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生新聞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廣大受眾對于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眾對于以往傳統新聞報道及傳播中的快速化和簡短化的方式手段已經缺乏足夠的興趣,并且以往傳統民生新聞中的“一事一報”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受眾需求,基于此,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紛紛開始通過連續性報道的方式來吸引和調動受眾的觀看興趣,對電視民生新聞的時效性和節目質量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國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和開展現狀來講,其中依然存在著諸多漏洞和不足,對此,我國電視新聞從業者必須不斷加強對連續性報道的策劃和內容組織編輯能力,不斷提升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價值和傳播效果。
關鍵詞:連續性報道;電視民生新聞;應用
貼近百姓民生的社會新聞報道一直以來都備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民生新聞雖然是從人民群眾身邊的人與事層面進行出發和著手的,但是在實際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卻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事件的表面內容,而是要對相關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影響因素、后續處理和解決途徑及結果等進行深度性和連續性的報道。但是,由于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長具有局限性,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電視民生新聞中進行連續性報道成為目前我國電視新聞從業者及有關部門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有關概念的闡述
(一)連續性報道的內涵及特點
連續性報道是指針對新聞事件社會現象等進行跟蹤報道的一種形式,是對新聞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內容拓展。連續性報道需要涵蓋對新聞事件發生的始末、原因、結果等全過程的跟蹤報道,報道內容需要具有連貫性,每次報道之間具有流暢發展的銜接[1]。基于對連續性報道概念及定義的總結,可以看出其主要具備兩個方面的特點(詳見表1)。

(二)連續性報道與電視民生新聞之間的關系
電視民生新聞通過電視節目作為傳播渠道及播出平臺,以民生的視野層面和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向社會大眾進行與其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報道,是一種以傳播和報道老百姓身邊事為主要目的的新聞報道形式,其主要強調的是新聞傳播過程中對“民情”和“民意”的傳播價值,這也是目前我國社會民生新聞的核心理念。
在當今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中,電視新聞從業者對于民生視野和角度下的新聞報道普遍建立起了深入的認知和理解。但是,我國的社會民生新聞報道發展至今,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及不足,影響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對此,電視新聞從業者要不斷加強對電視民生新聞深度性報道工作的挖掘和實踐,引導民眾通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表面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使民眾能夠真正看到民生新聞事件的內在本質及根源。很多民生新聞在報道過程中只對事件的表面現象及問題進行了報道,但是對于問題現象的出現原因、后續措施等卻較少涉及[2]。由此看來,“短平快”和“一事一報”的傳統新聞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當代民生新聞的傳播報道更加強調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性,連續性報道則應運而生,并且在諸多電視民生新聞中得以廣泛應用。
二、連續性報道的受眾基礎
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會學家伊萊休?卡茨在20世紀40年代所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體系所開展的,在其看來,新聞傳播的發展和推進工作需要始終站在受眾的媒介使用需要及目的層面上進行考慮,并且需要進一步對新聞傳播所可能造成以及帶來的社會影響進行分析。隨著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可以發現在新聞媒介的傳播發展過程中人們更加關注于自身的信息獲取需求,這主要是由于社會民生事件往往與人們自身的心理及精神活動發展緊密相關,繼而為電視民生新聞中連續性報道的應用提供和創造了基礎條件。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及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同時社會經濟和各行業領域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對社會信息的需求量,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開展也不斷朝著“快速、精準、詳細”的方向進行轉變。
當代社會新聞的信息傳播講求時效性,新聞事件的評論和講解講求精準性,而新聞專題的開展則講求詳細性和全面性。基于此,在開展新聞報道和傳播的過程中則需要著力強調新聞的時效性與深刻性,對新聞事件的發生始末、過程、原因等進行全面報道,而連續性報道充分符合這一新聞報道特點及需求。相比在事件結束之后再進行新聞報道,緊跟事件發展勢態的連續性報道可以及時發布并進行分期報道,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加之時長上有所縮減,因此也更加有利于傳播發展[3]。
三、連續性報道的價值優勢
(一)信息傳播的效率性
連續性報道緊隨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其報道內容不斷隨著新聞事態的變化而改變,其通過對新聞事件的連續性追蹤對事件的發展進程進行及時的接收和報道,以最快的速度將新聞事件的發展情況進行報道傳播,使人們能夠對剛剛發生的新聞事件及時了解,信息傳播的效率性是連續性新聞報道的優勢。電視新聞從業者根據事態的不斷變化而進行報道,使受眾對新聞事件發展的慣性思維得以打破,從而實現對受眾注意力的吸引和聚焦,激發其繼續深入探尋的欲望,使受眾的好奇心在后續的連續性報道中得以滿足。
(二)連續性報道的懸念性
連續性報道能夠有效激發受眾的關注欲望,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連續性報道的懸念性。連續性報道的懸念性是基于新聞事件事態發展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可以使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興奮度。人們對于未知事件的好奇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連續性報道中的懸念性則很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新聞事件的發展懸念能夠有效激發受眾的期待和關注,使其在連續性報道的懸念下產生對未知情景的期待。
四、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實踐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和平臺也更加廣泛,因此,要想有效提升連續性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就必須要著力優化新聞報道和編輯內容的呈現形式,將以往單一的文字新聞報道轉變為圖文結合、音視頻結合等創新型的新聞報道模式,使新聞內容更具靈活性、新穎性和吸引性,促使受眾產生持續關注的意愿。基于此,在連續性報道的編輯處理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版面設計、文字編輯、語言表達等的應用形式創新,不斷豐富新聞報道的風格特色,但這并意味著對受眾的無條件迎合,電視新聞從業者需要始終秉持對新聞真實性的報道原則,從新聞報道的原則出發,力求新聞標題和表現形式的創新性,保障新聞內容的編輯質量。
根據新聞內容和類型的差異性,電視新聞從業者需要對編輯報道的形式進行不同的處理,如針對較為輕松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可以使用一些網絡熱詞增強新聞的趣味性,而對于較為嚴肅的重大新聞事件,則必須加強新聞報道的規范性,將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等進行連續報道,突出事件的核心。在編輯報道的過程中,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式,力求貼近群眾。
連續性報道是針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跟蹤報道的一種新聞形式,需要對新聞內容的完整性進行充分考慮,在短時間內及時的獲取大量新鮮內容,為后續的報道工作提供有效和詳盡的信息支持。
基于對連續性報道概念及特點的充分解析,可知其主要強調的是對新聞事件表面現象及內容背后深刻內涵的挖掘,在其傳播和發展的進程中,主要容易出現和產生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缺乏對實際情況的準確了解及考慮
社會民生類的新聞內容與其他新聞內容不同,其主要涉及的是社會民眾所密切關注的新聞事件,受眾群體的數量十分巨大,因此與其他類型的新聞相比,其社會影響力也更加顯著,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管控及協調相關民生事件的社會影響范圍及影響力,相關方面則必須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采取一定的措施。隨著事件的不斷發展,相關事態也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其中很多內容及因素對于社會民生新聞的整體發展來講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意義。因此,電視新聞從業者在新聞素材的選擇和報道內容的編輯過程中,就需要充分考慮和認真辨別這些事態是否真正具備民生新聞價值,不能一味追求新聞數量不加思考地進行新聞的傳播報道,從而避免新聞出現缺乏重點、內容冗雜、節奏拖沓等問題,保障電視民生新聞的質量[4]。在民生新聞的傳播和報道過程中需要著力加強對各類信息的嚴格篩選,從中選擇出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內容。
(二)缺乏完整性
民生新聞中相關事件的發展始末通常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推移,民生新聞事件會進行持續性和遞進性的發展,而電視新聞從業者對于正在發生過程中的新聞事件也很難預測其結果和結束時間。民生新聞事件的發展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時間上都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分散電視新聞從業者的注意力,從而出現半途而廢、有頭無尾等報道過程中的問題,有部分民生新聞在持續性報道的過程中并沒有事件結尾,進而造成了新聞報道的不完整的情況。
五、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策略
(一)整合新聞素材,合理規劃新聞報道的內容
民生新聞的持續性報道都是緊隨事態發展進行跟蹤性報道的,在此過程中事態會發生多種變化,新聞記者在獲取信息素材之后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整合、理解、分析和梳理,從繁雜的信息素材中選擇出更具新聞價值和吸引力的新聞內容,不斷提升民生新聞的質量,推動電視民生新聞收視率的提升[5]。電視新聞從業者需要不斷拓寬新聞素材及信息的獲取渠道,負責新聞策劃和新聞制作的相關工作人員則需要對所有新聞信息進行全面的審核和初步分析判斷,對新聞信息報道播出后的影響力進行預估,保障民生新聞報道與大眾需求、社會發展相匹配。
(二)提升新聞敏感度及價值性
對于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要想有效提升民生新聞的社會關注度,則需要電視新聞從業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思考,充分發揮新聞工作者的價值作用。一方面,電視新聞從業者需要對相關的民生新聞事件是否具有連續性報道的價值和可能性進行準確判斷,提升新聞的敏感性,避免出現新聞報道資源的浪費,加強對新聞事件預判的能力;另一方面,連續性的新聞報道需要電視新聞從業者在接觸到新聞事件之后進行快速、合理、準確的判斷,建立較強的新聞時間把控意識,新聞的時長要長短適宜,使觀眾既能保持充足的關注力,也能夠將事件的發展敘述明白。
(三)加強對信息反饋的重視
民生新聞的本質特點及核心就是對民情和民意的傳達,其報道的內容也大多是與社會大眾所息息相關的事件,因此也能夠與社會大眾之間產生較大的互動與交流。當受眾在觀看完連續性新聞報道后,往往會產生一些自身的意見和看法,基于此,電視新聞媒體則需要搭建和提供一個可供大眾進行言論發表的平臺,使其能夠及時發聲[6]。因此,對于當今的民生電視新聞媒體來講,要加強對信息反饋的重視,注意從中篩選出有建設性和價值性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加強民生新聞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契合度。
六、結語
連續性報道與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相比,更加強調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并且需要緊隨新聞事件的事態發展進行跟蹤性報道,對于各類社會問題及民生事件等具有重要的報道傳播價值。可以說,社會中各類正在發生和進行中的事件都可以進行連續性報道。通過連續性報道可以實現對新聞事件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挖掘探究,更加完善地向觀眾進行新聞內容及過程的展現,使觀眾對社會民生新聞建立起更加有效的了解和認知。與此同時,連續性報道還需要加強每期節目在內容和時間上的流暢銜接,確保連續性報道的有效開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問題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和探究,對連續性報道的受眾基礎及發展現狀等進行了闡述,并據此對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策略和路徑進行了建議,旨在全面提升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質量。
參考文獻:
[1] 宋君毅.論連續性報道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研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1):48-50.
[2] 董蘊.新聞報道如何拓展新聞事實的“張力”[J].傳播力研究,2017,1(12):57.
[3] 姚娟.論《武漢晨報》的“連續性報道”特色:以該報的新聞標題為例[J].采寫編,2012(5):29-30.
[4] 廖欣.連續報道如何有效防止謠言擴散:以南方周末官網對“錢云會案”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12(5):29-30.
[5] 李鳳麒.淺議組合式報道與系列性報道、連續性報道的區別[J].新聞世界,2011(7):40-41.
[6] 崔培林.“報紙做媒結良緣”:《南陽日報》的一次連續性報道[J].新聞與成才,1998(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