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八路軍軍政雜志》在抗戰中的宣傳工作。該雜志的出版與發行時間為1939—1942年,這是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八路軍軍政雜志》在這一時期的出版發行工作是我黨我軍抗日出版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黨在敵后戰場的抗日宣傳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從《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出版背景、版式印刷和宣傳內容著眼,總結雜志的宣傳風格,探討雜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作用。雜志系統地介紹和研究了古今中外戰爭的戰略戰術,同時突出了對我軍政治工作、戰斗情況的宣傳。雜志在抗戰時期為鼓舞民眾的抗日熱情,凝聚軍隊的抗日力量,為我軍、友軍及其他抗戰團體提供了作戰經驗,是一本重要的抗戰參考資料,為全民族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八路軍軍政雜志》;出版背景;宣傳內容;專欄;特點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085-03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宣傳工作。報紙、雜志、圖書成為黨的宣傳工作最重要的載體。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國內外的形勢變化,黨的出版工作者肩負起救亡的責任,在艱苦的環境中,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大眾簡明易懂的方式宣講,對團結、教育廣大人民群眾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八路軍軍政雜志》為宣傳我黨的思想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
(一)《八路軍軍政雜志》的概況
《八路軍軍政雜志》于1939年1月15日在延安創刊,月刊,每期10萬字左右(第3卷第9期后,壓縮為每期5萬~6萬字),24開本。1942年4月停辦,前后歷時3年零3個月,共計出版4卷39期,總共發表文章590篇。
(二)《八路軍軍政雜志》的人員組成
毛澤東親自為雜志撰寫了發刊詞。雜志由蕭向榮任主編,毛澤東、王稼祥、肖勁光、郭化若等人都是編委會成員,重要稿件都要經有關領導、編委和蕭向榮同志編審。此外,還有美工1人,通訊聯絡1人,發行工作1人,校對1人。
(一)《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封面版式設計
《八路軍軍政雜志》封面上面是分兩行編排的刊名,下面是出版的期刊號,再往下是一幅圖。圖片的內容涵蓋了八路軍作戰、訓練、生活的多種姿態。正文是按照篇目來排版的,正文頁面的空白處附有插圖、領導人題詞、作戰地圖以及軍事專業方面的文章。文中的插畫多為銅版畫、木刻畫。每一期雜志都配有套色木刻畫頁、銅板照片、圖畫、題詞等。雜志出于方便一線戰斗人員的考慮,將尺寸設計為小開本,非常方便隨時閱讀。
(二)《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印刷
由于受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根據地的物質條件非常差,印刷工藝難以充分保證。一般情況下,雜志以油印為主,然而戰爭時期,油墨供應也經常難以保證,雜志工作人員只能通過各種土辦法來解決印刷問題,他們一般會用粗糙的石印、原始木刻技術解決印刷問題。印刷中除了油墨供應問題外,還存在缺乏紙張的問題。為此,工作人員只能使出渾身解數,用各種土辦法造紙。盡管存在各種困難,廣大工作人員還是通過努力,盡可能解決各種阻礙印刷的問題。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雜志堅持辦了下去。
(一)對敵后游擊戰爭的宣傳
全民族抗戰初期,由于敵強我弱,毛澤東同志為我軍制定的戰略為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發展華北的游擊戰爭,在敵后創立抗日根據地。因此,《八路軍軍政雜志》自創辦以來,積極宣傳敵后游擊戰的戰略思想,介紹我軍的對日作戰情況,發表了多篇游擊戰方面的文章。三年中,雜志上發表的有關游擊戰的文章就接近100篇。這些文章主要安排在“抗戰言論”“抗戰實驗與戰術研究”“戰斗總結”等欄目。雜志對游擊戰的宣傳,包括理論上的分析指導和實戰情況的介紹兩個方面。
例如,王稼祥在《創刊號》上發表了《論目前戰局與敵后抗戰的幾個問題》,文章對當時國內一些人對游擊戰的錯誤看法進行了批駁,指出我軍在敵后開展游擊戰是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為將來的反攻作準備。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則在雜志上發表《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一文,文章開頭就寫到“誰能戰勝誰?在敵人后方看得最明顯。平原能否打游擊?在敵人后方看得最清楚”[1]。彭雪楓之所以這么說,是根據他的實戰經驗得出的結論。他在文章中說:“敵人后方的最大特點是兵力薄弱,我軍的活動區域大,不管是公路間、公路與鐵路間,都可以使我們的游擊部隊乃至游擊兵團如入無人之境。”對于敵人的部署,彭雪楓認為敵人有一些弱點,敵人在戰術上的配備很被動,敵人之一點被我襲擊時,其他各點就不能靈活地救援,若我軍有計劃地打擊一點,而使用佯動部隊(尤其在夜間)迷惑其他各點時,則更使敵失去相互增援的效能。
針對我軍以前很少有平原游擊的經驗,彭雪楓認為,平原游擊仍以“敵打我不打”“敵進我退”“硬的不打軟的打”等戰術思想為主。不過,這還不是該文核心所在,這篇文章對游擊戰,特別是平原游擊戰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具體指出了游擊部隊如何進行嚴密的行軍組織、如何夜間行軍、夜間行軍的紀律、部隊如何轉移等。為便于說明問題,彭雪楓還舉了一個部隊成功轉移的例子,講解了什么是“聲南走北”之法。彭雪楓的這些論述對當時的“新課題”——平原游擊戰,可以說極具參考價值。
(二)對我軍在敵后戰場的重要戰役戰斗的宣傳
除了理論的分析和實戰的指導外,雜志對八路軍的一些重要戰役戰斗也給予了充分宣傳。《八路軍軍政雜志》特別對百團大戰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還推出了百團大戰的戰報,公布了百團大戰的總戰績,對大戰進行了全面的總結。第2卷第9期刊登有《百團大戰特輯》,刊登了朱德、彭德懷、左權、廖魯言答記者問等10篇文章。其中,朱德的《擴張百團大戰的偉大勝利》初步總結了此次戰役的主要戰果,指出它有力地牽制了敵軍進攻西北、西南的企圖;打破了敵人對付我抗日根據地的“囚籠政策”;破壞了敵人的經濟開發,特別是對井陘煤礦的破壞給敵人以沉重一擊,沉重打擊了敵人的“以戰養戰”陰謀。
在《特輯》中還有《百團大戰戰績初步總結》,文章從戰略目的、敵人的損失和我軍的損失三方面對百團大戰進行了初步的總結。在之后的幾期,除刊登專論、悼文、賀電外,還刊登出一些通訊,甚至推出了百團大戰的戰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還在《八路軍軍政雜志》(第2卷第12期)公布了百團大戰總結戰績。此時距百團大戰結束已經有20 天了,文章從百團大戰的三個階段對此次戰役進行了全方位的總結。雜志對為期100多天的戰斗進行了5個月的集中宣傳,具有重要意義。雜志發表有關百團大戰的文章,在國內外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這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對百團大戰宣傳上的封鎖,反擊了敵人對我軍的污蔑,既大大提高了八路軍在國民心中的聲望,也大大提升了八路軍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
(三)積極宣傳抗日,反對投降和破壞抗日行為
雜志嚴厲譴責了汪精衛等漢奸的叛國行為,把對汪精衛的聲討延伸到對一切影響抗戰的頑固派的聲討。雜志還相繼刊出毛澤東等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批駁了投降分子的投降言論,強調一切抗日部隊和抗日黨派攜起手來,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堅持抗戰,準備反攻。
朱瑞撰寫的《又是一種“掃蕩”》直接寫明了敵后方存在的兩種“掃蕩”,一種是敵人對游擊戰長期與連續的“掃蕩”,另一種是國民黨頑固派針對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掃蕩”。朱瑞在文章中明確指出,第二種“掃蕩”除了表面還是抗日的面具和口號以及慣用抗日標語以外,在客觀上,在對國家民族的損害上,簡直難以辨認[2]。雜志對皖南事變的報道有理有利有節,一方面對國民黨破壞抗戰的行為據理力爭;另一方面本著民族大義的原則,在報道上保持了相當的克制。雜志所刊登的斥責破壞抗日行為的文章,為促進中華民族團結、防止分裂、鞏固與擴大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直接作用。
(四)對日本的研究
《八路軍軍政雜志》發表了國內外知名人物的多篇研究日本的文章,這些文章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客觀論述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必將遭受失敗的命運。對日本的研究主要有郭化若的《日本的速勝論為什么失敗》、王思華的《日寇內閣的更替》、王子野的《日本人民的反戰活動》、劉型的《日軍的政治情況之檢討》等文章。對日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蔡前的《日本軍隊研究》中。該書從日軍建設、陸海空軍現狀、物資供應與運輸給養、軍隊編制、兵器裝備和性能等方面展開研究。這些文章無疑對八路軍乃至中國其他抗日軍隊的對日作戰有很 大的幫助。
(五)思想政治工作宣傳
宣傳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雜志創辦的主要目的之一。對思想政治的宣傳主要集中在“政治工作”“通訊”等欄目進出的100多篇文章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充分的報道與宣傳。雜志刊登有介紹戰時政治工作概況的文章,還有有關黨建工作的指導文章等。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總結出戰時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和基本方法,論述說明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重要性,明確提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黨的抗日武裝力量,就沒有敵后抗日根據地。雜志考慮到很多讀者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戰士,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領會上級的宣傳政策,雜志在通訊欄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歌頌抗日英雄的感人事跡,宣傳革命英雄主義。這些文章對抗戰時期統一思想、打擊日寇、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對日偽宣傳工作的指導與總結
毛澤東在《發刊詞》中談到八路軍的不足時說,“對戰士與干部普遍施以日文日語的教授,并研究各種方法使之善于向敵軍士兵與下級官長進行反侵略統一戰線的宣傳,還非常不足。爭取蒙偽軍的成績較大,但還需更進一步。在這里,搜集與研究敵偽軍的全部情況,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這方面的成績,還沒有達到需要的程度”[3]。因此,《八路軍軍政雜志》在對日偽宣傳工作的指導方面是不遺余力的。
一是對日軍的宣傳側重于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虛偽本質,要讓日軍明白日本法西斯所發動的侵華戰爭是反人類的,是違反中日兩國人民意志的,非正義的戰爭最終是要失敗的。日本軍民要和中國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打倒法西斯軍國主義。二是站在日本民眾的立場分析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危害,說明日本民眾要想擺脫戰爭的苦難,只有打倒法西斯軍閥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三是論證中國人民為了民族自由、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得不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最殘酷的戰爭。四是對日軍中的朝鮮士兵和中國臺灣士兵,重點宣傳朝鮮人民是最終要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的,臺灣人民是最終要回歸祖國的懷抱的。五是對偽滿軍的宣傳突出偽滿政權是日本人操縱的傀儡政權,東三省人民也是飽受日本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的。六是對偽蒙軍則強調我黨民族平等政策,強調兄弟間要消除隔膜、一致對外,日本帝國主義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各民族兄弟只有攜起手來共同抗日,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七是對敵占區強迫抽丁或收買利誘組成的偽保安隊、皇協軍進行宣傳,以啟發他們的民族覺悟。雜志以日寇對他們的各種壓迫和欺凌的事實,來激發其對日本法西斯的仇恨。還對他們進行全面堅持持久抗戰的宣傳,深入宣傳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使他們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念,從而增強他們的信心,減少其失敗情緒,進而引導他們起義,走向光明。
第一,它是為抗戰服務的雜志,對八路軍大作戰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第二,它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它研究日偽軍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的各種問題,研究如何擊敗日偽軍,不但從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尋找答案,還從國外尋找軍事資料來研究。研究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正規戰和非正規戰都成了研究對象。
第三,材料真實而豐富。雜志稿件的來源是前方作戰的戰士以及親臨戰場指揮的部隊領導。從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王稼祥等領導人到各部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都親自參與文章的寫作。
第四,在戰爭的困難條件下,雜志工作人員克服困難,最大限度保證印刷美觀,采用便于戰場攜帶的24開本。雜志還專門在后一期刊登“勘誤表”,把前一期的一些錯誤羅列出來。
《八路軍軍政雜志》作為一種戰時宣傳刊物,達到了立竿見影的宣傳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實戰經過的檢討與介紹還是不詳細,對各方面的研究還不充分,未能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雜志;排版和印刷方面缺少材料供給,在校對、印刷、裝訂方面存在很多錯誤和漏洞;發行方面受到客觀和主觀條件方面的制約,推廣得不太理想;在寫作方面還存在水平偏低、內容空洞、抓不住中心、理論脫離實踐、分不清報紙與雜志的寫作方式和材料等問題。
然而,瑕不掩瑜,《八路軍軍政雜志》在抗戰中還是受到了各界的歡迎,各大機關單位、團體、圖書館紛紛要求寄贈,國內外各大雜志對雜志有交換要求,個人訂閱的人數很多,受到八路軍及多個友軍部隊的歡迎。雜志充分發揮了新聞媒介的作用,在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份戰時雜志,其創辦經驗對今天的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彭雪楓 . 平原游擊戰的實際經驗[J]. 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 1(6):2.
[2] 朱瑞 . 又是一種“掃蕩”[J]. 八路軍軍政雜志,1941,3(1):8.
[3] 毛澤東 . 發刊詞[J]. 八路軍軍政雜志,1939,1(1):5.
作者簡介 王新明,博士,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學、出版史、世界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