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峰 袁樹香
摘要:5G時代助推短視頻平臺的快速崛起,短視頻也成為當下最具吸引力的融媒體藝術形式。短視頻的興起,與互聯媒介科技密不可分,同樣也寄寓了廣大受眾的參與情結,尤其是短視頻創作者融入了極富個性與表現張力的創作手法,具有“高于生活”的藝術性特征。但同時,通過對短視頻創作藝術性的挖掘與梳理,也暴露出更多問題。如藝利共存、重表達輕內涵、曇花一現般的視覺呈現、藝術審美素養偏低等。反思其問題,必須要予以正視。
關鍵詞:融媒時代;短視頻創作;藝術性;審美反思
融媒時代下,短視頻以其快速傳播、靈活自主的展示形式,成為廣大受眾追趕的“時髦潮流”?,F代網絡科技的助力,廣大受眾的積極參與,短視頻創作契合了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滿足了“藝術即生活”的創作本能驅動。但作為藝術創作活動,除了關注精神需求外,還應該強調以人為核心的人類實踐。短視頻創作的藝術性,應該成為媒介傳播的重要特質,提升短視頻的創作藝術審美水平,才是短視頻產業得以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
一、短視頻創作中的藝術性挖掘
從分類上看,短視頻類型多樣,新聞類、文娛類、科教類、社交類等。不同類型短視頻在創作中對藝術性表現也各有側重。例如,新聞類短視頻講究真實性,弱化藝術性;科教類短視頻,真實與藝術并重等。[1]短視頻創作,藝術性的實現,與其制作團隊、創作理念、表現手法有關,短視頻的快速發展,集聚了各行業、各領域創作者創作思維的交叉與融合,也提升了短視頻創作的藝術性審美。
(一)“高于生活”的距離美
在美學范疇,距離產生“美”。距離表現在空間上、時間上、心理上等層面,審美主體與客體間的距離,產生了藝術審美特性。例如,時空距離的產生,為欣賞者提供了新奇之美,心理空間距離的產生,為欣賞者提供了感知之美。在藝術性挖掘中,對于短視頻創作,視覺上所表現的內容,與受眾心理之間產生了“距離美”,這種“距離美”就是所謂的“高于生活”的意識形態。蘇珊·朗格在談論藝術表現手法時提出:“藝術效法自然,絕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也不是注重表面形式的迎合,而是強調自然的和諧,以及由和諧而延伸的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2]面對藝術品,觀察藝術品的外在之形,還要體會內在之神,兩者的和諧發展,才是藝術的真諦?;貧w短視頻創作,短視頻在藝術形式上,通過視聽之形,來滿足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美”,從而對受眾產生吸引力。
審視短視頻創作,猶如登山一般。短視頻所運用的技術、手法,好比是登山的臺階。現代影像技術、模塊化表意語言、自助式敘事結構等,為受眾搭建走向短視頻峰巔的藝術臺階。[3]手機上的美顏功能,所構造的人物主體,滿足了創作者與夢想的對話。美顏下的人物,成為自己的夢想之形,利用智能化藝術手法,來欣賞與本人幾乎無關的美感。這種以夸張的手法,來獲得“距離美”的創作模式,實現真實世界與屏幕世界的視聽交互。同時,利用濃縮手法,舍棄生活中不必要的部分,保留創作者主觀意識的精致化追求,來獲得超強的藝術表現力。另外,短視頻創作,滿足“人人都是主角”的創作沖動,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手機,拍攝所要的視頻內容,借助于智能編輯、制作工具,來獲得“高于生活”的“距離美”??梢?,“距離美”的達成,需要創作者能夠合理把握時空和心理距離,通過短視頻中人、事、物的動態調整,創作出短而精的藝術形式。
(二)獲得“想象釋放”的無限空間
創作是一種想象,而想象又是基于模仿,融入主觀創造的過程。在藝術創作中,人的精神賦予了想象應有的創作力量。在短視頻創作中,創作者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感知,借由創作者的想象,為受眾呈現富有想象空間的短視頻作品。對于受眾而言,在觀看短視頻過程中,也融入了自我想象,這種想象相比而言,較為朦朧。藝術想象,基于事物的本來規律,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提煉而出的豐富多彩的美感。對于短視頻創作者,其創作的動機,也融入了審美情感,并通過短視頻剪輯、制作、組合,來呈現給受眾既新奇又真實的虛擬化視頻畫面。但與藝術想象不同的是,短視頻的想象空間,又依賴于受眾的心理需求。
“勞動創造了美。”創造美學認為,勞動不僅僅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基于情感表達的一種創造形式。創造美學非常強調創作主體的想象力,但作為短視頻創作者,創作主體為大眾,大眾的想象力具有較大的差異性。[4]想象力存在差異,必然帶來差異的創作結果。一些短視頻藝術性很強,而有些短視頻,缺乏藝術性,甚至陷入單純的模仿、同質化表達。從藝術審美視角來看,短視頻創作,體現了個體性與群體性、模仿性與自主性的交互融合。從創作者的藝術表現方式上,通過對不同藝術主體的組合設計,來獲得審美效果。正如舞蹈家在創作舞蹈藝術時,并不僅依靠身體,而是將身體與服裝、樂曲、燈光及其他要素進行了充分融合與重構,以達到高于舞蹈本身的舞蹈藝術形式。短視頻創作,創作者的藝術想象力,與其創作邏輯、創作情感,以及與受眾在觀看短視頻時所釋放的無限想象有關。短視頻創作,建立在想象存在的條件下,因個體的差異性,在智能媒介傳播環境下,受眾的多元想象得以無限釋放。
(三)情感性喚醒人的藝術愉悅感
據統計,截止到2021年6月,全國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人,而短視頻用戶達到8.88億人。從短視頻用戶規模來看,用戶數仍在持續增長,而最主要原因是短視頻讓用戶感到有趣,甚至一些用戶對短視頻“著了迷”。從短視頻生產主體來看,短視頻創作者群體中,還包括短視頻消費者,短視頻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用戶的喜愛,與其“撩撥人的情感”有關。從心理學上,對情感的撩撥,會產生心情愉悅的行為表現。短視頻創作中,情感性表達是其藝術性的內在動力。用戶在看短視頻時,會讓人的潛在情感得以滿足,久而久之,受眾對短視頻的喜感度會更強。從技術層面,短視頻在推送時,融入了智能化算法,能夠分辨用戶的觀看需求,并向用戶推送與之相關的短視頻。創作者在制作短視頻時,也會利用藝術手法,激發受眾的情感,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創作者通過情感表達方式,創作出新奇的形象化視覺載體,以最短的時間、最直接的方式,滿足用戶的欣賞需要,進而激起用戶的情感波動。[5]用戶在反復觀看相關短視頻中,情感會呈現遞進集聚,進而產生“著了迷”的愉悅感。
在藝術審美表達中,凡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都可以通過情感或情緒活動的呈現來完成。藝術品創作,本質上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形式,這種情感契合了受眾的情感需求。同樣,在短視頻創作中,情感的表達也是其藝術性的重要內涵。用戶在欣賞短視頻時,所看到的畫面形式,與自我的情感產生碰撞,進而產生情感波瀾。創作者在短視頻制作中,利用不同的藝術元素,來增強短視頻的感染力。如犀利的眼神、微張的唇齒、半虛化的背景等,來達成激活受眾情感的目的。創作者通過對多種藝術元素的組合,讓受眾的情緒、情感發生波動,進而產生聯想、幻覺,感受到欣賞短視頻所帶來的快感。由此,短視頻創作,需要創作者能夠發揮想象力,從內容上聚合受眾的認知體驗,從情感上撩撥受眾的內心欲望,從形式上以精簡、直接的敘事方式快速抓住受眾的眼球。
(四)契合大眾藝術的審美感知需要
從美學層面來看,審美感知具有抽象性。藝術創作,本身融入了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短視頻之所以受到追捧,與大眾審美需求契合有關。大眾審美,不是某一個體的審美,而是具有社會性、普遍性的審美需要。短視頻創作,已經融入大眾生活及精神體驗實踐中,對于大眾的知、情、意等產生了深廣影響。創作者因制作手法、表現形式等不同,對大眾的審美感知也會帶來不同的感受。短視頻審美活動,由自我審美逐步轉向大眾群體性審美。對于鏡頭下所記錄的客觀世界,大眾在觀看時,會受到創作者引導性畫面的牽引,看到創作者想要受眾看到的信息,進而滿足受眾的感官審美需要。從“看見”到“看到”,再到“知道”,這個過程,反映了受眾的認識過程,也體現了受眾的思維過程。短視頻讓受眾從反復觀看中,獲得深度學習與思考的過程。
同樣,短視頻在劇情、人物、情節、表演層面,相比其他藝術形式,藝術性更弱,但短視頻的最顯著特征是多元化,特別是人物的多樣性,多為非專業、大眾化人群,利用模仿式表演活動,來呈現新奇的藝術形式。這些表演者,無論是像還是不像,無論是有意設計還是無意為之,同樣產生了戲劇沖突,同樣對受眾的感官帶來刺激,同樣滿足了大眾的藝術審美訴求。應該看到,融媒時代下短視頻的異軍突起,其審美認知也從片面走向全面、從現象走向本質,從直觀走向思維,對于廣大受眾而言,其審美認知也在發生變化。大眾在欣賞短視頻過程中,從想象、分析、整合、判斷中,逐漸形成感悟式理解,也讓短視頻的藝術性得以展現。
二、對短視頻創作藝術性的反思
互聯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短視頻運營資本化也漸成趨勢。對短視頻創作的藝術性反思,事實上面臨諸多現實困境。
(一)藝利共存帶來短視頻異化藝術的泛濫
短視頻創作的藝術性,不能不考量資本化運營帶來的商業趨利特征,特別是互聯網、社交平臺競爭日益激烈,各短視頻平臺在爭奪用戶群體中,對創作者而言,如何能夠俘獲用戶的喜愛,才是創作短視頻的關鍵。[6]為此,一些創作者為“利”而降低了藝術性,為贏得用戶而一味地迎合用戶需求,導致短視頻異化藝術問題突出。如一些短視頻創作者為博取關注,走捷徑,強調“黃金3秒”法則,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為導向,以嘩眾取寵為手段,滿足受眾快餐式文化品位,甚至出現低俗內容,更無藝術審美可言。在一些短視頻制作中,最初以才藝表演贏得受眾的關注,因才藝展示達到極限,擔心人氣排名下降,受名利熏染,而偏離最初的才藝展示方向,導致偽文藝表演,與文藝精神背道而馳。
(二)缺乏責任擔當導致“曇花一現”短命式創作
短視頻的“短”,更多的是強調精簡、集約,而不是“短命”。但當下,短視頻“短命式”創作問題凸顯,反映出創作者的藝術素養貧乏,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對于短視頻,精彩的內容,雖長猶短;對空洞無味的內容,雖短猶長。短視頻的興起,最初讓更多的民間有才藝的人得以展現自己的才華,但一些創作者追名逐利,葬送了短視頻應有的社會價值。對于藝術創作活動本身,藝術性是其重要價值,社會價值賦予了其生命力。一些短視頻創作者,以追求“純娛樂”,導致作品膚淺、低級,難逃“短命”之劫。
(三)有感無悟消解了短視頻藝術創作空間
短視頻受到青睞,與“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創作平臺不無關系,互聯網、移動傳媒,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短視頻來展現自我,讓更多的人認識自我。但藝術創作,藝術性是必備要素,藝術創作所需的悟性,也是展現藝術審美的重要載體。但一些短視頻創作,重感官刺激,輕藝術感悟,反而阻斷了藝術創作空間的無限拓展?!拔颉钡谋玖x在于“興會”,通過“悟”,來感知、理解、體會一種美的知覺或直覺。在藝術審美中,悟性為藝術創作賦予了深刻的審美內涵。短視頻創作中,創作者需要“悟”,欣賞者也需要“悟”,兩者的互融,才能提升藝術品的審美特性。但事實上,一些短視頻創作者重“感”輕“悟”,缺乏應有的藝術審美悟性,在創作短視頻時,一味求新、求異、求變,導致作品過度“泛娛樂”化、內容同質化,也讓受眾感到審美疲勞。
(四)短視頻創作者、消費者藝術修養急待提升
從藝術性視角來看短視頻創作,折射出藝術創作供需失衡問題。一方面,短視頻創作者缺乏應有的藝術素養,一味迎合消費者訴求,降低了短視頻創作的藝術門檻;另一方面,廣大消費者在欣賞短視頻過程中,一味追求新鮮感、強調視覺感官刺激,喪失應有的藝術分辨意識和審美力??梢姡⒆愣桃曨l產業發展現狀,對于短視頻創作者與消費者而言,都需要加強藝術審美素養的提升。當然,全社會藝術素養的提升,不能單靠某個人或某個組織來完成,而是要從政府層面,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對短視頻創作進行規范與管理,從系統規劃、管理部門協同分工推進中,提升短視頻產業整體藝術水準。
三、結語
恩格斯認為“藝術應該歸屬于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領域”。藝術本身,具有看得見卻摸不著的特點,具有可感、可賞卻不可用的表現手法。然而,面對短視頻的洶涌而來,一些短視頻創作存在粗制濫造問題,降低了全民的藝術審美格調,特別是一些“接地氣”的“草根冥想”,顛覆了傳統影像藝術創作的思維方式。短視頻創作,雖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參與表現、表達的機會,但短視頻創作者不能一味追求感官刺激,采用模仿、抄襲、過度滿足受眾“泛娛樂”消費觀模式,這樣反而弱化了影像藝術本來的創作標準。因此,全社會要行動起來,從短視頻內容創作、形式與審美上,提升藝術性內涵,促進短視頻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唯侃.新聞短視頻的特征分析及發展趨勢展望[J].新聞世界,2022(4):23-27.
[2] 孫燾.意象學說的“情景交融”:基于形式主義與精神分析的理論互補[J].中國文學批評,2020(3):59-68+158.
[3] 胡鵬飛.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影像的藝術創作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18):173-174.
[4] 劉子旋.大眾文化語境下短視頻的美學表達[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1(1):72-75.
[5] 周仁平,羅弈為.網絡短視頻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反思與建議[J].教育傳媒研究,2020(5):22-26.
[6] 吳文瀚.論人工智能的話語實踐與藝術美學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4):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