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媒體平臺不僅承載著各類意識形態和文化的爭奇斗艷與碰撞,而且其本身就是文化匯集的產物。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文化建設必不可少。數字媒體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文化建設的腳步。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有效地利用其優勢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成為需要探討的問題。文章采用文獻法分析數字媒體的優勢和實際應用途徑,發現若能充分發揮數字媒體的能動性,就能有效推動文化建設。同時發現目前數字媒體的文化傳播仍然存在傳播效率較低、碎片化影響傳播效能等問題,提出加大數字媒體文化傳播力度、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鏈等有效策略以改善現有情況,從而最大化發揮數字媒體對于文化建設的作用。
關鍵詞:數字媒體;傳播特征;文化建設;文化傳播;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227-03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1]。而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更表現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中。一個國家沒有文化就沒有發展方向,缺少思想就會肆意瘋長,強大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2]。因此,推動文化建設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關鍵。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造就了數字媒體時代。數字媒體作為典型的熱媒介,相比傳統的媒體而言,有著較強的優勢。數字媒體時代,人們不再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接收信息,甚至傳播信息。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方式,對文化建設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沖擊力。
但是,事物的兩面性表明,數字媒體在為文化建設帶來優勢的同時,危機也在顯現。由于數字媒體的自由性,社會大眾都可以在數字媒體平臺上制造或傳播信息,然而用戶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容易導致文化傳播內容質量的降低,從而為文化建設帶來不良影響。
(一)傳輸效率高
相較于傳統媒介而言,數字媒體擁有較快的傳播速度和較高的傳播效率,尤其在大數據技術的滲透下,它的優勢更是無可比擬。數字媒體的背后有著十分龐大的資源庫,為用戶提供各種資源,使得用戶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需要的信息。與此同時,也強化了用戶對于數字媒體的依賴[3]。
如今,網絡科技已經走進家家戶戶,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能夠有效推動文化信息在網絡的快速傳播,并整合各方傳播的文化信息,形成完整的文化信息鏈。
另外,數字媒體的自由度較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戶能隨時隨地在數字媒體平臺上檢索并獲取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利用數字媒體強大的功能,將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分享到平臺供大家瀏覽和討論,讓媒體平臺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促進話題討論,進一步強化文化傳播、文化共享和文化共建的良性循環,為推動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互動體驗
傳統的傳播媒介屬于單向傳播,社會大眾只能被動接收文化信息,對于內容的質疑無法及時得到反饋,因此,受眾對于文化內容的理解常常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無法準確了解文化內容的真實含義[4]。而數字媒體的到來則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這一弊端,數字媒體展現出充分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便于傳播者和接收者及時溝通交流。
通過數字媒體傳播文化,用戶能夠徜徉在數字媒體的信息海洋中,盡情享受優秀文化帶來的沖擊,領略文化的美好;還可以通過數字媒體中的社區平臺,分享自身對于文化的所感和所想,以此與其他用戶交流,實現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在相互交流和探討中,進一步發現文化的精髓。
(三)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的更迭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以至于大眾無法抽出空閑時間來詳細了解文化內容[5]。數字媒體為了適應這一社會現象,在夾縫中求生存,有效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如短視頻的出現,正適合現代人的需求。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精簡大段內容,提取內容精髓,將其制作成短視頻加以傳播,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觀看,從而學習文化內容。
(一)傳播效率低
數字媒體的出現雖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化傳播的效率,但是仍然有所欠缺。我國基本教育體系中存在著大量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課程,然而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傳統教學體系一度變味,教育變得越來越具有功利性,導致傳統文化教育被忽視,教學質量和教學時間都大打折扣。
學生時期一旦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認知,后續更加無法對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6]。用戶在數字媒體平臺上檢索瀏覽自身感興趣的信息內容,由于大眾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數字媒體平臺通過大數據篩選,只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導致傳統文化傳播效率進一步降低,對加強文化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二)數字媒體的碎片化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播
隨著碎片時間的高效利用,大眾幾乎不會再抽完整的大段時間去仔細了解文化內容,大數據技術的滲透進一步弱化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所有數字媒體用戶都受到大數據的監控,從而更直接地為用戶提供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內容,用戶的碎片時間大都被各種消息彈窗和熱門話題占據,富含趣味性的標題和內容信息更能夠抓住受眾的眼球。
而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資源,不能隨意踐踏,需要嚴謹、準確、全面地傳播。正因如此,大部分用戶認為傳統文化過于正式,缺乏趣味性,從而對其避而遠之。
此外,由于碎片信息泛濫,導致出現信息爆炸現象,數字媒體平臺每天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信息內容,信息的更迭速度不斷加快,用戶不停地接收新消息,僅僅是昨天的信息也很快就會被受眾拋在腦后,無法對某一熱點內容形成持續性的關注和討論,這種“三分鐘熱度”現象不利于傳統文化的長久傳播,更無法有效開展文化建設工作。
(三)數字媒體的“數字鴻溝”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全面傳播
所謂“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和應用,導致國際之間、國內不同群體之間在掌握和運用電腦、網絡等數字化技術及分享資源方面存在的差異和差距[7]。
正是由于“數字鴻溝”現象的出現,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為了適應數字媒體時代快節奏的信息傳播,不得不在傳播過程中實行有選擇性的篩選,對于大眾耳熟能詳或通俗易懂的文化內容,能夠輕易引起大眾的共鳴,而小眾、不易懂、與日常生活聯系不密切的內容則直接被剔除。
并且,“數字鴻溝”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娛樂性,數字媒體平臺一味依賴娛樂性、消費性強的文化內容作為傳播對象,失去了文化傳播的初心,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拒之門外,對我國可持續文化建設發展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
(一)依托數字媒體融合傳播時空
傳統媒介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較大的限制,傳播方式不夠便利,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以地方戲曲播放為例,戲曲的播放時間一般都選在早上,以契合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習性,然而這個時間點卻無法滿足對戲曲感興趣的上班族的需求,這種傳播方式明顯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
而數字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文化傳播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僵局,實現了文化傳播的無時限性,用戶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隨著數字媒體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傳播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實現實時傳播[8]。以數字媒體仿真擬像功能和3D建模技術為例,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仿真技術還原古代建筑物,以此吸引大量受眾,實現大眾與古代文化穿越千年的跨時空交流,甚至能夠還原故宮,讓大眾不必去北京便可以一覽故宮的壯麗景象。
(二)依托數字媒體豐富傳播形式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文字和圖片形式的傳播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無法抽出較長的時間觀看文字和圖片,音頻和視頻的傳播方式日益受到大眾的追捧。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較為單一,并且各種傳播媒體之間有著明確分工。數字媒體打破了各種媒體之間的界限,用戶能夠將保真聲音、高清圖片、全息影像等全部匯聚在傳播內容中,從而全景式地還原某一事物或展現事件的起源、發展等,并且這些涵蓋了傳統文化信息內容的音頻、文字及影像能夠在各個終端之間自如傳輸、不受限制。數字媒體平臺上的電視技術更加方便了各類節目的儲存與播放,受眾觀看傳統文化節目不再受到限制,多樣性的節目形式豐富了原本枯燥的傳統文化內容。
(三)依托數字媒體擴大傳播范圍
數字媒體之所以受歡迎,不僅是它的傳播速度快、傳播效率高,很大程度取決于它的個性化特點,它能夠依據用戶喜好,為用戶量身打造和篩選符合個人需求和喜好的傳統文化內容。傳統媒介由于多方原因,受到的限制較多,只能依據大眾口味,忽視了少數受眾的需求與喜好。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大眾文化,還涵蓋了小眾層面的文化內容[9]。因此,傳統媒體無法客觀、全面地傳播傳統文化內容。數字媒體時代,信息內容以點對點的方式傳播,更全面地滿足了各層次受眾對文化的不同需求,為受眾提供自由交流的社交平臺,讓用戶能在數字媒體上輕松尋找到志同道合的群體,共同推動文化建設和文化輸出。
(一)發揮數字媒體的傳播優勢,打造強大的文化建設傳播渠道
推動國家文化建設,增強文化核心力量,主要依賴于含有本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文化藝術產品的傳播,實現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的深入傳播。所以強化自身影響力、加強文化建設是新聞媒體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第一,數字媒體是將資源數字化傳播至各個數據終端,實現點對點的傳播。因此,為了確保傳播優勢最大化,必須擁有過硬的技術,確保硬件設施足夠“硬”。數字媒體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主流媒介,擁有較完善的設備體系,但是不能因此掉以輕心,而是要持續研發技術,不斷開拓數字媒體的潛能。
第二,充分發揮數字媒體個性化傳播優勢,將受眾進行分類,依據喜好實現點對點的傳播,實現文化的高效傳播,從而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保駕護航。
(二)發揮數字媒體的產業優勢,打造完整的文化建設產業鏈
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的核心,而加強文化建設離不開數字媒體等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國要想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站穩腳跟,就必須拿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產品向世界展示。因此,打造完整的文化建設產業鏈,是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武器[10]。
首先,文化創意最重要的是內容,缺乏優質的內容,再多華麗的包裝都是白費。無論是影視、動畫,還是游戲等相關文化創意產業,都需要有縝密的思想和內容為支撐,空洞的內容始終無法真正讓人信服。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時,必須強化文化內容表達,且形式要容易被人接受,才能讓外國受眾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接受、喜愛中國文化。
其次,優秀的文化內容雖然能夠引人注目,但是也離不開強有力的包裝,華麗的表現方式能讓優秀的內容錦上添花、更勝一籌。完美的包裝離不開數字媒體的技術支持,在“互聯網+”時代,文化傳播不僅要拼內容,還要拼技術。
最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能夠使數字媒體發展有更加堅定的底氣,越來越多扶持文化產業建設的政策出臺,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
數字媒體對于大眾而言,不應該僅作為娛樂消遣的工具,而是應該利用其傳播效率高的特點,提升文化鑒賞能力,促進全民素養提升。通過各式各樣的數字媒體平臺,以音頻、圖文、影像等資源,向大眾傳輸文化,各平臺增強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開辟更多的傳統文化交流平臺供大眾討論,從而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強化國家文化建設,進一步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1] 閆曉毅.網絡自媒體服務也可以當數字文化館建設中的敲門磚:淺談網絡自媒體服務在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的應用[J].人文之友,2020(17):12.
[2] 李雙.數字媒體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J].旅游縱覽,2011(5):155.
[3] 江龍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J].傳媒論壇,2021,4(24):76-77,80.
[4] 孫宏林.新媒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應用[J].新經濟,2021(7):22-23.
[5] 崔維響,王磊.新媒體環境下中醫藥特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探析[J].通訊世界,2017(2):259-260.
[6] 邢遠,巢臻.談“數字媒體”應用在新階段博物館建設中的作用[J].文博,2011(2):93-96.
[7] 許曦文.數字媒體藝術在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美術大觀,2019(9):66-67.
[8] 吳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探討[J].工業設計,2020(5):111-112.
[9] 桂凡效,孫銀.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中技術與藝術的融合[J].南方農機,2019,50(7):206-207.
[10] 陳媛媛,李曉黎.互鑒設計藝術,厚植文化自信:數字媒體藝術雙語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設計藝術研究,2020,10(5):70-76.
作者簡介 景煒,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