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要素對比法、列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對英語新聞中模糊語言的語用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得出模糊語言在英語新聞中具備提高新聞內容的信息含量、有效概括新聞發生的背景與要素、避免詳述新聞細節引發爭議、提升新聞報道效率、滿足新聞受眾與讀者的心理需求、有效規避敏感信息等關鍵功能與價值的結論,結合當下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提出順應讀者需求、豐富模糊語言的語料內容、確保模糊語言的時效性與真實性、遵循模糊語言準則的應用要求等建議,旨在提升和優化新聞媒體英語新聞報道中模糊語言的應用水準及應用效果,為新聞媒體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提供支持。
關鍵詞:英語新聞;模糊語言;語用功能;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121-03
英語新聞作為新聞報道中一項關鍵性類別,對編輯語言的運用具有較為顯著的要求。英語新聞媒體從業者應當認識到模糊語言在英語新聞采編工作中的重要意義,采取合理的手段與措施,全面調節與優化模糊語言在英語新聞中的應用路徑,使英語新聞報道更加適應當前媒體市場受眾的需求,全面化解資訊風險。
(一)模糊語言的概述
通常來說,模糊語言指的是彈性語言的一種類型,其外延范圍廣泛,應用角度靈活,在新聞報道等類型的文體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模糊語言的主要特點
1.含蓄性
含蓄性是模糊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首要特征。語言作為人類思維模式的首要表達方式,具備人類思維的一定特征,而在英語新聞的報道過程中,受到新聞類型、受眾需求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確保報道的合理性[1]。模糊語言以其含蓄性特征能夠有效滿足英語新聞報道的相關要求,確保新聞受眾群體得到進一步拓展。
2.指向性
指向性是模糊語言的另一項關鍵性特征,在新聞報道中,一些新聞要素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量化與表述,在這種情況下模糊語言的價值得到了有效展現,可以為新聞受眾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信息。例如在英語新聞的表述中,“洞”與“較深的洞”相比,后者能夠帶給新聞受眾更具指向性的觀感,提升英語新聞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3.概括性
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受到表達參照物差異的影響,語言的表達方式與含義較為不同。而基于模糊語言,表達方能夠對新聞中涵蓋的信息進行概括性表達,有效減少后續挖掘事件細節的時間成本,有效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4.連續性
語言所表述的客觀世界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中,因此如何準確描繪事件的動態發展是當前新聞媒體關注的重點內容。通過對模糊語言的運用,能夠針對不同形態或模式下的事物進行連續性表達,從而為新聞報道質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全面提高新聞內容中的信息含量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新聞傳媒模式的不斷改進,人們對新聞資訊中信息的密度及含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2],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采編人員需要羅列資訊中涉及的每個細節。因此,如何在確保英語新聞篇幅適當的前提下,提升新聞內容中的信息密度及信息含量,成為當前新聞采編人員面臨的關鍵性挑戰。運用模糊語言表述和傳達英語新聞的內容,能夠激發新聞受眾對新聞內容信息的興趣,為全面提升英語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力做好鋪墊。
通過對英語中模糊語言的有序運用,能夠明確并強化英語新聞中對未指明的時間與數字的表述。例如在表示未來將發生的某一事件時,新聞編輯人員可采用“數天后”“幾年后”等具有模糊性質的時間短語;在表示正在發生的某一事件時,編輯可采用“當前”“通常”等時間短語。
而在數字方面,編輯可綜合運用“很多”“數百”“千余”等更加多元的概數表達方式對新聞事件信息進行表述,使新聞受眾在新聞信息缺乏詳細表述的情況下獲取更好的信息閱讀體驗。
(二)概括新聞發生的背景與要素
在概述新聞背景的過程中,一些采編人員未全面調整與優化新聞背景與新聞主體之間的詳略安排,導致新聞篇幅與布局呈現出頭重腳輕的情況,影響了讀者與新聞受眾的閱讀體驗。
在英語新聞的采編過程中合理運用模糊語言,能夠使新聞發生的背景與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概括,提升新聞資訊中的信息密度。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新聞事件的發生背景愈發復雜,如何在確保信息準確有效的前提下控制好新聞背景的描述篇幅,是當前英語新聞采編人員面臨的關鍵性挑戰。
現階段,在英語新聞的采編過程中,常見的背景描述大多安排在導語部分,采編人員可以基于新聞主要人物、新聞發生時間、新聞發生地點、新聞發生原因以及新聞發生過程這五個重點角度,利用模糊語言對新聞背景進行高度概括,從而使新聞簡潔流暢,并且還能確保信息密度[3]。
在使用模糊語言對新聞背景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采編人員應當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簡潔性原則。對概括語言的選擇應當確保簡潔精煉,將新聞發生的背景壓縮在最短的篇幅中,同時還要確保新聞受眾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新聞的主要脈絡,為后續新聞內容的表述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準確性原則。作為新聞資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背景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采編人員應當做好對新聞背景的調研和分析,并針對背景介紹進行反復查驗,從而確保背景介紹中模糊用語的準確性。
第三,生動性原則。作為新聞資訊的介紹前提,英語新聞的背景大多位于導語部分,這一部分直接影響著整篇新聞資訊對讀者的興趣吸引程度,因此采編人員在選擇模糊語言的時候,應當全面評估和優化其生動性,從而增強英語新聞對讀者的吸引力。
(三)避免詳述新聞細節引發爭議
在一些特定類型的新聞資訊,例如刑事案件報道、自然災害報道、意外事故報道中,為了確保新聞資訊采編與傳播的合理性與規范性,運用模糊語言對一些內容進行概括是不可或缺的[4]。
例如在報道案件或災害新聞的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利用模糊語言概括案件的基本細節、案件受害者的情況或自然災害受難者的情況,避免細節的深入挖掘對新聞整體內容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也能避免新聞報道資訊在社會中引發爭議。
在中國日報的海外版,針對暴力兇殺等嚴重刑事案件進行報道時,常用“案件正在調查當中”等類似的模糊性表達進行概括,避免案件細節對社會公眾心態產生刺激與負面影響,還能有效規避“模仿犯”現象的發生,為全方位提升英語新聞采編與傳播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提升新聞報道效率
新聞報道最關鍵的一項原則即時效性原則,由于社會事件是不斷動態變化的,所以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按照新聞報道的相關原則,對社會新聞進行迅速、及時、高效的報道,使新聞的社會效益得到顯著體現。然而,受到新聞報道形式、社會事件發生形態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新聞采編人員均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對新聞資訊的每個細節進行深入挖掘,不利于新聞報道效率的提升。基于模糊語言的有效運用,采編人員能夠更加及時快速地將現階段已掌握的資訊信息進行概括并發表,使新聞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新聞資訊,體現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特征,為全方位提升新聞報道效率作出貢獻。
(五)滿足新聞受眾與讀者的心理需求
一些讀者與受眾在閱讀英語新聞的過程中,對新聞資訊中相關細節的關注度較低,其主要訴求是理清社會新聞事件的脈絡,因此運用模糊語言對社會新聞事件的細節進行表述,能夠調整與優化社會新聞的布局,使其內容的詳略分配更加得當,以充分滿足新聞受眾的心理需求及閱讀需求。例如,在針對某些政策解讀進行分析和報道的過程中,新聞編輯可以利用模糊語言將其細節略過,優化新聞受眾的閱讀觀感,強化新聞材料對讀者的吸引力。
(六)有效規避敏感信息
隨著媒體傳播形式及傳播路徑的全面優化與改進,新聞資訊與敏感信息內容之間的聯動更加密切,新聞采編人員應積極提高職業素養、擺正職業態度,采取合理的手段全面規避敏感信息,從而減少對個人、集體乃至國家利益的損害,提升新聞媒體的社會價值,強化媒體的責任擔當。
一般來說,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敏感信息涵蓋個人隱私類敏感信息和國家秘密類敏感信息兩個層面。新聞采編人員應當認識到這兩項敏感信息內容的關鍵性,積極運用模糊語言對其實現全面規避,提升新聞報道的合理性。
例如,在英語新聞報道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個人住址、電話號碼等時,可以利用模糊語言,尊重新聞當事人的個人隱私,確保新聞報道合理合法合規。而在涉及國家秘密類敏感信息的情況下,在運用模糊語言的同時,采編人員還應當與新聞審校人員進行交流與互動,確保英語新聞資訊內容符合相關法規制度如民法典等的相關要求,進一步體現模糊語言在英語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價值。
(一)順應新聞媒體發展趨勢
隨著時代與技術的全面發展,媒體形式與內容同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提升和優化英語新聞報道中對模糊語言的運用水平與運用效果,需要英語新聞媒體從業者結合相關要求,針對當前新聞媒體市場進行全方位的調查、梳理與分析,使其與新聞媒體發展趨勢相適應,為優化新聞受眾的閱讀觀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具體來說,在使用模糊語言對英語新聞資訊進行修飾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兩個原則。
第一,因地制宜的運用原則。當前新聞報道資訊類型較為多元,主要內容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應用模糊語言,能夠在確保新聞報道篇幅適當的前提下,提升模糊語言使用的準確性,使其與新聞媒體發展趨勢相適應。
第二,靈活性的應用原則。受到文化、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英語新聞報道與中文新聞報道在表達方式與情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選擇模糊語言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靈活得體,有效避免文化差異給讀者心理帶來的沖擊與影響,增強英語新聞的適應性。
(二)豐富模糊語言的語料內容
模糊語言作為英語新聞資訊表述過程中的一項關鍵性手段和方式,其語料內容對最終呈現給新聞受眾的閱讀效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英語新聞采編人員在日常新聞資訊采編工作中,應當全面梳理與分析模糊語言的基本形態、主要類別,并針對性地總結和積累英語新聞中的模糊語言語料,確保“言之有物”,使新聞內容更加生動,增強新聞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在總結和積累模糊語言語料的過程中,媒體從業者還應當關注實踐,將模糊語言引入新聞內容,并對其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審讀,從邏輯、意義、觀感和語感等方面評估英語新聞中模糊語言的運用情況,充分展現英語新聞資訊的采編成效,為英語新聞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確保模糊語言的時效性與真實性
雖然模糊語言具有外延范圍廣、指向不明確等特征,但受到新聞報道這一特殊文體的影響,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模糊語言,同樣能夠確保其時效性與真實性,有效體現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效益。因此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編輯人員應當對已掌握的資訊信息以及未挖掘出的資訊信息進行歸類,并采用合適的模糊語言描繪和概括該類信息,使英語新聞資訊的詳略更加得當,信息內容更加完備,有效保障新聞資訊的時效性與真實性,進而提升新聞資訊的采編水平。
(四)遵循模糊語言準則的應用要求
一些學者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在英語新聞的采編中,模糊語言的使用準則涵蓋量的準則和質的準則兩個方面,采編人員應當綜合考量這兩個方面內容,選擇更加合理的模糊語言。例如在量的準則方面,采編人員應當結合新聞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使用概數表達方式,使新聞資訊在尚未獲取詳細參數結果的情況下得到讀者與受眾的認可,確保英語新聞采編的可靠性;在質的準則方面,采編人員可以在未來預測等類別的報道中靈活使用“可能”“也許”等模糊語言,保障未來預測的科學性,提升模糊語言在英語新聞采編中的應用成效。
在英語新聞采編過程中,受新聞文體以及事件發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信息準確性與新聞時效性之間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制約了新聞采編工作的全面發展。媒體從業者應當認識到模糊語言的意義與價值,優化新聞采編過程中模糊語言的應用,使英語新聞得到媒體市場的認可,提升其影響力與號召力。
參考文獻:
[1] 嚴寧.英語新聞標題中模糊語的語用功能分析及跨文化教學啟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9):65-67,125.
[2] 吳繼娟,司偉榮.關聯理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模糊語言的分析[J].英語廣場,2020(21):33-35.
[3] 楊艷芳.英語交際中模糊語的語用研究[J].福建茶葉,2020,42(4):370-371.
[4] 段鈺.試論英語新聞模糊語言的語用分析[J].西部學刊,2020(19):39-41.
作者簡介?郝曉俊,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