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東川
摘要:融媒體環境下,地市媒體的生存和發展變得更為艱難。媒體融合是廣播電視與紙媒等傳統媒體的發展共識,新媒體在傳播速度、內容豐富度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傳統媒體應當借鑒新媒體的傳播與發展優勢,優化自身的傳播內容、方式以及速度等。本文以汕尾廣播電視臺為具體對象,從內容為王、貼地飛行、激發動力三方面分析了地市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的具體策略,希望對地市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以快取勝;以質為先;地市融媒;流程再造
傳統媒體和融媒體在本質上并無不同,兩者的主要作用都是對社會新聞資訊進行傳播,具體傳播環節與過程也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即兩者對收集的社會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而制作成系統的新聞資訊。現代社會民眾生活中隨時可見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但一條完整的新聞資訊需要經過復雜的制作步驟才能完成,制作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特別是傳統媒體,因為工作流程較為煩瑣,不僅工作量較多,而且新聞時效性不高。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制作流程、采編設備與技術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工作流程簡化,工作效率提高,從而提高了新聞時效性,時效性成為融媒體新聞的主要特點之一。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更為豐富,內容更為多樣,這對傳統媒體的發展造成了較大挑戰,特別是地市媒體。
汕尾廣播電視臺(簡稱“汕尾臺”)成立于1992年,屬于廣東省的市級傳媒,汕尾臺是汕尾市政府及黨委聲音的主要傳播者,采編、制作的節目用于滿足汕尾市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快了新興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傳統媒體行業市場逐漸被新媒體搶占,新興媒體強大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動搖了傳統媒體的市場地位。民眾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的信息獲取習慣因為新媒體的發展而出現了較大變化,傳統媒體信息接收具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而且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具有一定滯后性,即時性傳播的新媒體更受民眾青睞,地市級媒體經營慘淡也成為一種事實。融媒體時代下,汕尾臺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成立了自己的新媒體發展中心,但從本質來講,汕尾臺的新媒體發展中心依舊沒脫離傳統媒體的運營模式,屬于一種“新聞中心+新媒體”的模式,新媒體負責汕尾廣播電視公眾號的運營,公眾號包括看電視、手機臺、直播間三個模塊,看電視則是完全照搬新聞中心的采編稿件,未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媒體融合。因此,汕尾臺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對其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一、內容為王,實現以質為先
廣播電視媒體新聞信息傳播通常滯后于新媒體,所以很多傳統媒體提出了“以快取勝”的新聞制作理念,該理念主要目的在于保障新聞信息的即時性,但新媒體門檻較低,信息真實性在傳播前并未得到充分校驗,導致虛假信息被傳播,容易誤導受眾。倘若廣播電視媒體一味追求信息傳播速度,不考慮信息真實性,必然會降低廣播電視傳媒的公信力和威信,從長遠發展來看屬于“得不償失”的一種經營理念。因此,廣播電視媒體開始從“以快取勝”的經營理念逐漸轉變為“以質為先”,這體現出融媒體環境下內容才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一)挖掘地方特色資源
當前很多廣播電視傳播都在轉變自己的經營理念,紛紛將眼光向下,通過“走基層”的方式尋找新聞素材和線索,同時體現新聞的接地氣[1]。汕尾臺也應當積極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目前汕尾臺的《有話直講》就屬于一檔帶有地方特色的節目,節目主要是解讀與點評汕尾市近期發生的諸多新聞事件,對汕尾市熱點新聞進行有趣的方言評述,整個節目充滿了海陸豐歇后語與俗語,體現了節目內容的“冒熱氣”和“草根性”,通過百姓視角、利用百姓熟悉的語言去講述百姓感興趣的話題,趣味性、時政性、民生性集于一體的節目吸引了老中青等廣大受眾群體。新聞全程基本都用海豐話播報,中間可能會夾雜一點普通話,而且節目編排比較緊湊,從氣象諺語播報開始,隨后進入新聞評說,然后受眾言論發表,最后歌曲結束,每條新聞之間也用了有關語言銜接。《有話直講》節目在后續制作中更加突出地方性特色,如使用更加口語化的表達,“一共”直接換成“咸撈合摻”,“唔喜歡”換成“唔合”等,多使用海豐歇后語、諺語等,如提醒受眾不要輕易相信謠言,可以直接用海豐俗語“勿摸著棺材頭就哭”,所以采編人員需要在平日多收集一些俗諺用語。
(二)重視資源整合與共享
資源整合與共享是媒體融合的最明顯特點,受眾視聽或是閱覽時間延長、渠道增多是提升媒體影響力的主要方法[2]。融媒體環境下,信息開始通過全終端渠道在全平臺傳播,汕尾臺應當重視平臺資源的引入,能夠借助融媒體渠道精細化節目內容[3]。例如,汕尾臺可以向省級廣播電視傳播機構“取經”,爭取獲得廣東廣播電視臺對自身融媒體轉型的支持,這種支持更多體現在數據共享方面,如果實現數據共享,汕尾臺能夠下載更多音視頻或圖片等素材資源,同時汕尾臺也能夠清楚融媒體相關的內容生產、數據分析等內容,節省節目制作成本。此外,汕尾臺應當突破區域限制,要重視區域以外的熱點事件,能夠將新鮮感十足的新聞信息傳播給受眾,如“東航3·21”事件發生后,全國人民都關注事件的進度,汕尾臺也應當跟進事件的發展。
(三)增強內容質量
媒體融合過程中,很多媒體工作從業者過于考慮新聞數量與傳播速度,而忽略內容質量,導致虛假性與同質化報道增多,這違背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原則,進而降低受眾信任值[4]。例如,很多名人在重病搶救時“被死亡”,辟謠信息是對新聞采編者工作專業性與工作素養的質疑。再如,受疫情影響,部分城市可能會采取一些“靜態化”管理策略,但是在具體管理政策未頒發、落實之前,部分媒體卻傳播一些“言之鑿鑿”的新聞信息,引起大眾恐慌,后續官方辟謠未頒發此類政策,雖然平臺及時撤銷信息,但虛假烏龍事件卻大大影響媒體公信力,受眾也會對后續媒體傳播信息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因此,汕尾臺的內容報道必須嚴格遵守真實性原則。汕尾臺應當基于真實性發布新聞,同時能夠根據新聞發布平臺、受眾群體等,選擇對應的報道標準、文字編排與報道風格等。例如,廣播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并不適合照搬在公眾號或微博等上面發布,汕尾臺從融媒體資源庫中選擇自己需要的新聞素材,展開二次加工策劃,實現新聞信息的最優化傳播。
二、貼地飛行,增強受眾認可度
融媒體時代,受眾已經不單純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受眾在接收信息的同時會加上自己的思維理解,信息經過受眾的“加工”后會再次傳播,所以受眾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新媒體會借助數據共享平臺,收集與分析碎片化的信息,加工處理后制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這些新聞大多和社會熱點事件相關,契合受眾的期待與興趣,滿足受眾的關注需求,這一點是地市傳統媒體難以實現的。以汕尾臺為例,汕尾新聞欄目能夠實現日日更新,但新聞播報時間一般是15分鐘,能夠傳播的信息量有限,受眾在有限的信息中可能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汕尾電視臺在發展中應積極采取策略提高受眾認可度和黏合力。
(一)加強平臺合作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較快,受眾逐漸形成了碎片化的信息獲取習慣,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讓受眾能夠隨時觀看新聞或是傾聽廣播,受眾對廣播電視等傳媒的依賴性大幅降低[5],所以汕尾臺應當結合聽覺以及視覺方面的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如可多在早餐、午飯或是晚飯后等時間點傳播信息,上班族受眾可以有更多閑余時間視聽新聞信息。另外,汕尾臺應當重視與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合作,制作一些地方特色明顯的節目在新媒體平臺播放,吸引并積累更多用戶。例如,成都的寬窄巷子、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都因為抖音或快手短視頻而被更多人熟知,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汕尾臺應重視自媒體的引導傳播力。汕尾市作為一個海濱小城,也被稱作“藝術之鄉”,主要是因為汕尾是廣府、閩南、客家、潮汕等多種文化交匯地,汕尾臺可以專門制作“汕尾,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系列報道節目,也可以征集與汕尾趣味生活相關的短視頻在快手或抖音等平臺播放,借助新媒體平臺增強汕尾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制作本土化節目
因為受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的限制,地市媒體在大型節目制作上并不占優勢,所以近年來地市節目更注重制作本土化節目,例如汕尾臺的很多節目都是用普通話與潮汕話播出,融媒體能夠調動地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在社會范圍內征集稿件,一些汕尾市民眾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編輯成稿件或是拍成視頻,成為節目的通訊員與信息員。汕尾臺在成立融媒體中心后,應當發揮各部門的聯合協作,尤其是網信部以及宣傳部等部門,努力將汕尾臺的融媒體平臺發展為汕尾市最大的網絡媒體,盡可能發展帶有自己特點的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與自媒體等。汕尾臺的記者收集的信息資料,可以上傳到共享數據平臺,各個部門可結合自身需求從融媒體數據平臺選擇對應的素材進行加工、處理,進而制作成相應的節目。在節目制作方面,盡可能制作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保證節目滿足市場需求。例如,汕尾臺可圍繞清明節制作“清明思故人”系列節目,汕尾是僑鄉,可以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僑胞在清明時節對祖先的祭拜,呈現僑胞對祖籍的深厚感情。
(三)增強受眾參與度
地市廣播電視傳媒在過去數十年一直處于傳媒的“領導地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傳媒都是單向傳播,傳播過程中不考慮受眾參與情況,其依舊擁有大量的受眾基數[6],但融媒體環境下,大量受眾開始由廣播電視媒體流向新媒體,這和新媒體的高互動性具有較大關系。因此,汕尾臺在發展中應當重視受眾參與和互動,打好服務牌[7]。汕尾臺應選擇市民關注度最高的節目,結合節目自身特色,構建對應的平臺,讓節目受眾能夠圍繞節目繼續進行討論,受眾的評論或是意見可以成為汕尾臺受眾與融媒體的交接,這是傳統傳播方式與融媒體模式的互相融合。這一點汕尾臺可以借鑒江蘇臺的節目《南京零距離》,《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在錄播間出現錯誤的時候,受眾能夠給出批評,節目的社區行更是和民眾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因此,汕尾臺可以借助廣播電視的用戶依賴性以及權威性,準備一些受眾感興趣的線下活動,如汕尾臺可以舉辦一場“汕尾漁歌”的新媒體直播大賽,讓受眾互動、投票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演者,形象化與具體化融媒體的模式,同時提高受眾對廣播電視融媒體的接受度。
三、激發動力,培養融媒轉型團隊
地市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都需要知識豐富、專業技術過硬的全媒體人才的支持,人才是保證傳統媒體技術升級的關鍵所在。廣播電視媒體傳統的用人標準是專人專用,即人才更多屬于專才,而融媒轉型需要的是綜合性人才,綜合性人才可以更好勝任一次采編、多方發布的重任。
(一)重視媒體工作者的培訓
汕尾臺應當重視媒體從業者工作模式與思維的改變和創新,通過培訓和學習讓新聞采編者和節目制作者認識到新聞或是其他節目都不是簡單的“搬運”,促使從業者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并接受融媒體。為了讓工作人員盡快適應融媒體工作節奏,汕尾臺可以圍繞廣電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融媒發展等內容,積極制訂符合人才培養的年度計劃,通過“走出去”或是“請進來”的培訓與學習模式,對全體工作人員展開分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幫助工作人員朝著創新型、技術型、知識型人才發展。例如,汕尾臺可以邀請廣東高校、廣東廣播電視臺等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講座內容可以是數字采編設備、新媒體直播、融媒發展趨勢等。汕尾臺各部門可以根據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培訓方案,促使工作人員朝著融媒管理、采編等人才轉型發展。
(二)激發媒體工作者的動力
地市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過程中會對媒體從業者的技術、知識體系、能力應用等展開全方位的升級,但地市媒體的工作人員通常存在諸多問題,如技術型人才數量不足,工作人員知識水平差異較大、人員老齡化等,所以地市媒體應當通過內部培養或是外部引入的方式,為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注入新鮮“血液”。內部培養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還應當借助獎勵機制激發員工學習與工作熱情,同時引導員工認識到融媒轉型與流程再造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讓所有員工,特別是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員工能夠突破體制與思想的限制,在較短時間內從傳統媒體記者轉變成融媒記者。人才的外部引入也同樣重要,特別一些思想新潮、網絡視角突出的年輕人,更應當作為引入重點,新老人才的思想碰撞,更有利于融媒轉型的起步發展。
四、結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積極擁抱行業變革,堅持走媒體融合之路是傳統媒體的必然選擇。面對新媒體的強力沖擊,傳統媒體不僅要重視信息傳播的速度,更要重視內容質量。堅持內容為王、質量優先的經營原則,才能更好地承擔起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實現融媒體轉型和流程再造,這就需要地方傳統媒體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重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同時,要堅持貼地飛行,加強地方平臺之間的合作,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內容,以此來增強受眾的認可度。此外,還需要打造優質的融媒體團隊,加強對媒體工作者的培訓,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與動力,以此推動地市融媒轉型的步伐和進度,不斷優化傳統媒體的工作流程,完善轉型的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 吳生華,陳旭春.賦能授權理論視角下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新聞生產流程再造:基于對義烏市融媒體中心的考察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11):29-31+40.
[2] 廖山英.破與守:融媒時代主流媒體轉型的挑戰與出路:以四川廣播電視臺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5):26-28.
[3] 張燕青.論地方黨報如何以“融合思維”促進轉型升級:以包頭日報社融媒體建設為例[J].傳媒論壇,2020,3(21): 33+35.
[4] 劉凈一.融媒時代傳統媒體發展轉型紀要:以大河報社為例[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7):289-290.
[5] 張慧.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融合轉型:以上虞廣播電視總臺的融媒實踐為例[J].當代電視,2019(6):98-100.
[6] 胡濱.論義烏市廣播電視臺融媒轉型和流程再造[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6):28-30.
[7] 沈月娥,許梅.主流媒體加速進入“融”時代:以《人民日報》轉型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8,2(13):9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