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10月至今,圖情類18種核心期刊中有11種采用了網絡首發出版方式,其認可度達61%。為此,文章選擇五種圖情類月刊,統計其網絡首發出版前后共五年的數據,采用文獻計量法、知識圖譜法等分析圖情類期刊高度認可網絡首發出版模式的原因與其出版現狀。結果表明,網絡首發出版模式對出版周期影響不明顯;但其明顯加速論文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論文被核心期刊論文引用的概率;期刊錄用偏好影響論文錄用。
因此,期刊采用網絡首發模式后仍應持續改進自身編輯出版流程,使出版周期進一步縮短,可以開放同行評議或者以先網絡首發再評審等方式減少評審環節產生的時滯,同時應與大型出版平臺深度合作,實現自身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布局,建設世界一流期刊。
關鍵詞:網絡首發;圖情類期刊;出版周期;論文引用;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18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項目“回歸教育支持職能創建一流本科生教育基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JB1320078
2017年10月,首批436種期刊為了以規范的網絡期刊出版方式更快更好地確立作者的科研成果首發權,簽署了《CAJ-N網絡首發學術期刊合作出版協議》,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CAJ-N),以論文錄用定稿網絡首發的形式正式出版網絡版期刊[1],合作期刊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達1475種。其中,圖情類18種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有11種采用了網絡首發的出版方式。為以數據驗證網絡首發對期刊出版及發展的影響,文章以期刊的研究主題、出版機構及出版頻率為依據,選擇了《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建設》《圖書館雜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情報知識》五種圖情類期刊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計量等方法研究網絡首發對五種期刊出版論文的引用影響,從而分析網絡首發出版方式的優劣勢,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提出建議。
由于五種期刊研究主題較為接近,且其出版頻率均為月刊(《圖書館建設》2015年改為雙月刊),較有對比意義,統計五種期刊論文2015-1-1至2019-12-6的發表時間、被引次數、下載次數、首次引證及引證文獻類型(學位論文、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等)、首次引證時間、收稿時間等,并采用VOSviewer分析期刊論文的關鍵詞網絡(關鍵詞共現在5次以上)。
結果表明,《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建設》《圖書館雜志》刊載主題以公共圖書館相關研究為主,高校圖書館為輔;《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研究平分秋色;《圖書情報知識》刊載論文主要以圖書館學、圖書館學教育、情報碩士培養等為主。其中《圖書館建設》《圖書館雜志》對于其期刊主辦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等方面的研究占了較大比例(《圖書館建設》刊載的黑龍江省圖書館相關研究論文,《圖書館雜志》刊載的上海圖書館及研究《圖書館雜志》的相關論文)。五種期刊均涉及的研究熱點包括公共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創新服務、圖書館建筑物、閱讀推廣、大數據及開放數據、數字人文、世界各國圖書館的對比研究等。
以2017年10月為分隔點,之前發表的論文默認為傳統出版模式,其后發表的論文認定為網絡首發模式。為計算方便,首次引證時間以當月1號為刊發日期,學位論文以當年7月1號為刊發日期。
其中出版周期(出版時滯)及首次引證時間的計算公式如下:
出版周期=論文刊發日期-論文收稿日期 (1)
首次引證時間=首次引用論文的出版日期-被引用論文的出版日期 (2)
分析發現,《圖書館論壇》2016—2018年發表論文數量比較穩定,均在300篇左右,但是2019年收錄論文較2018年減少了近百篇。平均首次引用時間在2019年達到最短,僅為106d,下載篇均次數、核心期刊引用率在采用網絡首發后較之前有所下降,平均出版周期最短為59d。
《圖書館建設》收錄的論文呈逐年下降趨勢,按其目前的出版頻率,2019年已經網絡首發還未排期的論文已占據其全年發文量的58.14%,意味著2020年其正常排期的論文只能再刊發近60篇。
平均首次引用時間在2018年采用網絡首發第二年達到了最短,平均191d,下載次數達到了最多,篇均381次,且核心期刊引用率較高,在43.33%,平均出版周期減少了10~20d。該刊在2019年采用雙月出版方式后,其出版周期與2017年網絡首發出版前持平,平均被引次數、平均下載次數明顯下降,被引論文占全部發表論文的24.03%。
《圖書館雜志》收錄的論文除2016年外逐年下降,按其目前的出版頻率,2019年已經網絡首發還未排期的論文已占據其全年發文的21.91%。平均首次引用時間逐年下降,2019年最短達到平均149d,平均下載次數2015年最高、篇均下載461.77次。且采用網絡首發后(2017.10—2019期間),核心期刊引用率在40%以上,2019年達到58.33%;平均出版周期先降后升,目前與2015年基本持平,在280d左右。2019年平均被引次數、平均下載次數明顯下降,被引論文占全部發表論文的20.22%。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收錄的論文逐年下降,平均出版周期在264d左右,平均引用時間逐年下降,2019年最短達到平均128d。
《圖書情報知識》收錄的論文在網絡首發出版后有所增加,平均出版周期延長在189d,平均下載次數2016年最高,達到篇均834.87次,被引論文占比高、2019年前年均84%,核心期刊引用比率在2019年達到60.71%,平均引用時間在2019年最短,達到128d。
綜上,五種圖情類期刊在采用網絡首發出版方式后,其在不改變期刊出版頻率的情況下平均首次引用時間都有明顯縮短,即網絡首發促進了論文的引用。除《圖書館論壇》平均出版周期有所下降、《圖書情報知識》平均出版周期延長外,另三種期刊采用網絡首發后出版周期變化不顯著。2019年平均被引次數、平均下載次數、被引論文占全部發表論文比例最高的是《圖書情報知識》,其他四種期刊比較接近,說明圖情類期刊在發表當年被引用、下載情況,基本符合學科半衰期規律;核心期刊引用率《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雜志》最高,在60%左右,說明首次引用兩種期刊的作者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的較多。
文章選擇的五種圖情類期刊中,有四種為公共圖書館主辦,一種為高校主辦,除《圖書館建設》在2019年從月刊改為雙月刊出版方式外,其他均為月刊,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網絡首發對出版周期影響甚微,亟待改進論文評審流程
《熱力發電》期刊在采用網絡首發后,平均出版周期由原來的約300d下降至80d首發,大大提升了出版效率[1]。
反觀《圖書館建設》,其網絡首發前后的平均出版周期均在140d左右;《圖書館雜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平均出版周期在280d左右,均與網絡首發前接近;《圖書情報知識》從88d延長到189d;《圖書館論壇》從2016年的72d縮短至2019年的59d。CNKI《科技期刊網絡首發報告》(2020)顯示,信息科技綜合類期刊已開通網絡首發的科技期刊篇均提前天數最高可達102d[2]。
同時,如上所述,2019年《圖書館建設》已經網絡首發還未排期的論文已占據其全年發文的58.14%,《圖書館雜志》為21.91%。由此說明,并不是采用網絡首發就能縮短出版周期,期刊編輯部還應該從調整出版頻率、優化編輯出版流程等方面縮短出版周期,從而加快論文的刊發,減少稿件的積壓,更好地促進知識的產出與轉化。
期刊編輯部可以借鑒國外開放同行評議的方式逐步替代傳統盲審模式[3]。
2017年,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確定了開放同行評議7要素,預印本發表前公開評議,發表后評論,利用平臺使同行評議與發表脫鉤[3]。
《合成有機化學快報》引入群體評議模式,評議結果對所有審稿人公開,審稿人可以彼此討論,或與作者討論,幫助作者完善手稿[3]。
一般在48~72小時后審核期結束,平臺撤下稿件。隨后,編輯匯總、評估審稿人意見,決定接受或拒絕文章,并將反饋意見發送給作者[3]。細胞出版社推出了社區評議(Community Review),在評議過程中,社區編輯通過與作者討論、咨詢期刊評議專家等向作者提出投稿建議,以保證作者提交的論文能夠發表在其最初選擇的目標期刊上。
由此可見,開放同行評議的評審方式有效縮短了論文評審時間,并能及時為作者提出修改建議使其科研成果在最短的時間內發表[3]。因此,開放同行評議應該成為網絡首發平臺著重建設的部分。
(二)明顯加速論文引用
如上所述,五種期刊在不改變出版頻率的情況下論文引用時間均有顯著縮短,《圖書館論壇》《圖書館雜志》《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圖書情報知識》四種期刊的平均引用時間從317d~470d降至128d~150d,《圖書館建設》在未改變出版頻率前(即按月刊出版期間)從460d降到191d。
因此,網絡首發出版模式明顯加速論文的引用,在保持出版頻率不變或者提升出版頻率的情況下,網絡首發出版模式是期刊的首選出版模式。《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兩種期刊首次引用的核心期刊占比均比網絡首發出版前有顯著增加,說明網絡首發出版方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被引論文的關注度。
(三)錄用偏好影響論文的錄用
五種期刊中除《圖書館理論與實踐》錄用論文比較多元化、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錄用相對均衡外,多以公共圖書館相關研究為主,高校圖書館為輔,或刊載論文數量過少、主題過于單一,且部分期刊傾向于錄用本機構及側重于研究公共圖書館的論文,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其他類型圖書館論文的錄用與發表。因此,建議期刊編輯部在錄用稿件時調整偏好,合理規劃期刊定位,兼容并包,吸納更廣泛研究主題的稿件,從而避免期刊形成地域性特征,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
(四)巧用網絡首發平臺建設世界一流期刊
2019年9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方面,將重點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4],并針對我國科技期刊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全產業鏈上的關鍵短板,系統構建支持體系[5]。圖情類網絡首發期刊應利用此契機,更好地借助大型出版平臺的優勢實現自身在編輯、出版、傳播、服務等環節的全產業鏈布局,不斷提升網絡首發效率,引入開放同行評議等先進評審方式加速處理積壓稿件并將錄用稿件控制在合理范圍,盡量保持現有出版頻率,并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提升出版頻率,減少存稿量。
在出版頻率不變的情況下,網絡首發出版模式對期刊的出版周期影響不大;其明顯縮短論文引用時間,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論文被核心期刊論文引用的比率。五種期刊除《圖書情報知識》外,錄用稿件在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除《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外,其他期刊受主辦機構影響,在錄用主題偏好方面或偏重于公共圖書館研究,或傾向于發表本機構、本地域的論文,或主題覆蓋面較窄,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對不同類型圖書館、不同主題投稿論文的錄用。圖情類網絡首發期刊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過程中除借助大型出版平臺引入開放同行評議等快速評審機制、改進自身編輯出版流程縮短出版周期外,還應調整錄用偏好,合理規劃期刊定位,兼容并包,避免期刊錄用出現主題單一化、地域化等問題。
[1] 劉永強,楊嘉蕾,楊樂,等.科技期刊網絡首發的實踐與思考:以《熱力發電》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3):320-323.
[2] CNKI知網.科技期刊網絡首發報告出爐!科技論文從收稿到發布篇均提前102天![EB/OL]. CNKI科研空間,https://mp.weixin. qq.com/s?__biz=MzAwMTI4NTE0OA==mid=2247496686amp;idx=2amp;sn=19f12fa4ad23ca5f4ff4475f365cc242-source=41#wechat_redirect,2020-07-30.
[3] 徐麗芳,趙雨婷,陳銘,等.戰“疫”·開放·包容:2020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動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1(3):13-23.
[4] 中國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EB/OL].光明日報,http:// baijiahao.baidu.com/s?id=1643529583480206016wfr=spider-for=pc,2019-09-02.
[5]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七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EB/OL].新華每日電訊,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9-09/21/c_138410117.htm,2019-09-21.
作者簡介 李莘,碩士,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獻計量學、智慧圖書館服務、數字出版。李蕾,碩士,館員,研究方向:資源建設、智慧圖書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