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裕祥
為全面提升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分析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在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教學中,知識體系逐漸復雜,對于學生而言,數學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理解成本越來越高,學生無法有效運算,也無法全面掌握材料中的數學信息。過去的數學教學只重視一味灌輸教材內容,不關心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尋找客觀的學習規律,無法利用這些規律促使自身學習能力提升。因此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該問題,在教學時堅持以教材文本和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為主,使用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征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設置教學情境
審題不清、審題習慣差是大部分小學生計算錯誤的主要原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學會認真審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和思考題目,將題目中各個信息之間存在的聯系挖掘出來,理清邏輯關系,讓學生形成條件反射,擁有良好的審題意識,并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較為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這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他們對課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開展審題訓練,注意引導學生加深對分數加減法運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出示例題:小磊看一本童話書,已經看了全書的3/5,請問還剩幾分之幾沒看?之后,帶領學生仔細閱讀例題,捕捉題目中的重要信息,在腦海中形成解題思路。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有效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再如在開始解題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分數概念,并通過提出貼合學生興趣方向的問題:選取學生喜好的動畫人物,以剪紙為主題,并設置問題“剪一個動畫人物需要用一張彩紙的1/5,剪3個動畫人物,則需要用多少張彩紙?”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交換彼此看法,完成思維共享。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得分數概念形象化,也為后續分數的加法知識點教學奠定了良好的理解基礎。
二、算式掌握及實踐練習
在實際的數學計算當中,很多計算過程都是有規律的,只要能夠掌握這種規律,就可以更加輕松地進行計算。這樣不僅可以免除在紙上演算的復雜步驟,快速得出答案,還可以大大地加快計算速度。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很多學生之所以對分數計算題的運算感到吃力,除了分數知識體系本身復雜和抽象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相關數學規律,只會呆板的“硬算”。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結果,教師首先應當教會學生簡便運算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計算過程中快速找出其中的簡便運算規律,然后教師可在課前幾分鐘設計專門的計算題,鍛煉學生發現規律,利用規律,快速計算出正確結果的能力。如應用數形結合思維,直觀地指導學生進行計算練習。不論是在數學的研究領域,還是在數學的實踐應用領域,數形結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其主要的作用是用直觀的“形”來表示抽象的“數”,這樣一來就更加有利于理解。
在“分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分數的概念、含義,通過優化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數形結合思維,用現實中常見的物體來搭建起課堂與現實的橋梁。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準備好的實際物體,將其劃分為若干等份,以此作為“形”,指導學生進行計算。比如將一個蘋果切成九塊,教師先分出兩塊,同時列出公式9/9-2/9,計算出結果后再分出三塊,列出公式7/9-3/9,完成計算后又將分出的蘋果放回到原來的位置,列出公式4/9+5/9。將公式和現實中的實體物品一一對應,以此讓學生能夠在這些有形事物的指導下,快速、準確地得出計算答案。
三、微課應用
微課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與高效性表現為能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可視化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直接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例如很多小學生對于“分母不變,只用分子進行加減”的概念不太理解,因此在制作微課視頻時教師通過提出“為什么只加減分子而不能加減分母”這一問題進行引導突破,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其能夠在興趣的驅動下融入實際情境深入思考,不斷反復探究,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領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在分數加減運算中,學生的困惑處主要集中在分母的概念及定義、何為整式和分式、為何分母在計算中不會改變等,教師可依靠微課予以輔助,將其分數的具體運算進行動態呈現,讓這部分知識內容更加系統化,促進小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幫助他們梳理自己的知識網絡,并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和學習重難點知識。在觀看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讓他們結合微課視頻中的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斷提升,深化學生對分式運算的理解和認識。采取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相互配合學習,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四、掌握變量轉換技巧
教師在教學時需從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對教材教學本質的探索,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數學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分數知識體系中,分數不僅能夠表示兩個量的倍比關系,也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值,因此對于該內容的教學設計,教師需抓住兩個重點:如何理解“單位1”;怎樣理解“平均分”和分得的“份數”。由于該階段學生抽象思維尚未完全形成,仍以具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學生這一特點,圍繞學生現有經驗和生活感悟,從“單位1”的理解入手,實現由無量綱性向著有量綱性發展。教師需要讓學生尋找出應用題中帶有“分率”的句子,先明確“單位1”的量,后找出分率所對應的量。解答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的關鍵在于“量率對應”,學生首先需要確定哪個量是“單位1”;其次需要明白“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最后明確解題方法。如:“一個鴨籠里有20只母鴨,而公鴨數量比母鴨多出5/20,問公鴨有多少只?”這里首先需要準確判斷母鴨的數量是“單位1”,已知“公鴨數量比母鴨多5/20”,因此可以列式20/20+5/20=25/20,即公鴨有25只。再比如涉及到通分計算時,教師需要明確這類應用題存在的兩種標準量,由于需要通分,所以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較為復雜,因此學生可能難以分辨兩者關系,這將加大學生解題難度。針對這種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兩種量存在的內在關聯,將兩種量轉化為一種標準量,讓較復雜的數量關系變成簡單的數量關系,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解題。比如:“在修一條公路時,已知已完成施工的路是還沒有施工的路長度的1/3,經過一段時間的施工,已完成施工的路是還沒有施工的路長度的1/2,問兩次施工完成了公路全長的多少?”該題中,幾個分式的分母存在差異,所以解題的重點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轉化標準量,統一兩次“單位1”,實現通分。因此第一次已完成施工的路占公路全長的,第二
次已完成施工的路占公路全長的。再比如“有兩箱水果,原本第一箱個數是第二箱的4/5,若從第二箱中拿出10個放到第一箱,第一箱數量就將是第二箱的9/10,問從第二箱中拿到第一箱中的水果數量占總數量的多少?”針對這一數學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兩箱水果總個數視為“單位1”,因此原本第一箱水果數量占總數量的,現在第一箱數量占總數量的,從第二箱中拿到第一箱中的水果數量就占總數量的(),在列出算式后引導學生進行通分計算便能得到答案。
綜上所述,在關于分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個體學習的差異性,為學生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關注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學習過程。同時,教師應不斷優化自身教學方法、端正教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較復雜分數應用題的興趣,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深度學習重要性的認識,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數應用題的知識點,更好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提高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Y202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