幫助他們體會到成就感,建立自信,獲得自我效能。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兒童的關注點由家庭內部轉變為外部世界的一個階段,特別是關注同齡人。兒童需要在家庭以外的環境中逐步建立人際關系,發展人際交往能力,而特殊兒童往往難以與正常兒童建立一個健康友好的友誼,已有研究證明特殊兒童的同伴接納水平和友誼質量均低于普通兒童,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同伴關系不樂觀[3]。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特殊兒童雖然占比較少,但也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群體,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進行特別關注。而特殊兒童融入正常學校也是教育系統的正向轉變,能夠反推學校對特殊兒童融合的配套措施的改進和完善,使特殊兒童可以接受高質量的普通教育。近年出現的特殊兒童缺乏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而導致的自殺事件、犯罪事件,對兒童本人及其家庭、學校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甚至威脅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寧,這足以證明重視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交往中,學會遵守規章制度,養成健康良好的習慣,發展穩定健全的人格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務。
從社會公平和諧的角度來看,特殊兒童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需求和權利應當受到關注,這是實現社會公平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不可忽視,他們享有與正常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可以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成為普通班級的一員。即便存在著缺陷,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長處后,他們也有希望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在社會大環境中擁有自己的位置,做出一份貢獻。
2??????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屬于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在發展之初,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為經典代表的長期心理治療。隨著社會發展,醫療保健的限制,來訪者需求多樣化等原因,各流派的心理治療都面臨向短期心理治療轉變的壓力,即在次數有限的情境下,有效針對來訪者的心理障礙展開治療[4]。
在 20 世紀中葉,注重體驗過程的創造性藝術治療應運而生。藝術治療于英美兩國率先發展為一門心理治療專業,該療法以藝術和心理學為基礎,融合了教育學、精神病理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和思想。藝術治療主要受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治療師使用移情、隱喻、象征等手法,將來訪者的藝術表達與無意識相聯結,通過與來訪者的溝通和交流,幫助來訪者發現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并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達到身心協調、整合的目的。
根據不同的藝術媒介,藝術治療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繪畫治療、音樂治療、沙盤游戲等。其中,榮格是最早將繪畫療法應用于臨床分析的精神醫生,在他看來,描寫、勾畫、顏料涂抹等視覺化表達,比傳統的語言會談更能直觀反映患者內心的問題,通過建立患者與原型層面的聯系,跨越意識與無意識的鴻溝,激發患者的想象和內在潛能。
在我國,藝術治療起步較晚,相關領域的發展還不夠成熟,但已有多名研究者將藝術治療應用于具體的實踐干預,并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果。其中,藝術治療以其直觀性、可操作性、靈活趣味性等特點, 被廣泛應用于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中,這些研究大多都有效促進了特殊兒童心理、行為、情緒、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進步。
3?????? 國外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
3.1?? 國外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
發達國家對特殊兒童的早期干預有了較長時間的研究,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干預模式,整體上形成了以醫療服務為中心、以家庭為依托、以康復中心為基礎的早期干預模式[5]。功能性干預模式在美國成 了矯正特殊兒童問題行為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過評估—計劃—再評估的積極行為支持程序起作用[6], 對特殊兒童的行為問題矯正有很好的效果。另外,發達國家對特殊兒童評估的流程有系統和完善的操作, 同時對評估人員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7],由于美國的特殊教育起源較早且發展相對 完善,他們已開始使用干預反應模式,避免和減少特殊兒童問題嚴重化,起到“早發現,早治療”的效果。
3.2?? 國外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研究
藝術治療起源于西方,最早由藝術治療之母 Margaret Naumburg 于 19 世紀 40 年代明確提出了藝術治療的定義[8]。隨著西方特殊教育的飛速發展,藝術治療逐漸進入特殊教育領域,多名研究者在這方面 展開研究,得到了很多具有說服力的數字化結果,并在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案和研 究工具[9]。
西方藝術治療的理論和實踐都趨于成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并在細節方面不斷補充和發展, 為我國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4?????? 國內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
國內學者對特殊兒童的研究主要包括描述總結和實證研究兩大類。有不少關于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運用了復雜系統觀分析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基本依據和思路[10],高俊杰等人 在考察特殊兒童心理教育現狀后提出了幾點建設性的策略[11]。特殊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是目前國內學 者較多關注的方面,許多干預方式和治療方法被廣泛運用于改善特殊兒童情緒行為的研究中,音樂治療、個案工作行為治療、感覺統合訓練、團體沙盤游戲等方法已證實其成效。
在我國,孟沛欣是將藝術治療應用于臨床實踐的第一位博士[12],隨后,多名專業研究者在這個領 域展開了相關研究。目前,藝術治療已被應用于多種臨床實踐干預研究,如身心障礙患者、心理危機干預、適應性發展等,干預對象的年齡從幼兒分布到老年,涉及范圍較廣。其中,特殊兒童因為不易溝通、孤獨封閉等特點,當傳統心理治療干預遇到困難時[13],藝術治療卻十分受其青睞。在我國,已有多項 研究證實,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心理病癥的干預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4.1?? 繪畫治療
繪畫治療是將繪畫作品作為媒介的心理治療方式,多以主題繪畫為主,主題繪畫即根據一個給定的主題,進行繪畫創作,經典主題繪畫有房樹人、雨中人等。繪畫作品中的意向往往暗含一定的隱喻,其色彩、線條、位置等也能夠進行一定的引申,這些都暗示著患者的潛意識和心理狀態。治療師通過對患者作品的解讀,與患者的潛意識對話,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繪畫治療中繪畫的門檻較低,對患者的美術造詣并沒有什么要求,特殊兒童往往只需要畫筆和紙,便能夠隨心所欲地展開藝術創作。
4.1.1???????? 繪畫治療的測量作用
在較為成熟的主題繪畫中,相關意向的解讀更加清晰,能夠幫助治療師更精準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因此繪畫治療也會被應用于心理測量和篩選,樂瑤曾對 230 名學生進行房樹人繪畫測評和 ADHD 癥狀準則篩選,最終選取了 7 例 ADHD 傾向兒童進行團體藝術治療[14]。繪畫治療的測量作用一方面能夠幫助治療師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有一個初步的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篩選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后續治療。
4.1.2???????? 繪畫治療的干預作用
對學齡前兒童的行為干預。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發展較快,容易出現心理失衡,產生一定的心理行為問題[15]。繪畫治療中,學前兒童精細的手指動作,能夠加強其對身體的控制,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沉浸在繪畫創作中,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力、多動等問題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改善。胡斌、孫麗賢等研究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均獲得了一定的干預效果[16,17]。
對自閉癥兒童的干預。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以言語障礙、社交障礙、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傳統的語言性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難以跟自閉癥兒童溝通,而繪畫療法中,符號語言能夠幫助治療師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內心世界,有效展開針對性的干預治療。黃媛通過對自閉癥兒童實施心理干預, 有效改善了自閉癥兒童的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其情感與認知的發展[18]。崔建華和謝小璐 在對自閉癥兒童的干預中,雖然在語言和社交因子中沒有獲得顯著的干預效果,但是自閉癥兒童的認知和行為反應有較為明顯的改善[19]。
對智力缺陷兒童的認知干預。智力缺陷兒童因其腦的先天發展不足或后天身體創傷,使其在智力方面滯后于同齡兒童,如智力障礙患者和腦癱患者。這類患者往往難以進行抽象的思維表達,繪畫的直觀具體性有利于促進智力缺陷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20],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和想象力[21], 同時能提高其對自身情緒及行為的掌握[22]。
4.2?? 音樂治療
不同于繪畫治療的視覺直觀性,音樂治療是依托于聽覺感官的心理治療方式。治療師通過節奏、旋律等音樂元素,針對特殊兒童進行針對性設計,幫助特殊兒童改善行為問題、認知問題、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育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法為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 這三種音樂教學法也被運用于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治療中。其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許多原則和理念與音樂治療的原則和理念相吻合,這一治療方法被我國學者較多采用。
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孤獨癥與自閉癥同義,臨床表現為社會溝通、人際交往方面的持續性缺陷[23]。與繪畫治療相比較,音樂治療除了對孤獨癥患者認知、情緒、行為方面的改善外[24],重點表現在語言溝通能力的提高。李華鈺和萬海峽分別對孤獨癥進行了言語溝通方面的音樂治療[25,26],研究結果發現,音樂治療能夠較好地改善孤獨癥患者的言語障礙,這樣的結果也能進一步提高孤獨癥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
對腦癱兒童的干預。繪畫治療主要調動了智力缺陷兒童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對認知方面有很好的干預效果。在音樂治療中,治療性樂器演奏有利于兒童精細運動的改善[27],而接受、演奏和再創造式三種音樂治療方法結合的干預方式有效提高了腦癱兒童的社交功能[28]。另外,有學者提出,奧爾夫音樂治療能夠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抑郁、焦慮和孤獨等情緒方面的改善能產生積極作用[29]。
孤殘兒童的問題治療。孤殘兒童指的是失去親人及自立能力的兒童,他們生理和身體經歷的遭遇往往會使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目前國內已有研究者提出音樂治療對孤殘兒童的心理及行為問題的干預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關作用機制和干預方案[30,31],但具體的臨床干預研究較少。
4.3?? 沙盤療法
沙盤游戲基于榮格心理學,而榮格本人深受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影響,他的理論和基于他的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治療方法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中國文化的影子。因此沙盤游戲在中國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病癥的干預和治療,對于特殊兒童的干預中,沙盤游戲、繪畫治療和音樂治療相互補充,在部分上述兩個治療方法較少涉足的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對自閉癥、腦癱患者的干預。與繪畫治療和音樂治療類似,在沙盤游戲對自閉癥的干預中,對自閉癥兒童的不良行為、情緒有明顯的改善效果[32,33],在對腦癱患者的干預中,沙盤療法幫助腦癱患兒喚醒自我意識,能夠有效推進其心理康復治療[34,35]。值得一提的是,沙盤游戲還被運用于自閉癥兒童的課堂融入干預,肖李娟和張興偉兩位研究者對 12 名課堂擾亂行為的自閉癥兒童實施干預,幫助他們表達情緒、控制行為,最終這些兒童的課堂擾亂行為減少,而課堂參與有所改善[36]。這項研究結果對解決特殊兒童的課堂融入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發展性障礙兒童、情緒障礙兒童的干預。沙盤療法對發展性障礙兒童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語言方面, 對于言語發育遲緩的兒童,沙盤療法能幫助其更好地融入語言能力的康復訓練中,幫助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7,38]。對情緒障礙兒童的干預也主要集中于焦慮性情緒障礙,研究表明,沙盤游戲對焦慮性情緒 障礙患兒的干預效果較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改善其負面情緒[39,40]。
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干預。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兒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 同時伴有其他相關心理癥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障礙類疾病。多名研究者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展開了干預研究,對學齡前幼兒到小學兒童均有所涉足。研究發現,沙盤療法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病癥,在多動問題、品行問題、學習問題、身心障礙問題、焦慮問題方面均有明顯的改善[41-43],具有良好的推廣意義。
4.4?? 其他藝術治療形式
藝術治療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種形式的治療方式,在我國,許多治療方式已被較多運用于特殊兒童的干預中,如上文介紹的繪畫治療、音樂治療和沙盤游戲,而有些藝術治療形式才剛剛涉足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也有很多尚未涉足。
舞蹈治療。舞蹈治療是一種“體驗式”治療方式,顧名思義,舞蹈治療就是以舞蹈或即興動作的方式幫助患者治療情感、認知即身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44]。舞蹈治療又常常伴隨音樂治療,我國學者鄔江結合音樂治療和舞蹈治療,利用規律將其長期應用于自閉癥兒童的干預,產生的效果良好,尤其是在特定領域[45]。
心理劇訓練治療。心理劇本身具有宣傳積極的生活方式,治愈心理的作用。除此之外,李靜在對孤獨癥患兒為期三個月的心理劇訓練中發現,患兒的社交障礙得到了明顯的改善[46]。
文博創作治療。博物館是藝術和文化的融合,學者王曉陽創造性地提出使用文物內涵帶領孤獨癥患兒進行藝術創作,讓文物成為兒童的表達橋梁,提高兒童的行為認知管理和社會性互動[47]。
綜合上述藝術治療形式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藝術治療對不同的病癥具有不同的療效,即使是對于同一病癥,也各有其側重點。因此,在實施干預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一的藝術治療形式,雖也能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但干預方面總有局限。針對于此,我國學者孟沛欣提出整合性藝術治療,即在一種治療方式中引入其他藝術形式,突破材料和患者個人素質的限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12]。上文中鄔江結合音樂治療和舞蹈治療便體現了這一理念。
除了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實證干預領域,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理論研究也有一定的發展。有研究者基于 Wos 數據對國外近十年來藝術治療的可視化分析[48],從較為宏觀的角度總結了國外研究者在藝術治療對特殊教育干預中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熱點,結合我國國情,在教育環境、研究目標、本土研究及發展取向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同時,藝術治療師的專業能力和相關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國內藝術治療的相關人才較為缺乏,對治療師的培養也不夠體系,李桂枝和方儀提出“構建特色藝術治療課程群”[49,50]的觀點,在具體的課程研究領域推進藝術治療的本土化發展。
5?????? 不足及展望
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亟待關注,我國學者積極總結西方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特殊兒童多方面的干預都卓有成效,但我國開展特殊教育歷時較短,引進藝術治療的干預方式也呈現“模式化”,待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
5.1?? 完善體系,創新發展藝術治療本土化
藝術治療起源于國外并漸趨成熟,反觀國內,藝術治療才剛剛起步,其干預過程也往往是簡單遷移國外模式,對藝術治療評估、施測、治療等缺乏系統的本土化的研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我國人口眾多、分布廣,地區間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異,若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可能出現效果不佳、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借鑒國外先進特殊兒童教育與藝術治療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扎根本土為基礎進行“中國化”。學習借鑒國外從特殊兒童的測量評估開始的系列操作化、專業化的流程,加強與先進發展藝術治療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合作,不斷吸取經驗和心得,根據國內特殊兒童現狀和藝術治療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完善藝術治療的本土化模型,健全評估與治療模式,創造性地開發本土化的藝術治療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藝術治療的干預效果,才能逐漸發展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特殊兒童藝術治療評估、教育體系。
5.2?? 全面發展,深入探索藝術治療的理論研究
一方面,盡管目前確有實證證明藝術治療干預特殊兒童的有效性,可是藝術治療的客觀性及可靠性仍受到人們的質疑。藝術治療發展至今,其操作性定義及效果評價還不夠明確,藝術治療的測驗、診斷、原則及方法尚未成體系。其次,治療的量化和泛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51]。藝術治療的干預效果不能 僅停留在治療當中,特殊兒童如何將其泛化到日常實際生活中,這關系到藝術治療的維穩性,是研究者應當重視的問題,也是研究的新趨勢。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中尚存一些局限,如干預對象,我國藝術治療干預的特殊兒童多為心理障礙兒童,對聽力、肢體等殘障兒童干預較少,再如藝術治療的形式,我國應用于干預的藝術治療形式多以繪畫治療、音樂治療、游戲為主,其他形式較少。這些局限都缺少相應的理論指導,如殘障兒童的心理特點、其他藝術治療形式的運用原理及方案等,有效的理論為藝術治療的成功干預提供了可能性。我國學者應發揮優勢,拓寬藝術治療的研究領域。
5.3?? 組織培訓,注重提升治療師的專業素養
在我國廣泛運用于特殊兒童干預的幾種藝術治療形式中,這幾種藝術治療的干預對治療師和特殊兒童的藝術造詣并沒有太高的門檻,但是對治療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能力的要求卻很高。特殊兒童創作的一幅畫或一個沙盤作品,其中的意向往往具有多種含義,不能單一地解讀,需要結合特殊兒童的病癥和個人經歷做出最適合的解釋,這對治療師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特殊兒童心理發展不成熟, 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配合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治療師隨機應變,拉回特殊兒童的注意力, 或者利用好特殊兒童不配合背后的心理因素,將其轉化為干預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此,除掌握專業的心理學理論及特殊教育理論之外,藝術治療的治療師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 能夠靈活地為特殊兒童選取合適的藝術治療形式,關注藝術創作結果的同時,更關注藝術創作的過程, 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判斷力,對特殊兒童進行專業性的診斷與評估。國內治療師大多為特殊教育一線教師,他們熟悉特殊兒童的心理,卻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理論豐富后,對于人才的培養也不容忽視, 治療師的專業素養越高,治療效果也越好。
總的來說,我國藝術治療對特殊兒童的干預研究雖相比于西方國家來說起步較晚,但仍處于穩步發展中,且取得了一定的干預研究成果。我國學者應創新發展中國本土化藝術治療,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我國藝術治療的進一步發展,為保護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云廷.我國特殊兒童教育的現狀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2):9,15.
[2]楊廣學.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J].現代特殊教育,2008(6):1.
[3]賀薈中,左娟娟.近十年來我國特殊兒童同伴關系特點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2):8-11, 25.
[4]張敏,范紅霞.當代心理治療流派之短期治療方法述評[J].教育導刊,2009(11):45-48.
[5]賈嬋娟.美國特殊兒童早期干預模式[J].現代特殊教育,2011(1):43-44.
[6]琚四化.美國特殊兒童問題行為干預模式的轉變[J].現代特殊教育,2011(5):43-44.
[7]劉明,鄧賜平.美英特殊兒童評估現狀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9(9):14-18.
[8]Bardot H.The Modern History of Art Therapy in the United States[J].Art Therapy,2012,29(2):1783- 1789.
[9]Schweizer C,Knorth E J,Yperen T A V,et al.Evaluation of ‘Images of Self, an art therapy program for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0
(116).
[10]何侃.復雜系統觀與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創新[J].中國特殊教育,2008(12):28-34.
[11]高俊杰,陳曉科,李祚山,等.特殊兒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
(9):1122-1123,1125.
[12]聶槃.藝術的療愈性:專訪孟沛欣[J].美術觀察,2020(8):8-10.
[13]何海燕.繪畫藝術治療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視界,2018(26):119-120.
[14]樂瑤.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輔導對ADHD傾向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1,16(9): 9-10,68.
[15]顧東英,買合皮熱提·買買提,王紅梅,等.蘭州市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現狀調查[J].中國婦 幼保健,2016,31(7):1516-1519.
[16]胡斌,胡冰霜,艾松松,等.繪畫藝術治療對學前兒童行為問題的矯治[J].現代預防醫學,2011, 38(22):4602-4603,4608.
[17]蘇麗賢,余強,黃哲蘭,等.感覺統合訓練聯合繪畫藝術治療對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的干預研究
[J].泰山醫學院學報,2021,42(2):145-147.
[18]黃媛.自閉癥兒童繪畫藝術治療[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86-88.
[19]崔建華,謝小璐.對自閉癥兒童進行繪畫治療干預的實驗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35(4):127-130.
[20]陳勇,滕雨辰.利用繪畫治療促進智力障礙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20(7): 61-63.
[21]郝振君,曹燕瑛.低年級智力殘疾兒童美術藝術治療的初步嘗試[J].中國特殊教育,2004(5): 28-31.
[22]程品品.繪畫治療在智力障礙兒童干預中的應用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18,40(3):121- 124.
[23]徐錫春,張麗君,柳春霞.急性腦卒中并發腦心綜合征的臨床急救與護理對策[J].醫療裝備, 2017,30(24):148-149.
[24]張勇,李莎.音樂治療介入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現狀與發展[J].民族音樂,2021(5):29-32.
[25]李華鈺.音樂治療對孤獨癥患兒語言發展效果的個案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
(3):261-264.
[26]萬海峽.音樂治療在孤獨癥兒童語言和情緒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0, 36(17):182-183.
[27]張海濤,鄒宏敏.治療性樂器演奏對腦癱兒童上肢精細運動干預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21(10):52-58,64.
[28]王斐.團體音樂治療對于腦癱兒童社交功能的作用[J].中外企業文化,2021(5):108-109.
[29]李昕昕.奧爾夫音樂治療運用于學齡前智障兒童情緒障礙干預的若干思考[J].大學,2021(11): 115-116.
[30]黃威,曾果果.團體音樂療法在孤殘兒童心理及行為問題中的應用[J].心理月刊,2020,15
(23):229-230.
[31]于雪琴.殘障兒童音樂治療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1):1285- 1288.
[32]黃文斐.學齡前自閉癥兒童沙盤游戲治療個案分析[J].現代特殊教育,2017(7):59-60.
[33]劉曉菲,任燕,楊紅.心理沙盤游戲疏導輕度自閉癥少年憤怒情緒的個案研究[J].校園心理, 2021,19(5):461-463.
[34]王民榮,張培珍.沙盤游戲療法在腦癱兒童心理康復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 26(6):1198-2000.
[35]田靜.沙盤游戲療法在腦癱兒童心理康復中的應用[J].心理月刊,2020,15(3):61.
[36]肖李娟,張興偉.沙盤游戲療法減少自閉癥兒童課堂擾亂行為的應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35(11):159-161.
[37]張平英,黃方,王麗,等.沙盤游戲結合康復訓練對兒童語言遲緩的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 2019,23(12):2432-2435.
[38]范玲燕,李盼,田秋慧.沙盤游戲聯合康復護理對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 2021,30(31):5937-5940.
[39]陳偉,臧迪磊,徐霄,等.沙盤游戲在兒童青少年焦慮性情緒障礙中的應用[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19,41(3):215-216.
[40]丁建華.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沙盤游戲治療兒童焦慮障礙的效果分析[J].華夏醫學,2021,34(5):144-147.
[41]趙永鑫,徐淑云,何繪敏.沙盤游戲治療學齡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研究[J].醫學與哲學(B),2017,38(2):84-86.
[42]孫云斌,呂紹昆,何宗英,等.沙盤游戲療法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心理行為干預應用[J].智慧 健康,2021,7(12):114-116.
[43]韋建華.沙盤游戲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臨床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2022,35(1): 243-246.
[44]周宇.舞蹈治療的回顧、現狀與展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1):80-84.
[45]鄔江.自閉癥學生的音樂治療與舞蹈動作療法結合干預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
(31):50-54.
[46]李靜,王丹洋,周海燕,等.心理劇訓練對孤獨癥患兒社交障礙影響的個案研究[J].中華護理雜? 志,2014,49(12):1471-1474.
[47]王曉陽.基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博物館教育項目設計探析:以河北博物院孤獨癥兒童項目為例[J]. 博物院,2021(1):107-112.
[48]焦迎娜,蘇春景.近十年來國外藝術治療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及其對我國特殊教育的啟示:基于WoS數 據[J].中國特殊教育,2020(1):6,23-31.
[49]李桂枝.高職特殊教育兒童康復專業藝術類課程實踐教學建設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7,36(11):215-219.
[50]方儀,劉麗英,王輝,等.特殊教育師范“藝術治療特色課程群”建構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2015(17):87-91.
[51]李濤.藝術治療對發展性障礙兒童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5,35(4): 143-146.
A Review of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Li Rongyu Yang Shuanghui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Abstract: Because of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fects, special children often have cert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erms of emotions, behaviors, and social adaptation. As a creative psychotherapy method, art therapy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intervene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of special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of art therapy on special children in China, painting therapy, music therapy and sand play are the three main forms of art therapy.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emphase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in China.
Key words: Special children; Art therapy; Intervention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