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思想文化領域和科研領域的重要平臺,也是各大高校間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加強高校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戰略發展,有利于推動高校學術之間的國際交流,有利于加強高校的文化建設。2017年,我國啟動高校“雙一流”建設方案,這為我國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對高校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雙一流”戰略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作為高校科研信息傳播的基本平臺,在增進國際交流合作,引領科研方向,培育科研優勢,助力高校“雙一流”目標達成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但當前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國際化發展水平有限,未能充分發揮其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優勢作用。對此,文章結合高校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在簡要闡述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重要性的基礎上,探討“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實施的困境,并針對性提出未來的發展路徑,以期為相關主體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實施困境;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03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教師扶持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FC1959
在高校“雙一流”戰略的落實中,一流學科建設的內容與目標,無疑為新時代的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全新契機。高校科技期刊與高校存在密切的聯系,在為高校師生提供學術交流平臺的基礎上,享有高校豐富的資源和諸多便利,因此在國際化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
這就要求高校科技期刊根據“雙一流”建設內容、路徑和評價標準等,依托所在高校和學科,科學制訂國際化戰略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期刊在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國際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的角色作用,進而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增強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
因此,加強“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路徑選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進行國際化戰略發展有其十分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方面,這是國家發展的時代要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顯得越來越迫切,尤其是在國外SCI期刊的沖擊下,國內大量優質稿源都流向了國外,高校科技期刊收錄的大多為子課題或階段性研究成果,而最有價值的部分卻被國外SCI期刊所收錄,這無疑削弱了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2]。面對國際學術出版現狀,高校科技期刊若不能很好地抓住歷史機遇,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那么高校科技期刊也就無法躋身于國際學術期刊佼佼者之列,也無法為我國的學術發展和文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進行國際化戰略發展是期刊發展的內在規律。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就現狀來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被SCI檢索數據庫收錄的數量比較少[3]。雖然這并不是衡量期刊質量和水平的唯一標準,但這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水平不高,且與西方國家的期刊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要想進一步拓展高校科技期刊的生存發展空間,擴大其學術影響力和傳播力,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尋求“走出去”的制約因素,并通過針對性的優化改進,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從而全面提升高校學報的國際地位和學術話語權。
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內涵,不單指語言的國際化,而是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不懈努力,實現對國外期刊的追趕和超越,并在國際學術傳播中占有主導權;是從“借船出海”發展到“造船出海”[4],再到實現營造我國的學術海洋,并吸引外船的宏偉目標,是學術文化自信的外在體現。
隨著我國高校“雙一流”戰略的推進,我國高校在教學改革、管理改革、科研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進一步凸顯和發揮了高校學術期刊的服務價值。但客觀來講,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戰略實施還存在較大困境,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優質稿源流失嚴重,難為學科建設助力
在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大量收錄具有創新性、富有學術價值的優質稿源,但就現狀來講,雖然我國每年會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但其中優質論文基本都流向了國外。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局面,主要是現行科研評價機制所致,大部分高校將發表SCI論文作為職稱評定的核心標準。雖然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破除“SCI至上”導向的重要性[5],但要從根本上扭轉此導向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就算沒有流向國外SCI期刊,也會流向國內專業性強的行業刊物,甚至高校優勢學科的研究者將高水平論文投向非本校的其他專業刊物。優質稿源的大量流失,使得高校科技期刊在推進學校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作用缺失,與一流學科的要求不相匹配,成了當前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實施的一大困境。
(二)期刊定位偏頗,編輯思想缺位
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在辦刊實踐中定位模糊,難以體現期刊和論文價值的再提升。
一是存在以“指標指揮棒”辦刊的現象。雖然大部分期刊在評審時采用“匿名雙審”制度,但為了提升影響因子,很多刊物編輯部在選取稿件時,仍存在“以職稱選文”“以單位選文”“以項目選文”的情況。在限制了部分作者發展的同時,也縮小了期刊的學術圈,制約了期刊的發展空間,動搖了期刊的辦刊宗旨。
二是沒有體現編輯在論文學術價值提升中的作用。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的編輯基本上都是技術編輯,由于期刊欄目分散,每個編輯基本上都負責幾個學科欄目的出版。加上期刊創新機制不健全,難以跟進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在國際化戰略推進中創設有價值的欄目,無法真正發揮服務于一流學科建設的應有作用。
三是期刊的服務意識相對較弱,難以在編輯、專家、作者中形成互相促進的學術出版生態圈。期刊定位及辦刊思想的窄化,是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的桎梏。
(三)頂層設計不足,難有協同效應
高校科技期刊通過實施國際化戰略,為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服務,需要建立學科建設、人才建設、期刊建設為一體的頂層制度。但實際中,高校的人才建設、學科建設與科技期刊建設是割裂的,沒有較好地體現協同效應。例如,我國已經提出在項目評審、人才及機構評估中要“破四唯”,但在期刊論文的評價中依然追求項目資助比例和引用次數等;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倡導中外科技期刊的“等質同效”,破“唯SCI”,但在各類人才帽子的評審、項目結題評審中依然追求SCI論文的數量。
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戰略中的協同效應,還體現在期刊的具體建設中。董策等指出,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既體現在編委會、審稿專家、期刊網站等外在形式的國際化,更體現在內容及發行、市場等內在形式的國際化。在實踐中,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只單一追求某一形式的國際化,存在“美化期刊”的嫌疑,也阻礙了期刊真正國際化的步伐[6]。
在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高校科技期刊必須立足實際,以“雙一流”戰略為指導,針對現實發展困境,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積極探尋國際化戰略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管理創新,釋放內在活力
高校科技期刊國際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背后依托的科研制度的創新能力所決定的,且這種制度創新是以提高論文學術水平為最終體現,既有利于創造公正公平的科研環境,又有利于構建“去行政化”的科研評價體系。出版過程要讓學者成為參與的主力軍,讓學者和受眾服務于學術創新,從而實現價值本位的全面回歸。在數字化出版時代,部分地處偏遠、人才匱乏的期刊,可利用信息化建設,打破當前的發展瓶頸,堅持就近取材的原則,積極聘請優勢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擔任期刊的特約編輯或審稿專家,引進創新思維和前沿理論,充分釋放期刊的內在活力。而對于區域性高校或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在優勢學科不足、專業性編輯隊伍弱化的背景下,應堅持開放合作、優勢互補原則,依托地方特色資源,加強思維創新[7]。本著服務學術創新的精神,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的科研合作,盡快培育自身的辦刊優勢,這既是高校科技期刊助力“雙一流”戰略的重要方式,也是推進高校科技期刊“走出去”戰略的核心路徑。
(二)扎根學科建設,打造一流團隊
科研服務是高校科技期刊的首要功能,在高校學科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深度參與學科建設,增進期刊與學科之間的多維互動,積極打造一支國際一流的科研隊伍。
一方面,在“雙一流”建設實踐中,高校要加強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青年學者科研能力的培養,將其納入期刊核心作者群中,促使其成為引領新興學科發展的主陣地。不僅能有效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而且能增強他們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心,為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和高校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儲備人才。
另一方面,在高校開展“雙一流”建設實踐中,高校科技期刊要積極幫助和扶持本校的青年學者,將自身打造為青年學者成長的舞臺。通過公平客觀、規范合理地編發稿件,可有效提高本校青年學者的科研能力,調動他們參與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并幫助他們開闊學術視野,助推可持續發展。趙大良等研究可知,“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有高達80%的人都與本校學報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其中近50%的學者是通過本校學報開啟科研之路的[8]。
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重點挖掘和培養本校的青年學術人才,以推進學科建設,進而為期刊的國際化發展夯實基礎。
除了一流的科研隊伍,還要打造一流的編輯團隊。通過引入復合出版人才、加強技能培訓,培養一批對學科前沿有深刻了解的具有國際化戰略眼光的科技編輯,這是高校科技期刊服務于學科建設的根本保證。
(三)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學術聲譽
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要加強與世界著名文獻檢索結構的合作[9],拓展科研信息的國際傳播渠道,以提高期刊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創辦有學科特色的英文版期刊,以廣泛吸納國內外優質稿源,有效吸引全球知名學術機構和檢索機構,以推動期刊學術質量的全面提升。此外,為提高期刊的學術聲譽,應邀請部分國外學者擔任編委和審稿專家,以確保稿件資源的國際化。
董策等認為,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分為“三步走”,其中,提升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地位是第一步[6]。除了英文期刊,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及英文圖表翻譯與撰寫質量,是影響中文期刊“走出去”的重大因素。《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對每篇文章的英文內容都設置了“英文編輯”和“英文編審”進行把關,并邀請留學歸國學者或外國學者進行通讀,保證英文內容的表達符合國外習慣。
(四)發展出版技術,提高傳播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媒體時代,隨著網刊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全球性、即時性、多元性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充分利用學術傳播新技術,既可以提高期刊的編校效率,拉近刊物和讀者的距離,也可以克服地域和語言的限制,進行國際化傳播。高校科技期刊要增加投入,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及各類傳播平臺的優勢,進行借力傳播。有條件的期刊,還可以開發自身的采編APP,以技術為學術傳播助力。
建設“雙一流”高校是黨中央基于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所提出的極具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和系統工程。高校科技期刊必須把握住“雙一流”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術創新作用和平臺作用,服務于學科建設,加強高水平學術作者隊伍建設和理論知識深厚的專業化編輯隊伍建設,為促進高校學報“走出去”提供堅實保障,從而推動高校學報在“雙一流”建設實踐中實現可持續良性健康發展。
[1] 衛世乾.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時期地方高校學報的改革探析:以《許昌學院學報》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1-84.
[2] 梁小建.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話語權缺失與應對[J].出版科學,2014(6):12-16.
[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2-13.
[4] 于成,唐樂水.科技期刊開放數據“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出版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9):1081-1086.
[5] 賀嫁姿,趙大良.破除“SCI至上”背景下一流科技期刊發展的若干思考[J].編輯學報,2020(4):361-366.
[6] 董策,陳輝,俞良軍.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化之路:從“被國際化”到真正走向“國際化”[J].編輯學報,2017(1):76-79.
[7] 秦紅增,胡寶華.期刊國際化與學科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類學”欄目建設20周年回望[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84-89.
[8] 趙大良,杜秀杰.簡論高校學報的育人功能[J].編輯學報,2009(5):380-381.
[9] 劉珍,王長林.《國際數字地球學報》的創辦及其國際化發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9):1196-1200.
作者簡介 楊旺平,碩士,副編審,研究方向:科技編輯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