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摘要:人物專題片創作是主旋律報道的重難點,而通過人物故事敘事來展現事跡,又是人物專題片創作中的重難點。歷年來《感動中國》人物專題片以激勵事件展現人物故事,見事、見人、見精神,是央視人物專題節目的精品力作。筆者以2020年、2021年央視《感動中國》的人物專題片為樣本,通過具體分析,探討剖析人物專題片創作的表現手法和敘事策略。
關鍵詞:專題片;激勵事件;敘事策略;《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是央視綜合頻道打造的年度品牌節目,自2003年創辦以來,已經連續舉辦19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除了推舉如楊振寧、彭士祿、錢學森、郎平等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知名人士外,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毛相林、汪勇這樣的普通百姓,也通過《感動中國》的舞臺走向全國,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英雄模范人物。《感動中國》以先進典型引領社會風尚,為全社會樹立了共同的心靈坐標,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堅實力量,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據央視數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收視份額高達3.65%,“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的推送《這一年,這些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昨晚,他們在故事刷屏》(2021年度人物)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也迅速突破10萬+,眾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自己的觀后感,精選評論點贊過萬。《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以“人物專題片 + 現場訪談 + 頒獎”形式呈現,而作為展現人物事跡,塑造人物精神的專題片,成為頒獎盛典上的一大亮點。主創團隊十余年間刻畫了數以千計血肉豐滿、感人至深的年度人物,仔細分析《感動中國》歷年來人物專題片不難發現,在主題報道范疇的人物專題片制作中創作者所秉持的敘事策略和表達藝術。
一、見事——用激勵事件導引,推動主人公故事的發展
一般認為,專題片具有滿足國家主流媒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宣傳的需要,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特征[1]。展現人物事跡的專題片基本上都采用了故事化表達,而故事化表達的核心是設置激勵事件,用強有力的激勵事件推動故事的發生發展。美國劇作家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一書中,將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性事件稱為激勵事件。相較于電影故事創作,人物專題片中的激勵事件是指真實發生的,給主人公實現良好愿景、實現目標、完成任務造成嚴重障礙和巨大考驗的關鍵性事件。這些關鍵性事件既有來自主人公個人、家庭內部的考驗,如樹立個人的愿景、目標,個人或家庭的重大變故等,也有來自外部的重大挑戰,如戰爭、地震、社會變革等。它打破了主人公原有的生活、工作秩序,給主人公實現目標,完成任務制造了巨大的障礙和挑戰。
在《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中,張定宇身為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遭遇的挑戰是他身患絕癥的同時,妻子感染新冠肺炎入院,突發的疫情使個人、家庭和醫院經受空前的考驗;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的故事中,她的激勵事件是看到大山里的女孩陷入貧困無助的境地,立志要創辦華坪女高,通過教育來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謝軍,“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他和團隊的挑戰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突破西方國家在關鍵技術封鎖、解決產品研發制造的“卡脖子”難題,成為片中的激勵事件;毛相林,重慶市下莊村村委會主任,看到交通受阻,村民們深受深山阻隔之苦,立志要開山修路,脫貧致富……這些重大的關鍵性的變化和挑戰,構成了人物故事片中的激勵事件。
通過分析,除集體群像外,近兩年的《感動中國》共計20組人物,均有具體而完整的激勵事件。《吳天一》《朱彥夫》《張定宇》《陳陸》《王?!贰吨x軍》專題片中的激勵事件,都與外力的強烈干擾或侵入有關,而應對這一外部因素,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并在所在領域的貢獻卓著、建樹甚多,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力量。而陳貝兒、張桂梅、毛相林、汪勇、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則是心系身邊普通民眾的生命安康、生活福祉。他們都超越了“小我”的現實利益,為了他人的幸福安康,在心里樹立了一個崇高的、看似難以完成的心愿和目標,并為之不懈奮斗。
在人物專題片中,激勵事件具備顯著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和對抗性(與個人所擁有的稟賦、資源懸殊過大)的明顯特征。激勵事件的顯著性往往與個人的崗位職責——執行重要(或緊迫)的任務有關;也可能與社會的重大變革,與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相關。激勵事件的對抗性來自主人公的資源匱乏與實現目標愿景之間的巨大差距,來自戰爭、突發重大公共危機、自然氣候環境巨變、別國的技術封鎖帶來種種威脅和不確定性等,事件越緊迫越重要,給主人公帶來的沖擊和挑戰越大,目標愿景實現的難度越大,所產生的故事張力也越大,其凸顯的人物品質也更可貴。激勵事件是人物故事的推手,它要以巨大的懸念和強烈的同理心,牢牢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要把受眾帶入主人公的故事當中,按照起承轉合的結構,推動故事向前發展。
二、見人——激勵事件是敘述人物故事的核心
在具有挑戰性的事件面前,主人公有什么樣的表現,展現什么樣的行動,是凸顯人物品質、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也是激勵事件在導入故事后,推動故事發展的核心內容,是講述人物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激勵事件必須激發出主人公的潛能,磨礪主人公的意志品質,實現個人(集體)的自我超越,成就不一般的功業。
顯然,在人物故事中激勵事件是否成立,并不取決于事件本身,而取決于事件當中主人公的能動性,取決于他在種種沖突與對抗的困境中如何行動。因此,主人公能動性的展現是人物品質塑造最重要的部分。一般而言,故事的推進、主人公主觀能動性的展現,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創作者需要重點展現的還是內因——主人公個人的能動性。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中,最能打動觀眾和最扣人心弦之處就是困境中主人公發揮能動性這一環節。在頒獎盛典上播出的人物事跡專題片中,張桂梅遭遇到的最大困難并不是開辦一所鄉村女校,而在于教育山區女孩獲得知識,提升她們的能力,通過高考改變她們的命運。這位資源匱乏、身體虛弱的中年女性,展現出巨大的能量,表現出超人的意志品質:大山里的家長不愿意把女孩送來讀書,她便一家一戶地跑;家長擔心孩子考不上大學,她給出承諾;山區的女孩有的連小學都沒有上過,學習成績堪憂,她就親自抓學校的教學管理,抓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節目中張桂梅走村入戶,到大山里勸導孩子上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張桂梅抱病拿著喇叭催促學生們抓緊學習……一幕幕真實場景,一句句樸素的言語直抵人心。而張桂梅歷盡千辛萬苦、費勁周折,只是為了一個實現與個人幾無關聯的目標——希望深山里女孩通過受教育,改變她們自己和她們家庭的命運。
同樣,在《王海》的故事中,在與裝備和訓練都遠超己方的美軍飛行員的對抗中,王海充分發揮近戰的優勢,在距離敵機百余米的高空中開火,不懼強敵、不怕犧牲,在險境中克敵制勝,以王海為代表的志愿軍官兵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形象豐滿生動。山谷底部四面絕壁,成為深度貧困村——下莊村難以逾越的天塹,因為道路艱險,毛相林記事以來,因為交通不便,已經摔死了23人。1997年,在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開山修路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在懸崖絕壁上施工,險象環生,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毛相林沒有退縮,他拿出母親攢了一輩子的700塊錢積蓄,賣豬湊錢修路;在開山放炮,修路施工時,第一個走前頭。這樣一位敢作敢為,為了百姓福祉而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村支書形象就立了起來;在《吳天一》中,經歷戰爭洗禮后,回國內跟隨部隊調防青海后,吳天一發現很多支援青海的建設者患上高原病,一位志愿者戰友因高原病倒下,更是深深刺痛了吳天一,激發了他對高原病的研究。吳天一先后遭遇過6次交通事故,14次骨折,最嚴重的一次險些丟掉生命。長期在高原上奔波,吳天一患上了高原心臟病,但他克服重重困難,花費了60多年時間,為國家建立了高原醫療救助保障體系,守護了高原人民和一代代建設者的生命健康,在高原病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激勵事件中,創作者要對主人公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時發揮的能動性挖掘到位,在困境面前,主人公在此如何選擇,可以使我們對他的深沉性格,對其人性的終極表達,有一個最深刻的認識[2]。創作者要善于利用細節刻畫、前后對比、情緒鏡頭遷移等手法,在困難和險境中刻畫人物品質,塑造人物形象。
三、見結果——主人公的愿景目標最終達成,實現最大的社會價值
結局設計是人物電視專題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事件引入后,受眾就會產生期待,隨著故事的發展,激勵事件的推進,他們越來越熱切地期盼著主人公在與最強大對抗力量的斗爭中能取得勝利。他們期待主人公跨越期望和結果之間的鴻溝,創造一個圓滿的結局實現了個人(集體)最大的社會價值。激勵事件結果的交代,不僅完成了敘事結構上閉環,也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期待。
《張定宇》中,張定宇日夜奮戰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帶領全院800多人,與時間賽跑,與新冠鏖戰,為后來成功分離出病毒顆粒和基因序列,及早發現和確診新冠病毒爭取了寶貴時間,為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線,為全社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杰出貢獻;《王?!分校鹾B暑I年輕的空三師九團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余次,擊落敵機29架,王海本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榮獲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一級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王海大隊榮獲“集體一等功”;《張桂梅》中,張桂梅創辦的華坪女子高中建校12年來,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完成學業走上社會,她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在為社會、為國家做新的貢獻;《毛相林》中,毛相林帶領相親們,在付出生命的代價,耗時7年,終于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路修通了,毛相林又帶領村民們成功脫貧致富,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楊振寧》中,楊振寧不顧個人安危,叩開了中美科技交往的大門,80歲高齡仍在為中美科技、教育交流,為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教育不停奔走。
四、激勵事件設置的節點受時長、節奏的限制,在專題片中出現的位置靠前
作為故事主體的激勵事件,究竟該在何時引入,不同的專題片有不同的結構、節奏,節目編導的不同風格,對材料的取舍、素材的占有,甚至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會影響到激勵事件在人物專題片中的設置節點。在專題片的結構中,倒敘結構是比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在倒敘結構中,激勵事件的呈現更加清晰完整。
《感動中國》2020年10組當選人物的專題片中,采用倒敘結構的共有7個,筆者將專題片中激勵事件的出現時間與片長數據進行了對比:《張定宇》1分02秒/7分30秒;《陳陸》24秒/7分15秒 ;《王?!?5秒/5分42秒;《謝軍》44秒/6分51秒;《葉嘉瑩》 31秒/5分36秒;《毛相林》21秒/7分54秒;《國測一大隊》 1分02秒/7分43秒。這七個專題片中時長最長7分54秒(《毛相林》),最短的5分33秒(《葉嘉瑩》),在專題片平均7分鐘時長的緊湊結構中,序章結束后,激勵事件在片中最早出現的是《毛相林》——開場21秒之后就開始引入激勵事件,最遲的是《張定宇》和《國測一大隊》都是在1分02秒之后才出現。統計發現,7個專題片中,人物專題片序章內容為與主人公關聯的年度新聞事件的現場,或者為主人公工作生活的片段,時長一般在約30秒,之后就是激勵事件的引入。激勵事件開始的節點一般位于全片時長的前七分之一時段,基本上不超過1分鐘。7個專題片中,激勵事件出現在30秒左右的有5個,出現在60秒之后的只有2個。一般而言,主情節的激勵事件設置,通常放在故事化過程的四分之一時段[3]。顯然,在短視頻廣為傳播的今天,為了更早地引入激勵故事吸引受眾,增強故事的吸引力,激勵事件設置的節點明顯前置,不超過故事開場后片長的七分之一,這也可能與《感動中國》頒獎盛典的總時長有關。總體上應該把主情節的激勵事件盡快引入,但務必等到時機成熟[4]。
五、結語
運用激勵事件講述人物故事,是人物專題片創作的基本規律和敘事策略。激勵事件通過困難挑戰等障礙性因素的設置,極大地激發了故事主人公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為了目標任務、理想進行不屈不撓的奮斗,并最終實現了人生價值,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人物的意志品質,人性深處的真善美因之而熠熠生輝,故事也因此走向高潮,感人至深。激勵事件構成了人物故事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展現當選者事跡的人物專題片成為《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的一大亮點。在短視頻大行其道的傳播格局下,我們應從大眾媒體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節目中,汲取創作的養分,既要觀察思考又要吐故納新,在融合傳播、多元發展的視頻創作之路上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 黎小鋒,賈愷.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7.
[2] [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 張秀麗.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策略研究[J].中華民族博覽.2019(6):234-235.
[4]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