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電力行業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應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目標,堅持系統觀念,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積極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為解決當前電力系統中清潔能源開發消納比例較低、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各類電源統籌協調不夠、源網荷協調不充分等問題,發揮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其實施路徑,2021年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解讀:
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作為提升電力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符合新一代電力系統的建設方向,符合能源電力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要求,有助于促進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提高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自主貢獻度,提升能源清潔利用水平、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指導意見》將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作為電力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一是綠色優先、協調互濟,以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為前提,優先考慮可再生能源電力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源網荷儲協調互濟能力,促進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二是提升存量、優化增量,重點提升存量電力設備利用效率,合理優化增量規模、結構與布局。三是市場驅動、政策支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市場壁壘,加強引導扶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指導意見》提出了源網荷儲一體化實施路徑和重點。在實施路徑上,通過優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充分發揮負荷側的調節能力,依托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提升重要負荷中心應急保障能力和風險防御能力,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探索構建以電網為平臺、統籌電源負荷與調度運行各環節、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一代電力系統發展路徑,主要包括區域(省)級、市(縣)級、園區(居民區)級等具體模式。在實施重點上,一是區域(省)級側重于通過電力市場價格信號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靈活調節、多向互動,落實電源、電力用戶、儲能、虛擬電廠參與市場機制。二是市(縣)級側重于重點城市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清潔取暖和清潔能源消納一體化示范,提出保障電源以及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方案,熱電聯產機組、新能源電站、靈活運行電熱負荷一體化運營方案。三是園區(居民區)級側重于調動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在城市商業區、綜合體、居民區開展分布式發電與電動汽車(用戶儲能)靈活充放電相結合的園區(居民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在工業負荷大、新能源條件好的地區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供電園區建設。
同時,《指導意見》提出了電力多能互補實施路徑和重點。在實施路徑上,通過利用存量常規電源,合理配置儲能,強化電源側靈活調節作用,優化各類電源規模配比,統籌各類電源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優先發展新能源,主要包括風光儲、風光水(儲)、風光火(儲)等具體模式。在實施重點上,一是將“風光儲一體化”定位于積極探索,結合儲能成本下降進度深入研究配置儲能的經濟技術可行性。二是穩妥推進增量“風光水(儲)一體化”,考慮到當前水電外送通道利用小時約5000小時,汛期枯期差異較大,“風光水(儲)一體化”主要利用水電的調節能力以及水電外送通道的閑置空間,積極開發消納新能源。三是嚴控增量“風光火(儲)一體化”,強調優先推進存量輸電通道的改造提升,將可行的存量火電發展為“一體化”項目,通過靈活性改造挖掘機組調節能力,擴大就近打捆新能源電力規模;對于“風光火(儲)”增量項目,則鼓勵優先利用近區現役及已納規火電項目,以減少新增火電規模,新建外送輸電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優先規劃建設比例更高的輸電通道;對于就地開發消納項目,在充分評估當地資源條件和消納能力的基礎上,優先利用新能源電力。
(綜合整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