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
摘要: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對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應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凝練專業特色實現專業優化,并且通過教學模式、實踐模式和評價模式的改革實現課程提質和模式創新,從而重構新聞傳播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為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本文以德州學院新聞學專業的探索為例,探討了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轉型與革新。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
教育部“新文科”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發展建設途徑,對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地方本科院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應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以“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為三大抓手[1],結合學校定位和地方特點對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新梳理和重建,以應對當下全媒化環境呼喚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轉型的問題。
一、改革與新變: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新聞傳播學屬于新文科中應用型文科的范疇,擔負著新時期專業人才的培養任務。[2]該類專業既具有人文社會科學一般的學科共性,還承擔著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重任,且具有媒介技術日新月異和媒體深度融合的行業背景,這些都對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更加強調人文思維與技術思維的相融
新文科建設所強調的內涵之一就是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而對新聞傳播類專業來說,新文科建設所需要的學科交叉融合,不同于以往的文理交叉,新文科建設是將新技術趨勢納入文科的專業學習與訓練;新文科建設所要求的跨學科知識整合,也并非簡單的多學科知識重組,還需要不斷突破學科間的形態與理念。也就是說,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需要將技能型學科元素與文科理論元素密切相融,實現技術性思維和人文思維的深度融合。
(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更加強調全媒體性
當下新聞業正面臨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由此帶來媒介的組織架構、媒體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新聞信息的生產流程、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以及行業相關的技術配套等多方面的更新,這也意味著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所面臨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環境出現了巨大改變。傳統新聞傳播教育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很少甚至無須考慮渠道、運營、效果等問題。但在融媒體時代,全媒體要素愈發突出,渠道、運營、效果等與內容生產相關的環節變得非常重要。這就需要當下的新聞傳播教育要加大對全媒體人才的培養力度。新時代傳媒人才的培養不能只重視新聞內容的生產,還應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適應智能媒體的生產、分發及交互模式,以此來重構符合時代要求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體系。
(三)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更加需要多層次、多元化區分
當下,社會和業界對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劃分,而是適應新媒體的多種形態,形成了更加多元、更多層次的人才需求,如縣域融媒體的用人需求,自媒體電商直播業的用人需求等。
這就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需求導向的區分,不同層次的高校應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符合自身特色的、符合學生就業層次的人才培養,為社會的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媒體輸送最適合的新聞傳播類人才,進而產生更直接的社會效益。
二、問題與短板: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困境
(一)專業定位不突出,專業特色不鮮明,同質化嚴重
專業特色和專業定位是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設計藍圖,對整個專業起著指導性作用。而對于本身并不具備名校優勢的地方高校來說,特色不鮮明、沒有形成一定品牌效應的專業,必將會陷入發展困境,甚至會面臨生存危機。地方高校的新聞學專業大多都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新聞學教育迅猛發展擴張的產物,大多由傳統的文科專業衍生而來,基礎薄弱且后勁不足,很難在越發激烈和日益內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主要原因就是未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專業定位模糊。
在專業定位上仍然以面向各級媒體、各級企事業單位的普泛化、寬口徑人才培養為主,面向行業仍主要是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以及其他新聞宣傳部門,雖然在近年的專業建設中都加入了新媒體或是融媒體這一要素,但除了增設相關課程外,在人才培養上大多沿用了舊有的專業體系,專業定位雷同,專業特色不鮮明。
在層次定位上仍然沿襲精英教育時代教育部培養方案中的“高級專門人才”定位或是“復合型高級人才”定位,這種對高校人才進行“精英”“專門”教育理念的沿襲已經明顯滯后于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分眾化發展的需要,并且與名校、重點院校相比區分度不大、針對性不強,出現了同質化現象,沒有地方特色和差異,培養的人才社會競爭力不足。
(二)專業建設因循守舊,課程體系、實踐模式和評價方式滯后
有學者指出,當下高校文科的師資力量、課程體系、教育水平已難以應付接受過更好基礎教育的新一代學子。現有的培養體系不能滿足事業、企業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更不能滿足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3]同樣的問題在新聞傳播教育領域也普遍存在,在地方高校中更是格外突出。地方高校的新聞學培養體系基本上都是沿用以專業知識為主的課程體系:圍繞專業課程這一主線,輔以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兩條輔線。其中,基礎課程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但沒有完全打破文、理、工的專業壁壘,依然是在傳統文科基礎上進行的建構,人文社科類學科教學內容和方式仍然占到了較大份額,交叉課程的融合廣度不足,技術性學科的融合深度不夠,能夠開出的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專業特色課程、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訂單式”課程欠缺。
專業課程仍然圍繞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內容生產這一核心設置,進行“采—寫—編—評”的單一鏈條教學,而在泛內容、數據、產品、運營等涉及全媒體業態的多個環節上[4],沒有或是甚少設置教學和實踐內容,學生很難進行和完成對全媒體業態的各個層面和環節的學習和鍛煉。
實踐教學也通常僅僅配合專業課程和專業教學環節進行,通過上機操作、完成作業、參加實習等常規設置進行,雖然環節完整,但實施過程籠統,標準單一,欠缺組織嚴密、效果良好的全方位整體設計,“一對一”小單元高質量的實踐鍛煉較少,適合不同媒體就業崗位的“訂制式”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是少之又少。
三、路徑與突圍: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新嘗試
適應社會變化和人才需求進行轉型和革新,加快構建起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新格局和新體系,已成為擺在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面前的迫切任務。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類教育要想從困境中突圍,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探索性轉型:一是從面向各級媒體、各級企事業單位的普泛化寬口徑人才培養轉向面向專業人才需求較強的基層融媒體人才培養;二是從面向傳統媒體、機構媒體的人才培養轉向面向需要適應能力強的多元共生的媒體生態系統的全媒體人才培養;三是從面向單一的內容生產尤其是新聞內容生產的人才培養轉向面向適應性更強的泛內容、數據、產品、運營的多個傳播鏈條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凝練學科特色,實現專業優化
地方高校的新聞學專業要結合學校的定位和自身條件,重視對學科特色的凝練,重視對專業特點的塑造,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真正適應社會需求。以山東德州學院為例,該校是于2000年開始進行本科招生的地方高校(后轉為省屬),其新聞學專業于2004年進行本科招生,其生源在多年間都以山東屬地為主,后來逐漸拓展至全國多個省地,但無論是山東本地生源還是外省地生源,學生多來自地市、縣城、鄉鎮、村等,來自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或省會城市的學生較少。而通過多年的畢業生就業追蹤調查,除了少部分學生通過考研等升學途徑后選擇在大城市就業外,其余絕大多數畢業生都選擇了生源地所在地級市和縣域的工作崗位,并且能夠扎下根來、穩下心來,逐漸成長為工作單位的業務中堅力量。近年來,隨著縣域融媒體的大力發展,這種就業趨勢更加明顯。大量的縣域融媒體和地方媒體崗位對全媒體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但名校、重點高校引進的全媒體人才存在著流失快等弱勢,導致縣域融媒體在人才招攬上對于來自地方院校的當地生源畢業生更加青睞,以德州學院的新聞學專業為例,從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2019年有75%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了在生源地的地市級和縣域涉新聞傳播類的崗位就業,2020年該數據升至80%以上,2021年達到85%以上,而在2022年目前已選擇進入新聞媒體就業的學生,基本全部考入或應聘至縣級融媒體單位和市縣級企事業單位的融媒體相關崗位。基于以上對畢業生的就業追蹤調查,結合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的定位,適應學校應用型轉型的目標,最終建立起了符合學校和自身特色的“三二一”應用型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以實施“課程體系優化計劃+實踐平臺創新計劃+評價體系改革計劃”三項計劃為舉措,通過“全媒體培養+產學研協同共育”的二輪驅動,實現“人文 + 技術”融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其中核心特點為面向基層融媒體,培養適應性強的應用型全媒體人才。
(二)通過教學模式、實踐模式和評價模式的改革實現課程提質和模式創新
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是新聞傳播教育革新的關鍵。如果不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改變過去的老套路、老模式、老辦法,顯然無法滿足新聞媒體對“復合型”“創新型”“技術型”“專家型”,特別是“全媒型”新聞人才的需求。[5]
第一,實施課程體系優化計劃,搭建起“專業課程+綜合課程+定制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組成,它從專業理論和專業實務兩方面構建起學生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綜合課程模塊除了包含基礎課程外,重點強調優化整合校內資源,為學生開設交叉學科、綜合類相關課程,特別是強調打通文理工學科壁壘,增加技術類課程,培養學生的融通能力。定制課程模塊為開放性、動態的課程模塊,該模塊的設置是根據社會和業界的實際需求,與聯合培養單位共同制定。
第二,實施實踐平臺創新計劃,推行“任務+項目+定向人才孵化”的實踐模式。全程性實踐與立體式實踐相結合,實踐強化貫穿于整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并通過具體方案落到實處,以“任務”推動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教學。對低年級學生,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將理論與新聞傳播業的現狀緊密結合,通過組織參加課程相關的科技文化競賽等方式為學生布置課程“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課程興趣,并檢驗業務課程的掌握情況;以“項目”推動學生動手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中年級的學生,按照學生的興趣、特長結合未來就業方向劃分小組,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項目團隊或工作室,進行具體的全媒體項目實踐,如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抖音號的運營、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拍攝及發布、廣告設計與策劃、音視頻節目制作等,探索“一對一”小單元高質量的實踐模式;以“定向人才孵化”推動與業界的產學研協同共育。改變傳統的校外實習基地與高校專業間較為松散的合作方式,建立與地方媒體、縣域融媒體協同共育的深度合作機制,成立校媒合作共建的“全媒體人才孵化基地”。根據地方及縣域融媒體的用人需求、傳媒現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具體的課程環節;對高年級生,要求其根據自身的就業方向,進入媒體進行工作崗位滿一學期,媒體根據實際用人需求,與學校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實現“定向人才孵化”。校方也可針對某些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需求,成立專門的師生工作組,針對性地制訂符合企事業單位需求的傳播方案。
第三,實施專業評價改革計劃。建立多元、系統、科學的應用型評價體系。這就需要新聞傳播學科在研究和管理上更為靈活和專業化,綜合應用多種科學研究方法,推動研究成果順利轉化。從學習側出發,圍繞專業和實踐能力,建立多層分級的應用型評價體系。課程的評價考核:專業課程考核內容由平時表現、期末理論考試以及與理論相關的實踐任務完成情況三部分組成,學生提交的階段性作品和期末提交的相應課程作品構成課程評價的重要部分,由專業教師考核;實踐的評價考核:實踐考核內容按學生實踐項目的完成度來達成,按學生在專業導師建立起的工作室完成的項目或作品情況的質量打分。由項目組導師聯合業界導師共同評價;學業成績的評價考核:以產品、作品、項目代替畢業論文。學生作為唯一作者提交符合專業特點和行業特點的畢業設計成果,如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短視頻號的運營、網站設計作品、微電影及紀錄片作品、大型新聞報道策劃節目、廣告設計類作品等,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由校內教師聯合校外人才孵化基地媒體資深專家共同評價。
四、結語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教育面臨困境與巨大挑戰,但也擁有了新的發展契機,地方高校新聞傳播類教育可借此機會重構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打造專業特色、加強專業建設、堅定專業自信、塑造專業品質,在轉型中實現專業優化,在改革中實現課程提質和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
[1] 韋路.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一流專業建設探索[J].青年記者,2022(7):36-39.
[2] 程曼麗.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J].中國編輯,2021(2):8-11.
[3] 王永.新文科建設的三個理論前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5):159-163.
[4] 劉珍,趙云澤.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挑戰與發展思路[J].出版廣角,2021(6):23-26.
[5] 鄭保衛.當前我國新聞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困境及出路[J].青年記者,2020(19):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