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平 趙春力 鄭思雨



摘 要|親子依戀對青少年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且與親子溝通關系密切。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探索寄宿經歷帶來的親子分離是否會對青少年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帶來后續影響。結果表明,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質量比普通大學生差,但高年級學生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質量優于低年級學生;母子依戀質量 優于父子依戀,母子間的開放性溝通質量優于父子;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之間的相關顯著。親子溝通中的母 親開放性溝通對母子依戀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父子溝通情況能正向預測父子依戀,母子溝通情況能負向預測 父子依戀。
關鍵詞|寄宿;大學生;親子溝通;親子依戀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文獻綜述
親子依戀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性
盡管在青少年時期,個體在各個方面均試圖脫離自己最初的依戀對象(父母),但同時也仍與父母保持著親密關系,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在青少年時期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持續性和重要性。
首先,親子依戀能預測青少年不正確的社會行為,如青少年問題性網絡使用(PIU)[1]、網絡成癮[2]、煙酒使用[3]、身體攻擊和關系攻擊[4]等;對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具有保護作用,既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同時又通過情緒智力對其產生間接影響[5]。
其次,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6],與抑郁癥狀[7]、孤獨感[8]及焦慮癥狀[9]具有 相關性;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10],情緒穩定性[11]、情緒性問題[12],孤獨感[13]、抑郁[14]等有顯 著預測作用。中學生親子依戀不僅直接影響其主觀幸福感,而且還通過其他相關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產生間接影響[15,16]。
最后,親子依戀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人格完善。良好的親子依戀對初中生心理素質發展有積極作用[17],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18]、初中生親社會行為[19]、心理韌性[20]都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親子依戀的信任和交流維度與人際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親子依戀的疏離維度與人際自我效能感呈顯著負相關[21]。同時,良好的親子依戀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22,23],使大學生更可能處于 同一性獲得狀態,避免同一性擴散。
寄宿制下的親子分離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
眾所周知,依戀始于嬰兒與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結,嬰幼兒及童年時期是親子依戀形成的關鍵時期, 父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對兒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父母角色缺失,則會對兒童的親子依戀發生影響。如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親子依戀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24-26],提示父母不 在身邊,缺乏親子溝通和交流可能會影響親子依戀。寄宿雖不同于留守,但是寄宿帶來的親子分離在實質上和留守是相似的。已有研究發現,寄宿制學校中小學生總體心理問題顯著高于非寄宿制學生,且各種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較高[27],在孤獨感和心理健康的各維度上寄宿生的得分都高于非寄宿生[28,29],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9,30]。對留守兒童的研究也發現,寄宿生在學校適應的大多數方面差于走讀生[31]。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叛逆心理檢出率高,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叛逆心理的保護因素[32]。
親子溝通對青少年親子依戀的影響
多數研究顯示,母親的敏感性能有效預測幼兒的親子依戀,但科恩和克恩(Koehn and Kerns, 2017)采用元分析考察了 5~18 歲兒童親子依戀與親子關系的多重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安全依戀的孩子的父母能較好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更支持孩子的自主性,使用更多的行為控制策略,而較少使用嚴厲的控制策略;回避型依戀的孩子的父母較少回應孩子的需求,較少使用行為控制策略;反抗型依戀與父母的任何行為都沒有顯著的關系;而紊亂型依戀和養育之間的關系沒有足夠的研究來進行可靠的檢驗。這說明親子之間的互動對親子依戀有一定的影響。父母和兒童的談話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依戀安全[33],不同的親子溝通方式與不同的依戀類型相關[34]。有人通過親子互動訓練對工讀學校學 生的干預研究發現,親子互動訓練對親子關系及親子依戀都存在顯著的影響作用,親子溝通中言語溝通因子、情緒表達因子、情感分享因子、積極傾聽因子對親子依戀的增強有著顯著的影響[35]。
小結
綜觀已有文獻,大多數研究考察親子依戀的現狀及其相關因素,而未將時間因素考慮進來,對親子依戀進行動態研究。比如寄宿經歷的長短、寄宿起始年齡等不同的青少年親子依戀有什么樣的特點,以及曾經的寄宿經歷是否會對青少年產生后續影響等。寄宿制帶來的親子分離與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發生著復雜的影響。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教育方式的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寄宿制不再拘囿于農村等偏遠地區,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送往寄宿學校,且寄宿的年齡越來越小,甚至有將孩子在幼兒園小班時就送往學校寄宿。因此本研究擬探索具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親子依戀的特點,親子溝通與親子依戀之間的關系,以期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提供參考資料,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建議。
2 方法
被試
主試在某高校的教學樓,利用課間通過訪談選擇在上大學之前有過寄宿經歷的大學生參與調查。符合條件參與調查的被試人數為 215 人,其中男生 47 人,女生 168 人;大一 76 人,大二 29 人,大三 92 人,大四 18 人;來自農村的 135 人,來自城市的 80 人;平均年齡 19.91 歲。
測量工具
親子依戀問卷。采用安塞登和格林伯格(Annseden and Greenberg,1987)編制我國學者宋海榮[36](2004)翻譯修訂的依戀量表(IPPA)中的母親量表和父親量表。包括信任、溝通、疏遠三個維度。信任和溝通維度題項正向記分,疏遠維度題項反向記分??偡衷礁?,個體感到的父母依戀的安全性越高, 總分越低個體感到的父母依戀的安全性越低。本研究中,克隆巴赫 Alpha 系數:母親分量表的信任維度為 0.803,溝通維度為 0.748,疏遠維度為 0.699;父親量表的信任維度為 0.755,溝通維度為 0.728,疏遠維度為 0.703。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846。
親子溝通問卷。采用巴恩斯(Barnes)和奧爾森(Olson)編制的青少年親子溝通量表(PACS)中文修訂版。該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開放性溝通和存在問題的溝通。開放性溝通維度采用正向記分,存在問題的溝通維度題項采用反向記分。總分為開放性溝通維度得分加反向計分后的存在問題溝通維度得分, 總分越高表明與父母溝通情況越好。本研究中,克隆巴赫 Alpha 系數:母親分量表中的開放性溝通維度為 0.917,存在問題的溝通維度為 0.787;父親分量表總的開放性溝通維度為 0.912,存在問題的溝通維度為 0.791。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 0.814。
3 結果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 Harman 單因子檢驗法考察本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統計結果顯示首因子方差解釋率為 29.143%,小于 40% 的臨界標準,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的總體特點
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依戀的總分,男生為 165.085±23.968,女生為 163.036±22.283;顯著低于國內研究對大學生[37]( 男生 187.74±24.903,t=-6.480,p<0.001; 女生 193.13±24.757,t=-17.505, p<0.001)的調查結果。在親子溝通方面,開放性溝通的得分為 31.007±7.812,存在問題的溝通(得分轉換后)為 28.872±5.899,均顯著低于國內采用相同量表對大學生[38]的研究結果(開放性溝通35.16±8.33,t=-7.795,p<0.001;問題性溝通 30.00±8.43,t=-2.803,p<0.01)。
各維度在父親和母親分量表上的得分情況如表1 ?所示。進一步分析表明男生和女生之間,生源地為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之間的得分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在年級方面,除了親子依戀的母親信任維度(F=4.554,p<0.01),親子溝通的母親開放性溝通維度(F=2.695,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外,其他維度均不存在年級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在母親信任方面,整體表現為三、四年級得分高于一、二年級,且三年級(3.671±0.506)與一年級(3.472±0.601,p<0.05)和二年級(3.241±0.769, p<0.01)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在母親開放性溝通上,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三、四年級的情況好于一、 二年級,且三年級(3.405±0.854)與一年級(3.071±0.778,p<0.05)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與二年級(3.055±0.950,p=0.05)的差異也處于臨界水平。
親子溝通和親子依戀得分在父母之間的差異分析
為了了解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在母子依戀與父子依戀;母子溝通與父子溝通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對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父子溝通(2.920±0.621)和母子溝通(3.068±0.607) 之間存在顯著差異(t=-5.321,p<0.001);父子依戀(3.181±0.515)和母子依戀(3.359±0.495)之間 存在顯著差異(t=-5.822,p<0.001)。各維度在父子和母子之間的差異如表2 所示。
從表2 可知,在親子依戀的各個維度及親子溝通的開放性溝通維度,都表現為母親得分顯著高于父親得分(p<0.001)。而在親子溝通的問題性溝通維度上,父親和母親的得分差異不顯著。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的親子溝通與親子依戀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之間的相關系數為 0.821(p<0.001)。進一步分別考察父母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之間的相關性,具體情況如表3 所示??梢?,不管是對于父母還是母親,親子依戀都和與之相應的父(或母)親的開放性溝通的相關性更緊密。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的親子溝通和親子依戀的回歸分析
為了了解親子溝通的不同維度對親子依戀的預測力,分別以親子依戀—母親分量表的得分和親子依戀—父親分量表的得分為因變量,親子溝通—父親問題性溝通、親子溝通—父親開放性溝通,親子溝通— 母親問題性溝通、親子溝通—母親開放性溝通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4、表5 所示。
可見,親子溝通中的母親開放性溝通對母子依戀具有顯著預測作用,能解釋 68.7% 的變異;親子溝通中的父子溝通情況能正向預測父子依戀,母子溝通情況能負向預測父子依戀,自變量可以解釋因變量 75.9% 的變異。
4 討論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在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上的特點
調查表明,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情況都比普通大學生群體差,反映了寄宿經歷對大學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在調查中,94% 的學生在高中有住校經歷,59% 的學生在初中有住校經歷,小學有住校經歷的占 14%;幼兒園有住校經歷的占 1.4%??梢?,大學生的寄宿經歷多集中在中學階段,中學階段由于寄宿導致的親子分離到了大學階段還會對親子溝通和親子依戀產生較大影響,且在不同性別和不同生源地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而言,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得分均表現為隨著年級逐年升高,并在大三和大一、大二之間表現出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學階段是個體同一性逐步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大三、大四的學生心身逐步成熟,使其能恰當處理親子關系, 能夠主動與父母溝通并能正確看待與父母的關系。同時,對大學環境的適應和大學同學的熟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同伴依戀的積極發展。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的親子依戀與同伴依戀呈顯著相關[39,40], 同伴依戀的發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親子依戀和溝通。所以大三、大四的學生在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質量均有較大提高。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的親子溝通與親子依戀在父母之間的差異
從表2 可見,在親子依戀的三個維度和親子溝通的開放性溝通維度上,均表現為母子情況優于父子情況。這可能是由于在當代家庭關系中,母親在養育孩子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更多,在早期兒童發展中,跟兒童建立了較為緊密的關系,即使在中學階段寄宿后,母子依戀和溝通的情況也較好。而親子溝通中的問題性溝通,指的是親子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會避免談論某些話題等,例如“我不可能告訴父母我對某些事情的真實感受”。這個維度上父子和母子之間差異不顯著,且得分都顯著低于開放性溝通
(t=4.133,p<0.001),提示在青春期,一方面孩子的身心成熟使得他們開始獨立思考一些問題,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暢所欲言;另一方面,父母的某些固有觀念及父母未能及時調整與青春期孩子的對話方式, 可能也導致了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交流時傾向于避免談某些話題及自己的真實感受。
有寄宿經歷大學生親子依戀與親子溝通的關系
總的看來,父子依戀和母子依戀分別與親子溝通的各個維度相關顯著。回歸分析表明,親子溝通中僅有母親開放性溝通對母子依戀有預測作用;而親子溝通中的各個維度都對父子依戀有顯著預測作用, 其中,父子溝通具有正向預測力,母子溝通則對父子依戀具有負向預測力。這一結果說明了溝通的不同方面在親子依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開放性溝通是指親子之間能夠自在地交流信息,表達情感,例如“我覺得與父母一起討論問題很容易”。母子之間的這種溝通方式能顯著預測母子依戀,能解釋 68.7% 的變異,這說明了母子依戀更多依賴于母子間開放性的交流方式,而不論父子溝通情況如何,以及母子之間是否存在問題性溝通。而父子依戀則不僅與父子的開放性溝通有關,也受到父子間問題性溝通的影響, 且與母子溝通情況也存在一定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在孩子早期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時間相對較少,建立的早期親密關系較不緊密,因而到了青春期后,父子依戀更依賴于其與孩子的溝通質量。而母子溝通質量對父子依戀起到負性的預測作用,可能是由于早期母子親密關系的建立,孩子與母親的溝通更為輕松,而與父親的溝通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因此在與母親溝通很好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更多選擇與母親溝通而回避與父親溝通,從而表現為母子溝通質量負向影響父子溝通質量,這提示我們早期父子關系建立的重要性。
5 結論
(1) 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質量較差;高年級學生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質量優于低年級學生。
(2) 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母子依戀質量優于父子依戀;母子間的開放性溝通優于父子間的開放性溝通。
(3) 有寄宿經歷的大學生的親子依戀和親子溝通之間的相關顯著;親子溝通中的母親開放性溝通對母子依戀具有顯著預測作用;親子溝通中的父子溝通情況能正向預測父子依戀,母子溝通情況能負向預測父子依戀。
參考文獻
[1]陳武,李董平,鮑振宙,等.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問題性網絡使用: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 ?理學報,2015,47(5):611-623.
[2]鄧林園,方曉義,伍明明,等.家庭環境、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絡成癮[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3,29(3):305-311.
[3]夏扉,葉寶娟.親子依戀對青少年煙酒使用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7,25(2):382-385.
[4]李錦萍,李董平,張衛.親子依戀、學校聯結對初中生攻擊性行為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 志,2016,24(1):68-72.
[5]李霓霓,張衛,李董平,等.青少年的依戀、情緒智力與攻擊性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9,25(2):91-96.
[6]傅俏俏,苗靜宇,陳啟山.親子依戀對小學高年級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3,21(12):1246-1249.
[7]顧思夢,杜文東.大學生親子依戀影響抑郁癥狀的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4): 633-636.
[8]張立新.大學生親子依戀、分離—個體化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9]趙金霞.兒童中期親子依戀與焦慮癥狀的交叉滯后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8(4):405- 412.
[10]汪岑,梁曉燕.親子依戀與寄宿制小學生主觀幸福感: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中小學心理健康 教育,2021(3):4-10.
[11]史夢竹,宋旭紅.大學生情緒穩定性現狀及其與親子依戀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
(6):925-928.
[12]郭俊峰,王艷,王純潔,等.親子依戀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相關研究[J].青年時代,2021,
(4):111-112.
[13]王明忠,付聰,周宗奎.“大五”人格、依戀與青少年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5, 35(5):436-441.
[14]丁俊揚,王美萍.青少年期親子依戀與抑郁:友誼質量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23(2):289-291.
[15]鄧林園,馬博輝,武永新.初中生依戀與主觀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5,31(2):230-238.
[16]郭明佳,劉儒德,甄瑞,等.中學生親子依戀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師生關系及自尊的鏈式中介作用
[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3):351-358.
[17]潘彥谷,張大均,李知洋.親子和同伴依戀對初中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個人中心分析視角[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37(4):558-567.
[18]朱春紅.大學生親子依戀對社會適應的影響[D].開封:河南大學,2015.
[19]王艷輝,李董平,孫文強,等.親子依戀與初中生親社會行為: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心理學報, 2017,49(5):663-679.
[20]毛向軍,王中會.流動兒童親子依戀及對其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3(3):50- 55.
[21]代文文.親子依戀、人際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7.
[22]王樹青,宋尚桂.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親子依戀、因果取向之間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2,10(1):32-37.
[23]王樹青,張光珍,陳會昌.大學生親子依戀、分離-個體化與自我同一性狀態之間的關系[J].心理 ?發展與教育,2014,30(2):145-152.
[24]李曉巍,劉艷.父教缺失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師生關系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臨床心理學 雜志,2013,21(3):493-496.
[25]杜文軍,劉馨宇,張建明,等.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親子依戀與養育狀況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 生,2015,36(6):857-860.
[26]彭運石,胡昆,王玉龍.親子分離年齡對留守兒童親子依戀的影響:家庭功能的調節[J].中國臨床 心理學雜志,2017,25(4):731-733.
[27]張麗錦,沈杰,李志強,等.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 2009(5):82-86.
[28]彭素穎.寄宿與非寄宿制初中生孤獨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29]王學東.寄宿制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教育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16.
[30]馬存芳.青海藏區寄宿制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關系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
(1):41-48.
[31]李勉,張彩,張丹慧,等.寄宿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影響:基于12省33680名留守兒童學校適應狀況的實證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4):26-30.
[32]蔡玉玉,周正升,張夢研,等.寄宿制學校初中生親子關系與叛逆心理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 2022,43(2):229-233.
[33]R KR,S D.Attachment and conversation:Toward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securit[M].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D B K P,Philadelphin PA,US:Jessica Kingaley Publishers Ltd, 1994.
[34]Oppenheim A E D.Open mother–pre-schooler communication:Relations with early secure attachment[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0(10):347-370.
[35]李林.親子互動訓練對增進工讀學校學生親子依戀之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36]宋海榮.青少年依戀、自尊及其二者關系的發展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37]趙鑫.親子依戀對大學生人際困擾的影響及自尊的中介作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1.
[38]邵迪迪.父母婚姻質量和親子溝通對大學生婚姻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21.
[39]吳慶興,王美芳.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與青少年焦慮癥狀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 22(4):684-687.
[40]王昕.大學生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oarding System
Chen Youping Zhao Chunli Zheng Siyu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Abstrac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parent-child separation caused by boarding experience will have a subsequent impact on adolescen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parent- child attachment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boarding experience is worse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parent- child communication of senior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junior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mother- child attachmen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fa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the quality of op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is better than that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Maternal open communi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mother-child attachment. Father-child communic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fa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can negatively predict father-child attachment.
Key words: Boarding; College students;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Parent-child 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