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打造了融媒體時代的新格局,新興媒體對傳統電視媒體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媒介生態結構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在此背景下,電視媒體必須結合國家戰略要求,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傳播要求。本文闡述了融媒體時代給電視新聞節目媒介生態帶來的變化,分析了電視新聞節目面臨的媒介生態危機,提出了媒介生態建構的策略。
關鍵詞:媒體融合;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媒介生態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數字化媒介生態的到來,新媒體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電視媒體和新聞節目面臨著一系列深刻的變革[1]。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傳統電視媒體被植入了互聯網基因,新型融媒傳播體系正在逐漸完善。在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下,央視“三臺三網”加速融合,地方電視臺緊跟改革大潮,融媒體中心建設緊鑼密鼓推進,媒體融合縱深推進,形成了網上網下同心圓。各電視臺融媒體產品實現井噴發展,新聞爆款產品層出不窮,傳播渠道布局日趨完備。融媒體時代重構了媒介傳播的格局[2],盡管傳統電視媒體打造了大量的現象級產品,開創了全媒體傳播格局,但是來自于新媒體的挑戰仍然必須要予以重視。如果傳統電視媒體不能在節目上進行媒介生態的建構,那么未來仍會面臨生存危機。因此,電視新聞節目要抓住融媒體時代的契機,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團隊、資源和專業優勢,通過媒介生態構建實現轉型和創新。
一、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媒介生態變化分析
(一)媒體融合推動新聞傳播社交化
融媒體時代媒介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內容與傳播介質相分離,用戶可以通過任何終端獲得信息,信息的獲取成本大幅降低。依托于新媒體互動、快速、移動和社交的優勢,新媒體用戶逐漸取代電視媒體用戶。媒體融合正在成為一種文化,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是顛覆性的,社交媒體占據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社交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的興起,讓人們足不出戶憑借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需求。移動社交媒體打造了現代人新的生活、行為和消費方式,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青年人到中老年人的媒介使用習慣都發生了變化。媒介生態的變化讓很多電視媒體都開發了社交電視APP等新型移動端口,電視端、PC端和移動端的界限進一步模糊,用戶身處不同地點都可以實時進行交流和互動[3]。媒體融合創造了萬物皆媒介的時代,每個人、每項活動都在萬物互聯的網絡中,構建全新的社交形態[4]。
(二)移動互聯網促進新聞生產去中心化
融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一枝獨秀,移動互聯網手機用戶成為新媒體用戶的主力軍,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手機,而非通過電視屏幕。和傳統電視媒體相比,融媒體時代體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傳統形態去中心化、創作主體平民化。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被UGC(用戶生產內容)等模式所取代,普通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尤其是在短視頻和直播領域,其影響力正在超越傳統電視媒體,利用移動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融合電視直播的新方式[5]。同時用戶創作內容日益豐富,論壇、空間、貼吧等形式已經不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美拍等形式為用戶的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以用戶為中心,強調產品思維,關注附加值,化觀眾為用戶,驅動新聞節目市場化。電視新聞節目產品化是必然出路,更注重產業鏈條的建構,創造的價值更多。移動互聯網使場景傳播成為可能,將用戶帶入各種新聞場景,產品體現出更多的創意。融媒體平臺更加強調內容為王的理念,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全媒體技術為支撐,這樣才能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6]。
(三)技術賦能推動媒體深度融合
融媒體時代技術之光照亮媒介生態,移動互聯網、5G、VR、AI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媒介生態,新舊媒體共同進入到融合發展共生的階段。從造紙術到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總在媒介生態中最先得以體現,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形態正在推動媒介立體化、全方位的融合。AI、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推動廣電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不僅提升了新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也深刻改變了媒介生態,創新了生產業態[7]。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還重構了人與信息的連接方式,過去人們要主動搜尋信息,而融媒體時代平臺主動向用戶推送信息。融媒體時代算法將會越來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大數據的整合、篩選和再造甚至會構成輿論導向,未來甚至會重塑整個新聞行業,顛覆傳統人工新聞生產和傳播形式。
二、電視新聞節目面臨的媒介生態危機
(一)廣電媒體自身地位被削弱
融媒體時代,電視在娛樂、資訊等方面的作用和自身地位被削弱,傳統廣電媒體很難滿足互聯網用戶的需求,不只是青年人很少再觀看電視新聞節目,中老年人也逐漸向移動端轉移。CSM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25-64 歲的觀眾每天觀看時長減少10分鐘,45-54 歲的觀眾減少15分鐘,55-64歲的觀眾近年來持續減少電視收看的時間。在廣告收入上電視新聞節目逐漸減少,移動互聯網廣告收入逐漸超過所有傳統媒體之和,這說明電視媒體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2019年以來,電視廣告市場正在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下滑,而目前大量電視廣告都是通過節目植入的方式進行。從2013年的百度到后來的微博、抖音等平臺,電視廣告收入總被各類新媒體平臺超越。這導致電視媒體缺乏龐大的資金支持,新聞節目制作上經費不足,與新媒體平臺相比缺乏核心競爭力。大量電視臺專業人才流失到視頻網站和社交平臺等領域,電視媒體轉型不明朗也加劇了媒體人的焦慮,移動互聯網也進一步拓展了編輯記者和主持人離職的渠道[8]。融媒體時代也是媒體人離職潮 3.0 時代,全新的媒介環境促使媒體人大量離職,進一步削弱了電視臺的競爭力。
(二)電視媒介生態系統不完善
廣電媒體采、編、播一體化生產模式已經不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需求,電視新聞節目的固定時間、線性模式、互動性差等特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無限放大。特別是人們通過手機終端能夠獲得比電視端更豐富、更便捷、更碎片化的娛樂體驗,將會大幅降低人們對電視媒體的依賴性。傳統電視媒體在內容生產、制作到傳播、營銷等方面缺乏融媒體思維,沒有構建完善的價值鏈和具有影響力的傳播系統,和新媒體的融合程度不夠深入,信息資源整合較差,網站和移動端口很多是照搬電視內容,不符合新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9]。一些電視媒體依舊采用傳統采編模式,和用戶的互動性也相對較差。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多是集中節目制作上,而大數據、AI主播、機器人采編等功能都缺乏應用,沒有真正建立平臺思維和用戶意識。
(三)新聞節目缺乏競爭力
和綜藝節目相比,新聞節目的創新性和新穎性相對不足,盡管制作能力提升,但是產品創意較差。節目元素、規則、主題缺乏創新,主動性和突破性較差,沒有充分利用中國元素和展現文化特色,與社會熱點和現實問題的連接不夠緊密,脫離年輕用戶的審美現實。新聞節目的原創性較差,節目同質化程度較高,新聞形態千篇一律,難以吸引廣大用戶。新聞節目不夠緊張刺激,報道方式平鋪直敘,容易產生視聽疲勞,缺乏爆款節目。新聞內容種類較少,缺乏深度報道,信息不全面,沒有對熱點新聞進行全面追蹤。新聞節目沒有根據淺閱讀時代的媒介生態變化及時進行調整[10]。
三、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媒介生態建構策略
(一)提升電視媒體的媒介生態地位
電視媒體必須積極推動自身的轉型,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用戶的需求。第一,要建立互聯網思維,借鑒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經驗,將自身打造成移動互聯網頭部平臺。堅持需求至上,用戶為中心,將用戶視為信息產品的消費者,針對用戶特點滿足他們移動化、本地化、社交化的需求;第二,電視媒體要逐漸掌握網絡傳播規律,以媒體智能化等技術的應用驅動媒體生態全面進化,依托技術優勢,促使電視媒體重新掌握話語體系,更好地適應輿論生態變革,占領輿論主陣地,如充分利用5G+4K、5G+VR等技術優勢,提升專業制作水平,吸引廣大用戶;第三,要創新新聞節目的收入來源,改變過去單純依賴廣告收入的模式,在盈利模式上,可以采用節目付費、直播打賞、購買道具等新形式,增加收入來源。此外,還應該加大媒介融合力度,充分利用頭部流量變現,如和社交電商結合,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第四,深入推動現有電視臺機制和體制改革,加大資金支持,建設融媒體專業團隊,配套相應的激勵機制,確保能夠培養、引進和留住優秀的人才,能夠利用優秀的人才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節目,如鼓勵媒體人進入到短視頻和直播等領域,電視臺提供支持,通過利益共享等方式推動轉型[11]。
(二)構建完善的電視媒介生態系統
新聞節目要進一步擴大收視半徑,打破過去單一新聞節目播報的思維,與游戲、電商等行業緊密聯動,互融共生。要通過“網臺聯動”將融媒體融入到新聞節目生產的各個環節,打破單一傳播方式,擴大輻射面。堅持守正創新,以技術為支撐,以內容為根本,以制度為保障,為創新為導向,構建深度融合的媒介良性生態,滿足精神文化的多層次需求[12]。改變傳統電視媒體的割裂狀態,充分推動資源共享,實現網臺共贏。建立多形態、多平臺、多終端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圍繞“IP”深入展開全版權運營,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不僅要推動跨行業、跨媒介、跨平臺融合,內容、資源、技術、人才全面整合,更要實現電視大屏與移動小屏緊密互動。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挖掘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提升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虛擬演播室、全息投影、新聞APP新技術也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新思路,提升了新聞節目的生產效率,使用這些技術能夠更精準地分析用戶需求,滿足用戶喜好,增強體驗感和參與感。構建全媒體傳播平臺,利用龐大的用戶規模和平臺專業管理提升互動水平,親近用戶,聚集粉絲,要改變傳統單向線性傳播模式,讓用戶從觀看節目向參與節目轉變,如彈幕參與、遠程連線、場景切換等。推動新聞節目生產體制改革,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優化部門協作關系,打造高效的人才生態。建立開放性制播分離體系,明確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按照用戶不同需求進行采編制作和發布。
(三)提升新聞節目的競爭力
鼓勵用戶參與新聞生產,創新用戶參與新聞節目的途徑和方式。在新聞采集上,用戶可以實時定位、視頻錄制、遠程直播連線等方式提供新聞線索,參與新聞節目的錄制。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現場,記者不用第一時間到達,就可以通過遠程對接的方式快速獲取新聞信息。
用戶可以通過評論、分享、連線等方式參與到節目中,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議,推動新聞節目的改革。還要以場景構建突出用戶地位,讓觀眾感覺自己也身處于新聞現場和舞臺中央,制造新聞沉浸感。在新聞播報過程中,要隨時關注用戶的想法,根據用戶的建議及時調整節目制作,以提升用戶黏性。特別是要適應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特點,充分利用各類小程序端口,引入游戲、競賽、體驗、觀察等模式,提升新聞節目的娛樂性和參與性。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新聞節目,如深度新聞評論節目,專業財經新聞分析,高質量體育直播賽事等。不斷提升節目的專業性,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細分各個新聞節目的題材,推進節目差異化垂直細分,打造小眾化的高端專業性內容,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要建立深度互動的表達語境,在節目中盡量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如網絡流行語,提升新聞節目親和力。融合傳統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豐富選題,關注社會熱點,確保觀點鮮明、立場明確、價值正確,突出節目的專業素養。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媒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電視臺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在此背景下廣電媒體必須要推動媒介生態的建構,實現求生存、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梁曉濤.解構與重構:5G時代電視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機遇[J].新聞戰線,2020(3):53-55.
[2] 劉翠霞.社交媒體的生存樣態及其倫理問題管窺:技術理性與媒介生態學雙重視域下的審視[J].學術論壇,2020, 43(4):8.
[3] 陳麗娟.社交電視App的傳播實踐:以CCTV微視為例[J].新聞戰線,2018(3):116-117.
[4] 石磊,薛蕾.基于消費視角的媒介融合論[J].山東社會科學,2020(10):8.
[5] 牛葒.融媒體時代電視直播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J].電視技術,2021,45(3):5.
[6] 馮會明,楊亮.媒體技術引領 全流程生產賦能:打造自主可控的陜西省級融媒體技術平臺[J].傳媒,2021(6):2.
[7] 王虎,陳小萍.人工智能賦能廣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J].電視研究,2020(10):4.
[8] 宿曉偉.新媒體視角下地方電視臺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53-56.
[9] 陳起立.融媒體生態下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特點與建議[J].新聞文化建設,2021(4):2.
[10] 周必勇,吳陳純.論淺閱讀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突圍之道:以央視《新聞1+1》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0(11):4.
[11] 馬曉波.融媒體背景下城市電視臺體制改革探討[J].傳播力研究,2020,4(10):2.
[12] 方埜,唐金龍.構建“科技+傳媒+文化”生態體,賦能媒體深度融合[J].新聞戰線,2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