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 方志軒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媒體傳播手段得到進一步豐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手段。新媒體的技術加持,為紀錄片傳播提供了發展平臺,使新媒體的傳播與發展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強。基于此,本文主要對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傳播與創新途徑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傳播創新
新媒體是在數字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以互聯網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同時也能提供豐富的交流平臺。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紀錄片從一開始就具有互聯網的特性,與傳統紀錄片模式相比,新媒體紀錄片能夠根據不同的創作背景,打造出不同的風格內容,提供多種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紀錄片的價值和意義。
一、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特征變化
(一)紀錄片創作者的變化
傳統紀錄片在制作的過程中,受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環境的影響,在錄制剪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響,制作成本較高,限制了紀錄片本身的發展。自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以來,以互聯網用戶所形成的產業鏈逐漸完善,剪輯錄制技術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僅使紀錄片制作效率大幅增強,同時也使制作成本不斷下降,改變了創作者的創作方式,逐步朝著個體制作方向前進。不同于大型創作組織所帶來的思想限制,在個體制作當中,創作者可以自由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豐富紀錄片的傳播內容。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創作者只需要簡單的設備就能錄制出完整的視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錄制設備為手機,在完成對視頻的錄制后,將視頻內容上傳到互聯網上,供人們進行觀看。
(二)紀錄片敘事手段的變化
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傳播手段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應用于互聯網當中,同時在智能手機普及應用的背景下,新媒體紀錄片逐漸從PC互聯網傳播模式轉變為移動終端傳播模式,這一傳播模式的轉變導致紀錄片敘事手段發生變化。一方面,受智能手機普及的影響,當前大部分人會利用智能手機觀看紀錄片。但是由于手機屏幕較小,很難集中注意力長時間觀看,再加上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化,使紀錄片的發展模式受到很大改變,不斷朝著快節奏方向發展。在這種環境下,紀錄片在錄制過程中要加強對特寫鏡頭的利用,對視頻主人公有更多的描述,以此來體現出視頻人物的內心活動。還要加強對紀錄片故事情節的表述,同時縮短紀錄片的時間,利用最短的時間為受眾呈現最精彩的內容;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紀錄片的清晰度得到不斷優化,超清、藍光的清晰度得到廣泛應用,使人們對動態場景的要求持續提高,在顏色搭配上有著更多的關注[1]。
(三)紀錄片敘事內容的變化
受創作者本身的影響,隨著人們對新媒體的不斷重視,紀錄片制作數量不斷提高,并且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與觀眾建立有效的溝通,產生良好的共鳴,對社會中的普通事件有著更多關注。因此在該環境背景下,紀錄片的敘事內容則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逐漸向大眾化方向進行靠攏。
二、新媒體發展對紀錄片的影響
(一)有利于拓寬紀錄片的傳播途徑
在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發展模式已經逐漸擺脫傳統的傳播途徑,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在當今數字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的發展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使紀錄片的信息來源更加豐富,傳播過程也更加方便。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紀錄片傳播的主要途徑。抖音平臺將各種視頻結合到一起供受眾觀看,而通過抖音觀看紀錄片后會第一時間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分享給他人,讓更多的受眾了解紀錄片的內容,從而達到很好的宣傳作用[2]。
(二)有利于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
如今,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紀錄片的觀賞性進一步提高,受眾在觀看紀錄片后,可以利用其中的評論功能與紀錄片創作者進行深入交流,對紀錄片的制作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創作者在看到這些觀點后,會進一步改進紀錄片的風格與內容[3]。
(三)有利于滿足受眾的需求
新媒體時代為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臺,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紀錄片內容進行搜索,由原來的被動搜索變為主動搜索,在這種搜索方式的影響下,為人們提供了多種不同的選擇方式,觀看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各種視頻軟件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交流平臺,在觀看紀錄片時,能夠表述自身的觀點,使創作者能夠真正了解受眾的觀看需求,在后續創作中提升自身的創作水平。
在如今信息快速化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在觀看紀錄片時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紀錄片,具有很強的便捷性。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的觀賞角度與需求也會發生改變,而新媒體紀錄片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特點,充分挖掘受眾的喜好與需求,為其帶來更加豐富有趣的內容,提升服務質量,最終促進新媒體紀錄片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4]。
三、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傳播與創新的發展途徑
(一)加強對相關軟件的開發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許多媒體為了進一步擴大傳播途徑,開始逐漸重視對視頻軟件的開發與投資,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抖音、快手、微博等。但是現階段大部分視頻軟件對紀錄片還沒有大量傳播,這就為新媒體紀錄片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必將成為視頻軟件所開發的主要內容[5]。
(二)重視主流媒體的地位,豐富傳播手段
在互聯網的沖擊影響下,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受到很大影響,報紙、電視等傳播媒介受到極大沖擊,但這些傳統媒體依然占據著傳媒市場的重要地位,對于信息內容的傳播有著重要影響,是紀錄片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過加強對主流媒體的重視,可以使紀錄片得到更好的傳播。在新技術的發展下,電視節目的質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僅有著良好的視聽效果,同時也免受信息干擾,使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讓更多的紀錄片走向了大眾的視野。相比于網絡媒體,電視媒體雖然屬于傳統媒體手段,傳播效率也不如網絡媒體,但是依然在現如今的傳播領域中占據著主流位置,因此要想擴大紀錄片的傳播范圍,不僅要依靠當前的網絡媒體傳播,還要重視主流媒體的地位,將二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不斷擴大紀錄片的傳播效率以及傳播范圍。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原則
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網民數量逐漸增多,為紀錄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環境,但在紀錄片創作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盡管也出現了一些影響力較大的紀錄片,但最后都失去了人們的關注,真正受到受眾長期喜愛的作品數量較少,質量方面也有著嚴重的欠缺。究其原因是在選材方面存在著很大問題,主體內容嚴重脫離了普通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導致越來越多的受眾逐漸失去觀看興趣。因此,必須在題材選擇上尋求突破,如可以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引發群眾的思想共鳴。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美食紀錄片的巔峰之作,不僅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各個地區的美食與文化特色,還將不同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特點一一展示出來,將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形象充分體現出來,進一步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走近毛澤東》作為必看紀錄片之一,不僅表現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而且創作者本身用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視角,向人民群眾展示了毛澤東同志的人物個性和革命意志。由此可以看出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原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四)重視故事化的技巧特點
故事化就是要求紀錄片以敘事方法為基本創作形式,能夠具體表現出紀錄片的主體情節,具有很強的連貫性特點。
自紀錄片創作模式發展以來,就特別重視故事化的創作手法,如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該紀錄片以質樸的敘事手法不斷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引起受眾共鳴。
在紀錄片《鐵路沿線》中,講述了陜西省寶雞市火車站附近流浪漢的故事,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共鳴。該紀錄片利用一種平視的眼光,對這些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以及內心思想活動進行講述,貼近社會大眾,散發出人性的光彩。
《我從漢朝來》作為大型原創紀錄片作品,講述創作者三年間尋訪各處歷史遺跡的故事,利用影像資料真實復原了漢朝的各種歷史事件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并采用故事化的創作特點一一體現出來。該紀錄片向群眾真實再現了漢朝人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講述我國古代的人文情懷,完成了一次對國民精神資源和文化傳統的尋根之旅,提升了民族自豪感。由此可以看出,故事化已經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一種共識,對各種歷史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物經歷的講述,成為當前紀錄片創作的主要思路。
從實際的應用效果來看,通過對故事化的應用,使紀錄片的收視效率逐漸上升,使我國紀錄片順利打入國際市場。
(五)打造開放式的傳播特性
在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創作發展不僅要集中體現出大眾化,更要集中體現在開放式的特點。
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很多網絡傳播平臺為觀眾提供了評論等互動功能,在觀看完紀錄片后,可以利用其中的評論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感受,而創作者在觀看完意見后,會根據意見對后續紀錄片的創作進行不斷優化,提升創作水平,為受眾呈現更多的優秀作品,或利用其他社交軟件與觀眾進行線上溝通,使紀錄片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效果,積極促進紀錄片的有效傳播。在如今開放的傳播環境下,關注度更高的紀錄片會受到更多人的討論,從而形成網絡焦點,營造有效的輿論氛圍,使紀錄片的收視率逐步攀升。
(六)在原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加速了媒體行業的發展質量,同時也使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為了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許多媒體機構花重金購買以往的紀錄片,導致紀錄片內容出現同質化現象,嚴重阻礙了媒體機構本身的發展,媒體機構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長久發展,就必須立足于創新的角度,重點凸顯出自身的特點,在原有的內容上進行創新。各大媒體要善于從生活角度出發,加強與受眾之間的溝通,了解其內心需求,捕捉新的發展機遇,同時在原創內容的基礎上制作。另外,要充分重視青少年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少年是主要消費群體,因此在內容制作上要充分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創新,充分體現出青少年的生活特點,從而促進紀錄片的發展。在創新的同時,也要保證紀錄片傳播內容的真實完整,要向受眾傳播更加有價值的信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紀錄片的發展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只有充分把握受眾的觀看心理,與其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才能持續優化紀錄片的創作內容。同時,紀錄片本身要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就必須注重題材的選擇,重視故事化的敘事技巧運用,打造開放式的傳播特性,在原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原則,不斷促進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坤妮.以國際視野創新國際傳播的策略分析:央視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 102-104.
[2] 樊淑琴.文化傳承·敘事創新·技術開拓:中國紀錄片學術脈絡分析(2015-2019)[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1(5):88-100.
[3] 戚平.傳承、創新與發展:融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幾個問題思考[J].新聞文化建設,2021(10):109-111.
[4] 謝磊.B站網生新派紀錄片的內容創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5] 何曉詠.紀錄片方志文化的創新表達:以《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為例分析[J].東南傳播,2020(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