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要】中職學校教師是傳遞知識的使者,是心靈的塑造師,更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型教師。當前,許多中職學校陷入了教師自我認知不足、師資力量與能力結構失衡、校企深度融合不夠等諸多困境,要想突破這些現實困境,必須通過改造環境、建立機制、校企深度融合三方面綜合施策。
【關鍵詞】匠人型教師;成長困境;發展策略
中職學校以培養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為主要目標,應在學生素養體系中植入“工匠精神”,以提高學生素質水平,使其擁有一技之長。本文對當前中職學?,F狀進行調研分析,尋找“匠師”生長的外部環境和內生動力,以求通過環境改良與內力聚集,尋求匠師的健康成長之路。
一、中職學校匠人型教師成長的現實困境
1.認知困境。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時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隨后在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注重培育學生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張掖考察時說要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這充分顯示了當下中國社會對“工匠精神”的需求,高度重視“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已然成為職業教育的熱詞,但這種“熱傳導”并沒有抵達職業學校教師的心坎上,一派上熱下冷、外熱內冷的景象,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筆者通過對中職教師開展關于職業角色認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的教師依舊秉持傳統觀念,認為教師就是“教書匠”;74%的人認為教師更應該和學生做朋友,才能與學生更好地相處,實現教學相長;只有不到25%的人認可“匠師”身份。數據說明,大部分教師對職業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經師”和“人師”認識層面,缺乏對“匠師”的認同,沒有把育人角色及時轉換到職業教育富有“工匠精神”的現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定位上,或是還沒有從普通教育的思維中解脫出來,沒有進入職業教育的專業生長狀態,與現實需求存在較大落差。
2.師資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困境。
(1)“匠師”概念模糊,沒有衡量標準且數量不足。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技雙修”的小工匠,教師首先就必須成為“德技雙修”的“匠師”。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職學校只有62%的教師屬“雙師型”教師,而且當前國家只有普通教師的專業標準,并沒有職業“匠師”的標準指標體系。當前中職學校普遍采用的“雙師型”教師判定指標為:獲得教師職業資格以外的職業技能證書者。且現實狀況是職業技能證書大多通過理論考試獲得,缺乏企業實踐積累和實踐技術的硬指標,更沒有對精神品質的準確考量。因此當前普遍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并不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匠師”,名副其實的“匠師”數量與職業教育的目標差距更大。
(2)當前,職業學校相當一部分教師由于課業任務重,任教時間長,且長期不深入企業,與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前沿漸行漸遠,觀念與技術滯后,與行業企業最新的技術思想和操作技能逐漸脫節,甚至已經不會操作一線先進儀器設備。教師操作不規范、不符合崗位要求的現象很普遍。更由于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落后于崗位操作標準,給中職教育按部就班的教學提供了土壤和環境,加大了中職學校師資隊伍技能水平、專業品質與行業企業需求的不同步程度,已經不能滿足“工匠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3)缺乏工匠定力?!肮そ尘瘛钡膬群菍W⒕礃I、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敬業守法的職業道德、恒定專注的職業目標、態度端正的職業過程、協作創新的職業行動正是對工匠素質的最好詮釋。
當前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社會環境略顯浮躁,整個社會少了些耐心與專注。加之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偏低,中職學校教學和管理工作任務偏重,教師承受著來自社會、家長等各方面的壓力,忙于應付社會多元化發展帶給教師更多難以抗拒的誘惑等。多因素疊加導致教師難以凝心靜氣、無法潛心教學與研究、定力不足、不能專心致志磨礪技術、難以滋養匠人品質,久而久之甚至還出現了職業倦怠,造成專業品質退化,自身職業素質逐步降低,無法達到匠師的高標準高素質要求。從另一個方面看,中職學校教師隊伍中,相當一部分人沒有企業經驗,缺乏匠人精神的浸潤,對精益求精體會不深刻,內功偏弱,發展動力不足,少了匠人的精氣神。
3.校企深度融合的困境。傳統的職業教育一直被認為是對“后進生”的教育,被狹隘地理解為技術、技能教育和崗前技能訓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重視結果考核和技能考核,忽視了對自身和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文素養的培養,且考核評價機制過于單一。培育出來的人才規格與企業的用工需求難以對接,中職畢業生進入職業崗位后,企業不得不重新花很大的精力開展再培訓。企業看不到職業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對職業教育產生了一定的認識偏差,對職業教育比較缺乏興趣和信心。
另一方面,企業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現實訴求,與學校育人的慢工夫、關注知識傳遞的理想化追求之間存在沖突,在缺乏硬朗的政策支撐和強力的宣傳推動環境中,雙方沒有共同語言,更不容易走到一起。加之當前許多企業并沒有完成從勞動力集約型生產到技術集約型生產轉型,相當部分的勞動生產依舊比較粗放,對精細化生產、高品質服務的工匠型人才和“工匠精神”的要求并不迫切,沒有產生追求“工匠精神”的強大內驅動力,企業的發展沒有達到倒逼學校培育工匠人才的迫切度。因此,校企雙方都沒能在“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這個關鍵點上找到對話與合作的空間,雙方對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基本上屬于集體無意識狀態,更難落實到行動中,嚴重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二、造成現實困境的因素分析
造成中職學校匠人型教師成長現實困境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二是中職學校師資隊伍來源和結構的先天不足。
1.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傳統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讓工匠在整個社會中被看低。雖然國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要求厚植工匠文化,但是社會和企業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工匠和“工匠精神”依舊不夠重視。
雖然教育是一種追求理想的行為,有其超現實的必然性,但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是難以超脫社會和企業發展的,職業教育發展不可避免會受到現實的羈絆,根本不能單獨存在。教師角色認知也被傳統模式禁錮,轉變緩慢,固守“經師”和“人師”的角色,不能及時升級到“匠師”的定位上來。在現實層面和政策層面上,由于社會對匠人精神和匠師概念的模糊,國家也沒有關于“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標準。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多數教師可以安于現狀,認為“工匠精神”沒有具體指標和衡量的標準,易被追求物質與速度的現實綁架。教師對“工匠精神”缺乏了解、認可和尊重,自然缺乏對匠師的認同感,導致現實中教師傳授理論知識依然偏多,教師沒有太多時間,也不重視深入企業和生產一線,教學內容和企業需求不能及時高效無縫對接,這是造成匠師型教師成長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2.師資隊伍來源和結構先天不足。目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來源有三種:高校畢業生、企業技師及管理人員、校外兼職教師。高校畢業生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企業實踐及工作經驗;企業技師與管理人員企業經驗豐富,但缺乏教育教學經驗,而且受限于現有的體制機制,企業的能工巧匠缺乏進入學校的合理管道,發揮他們教育能量的空間狹?。患媛毥處煵环€定,流動性強,不能形成穩定的教學資源。這樣的師資隊伍來源,構成了有先天缺陷的隊伍成長生態,其發展先天不足、后勁乏力。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師資相比,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關鍵在于職業教育教師既是教育專家又是行業專家,這種現實要求目前還難以實現,這是中職學校匠師成長的瓶頸問題,是造成匠人型教師現實困境的關鍵因素。
三、匠人型教師成長策略
突破匠人型教師成長的現實困境,需要通過造環境、建機制、校企深度融合三方面綜合施策。
1.創造有利于匠師成長的生態環境。匠師的成長需要特定的環境,這其中的大環境是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和宣傳引導,中環境是具體的政策支撐,小環境則是學校教育引導和管理創新。
在國家層面,要完善頂層設計,大力提升工匠型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廣泛宣傳大國工匠典型事跡,弘揚“工匠精神”,樹立以匠人為榮的社會意識,凝聚“工匠精神”的社會共識。要明確工匠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規劃工匠型人才的成長路徑。同時要盡快出臺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標準和職業教育高素質工匠型人才培養規格標準,促進職業教育轉型升級,以適應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現代職業育人要求。
在政策層面,要使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盡快落地生根,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行動方案。要打破中職學校師資來源的局限,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拆除企業與學校間的人為藩籬,不拘一格降人才。透過更合理的無障礙通道,讓更多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工匠在企業與學校之間更順暢地往來交流,鼓勵學校教師與企業工匠之間相互兼職,提高職業學校教師在企業的實踐要求和技能提升要求。
在學校層面,大力開展“工匠精神”的教育宣傳,利用文化環境熏陶,營造良好的師德師風氛圍,廣泛宣傳并學習“工匠精神”內涵。把“工匠精神”內涵的核心要素融入教師考核和激勵中,例如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學的耐心與創新、科研的突破、知識的更新、競賽結果等,實現可視量化考核,引導教師尊敬工匠,以“匠師”為榮。從傳統觀念開始改變,以行為習慣與課堂為抓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承擔,最終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飛躍。還可以結合學校自身專業,邀請大國工匠進校園,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與成功經驗,建立長期聯系機制,指導教師與學生思想進步、技藝提升。在學校教育教學督導部門成立日常檢查督查小組,讓“工匠精神”內涵深入人心、走進課堂、植根專業。
2.建立強有力的促進“匠師”成長的機制。建立完善的機制,搭建匠師型人才的成長階梯,完善職業學校專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完善教師的繼續教育和考核制度,建設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良好環境,為匠師成長保駕護航。
“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中職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兩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從業中要制定明確的職業規劃,選好前進方向,專注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崗位,明確自己的職責,從而更好地為人師、育人才。
當今社會,知識更新迅速,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升才能跟上科技發展的速度。憑借教師自學遠遠達不到實際需求,傳統的學習培訓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教師的需求,因此完善培訓機制是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升教師能力的途徑。
建立自我繼續教育提升+企業鍛煉的教師培訓機制,雙管齊下有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利用微課、慕課、網絡課程等方式完成教師自我提升的培訓,深入企業鍛煉,增添企業工作經驗,增加教學素材和案例。建立考核機制,納入教師業務檔案與教師量化考核。
3.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企業技能崗位和一線服務是匠師成長的重要基地,企業與職業教育應該是一種共生關系,企業是匠師的“孵化器”,職業學校又是工匠人才的“生產車間”。
引企入校建立實訓基地,讓企業經驗豐富的師傅定期入校開辦講座,宣傳企業文化,分享成功經驗。鼓勵教師進入合作企業開展頂崗實習,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安排教師去企業頂崗實習,收集鮮活的教學案例,豐富課堂教學,熟練掌握各項技能操作,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專業實訊。使得教師能有效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對接,不斷反思教學環節,提升教學能力。在崗位上更注重細節、精益求精,在崗位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新靈魂,匠人型教師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前進的方向。我們需要克服現實困難,實現自我的提升,成為教學理念先進、實踐操作嫻熟、教科研水平突出的工匠型教師,真正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重任。
【參考文獻】
[1]吳莎.高職教師隊伍建設中工匠精神培養的內涵及現狀[J].文教資料,2018(11).
[2]金銀琴.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19(11).
[3]徐旭寧,崔秀娟.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路徑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02).
[4]丁曉紅,叢淑芹.職業院?!肮そ承汀比瞬排囵B的主要瓶頸——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校企雙輪驅動促進中職小茶人工匠精神養成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V202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