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工作,是新時期黨報媒體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首要政治責任。在融媒體技術日益成熟、媒體平臺日益豐富的今天,地方黨報如何主動作為,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不斷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宣傳,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當前黨報媒體工作者面臨的時代考驗。文章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馬鞍山日報社2021年以來開展的“‘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為例,結合活動中記者采寫、編輯、制作的部分優秀新聞作品,在全面分析案例作品的采編過程和社會效果的基礎上,提出地方黨報媒體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在踐行“四力”中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為地市級黨報如何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地市黨報;理論宣傳;踐行“四力”;媒體融合;新聞采編
中圖分類號:G2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091-03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的宣傳普及,是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老百姓更深刻地了解、學習、貫徹執行黨的創新理論,推動黨的理論宣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是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是黨報媒體要牢牢牽住的“牛鼻子”,既是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更是黨報媒體首要的政治責任。
目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成為廣大受眾獲取資訊、發表言論的最廣泛、最便捷的途徑。社交媒體的日益壯大,移動媒體的信息碎片化特征讓社會進入淺閱讀時代,黨報媒體從業人員面臨的是一個新時代的考題,即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更加符合傳播規律,更有傳播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增強“四力”是黨報媒體在推動黨的理論宣傳中補短板、強弱項、抓重點、求突破的關鍵所在。
“腳板底下出新聞”是媒體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這是新聞界前輩對新聞工作的形象化總結。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做一名材料記者、電話記者固然十分容易,但是缺乏現場感的新聞,受眾往往是不買賬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讓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更具主動性,同時他們的信息辨別能力也有了進一步提升,新聞作品要想打動受眾的心,必須要有硬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破層出圈。
(一)挖出故事,理論宣傳有“血肉”
凝心聚力,離不開榜樣的引領。近年來,馬鞍山日報社發揮黨報媒體的文字優勢,聚力黨的理論宣傳與講好馬鞍山故事相結合,通過關注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分享讓人感動的生活點滴,聚焦舉手之勞的溫暖瞬間等報道,讓理論宣傳更加有血有肉。
2021年3月,馬鞍山日報社“‘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第一采訪組記者在蹲點該市萬山自然村釆訪時,了解到老黨員朱彩云家為解決網格黨小組開展學習活動時缺場地問題,主動讓出自家的堂屋,并作為黨小組的網格服務站,為村民和游客提供服務。這個事跡看似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之處,記者卻并沒有簡單地將故事的報道停留在表面,而是在深入釆訪中發現,朱彩云一家四代都是黨員。于是,釆寫便圍繞一家四代紅色傳承故事展開,層層遞進,該作品刊發后立即引發熱烈反響。
(二)講好故事,理論宣傳更有力。
地方黨報理論宣傳只有聚焦群眾關切,投群眾所好,想群眾所想,才能符合新聞“三貼近”的原則,實現報道親和與思想引導的巧妙融合。大練兵第七采訪組在當涂縣西河村蹲點采訪時發現,村支書張慶華一心為村14年,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她,在村集體最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敢闖敢拼,帶領西河村從“臟亂窮”到“綠富美”,實現西河村的華麗轉身。一個集體經濟為負數的村莊,是如何在十年間打出漂亮的翻身仗,一躍成為“安徽省美麗鄉村”的?記者從“致——美麗西河、治——和諧西河、志——志愿西河、智——文明西河”四個方面深入采訪,娓娓道來,把如何以黨建引領鄉村綜合治理的經驗,通過村支書張慶華、鄉賢劉兵龍、養蝦人莊維洋等人物和“村民說事會”“西河小課堂”等接地氣的鄉村治理實踐,讓一個個具體的事例有秩序地串聯起來,整篇報道只有配發的天門山時評中,有600余字篇幅的夾敘夾議,其余大篇幅用事實說話,呈現出來的報道不僅更具傳播力,也更有感染力、吸引力。
腳下沾著多少泥土,筆下就有多少芬芳。理論宣傳不能高高在上,黨的理論立足點在于為人民服務,黨的理論的宣傳,則更需要群眾視角、群眾語言、百姓情懷推動理論與社會零距離、面對面[2]。
馬鞍山日報社作為地市黨媒,更應主動肩負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間,匯聚起高質量發展力量的重要責任。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報道要找準新聞視角,這是宣傳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在《浮士德》一書中指出,“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換言之,理論下的社會實踐是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實踐中可供我們捕捉和選擇的信息很多,同樣一個新聞事實,選擇不同的角度進行報道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選準切入點,讓新聞得以“畫龍點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貴在見行動,基層黨員有何響應?如何打通基層黨史學習教育“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馬鞍山日報社“鑄”力行動第二采訪組在和縣功橋鎮大湯圩村駐點采訪期間,發現該村創新拓展“黨員夜校”功能,通過“現場授課+網絡直播”的方式,讓全村黨員及在外流動黨員同步接受紅色教育,做到了黨史學習教育基層全覆蓋。
采訪組敏銳抓住這一鮮活新聞,全程進行了網絡直播,同時連夜趕寫并配發短評,稿件于2021年3月31日在《馬鞍山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發,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主流新聞媒體紛紛轉載,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以基層創新的小切口,生動展現理論學習的大主題,稿件角度新穎、文字鮮活,對地方主流媒體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思路換一換,為報道增加“源頭活水”
“思路一轉天地寬”,只有轉變作風,新聞報道才有“活水”來、報紙版面才有“清新”之風。黨員劉慶在退伍后主動接棒舅舅的擺渡船,為家鄉人民堅持擺渡10余年不漲價;百峰村村民開辦“移風易俗”村民大食堂,每年為村民節省辦酒席費用近150萬元;太湖村黨總支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鼓勵村民“農田變游園、農房變客房、農品變商品”,實現土地受益、房產受益、勞動受益、產品受益……思路打開了,“活水”自然就來了。
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既要把“上面的精神”講清、講透,又要緊密結合“下面的情況”,為促進地方的發展服務。在各個采訪組精心策劃下,“同心奔小康”“走進鄉村看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進新征程建工新時代”等專題報道陸續刊發,報道鮮活有現場感,《“峰”景這邊獨好》《時隔七十余載,紅色歌曲<和含之歌>再度唱響》《重要的事情,說“三變”》等多篇稿件都形成了鎮版、刷屏之效,折射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的強大生命力,彰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全面梳理了馬鞍山市黨的創新理論實踐過程中的創新和探索,記錄了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新聞作品如何才能鼓舞人、打動人、教育人?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顯得非常重要。時代在變,輿論環境、媒體生態、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都在時刻發生變化,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式宣講已經很難奏效。但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理論宣傳也可以充分利用各項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手段,創新主流話語體系,彰顯網絡新媒體在理論宣傳上的巨大優勢[3]。
從2021年開始,馬鞍山日報社就搭建了視頻、視覺工作室,借助融媒體中心等平臺,以“網言網語”等對新聞作品進行可視化深加工,重點打造手繪、H5、微視頻等新媒體表現方式,創造更加便捷的拳頭產品,進一步提升理論宣傳的到達率和轉贊率。
(一)依托本地資源,打好文化牌
馬鞍山具有較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建黨百年之際,馬鞍山發布創新制作“馬小布帶你打卡紅色馬鞍山”H5,將紅色地標搬到“掌上”,只需點點手機屏幕就能立刻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紅色之旅。專題整理了30余個馬鞍山市現存的紅色地標,結合技術手段,將這些地標嵌入地圖中,讓讀者可以一健直達。同時,還特別選取了其中10個極具代表性的紅色記憶地標,通過“手繪+短視頻”的形式,將紅色地標搬到“掌上”,讀者只需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跟隨馬鞍山發布的動漫形象“馬小布”,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紅色之旅。同時,《馬鞍山日報》采取通版的形式,精心編排版面,并加入H5專題鏈接的二維碼,讓讀者能夠掃碼看報紙,不僅大大增強了紙媒的互動性,也為受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二)提升互動參與,打好技術牌
如手繪長卷H5《習習江風碧水流》從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獲評國家5A級景區開始,通過采訪志愿者、攝影愛好者、上岸創業漁民“三姑娘”、來馬專家、當地村民等多個與長江東岸綜合治理息息相關的人物,以場景化的方式,借助手繪、短視頻、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全景式呈現了人民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飽滿熱情,以及長江岸線巨變帶來的巨大生態福利。H5選擇了移動端比較流行的手繪和音頻相結合的呈現方式,伴隨著碧水東流、鳥語花香的背景音樂,移動端用戶在閱讀過程中,一邊欣賞精美的手繪畫面,一邊點擊按鈕即可看實景視頻、聽采訪錄音。
整件作品猶如一幅“人民保護長江 長江造福人民”的生動畫卷,讓受眾在沉浸式體驗馬鞍山長江岸線的生態之優的同時,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
(三)聚力拳頭產品,打好融合牌
2021年8月19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馬鞍山一周年之際,馬鞍山日報社開設“向總書記報告”網絡新聞專題,通過動漫、VR、長圖、微海報、微視頻等多種形式,講述一年來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凝聚力量,感恩奮進,扎實苦干,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專題不僅收錄報紙的特刊版面,更開辟融媒體報道專區,《震撼!720°VR全景看馬鞍山長江段,即刻出發!》以航拍視角,全景展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馬鞍山長江東岸美景,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向總書記報告”系列微海報,從九華村的美麗蝶變到漁民“三姑娘”上岸創業,再到馬鋼智能制造的提檔升級,以畫面和數據說話,讓報道既有內涵,又有顏值。
高素質的編輯、記者隊伍,是黨報媒體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中保持活力的重要支撐。作為黨報媒體從業人員,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才能真正成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新聞工作者[4]。
(一)混編隊伍、取長補短
馬鞍山日報社開展“‘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打破原有的部門壁壘,將融媒體采訪中心、融媒體編輯中心、融媒體運營中心三大部門近50名中青年編輯、記者重新編組,分為12個采訪組,每組選擇一個點蹲點采訪一周,各自發揮優勢、取長補短,讓大家在“練兵”中比學趕超。
(二)注重融合、突出差異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方案明確要求,要注重平臺傳播規律,日報突出抓黨的創新理論對各項工作的推動;晚報要通過講故事,突出給群眾帶來的實惠,新媒體平臺要以微海報、短視頻、H5等融媒體表現形式,突出感人、悅人的新聞細節;網站進行綜合式集納,對于各個呈現對象,堅持量身定制,以凸顯各媒體平臺的個性與特色。融媒體運營中心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謀劃自己的呈現內容和呈現方式。開展“大練兵”活動以來,110多集微視頻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累計播放量超過4000萬次,受到年輕人的廣泛歡迎。
(三)比學趕超、注重實效
在開展“大練兵”活動的過程中,馬鞍山日報社十分注重實際成效,不僅開辟重要欄目,給足重要版面和位置展現“練兵”成果,還通過半程評優、全程評獎等考核手段,激勵一線采編人員“抓活魚”,讓采編人員在踐行“四力”中,錘煉黨性,提高講好故事的能力。
“腳力”下沉挖出內容“活魚”;以小細節展現大情懷,“火眼金睛”見別人所未見;“腦洞大開”呈現精彩內容;比學趕超練就激情“筆力”。全媒體語境下,作為黨媒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踐行“四力”,深入基層、轉變思路、創新報道理念、借助媒體技術和傳播優勢,把握方向,守正創新,多出有分量有閱讀量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特別是要推出適合全媒體傳播的融媒體拳頭產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報道,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報媒體在宣傳戰線的主力軍、壓艙石作用,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效貢獻媒體力量。
[1] 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習近平提出最新要求[EB/OL].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ZyFtA7jGPXMk1taU2Oqy0Q,2018-08-22.
[2] 佚名.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關于黨報理論宣傳擴大傳播力影響力的幾點思考[J].新聞戰線,2021(1):12-14.
[3] 李瑩.讓黨的理論宣傳出彩出新[N].學習時報,2020-09-07(02).
[4] 汪莉.強化新時代黨報理論宣傳的政治擔當[J].新聞戰線,2019(22):68-69.
作者簡介 陳敏娟,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