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穎
摘要:本文從電視臺教育傳播面臨的困境、制約因素、傳播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證實:基于受眾需求,采用各種途徑和形式進行教育傳播,能夠提高電視臺的教育傳播效果。
關鍵詞:電視臺;教育傳播;制約因素;策略
在人才觀念不斷轉變的背景下,科教素養成為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指標。在我國,教育電視臺是傳播教育信息的載體之一,在提高公民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的電視臺發展并不理想,在傳播渠道、節目質量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不利于傳播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基于電視臺的教育傳播現狀,探討背后原因,尋求合理、高效的傳播策略尤為重要。
一、教育電視臺概述
(一)定義
電視臺是指通過衛星信號、無線電信號等播放節目的媒體機構,由商業機構或國家創辦,通過無線或有線的方式向公眾同步提供音頻和視頻。目前,我國比較有名的電視臺有中央電視臺、湖南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其中,教育電視臺采用聲畫的形式,向受眾展現科教知識,從而提高受眾的科教素養。
(二)功能
第一,傳播科學思想。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教育電視臺比較重視科學性,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用縝密的論證向受眾闡述事實真相,更新陳舊甚至錯誤的觀念,如《走進科學》,從生活中的錯誤觀點著手,逐步揭開背后的真相,向受眾傳播先進的思想;第二,傳遞科教信息。我國公眾科教素養水平普遍低下,妨礙國家競爭實力的提升。對于多數人而言,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是受諸多因素制約的。而教育電視臺通過電視傳播科教信息,既不需要公眾具有較高的理解力,也不受各種條件的限制[1]。因此,教育電視臺成為提升公眾素養的有效途徑;第三,維護社會安定。自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教育電視臺向教育部提議增設“空中課堂”頻道,向災區傳播心理輔導知識,防止群眾因過度恐慌影響社會安定。
二、電視臺教育傳播面臨的困境
(一)衛星頻道商業競爭對電視臺造成沖擊
新時期,有線電視網絡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因為其是廣大用戶首選的傳輸平臺。運營商采用商業化運營模式,使用落地收費的方式入網播放節目。故而,當下的衛星頻道不斷增多,電視臺為提高節目收視率,搶占網絡資源,投入大量資金編排節目,導致地方電視臺受到嚴重沖擊。
(二)新媒體發展使電視臺用戶減少
隨著信息技術、新媒體的發展,手機用戶不斷增加,傾向于使用智能設備獲取信息。教育電視臺的用戶是教師、學生和家長,他們工作、學習壓力大,無法隨時關注節目內容,手機查閱、接收新聞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另外,電視媒體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用戶的收視習慣發生變化,有線用戶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絡上看節目,認為該方式不受空間、時間限制,能隨時隨地點播想看的內容。
(三)節目質量整體低下
伴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教育電視臺先后出現了很多公眾喜歡的節目,比如《走進科學》《百家講壇》等。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節目形式越來越豐富,逐步走向系統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雖然在節目數量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節目質量整體不高。我國早期的教育節目,相關人士將其描述為“黑板搬家”,也就是簡單講解課堂知識,盡管改善了公眾乏味的生活,但相對簡單的形式無法發揮出電視臺的教育優勢,更無法激起公眾的好奇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的生活質量、知識接受能力得到提升,對于電視臺的教育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為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業內提出教育電視臺應追求科學品質、文化品位和教育品格。同時,受公眾觀念的影響,電視臺開始邁向“娛樂化”,讓公眾邊娛樂邊領悟知識。然而,電視節目過分“娛樂化”,使得節目內容和“三品”相悖,降低節目的整體質量。
(四)傳播渠道單一
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推廣,國內外先后衍生出各類媒介,如電視、廣播、車載電視等,拓寬了信息傳播、獲取的渠道。在各類媒介的競爭下,用戶注意力成為稀有資源,任何媒介要想長遠發展,就要用盡一切手段獲取關注。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教育頻道資源稀少,甚至很難存活。節目內容過于專業化,即便有同樣興趣的忠實觀眾,也不會在同一個頻道消耗太多的時間,降低節目收視率,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視、網絡融合已成為趨勢。雖然教育電視臺在該浪潮中有所變化,但始終堅持清高路線,仍使用電視媒介傳播知識。新媒體時代,公眾的信息獲取有了更多可能。對于社會上的重大事件,不再是從電視上了解,而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導致電視臺觀眾越來越少。
(五)內容同質化嚴重
看電視作為人們主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不同人群在節目上的選擇偏好,正好反映出他們的社會階層、欣賞水平。我國地域復雜、人口分布不均,再加上農村人口多、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使得電視的傳播、發展也呈現出差異性。就教育電視臺來講,社會階層、文化水平不同的公眾對于節目的選擇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要求電視臺對節目進行調整,便于滿足更多公眾的需求。然而,受“受眾”觀念影響,教育電視臺在傳播節目時強調“大眾化”,導致電視臺不在乎公眾需求,統一傳播“大眾快餐”,造成節目內容同質化,造成中國教育電視臺處于尷尬局面,浪費節目資源,更嚴重的是公眾由于節目雷同,而無節目可看。長此以往,會給教育電視臺帶來嚴重的影響[3]。
三、電視臺教育傳播制約因素分析
(一)傳播者方面
第一,“仰視化”創作,使公眾遠離節目。電視節目傳播者在創作節目時,將教育知識作為深奧的理論,電視技術、藝術的運用不僅未實現抽象內容的生動化,還加重了內容的晦澀感,使廣大公眾產生一種“仰視化”的感覺,拉大了和節目間的距離;第二,“精英化”創作,不符合公眾口味。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電視臺創作團隊處于傳媒行業的高位,導致節目傳播者養成“精英化”的創作理念。將教育當成少數人的事情,認為教育節目是“陽春白雪”。伴隨著電視節目的普及,我國的電視觀眾呈現“金字塔”格局,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無生活經驗的青少年,成為金字塔的底端,所謂的社會精英則位于頂端。另外,由于少數人知識閱歷豐富,不愿意通過電視臺獲得知識,拋開電視臺典型的創作理念,勢必會處于“曲高和寡”的境地,導致教育電視臺提前進入發展瓶頸。
(二)傳播內容方面
一方面,教育面孔嚴肅,親和力差。教育電視節目的內容比較抽象、理性,未發揮出電視敘事的優越性。教育本身對公眾的領悟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使得教育電視節目過于嚴肅,拒人于千里之外。早年的《百家講壇》之所以面臨淘汰風險,和節目給公眾的印象有關。特別是第一次接觸該節目的公眾,嚴肅面孔會增加心理壓力,打擊收看節目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育內容抽象,縮小節目范圍。電視節目的突出特征是生動形象,換句話講,電視的傳播特性背離科學特性,限制科學題材的傳播。教育電視節目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將內容的可行性作為前提[4]。雖然化解抽象不再是難事,但必須對科學的本質進行考慮。教育電視臺對節目的傳播效果有著明確的要求,從傳播學角度分析、考察,傳播效果是公眾對節目的接受度。教育電視內容的范圍大小,對于大多數公眾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節目的喜愛度。
(三)傳播對象方面
第一,公眾需求的差異性,給傳播觀念帶來影響。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往的“一刀切”已不能滿足需求。這種情況下,“大眾傳播”開始趨向于分眾或小眾傳播。此背景下,公眾想獲得的知識不再是“統一”知識,而是分散、相對較小,同時又能代表自身形象的信息;第二,科教素養低下,制約教育電視臺的發展。教育知識的普及,是提高公眾素養,普及科學技術的有效手段。但從當前來看,由于我國文化水平差異大、各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原因,嚴重制約著教育知識的傳播。雖然我國的電視普及率排名比較高,但是在偏遠的地區,電視節目收視率仍然比較低。總體而言,科學素養水平低是限制電視教育節目發展的原因之一。
(四)傳播媒介方面
第一,電視媒介直觀,剝奪公眾的思考權利。對于大部分公眾而言,他們對電視節目有著強烈的信息獲取愿望。例如,《百家講壇》是一檔講座型欄目,觀看者不只是高水平的群體,還有低層次水平的群體。究其原因:第一,公眾在觀看節目時,獲得的不僅是審美享受,關鍵是通過自身的學習和接受能力,獲得學術知識。當前的教育電視節目,普遍輕視公眾的欣賞水平,體現在節目形式、內容的“直觀性”;第二,電視媒介內容稍縱即逝,無法滿足公眾的心理需求。電視臺在傳播教育知識時,大多依賴先進的電子技術,采用聲畫結合的形式將內容呈現給公眾。對于大部分公眾而言,節目收看只是一種日常行為,但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無法全神貫注地觀看,導致他們所獲取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片斷化的特征[5]。另外,電視媒介內容的稍縱即逝,加劇了信息碎片化的程度,影響信息傳播質量和效率。
四、電視臺教育傳播的策略
(一)覆蓋直播頻道,推進“兩微一端”建設
電視臺應逐步擴大自身的入網數量,保證節目傳輸的穩定性;將直播頻道引入客戶端,讓公眾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觀看節目;和視頻媒體合作,讓更多人從媒體平臺關注電視節目。同時,加強網絡電視臺的建設,引入全新的傳播渠道和技術,為公眾提供信息互動平臺,結合自身情況整改。以節目內容為出發點,聯合其他地區的電視臺,構建新媒體傳播機制,借助網絡首發的形式,研發個性化的傳播工具;建設“兩微一端”,制作短視頻,并投放在媒體平臺,幫助更多人了解特色節目。
(二)跨界、跨區域聯合傳播
跨區域整合融合傳播。電視臺和其他媒體合作,實現跨區域傳播。例如,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各地電視臺針對紅軍長征80周年內容,聯合創作了紀念報道,在各地電視臺投放。為方便手機用戶觀看,還舉辦了微信直播。在區域聯合傳播中,要求電視臺挖掘當地文化,從工藝技能、歷史典故等角度融合文化,共同打造具備地域特色的電視節目。通過跨區域聯合傳播,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各地文化,教師也通過對其他地區教育理念、方式的借鑒,取長補短;跨界聯動融合傳播。電視臺可使用縱橫并行的形式,和其他媒體建立合作關系。以電視節目為載體,推行跨界融合,和平臺互動,體現自身的獨特價值;整合自身資源,和其他電視臺聯手打造節目,獲得更多受眾。例如,武漢市陽光教育網聯合多家媒體,共同舉辦了文化教育活動。活動過程中,學生采用花樣演說的方式弘揚傳統文化[6]。
(三)打通敘事環節,提高節目質量
“有一說一”策略。采用最直接的敘事方式,如實向受眾傳遞教育信息,符合我國電視受眾文化水平低的特征。例如,《健康之路》其中一期節目中,主持人通過和醫學嘉賓的交流,直觀地向公眾闡述了心臟猝死的知識,為受眾積累了相關的急救和預防知識。應注意,“有一說一”并不是完全照搬,它是經過電視策劃或設計的,內容契合受眾的心理需求;“新聞化”策略。現階段,很多電視節目都引入了新聞元素,豐富了節目內容,體現了傳播者的責任感。電視臺在播放節目時,特別是重大的突發事件,相關專家和學者應參與其中,這樣能很好地安撫和引導受眾。例如,自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事故后,人們對核輻射產生恐慌心理。雖然相關報道不止一次強調該事故不會危及民眾安全,但仍未平息人們的恐慌。鑒于此,《走進科學》針對該事故制作了《科學解讀核輻射》節目,糾正了公眾對核輻射的錯誤認識,減少了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四)了解公眾心理,滿足層級需求
第一,打造優質節目,滿足高階層需求。對于文化水平高、生活質量好的人群,電視臺應打造品質精良的節目。對于這類人群而言,一般節目很難產生觀看欲望。相反,那些深奧的知識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應注意,這類人群在我國比較少見,所以節目范圍不宜過大。同時,還要考慮他們的節目觀看時段,若在大眾收視時段播放節目,勢必會影響節目的定位;第二,打造教育佳肴,滿足中低層需求。信息時代,人們身處信息萬變的環境中,主動學習成為個人素養的重要構成。脫離學校的束縛,教育節目成為學習的主要平臺。對于中低階層,教育電視節目具備教益、娛樂的雙重屬性。作為一種節目形態,教育節目帶有一般節目的休閑特性;教育節目以信息傳遞為宗旨,無論是表達方式、節目內容,都給人一種獲取和接受知識的暗示[7]。教育節目的雙重屬性,不只是其在中低階層的優勢,更是無形的限制。在制作和播放教育節目時,應采用受眾喜歡的方式,盡最大的努力打造教育佳肴,在休閑娛樂中體現知識的魅力,才能滿足中低階層的需求。
五、結語
對于教育電視臺而言,新時代的到來給其帶來了很多機遇和挑戰。為推動教育電視臺發展,提高電視節目的傳播質量,需要電視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明確節目定位,利用獨特的節目資源,和其他傳播媒體融合,提高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彭汝平.教育電視新聞輿論引導力探究:從湖南教育電視臺“焦育平”的創新實踐談起[J].教育傳媒研究,2022(1):64.
[2] 唐杰,廖程帆,張先凱,等.打造“紅色荊典”IP,讓黨史教育入腦入心:荊州廣播電視臺黨史學習教育融合傳播成功實踐[J].中國廣播影視,2021(20):67-71.
[3] 黃秀根,王小涵.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教育節目創新路徑與策略探析:以中國教育電視臺為例[J].當代電視,2021(8):107-109.
[4] 徐文飛.融媒時代山東教育電視臺教育傳播轉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5] 張平.內容為王 多屏并舉 提升教育新聞引導力:以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傳播實踐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1(2):60-61.
[6] 朱建紅.地方廣播電視臺應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科普教育[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0):121-123.
[7] 寇健勇,黃秀根.中國教育電視臺制播技術路徑選擇與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傳媒研究,2020(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