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六十余載的石碁中心,我們要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永葆青春之我,在儒雅大道上,前進的,不僅僅在于速度,更在于保持正確的方向。本文總結了2020學年石碁鎮中心小學辦學成功的原因與經驗。
【關鍵詞】方向;信念;創新
教育之路何其廣袤,何其深邃。在連續四年獲得區辦學績效評比一等獎的總評會,在全國均衡教育推進會,在全區430首場匯報展演,在抗疫戰線的每個街道疫站。自踏入教育行業起便肩負起培育儒雅新人的使命,將信仰與責任相結合,不斷塑造屬于儒雅中心的奇跡。
一、成功原因:明方向,擎起紅色路標
習近平總書記說:方向決定前途。正如站在歷史十字路口,中國選擇了走馬克思主義道路,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一樣,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愿景前,我們堅定地奔赴在儒雅大道上。南湖紅船,承載千鈞,中國共產黨于黑暗中擎起不僅僅是紅旗,更是人民革命、建設、改革、開啟跨世紀航程的路標,指引中華民族復興的正道。
石碁中心人深諳,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正道。多年來堅持黨建引領,圍繞黨建肅師德師風,強教育質量,謀學校發展。紅色路標高高擎起,指引大家昂首闊步走在正道上。
1.黨史悟黨性
百年黨史,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書,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支委會繼續堅持以黨史學習提升黨員黨性。先后組織34名黨員通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黨員大會、書記黨課、學習強國、主題黨日、共產黨員公眾號,是我們學習的陣地;線上、線下小組交流、知識問答、心得發表,是我們的學習姿態。以史為鑒,以史明志,支部書記吳少玲同志的黨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國政映照學校工作,獲評石碁片區優秀黨課一等獎擲地有聲。
2.黨史是“教科書”
以黨史為“教科書”,盤活本地紅色教育資源,提升思政課質效。開學第一課,國旗下的講話,班隊課,紅色教育長廊、組織紅色研學行、紅領巾廣播站……黨史的課堂不僅廣闊無邊,還用紅色路標指引全體師生。“學黨史 強信念 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由黨員教師給中隊上黨史課;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進廣州紅色革命遺跡,開展紅領巾尋訪活動,聚焦紅色地標、革命文物、革命人物、黨史故事,引導學生當好“紅領巾宣講員”,講好“紅色故事”,演好“紅色情景劇”,掀起校園紅色新風尚。聚焦紅色松露,尋訪松露記憶,情景劇《塱邊村的秘密》獲廣州市中小學生“廣州紅色保密故事”講演比賽一等獎。紅色情景劇,把紅色故事搬上舞臺,它是一堂移動又生動的思政教育課,讓學生和紅色歷史有了心靈的對話,從而堅定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支委張少珍同志思政課《永遠跟黨走 奮斗不停步》榮登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學黨史 知黨恩 跟黨走”思政講習堂。不斷走深走實,黨史—這一桿路標,為一直“趕考”的石碁中心人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3.黨務貴持續
石碁中心人明白:走路不僅僅在于快慢,還在于是否能夠持續。
支委會慰問了61年黨齡的老黨員張潔廉同志,并向她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張老前輩表示,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一朝入黨,一生為黨!是什么讓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仍葆有這一份對黨的赤誠?是入黨時的鏗鏘宣誓,更是親身經歷驗證“不負人民”的黨的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句誓言,一生的責任,黨如此,黨員亦如此。
自黨員回歸社區服務以來,我校支部全體黨員利用節假日志愿服務,推進村居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與實施,服務多達100人/次。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體黨員聞令而動,舍小家顧大家,主動積極地參加志愿服務隊,團結群眾,做好全民核酸檢測工作,服務多達150人/次。在教育教學本職工作中,全體黨員恪盡職守,悉心教導學生,做好家長和孩子的教育服務。我們力求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吳少玲同志被授予番禺區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石碁片區“身邊好黨員”,鐘鎮鋒同志被評為番禺區“優秀黨務工作者”,霍子聰等11位同志獲評石碁教育戰線2020年度民主評議黨員優秀等獎,英語科組被授予石碁片區“共產黨員示范崗”。
飄揚的黨旗,是儒雅征程的紅色路標,是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奮進的力量成就石碁中心人的青春模樣。
二、當下堅持:守信念,點亮心田路燈
奮進新征程,一樹樹路燈,照亮一群群儒雅德育人的心田,邁開腳步,再長的路也不在話下。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創新點,活化地域紅色資源,建構大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扎實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育人活動,點亮師生心田路燈,堅定前行。
1.殊榮滿載,耀光輝
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創建廣東省文明校園先進學校;承辦廣東省2021年度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暨德育管理干部培訓班分會場;第二屆廣州市文明校園;廣州市“掃黃打非”進基層示范點;廣州市“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系列活動積極單位;番禺區家庭教育服務示范指導站;番禺區禁毒故事會比賽優秀組織獎;番禺區優秀民間藝術傳承學校;番禺區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優秀學校……一份份榮譽,閃耀著儒雅師生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逐夢精神,是不滅的信念,點亮了一盞盞儒雅師生的心田路燈。
2.潛心立德,點心燈
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以時政熱點為契機,以案例深入剖析為抓手,夯實監督機制,全面提升師德師風建設。
霍子聰番禺區名德育干部工作室喜獲成立、劉杰君番禺區名班主任工作室蓬勃發展、羅艷冰班主任工作坊區內展示……傾囊相授德育先進理念和經驗,帶動區域青年教師成長,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培養新時代好兒童,在儒雅大道上前行、奔跑!
吳少玲校長被評為番禺區優秀志愿者;段蕊老師成為番禺區禁毒宣講團成員;張敏紅老師被評為番禺區慈善家庭;《番禺文化德育》課例設計比賽獲精品課例1節,優秀課例1節;番禺區中小學文化德育優秀項目評選活動一等獎。儒雅中心人站時代之巔,擔時代之責,點亮儒雅大道一樹樹明燈,燦如星河。
3.育人有道,拓寬路
路天天走,只有不斷開拓探索,路才能越走越寬。
貫徹教育部的“減負”精神,學校借力課后托管服務平臺開設的“430”個性化課程78門,深受學生及家長歡迎,報名人數達1768人次。課程開設總量及學生參與率連續三年高居全區前列,更多有困難的家庭得到幫助,更多初生的夢想得到點燃。作為全區暑假校內課外服務試點之一,繪畫、硬筆書法、魔方思維、古詩詞閱讀……質優價廉的學習正豐富著石碁片區學子的學習盛宴。
以“榜樣人物”打造“一班一品”特色班級文化,形成文化自覺。通過挖掘愛國人物的精神品質,構建班級文化,確立追求目標,形成系列措施,培養良好行為規范,這是思政教育的深層延伸。其中“麥華三”班和“黃嘯俠”班分別獲得第一、二屆廣州市班級文化建設示范班級。今年我們重點凝煉了“周恩來”班的班級文化,以“無畏困難,爭當時代新人”為班級發展理念,引導學生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這是繼“麥華三班”“黃嘯俠班”獲市該項評比一等獎后,學校連續第三次入圍市級參評!
三、成功之策:敢為先,架起成長路橋
1.“融樂”興教,架橋鋪路
教師頻繁的流動,成為當下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必然,教學師資的參差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容易成為行業的內傷。為了讓新、舊教師更好地融入集體,提升教學技能,我校通過“以點帶面”“以老帶新”“以新提老”等途徑,通過骨干教師的帶領幫扶作用,讓新教師們主動融入教學,提升教學技能。藉借區“研學后教”最新一輪“融樂”課堂的春風,我校堅持開展師徒結對工作。9個科組,結對人數達23對,在強師之路上,我們從未停歇,協作共進,和諧成長是我們一直的理念。學校通過資源整合,內強師資,優化師資結構,在總體上提升師資水平。不邁過泥濘不堪的小路,就踏不上鋪滿鮮花的大道,有時走的是順風路,有時走的是頂風路,有時陽光燦爛,有時風雨交加。不管如何,努力地走,路沿途的風景總有一處是你覺得不枉此行。
2.強師之路,護橋筑基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如何也無法到達。在課題研究和名師工程中,我們仍然初心不改,為建設一支強師之伍,鋪路架橋,以敢闖敢創的堅定信念,繼續加大力度,積極推進名師工作室及課題研究的強師工程建設。除了繼續推進我校以凌倩華廣州市名師工作室為引領,加強我校在片區內開展得如火如荼的綜合實踐、書法、品德、體育、音樂、信息技術六大學科工作室外,我校繼續發揮語文學科在區域的引領優勢,2021年7月19日張少珍、曾筱洵兩位老師同時參加廣州市新一輪(2022-2024)基礎教育系統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的認定。曾筱洵通過遴選,成為省百千萬名師培養對象(智能教育名師項目全區唯一)。志在名師,我們仍是青春的少年。跨過一道道的路障,架設起名師之路橋。在人生征途中沒有什么路永遠是坦途,也許你會碰到許多彎路、小路、險路、暗路。只有意志堅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勝利的遠方。
3.多方聯動,引橋開路
走路不在于快慢,還在于多方合力,齊心匯聚。
協同省外:作為全區四所巴蜀小學教學成果推廣試點校之一,我們遠赴四川取經,制定推廣計劃,結合學校實際,在學科+融合方面全面推廣國家級教育成果。
榜樣力量:“誦經典 品書香 感黨恩”讀書節活動,邀請了《西游記》豬八戒扮演者馬德華先生進校。與雅學子暢談人生,暢聊閱讀,讓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掀起學生爭讀《西游記》的熱潮。
專家引領:藉舉辦石碁片區語文教研活動之際,邀請廣州市教研員林玉瑩老師到校指導。引領語文科組在習字、朗讀方面恒常鍛煉。
輻射有方:與深圳市龍崗區繼續教育師訓管理人員培訓班、省楹會、東莞楹聯文化教育界一行、廣州市白云區大源小學等省內外機構開展交流活動;與貴州附處小學、南沙蓮溪小學、石碁天星小學等小學開展“百校扶百校”教研教學幫扶活動,繼續堅持“三合三主三探”的教學模式輸出,很好地推進區(蓮溪)民辦(天星)等幫扶學校的課程教學研究發展。
此外,作為區域龍頭學校,我們始終以博大的胸襟引領區域協作發展,共同成長。在青年教師大賽區賽備賽中,我校曾筱洵老師,被邀請加入區備賽團隊,以專業引領備賽選手過關斬將,角逐市賽;凌倩華、陳澤鳴、張少珍作為區青年教師培訓班導師,把儒雅教學的理念傳揚到片區之外,處處彰顯儒雅教師的風范。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儒雅之路,縱有一程陽光,一程風雨,中心人青春滿志,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架起成長路橋通達遠方。
四、未來發展:展胸襟,開拓特色新路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從寄愿僑胞鄉情的“華蘭僑心藝術團”到百花齊綻的中國藝術特色學校;從守住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楹聯教育特色學校到把楹聯文化傳送千家萬戶的全國優秀楹聯教育基地;從憑一師之力籌建足球、象棋社團到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象棋特色學校;從傳承嶺南文化的嘗試到“番禺區少兒戲曲傳承基地學校”。石碁中心人走的并非不同尋常路,而是在傳承與發展的正確道路上始終堅持,眺望遠方。
路天天走,只有不斷開拓探索,才有新路。如果說廣東省勞動教育特色學校花落我校是引領我們擔當勞動育人使命的啟航,那“小農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落地則是我校進一步探尋勞動教育特色道路上的延續與開拓。從主題勞動教育課程構建到“一版一畫”“花非花”工作坊落地,從一花一草的傾心培育到廣東省勞動教育現場會的艾葉香囊、花草紙燈籠實踐項目展示,以及讓人耳目一新的“AI技術蠶桑智慧養殖”,是使命的驅動,讓儒雅中心人在“五育并舉”的育人道路上展示儒雅中心人青春之力量。
如今,儒雅校園內,“禮耕園”、小農田、桃李園、“家鄉美”實踐基地、崇文館、尚武館,每一個場館,處處體現儒雅中心人匠心育薪火的身影。儒雅學子在校園小農田種艾葉、架瓜架、摘綠豆,在勞動技能大賽上比插花、釘紐扣、配涼茶,從孕育種子到收獲碩果,從學習方法到習得技能。是堅持“五育并舉”的信仰架起了孩子們生活世界和勞動世界的橋梁。
魯迅先生說過,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在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石碁鎮中心小學頭頂著耀眼的光環,可光環背后,我們歷經考驗,我們化解困難,我們把“高山”推翻,將“烏云”驅散,鑄就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儒雅中心人。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教育,淬煉成鋼,理想始終綻放著火熱的光芒。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愿景里,在奔向儒雅的大道上,未來在眼前,征途在腳下,讓我們前進,前進,前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