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穎
摘要: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當新鮮血液不斷注入媒體豐富大眾娛樂生活時,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一個以泛娛樂化為主的時代悄然來臨。其中,偶像類養成節目作為新時代的新生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和迎合了大眾的心理,曾一度受到青年一代的熱烈追捧,但資本家盲目自信和野蠻生長導致這類節目亂象叢生,綜藝形態已經不可控,失去初心,甚至觸及道德底線。本文以《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為例,通過粉絲追星不理智行為進行深入研究,重點在于如何正確樹立青少年追星的價值導向,提出可行建議用以完善相關飯圈文化管理制度和相關綜藝的監管制度等。
關鍵詞:泛娛樂化;青少年;偶像養成;《青春有你3》
基金項目:本文系《“泛娛樂化”時代正確樹立青少年價值觀的思考研究——以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為例科研創新項目研究成果,編號為202112453002。
泛娛樂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平臺推出自制類綜藝節目,其中偶像養成節目的運作機制是通過不斷吸引流量進而快速變現,其實質是在制造粉絲為了維護自己愛豆與其他粉絲群體發生的沖突中,能夠不斷“自驅動”地花錢。部分商家和平臺在利益的不斷驅使下,早已失去偶像養成節目弘揚正能量、培養優質偶像的初心,更多呈現給我們的只有過度娛樂化,使偶像養成節目走向畸形,讓一批年輕人樹立錯誤的價值觀念,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一、泛娛樂化時代下的偶像養成節目
(一)泛娛樂化時代
科技帶來的是快速發展,自媒體應運而生,但在泛娛樂化時代下,自媒體的成長道路顯得異常曲折。泛娛樂化即在傳統娛樂內容基礎上,加入消費和全民社交等屬性,逐漸形成所謂的泛娛樂時代。以泛娛樂化現象為主,可以解釋收視率、流量、資本和“粉絲經濟”在當前高性能娛樂產業中能夠大行其道,在其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得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極端化、反常化。[1]所以自媒體明確自身地位,了解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問題進行改善勢在必行。
(二)偶像養成節目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下,一種以“偶像養成”為主題的新型選秀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這種偶像養成節目起初是日韓挖掘藝人的方式,后來逐漸演變為各類節目中頗具影響力的節目類別,受到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熱烈關注。自2004年《超級女聲》的播出,打開了中國選秀界的大門,但其發展令人嘆為觀止。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誕生才使選秀節目正式開始發展。2015年,以“偶像養成”為核心的選秀節目異軍突起,但此時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形式。自2020年開始,《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以及《創造101》等節目獲得極高的且持續的關注時,各類平臺抓住機會,集中資源,這一年也成為我國偶像養成節目蓬勃發展的一年。
偶像養成節目主要關注培養全面發展的藝人,在前期召集優秀男女生成為偶像練習生,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在一定時期內,按照練習生制度的培養模式,完成訓練要求和表演展示,形式主要就以簡單的唱歌跳舞為主,觀眾出于對選手的認可或者喜好進行投票,觀眾的投票數決定著練習生們在舞臺上的去留,由此確定最終勝出的出道練習生人員。這類新型偶像養成節目滿足了大眾的口味,使大眾掌握了自主權。但是資本的逐利性和過度娛樂化又埋下了隱患,直到2021年5月,背后隱藏的問題才逐漸浮出水面。
(三)《青春有你3》“倒奶事件”
1.“倒奶事件”始末
2021年5月4日,一段只有10余秒的倒奶視頻在網絡瘋傳,引起大眾不適。視頻顯示,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地上擺滿了某品牌奶制品,只見他們熟練地撕掉包裝,打開瓶蓋,隨后將牛奶倒進溝渠里,這驚心動魄的場面來源于一檔正在熱播的綜藝《青春有你3》,其倒奶原因的背后是某選秀平臺與某品牌牛奶合作,粉絲只有買來該節目贊助商的產品,打開瓶蓋并掃描瓶內的二維碼才能為自己的偶像投票,買得越多助力越多,但數量過多導致粉絲無法喝完,所以造成了在開瓶之后喝不掉就雇人倒掉的場面,據中華網財經報道出的數據高達27萬瓶。
2.“倒奶事件”的影響機制
從此次《青春有你3》的“倒奶”風波來看,打頭背后隱藏了很多問題。在一開始,節目的初心也是為了弘揚正能量,培養更加優質的偶像,引導青少年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但隨著這些事情的曝光,背后隱藏的問題也使選秀節目變得畸形,成為一顆“毒瘤”。
第一,“飯圈群體”的非理性極化行為。法國學者塞奇·莫斯科維奇在其著作《群氓的時代》中指出:“群體會通過一些方式形成窒息自己的共同本能,他們屈服于未知的集體意志。”對于現在的飯圈群體,有其自己的組織結構和模式,他們的行動總是以集體為單位,為了合群,總是屈服于集體行動,害怕被孤立,會產生一種螺旋效應,很多時候在不理智的情況下會導致集體行為失控。[2]
第二,“選秀節目”中粉絲投票的運行機制。各類綜藝選秀節目中設置的粉絲投票機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不斷更迭,從短信投票到APP投票,再到通過購買贊助商產品獲得更多的投票資格。選秀規則的改變,使得粉絲群體力量逐漸壯大。主創方和贊助商的合作起初只是為了能夠帶動產品的銷量,但是由于其設置的不合理投票機制,卻造成了浪費的不良風氣,讓選秀節目逐漸變得畸形,其中大部分都出于出手闊綽的粉絲。因為追星造成的浪費,遠比我們在視頻中看到的還要觸目驚心。而這樣的行為也只是冰山一角。以《青春有你3》為例,正是因為其錯誤的投票機制催生了“倒奶事件”。
第三,受眾精神需求的滿足。受眾群體可以通過使用媒介滿足相應的心理需求,電視節目就是其中一種,可以使人們暫時逃避壓力和煩惱,進行身心的放松,得到情緒的釋放。而當資本的力量介入時,往往會使受眾群體偏離正常軌跡。當粉絲發現他們可以決定誰成為此次比賽最終的勝利者時,便陷入了資本的陷阱。人們享受這種互動過程,商家和平臺通過掌控粉絲的心理,促使飯圈群體做出瘋狂購買的行為,且愈演愈烈,而商家和平臺卻為了自身利益依然在默許和引導粉絲的不理智行為。新媒體時代中,數據成為最能證明和體現一個產業或明星的商業價值和影響力的參數。為了好看的數據,很多綜藝節目不擇手段,甚至失去了道德底線,此次倒奶事件引導了糧食為金錢讓步的不良風氣,促使社會文化走上了泛娛樂化的道路。
第四,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雖然娛樂圈不停地出現藝人被封殺的新聞,但是因為法律法規的不夠完善讓一些商家和平臺甚至藝人鉆法律的空子,成為漏網之魚,突破正確的價值觀輸出文化垃圾,無法真正撼動亂象的地位。如果能夠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善綜藝的環境。
二、泛娛樂化時代下偶像養成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
(一)偶像養成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
各類偶像養成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年輕人,但是由于節目自身的機制發展不夠成熟,對于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粉絲的影響是不可控的。很多青少年心智還未發育成熟,盲目跟隨自己的欲望和群體,導致一些不理智行為的產生,而這些行為不僅歸咎于青少年自身的想法,更多的影響來源于社會的引導,尤其是家庭的教育問題。
此外,偶像養成節目不只是對青少年這一年輕層段有影響,還對更高和更小的一代人員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在父母的監護之下成長的,如果青少年因為這類節目受到了不好的影響,那么其父母也會因此做出一些反應,或是支持自己的孩子追逐偶像;又或是打壓孩子的積極性;也可能放任不管,等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不同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合理的引導是相對最為正確的方式。但是大多數父母因為其社會背景和教育觀念都不會支持孩子的行為,這就會引發家庭矛盾,導致溝通斷層。父母不予支持,放大看就是偶像養成節目失去了中年市場,口碑不佳,連帶著影響到青少年市場。而下一代,是當這一代青少年長大之后由于小時候受到不正確的引導,所以他們有可能對自己小孩的類似行為有偏激的處理方式。
資本的逐利性讓商家和平臺的關注點集中在自己的利益點,而漠視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中,兒童的意見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些節目的產生,使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手中微小的權力,滿足尚不辨是非的青少年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喜歡的偶像打Call的快感、認同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在泛娛樂化時代背景下的偶像養成節目變成了一個影響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源頭,也成為一些父母舉報自己所看不慣事件、娛樂節目、言論等的源頭。
(二)“泛娛樂化”時代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對策
1.優化投票機制,從一定程度上改變現狀
從平臺方視角分析,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平臺在設置偶像養成節目規則時,為了獲得高熱度和巨大收益,看似無意實則有意地向廣大粉絲傳遞一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即藝人的價值不取決于他自己本身的能力而是粉絲的數量、流量及其消費能力,進而采用不合理的投票機制,使追星不理智的粉絲產生了更為瘋狂的行為,甚至觸及法律底線。我們需要做的是優化機制,在根本上去改變現狀,使綜藝節目能夠在既能豐富大眾生活的同時,又能給大眾帶來正向的引導。
2.承擔社會責任,建立正確的節目價值導向
從商家視角分析,荒誕的追星背后,有商家的不良誘導。選秀節目的興起,背后也有粉絲的助力。[3]
在信息化時代,粉絲追星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在不斷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粉絲們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情感。觀眾因對資本的依賴而陷入喜悅,成為商品的消費者。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導致觀眾沉迷于節目的膚淺感官刺激進而盲目消費,降低了現實生活的思維能力,從而誤導了中國的社會文化觀念和青少年的發展。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應該督促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將盈利作為唯一目標。
3.構建價值體系,傳承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
從青少年自身視角分析,在泛娛樂化時代,一些具有明顯價值導向的信息不斷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體系建構,使得其道德價值觀逐漸受到侵蝕,影響他們對于文化和信息的判斷以及識別,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開始遠離青少年的生活,對于正在持續進行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一場嚴重的思想危機。
“倒奶事件”就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青少年珍惜食物的意識較為淡薄。追星起初并不是什么壞事,但如果只是為了成就偶像,而不惜將中華傳統美德拋棄腦后,做出一些觸碰法律底線、浪費食物的行為,反而會使綜藝節目變味,適得其反。青少年在塑造價值體系的同時也要反思自我價值觀是否有所偏差、是否與主流價值觀相悖。
作為青少年,應該將所有文化和價值觀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增強自己的抵抗力,并在娛樂環境中看到問題的本質。只有加強對自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培育[4],才能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只有積極應對和解決網絡文化中“泛娛樂化”的挑戰,才能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青少年凝聚力,提高全社會的思想水平。
4.加強監管力度,改善法律意識淡薄問題
從監管部門視角分析,“倒奶事件”的背后,有當下綜藝節目監管力度和主創方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正式實施后不久,《青春有你3》就向這部法律送出了第一單“起瓶蓋倒牛奶”業務。2021年2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其中明確規定:“節目中不得出現設置‘花錢買投票環節,刻意引導、鼓勵網民采取購物、充會員等物質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助力”。而此次投票機制,雖然表面是為了使贊助商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但歸根結底其性質也涉嫌“花錢買投票”,雖然它并不是法律,但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行業運作,但是此次事件卻反映出,節目并沒有提前預估此項機制必將會遇到的風險,失去營銷底線,“倒奶”的現象其實并非只是偶然,無論是平臺方、贊助方還是節目制作方,營銷要有底線。在巨大的營收和高流量的傳播下也應該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更應該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去加大對網絡節目的監管力度,提高主創方以及追星族的法律意識,普及法律知識。
三、結語
媒體時代快速崛起,“激進式增長”的各類綜藝節目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視野。偶像養成類節目目前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就此,國家廣電總局也發出通知,要求停止一切關于偶像養成類節目,抵制違法失德藝人,抵制泛娛樂化,并加強從藝人員的管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社會氛圍,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進步,是一個國家教育的進步,更是國家走出去的一個進步。
參考文獻:
[1] 高夢瑤.全媒體時代電視綜藝節目“泛娛樂化”探究[J].新聞前哨,2021(3):41-42.
[2] 張兆端.群體行為和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機制:勒龐《烏合之眾》和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讀介[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24(1):100-107.
[3] 譚亞丹.消費主義視野下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探析[J].出版廣角,2019(08):71-73.
[4] 張云雅,李陽,尚亞瀾.網絡文化“泛娛樂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3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