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出版活動中責任編輯的工作職責,以及編輯工作具有學科綜合性、技術規范性、信息即時性、媒體融合性等特點,文章采用查閱文獻調查法、訪問調查法和調查研究法等,剖析責任編輯在工作中知不足是干好編輯工作必備的職業修養和思想覺悟、在學習中不知足是創新編輯工作應有的職業修養和人生境界,得出責任編輯只有長期經由知不足與不知足兩個不同層面的實踐錘煉,才能與時俱進地增強職業修養的結論。建議責任編輯構建起“知不足—不知足—再知不足—再不知足”的螺旋式上升模式,旨在輔助作者完成“最后一公里”沖刺的過程中,既享受為全社會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做出榜樣的智力愉悅,也實現由事務型朝科研型、由經驗型朝智慧型的驚艷轉身。
關鍵詞:責任編輯使命;工作要知不足;學習要不知足;量變到質變;增強職業修養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20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大學出版社編輯素養、培養和滋養評價機制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9YJA86001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其不僅是政治性十分嚴肅的業務工作,而且是業務性非常嚴謹的政治工作。因此,作為出版活動中責任主體的責任編輯必須在編輯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強職業修養。
筆者多年從事編輯工作的體悟是:責任編輯只有具備在工作中知不足、在學習中不知足的思想意識,并且長期經由知不足與不知足兩個循環往復的相互嵌套、彼此提攜的不同層面的實踐錘煉,才能做好職業修養的量的原始累積工作;只有當職業修養的量的原始累積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才可能逐漸通過各種路徑實現職業修養的質的飛躍,進而完成由事務型朝科研型、由經驗型朝智慧型的躍遷。
知不足映襯出一種思想覺悟,是干好編輯工作必備的職業修養。《禮記·學記》中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責任編輯在細碎的工作中,只有時時處處知不足,才能自我定位、自我重塑與自我超越,最終實現破繭成蝶。
(一)在知不足中自我定位
由于我國目前開設出版及相關專業的高校較少,其畢業生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絕大多數責任編輯是非出版專業畢業生。即使是出版專業畢業生,其在校期間學習的也基本上是出版史、出版理論、出版技術等方面的若干課程,與現實編輯工作內容相去甚遠。因此,不論責任編輯的學歷有多高,相對于編輯工作的學科綜合性、技術規范性、信息即時性、媒體融合性等而言,都屬于“編輯小白”。責任編輯只有自我定位準確,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才能自覺地放下身段,以“清零”的態度,謙虛謹慎地學習,盡快完成原角色轉變,并融入新角色中。
(二)在知不足中自我重塑
十幾萬字抑或數十萬字的一部書稿,是編著者個人乃至團隊成員多年來理論鉆研結晶與實踐經驗積淀的文字呈現。呂叔湘在《語文常談》中強調,“語言的確是一種奇妙的、神通廣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種不保險的工具”,“語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
編輯工作的職責是“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1],“使稿件的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通達,邏輯更嚴密,消除一般技術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責任編輯應該將相關的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等置諸肘后,采取窮原竟委、探賾搜隱的職業態度,漸次領悟精神實質,并且與時俱進地夯實和擴充常識知識、語法知識、邏輯知識、外語知識、美術知識與參考文獻著錄知識等,以及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編輯工作涉及的多種學科的最新相關知識,在潤己澤人的工作過程中,展示文化情懷,享受智力愉悅。
編輯工作在外行看來環境幽雅、清閑自在,但責任編輯作為審讀“成書之前的書”[2]的首個重要“過往行人”,實則從事的是繁重的腦力勞動,每天都與文字進行著沒有硝煙的戰爭,不經過三五年與稿件中的差錯過招,是磨煉不出“火眼金睛”的。不論責任編輯從事該項工作之前的秉性如何,只要做了編輯工作,必須焐熱板凳,埋首書稿,“小心在意”,不能放過一個字、一句話,不斷地打磨和練就細心、耐心、恒心與信心,在反復潤色并加以有效修改的過程中,既為全社會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做出了榜樣,也顯露出責任編輯的職業操守和個人修養。例如,2004年入職人民出版社校對科的呂飛,從事校對工作18年,屢獲佳績。他責校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等重點圖書[3]。
(三)在知不足中自我超越
人的一生是一個自我找尋、自我體驗、自我踐行、自我完美與自我超越的過程。知不足因人而異,有不同的側重點和針對性,需要不同的時間,經歷不同的過程。編輯工作不僅需要業務知識,而且需要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業務知識融入專業知識中。例如,編輯人員初涉編輯工作,首先應該翻閱并研究所供職出版單位的常銷書、暢銷書和出版特色;然后選定自己擅長的一兩個領域做本人熟悉的東西,盡力跟蹤國家、省部級基金項目與科研課題,以及新興學科的成長,獨自或者與同事合作,酌情單獨或者組合采取查閱文獻調查法、訪問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與調查研究法等,在聯系情感、交流思想、碰撞靈感、取得前沿信息的學術對話過程中,去觀照、去察覺、去發現、去跟進作者的原創性與創新性成果,并且在第一時間讓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梓行。
不知足折射出一種人生境界,是創新編輯工作應有的職業修養。以知識經濟為時代特征的社會,要求責任編輯在工作方法和學習方式等方面,一定得完成由“保持性、維持性學習”到“創新性、創造性學習”的轉變,把“他人指路”改革為“自我探路”。責任編輯只有不知足,方能領會使命、領先同人與領銜風尚,最后成為翹楚。
(一)在不知足中領會使命
由于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關乎人性的塑造,是直抵心靈的弦歌,任何的跑調或走音都有可能成為災難,因此,作為意識形態領域從業者的責任編輯應該更加注重精神層面(包括信仰、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價值觀等)的升華。這種升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必須經歷躓踣,才能打造出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與制作精良于一體的佳作,從而自覺踐行責任編輯的歷史使命。
(二)在不知足中領先同人
隨著知識儲量的極速擴容和信息更迭周期的飛快縮短,本科學歷畢業生在學校讀書的四五載光陰里學到的常識知識和專業知識大概占其一生需要的知識總量的10%,而近乎90%的知識皆需在工作過程中不斷自覺學習獲取。以下相關數據看似簡單,但頗具啟發意義:(1+1%)365=37.8[意為假如你每天都比前一天勤奮一點點(1%),那么一年(365天)下來,你的本領將是一年前的37.8倍];(1-1%)365=0.03[意為假如你每天都比前一天懶惰一點點(1%),那么一年(365天)下來,你的本領僅為一年前的0.03倍];(1+1%)3×(1-1%)2≈1.01(意為假如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基本上處于原地踏步、一無所獲的狀態)。由此可見,責任編輯萬萬不能存在好不容易離開了校門,再也沒有考試壓力了,可以輕輕松松、自由自在地開展工作的思想,而應該更加自覺、勤奮地使自己形成T字形知識結構模式。這種知識結構模式的重心在于廣泛吸納業務知識和深入鉆研專業知識,擁有巨大的科學研究潛質可以挖掘。大量的事實證明,從業時間相差無幾的編輯,有的人須臾不敢懈怠,甚至采用“5+2”“白+黑”的工作模式,逐漸各種榮譽傍身。例如,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金鑫榮分別榮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獎、第十三屆“韜奮出版獎”、“2018年中國十大出版人物”、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等[4]。
(三)在不知足中領銜風尚
生逢信息爆炸年代,層出不窮的創新使知識老化周期縮短、產品更新頻率加快,一次性專門學習時“蓄電”、一輩子生活和工作中“耗電”的模式已經被甩出幾條街,人們需要通過終身學習來構筑一種不斷遞進的知識體系。假如說學歷證書、學位證書與編輯職業資格證書等能表明一個人具有從事編輯職業的資格,那么一個人無盡的適應能力與創造能力便是證明其業績巔峰的高級技術職稱證書——編審證書。
在媒體融合時代,信息以文字和圖片相得益彰、色彩和聲音珠聯璧合的新方式、新形態鮮明生動地迎面撲來,只是干巴巴的傳統的紙質圖書的呈現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思維跳躍、靈感跳動的讀者的多端口化、碎片化的閱讀需求。責任編輯只有認清產品不是“被買出去的”而是主動“賣出去的”事實,才能達到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責任編輯不要以工作忙為由、不要以年紀大為由、不要以看不懂網絡用語為由、不要以不了解融合技術為由而懈怠,應該在不斷學習中完善自己,培育發展新型出版業態的無人地帶,縱向上按照互聯網產業方式延長產業鏈、延伸服務環節,運用融合技術、通過多種途徑,完成線上線下業務混合,從圖書生產商過渡到知識庫、專業知識服務商,努力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好比香料,被研磨得愈精細或者被碾壓得愈破碎,其散發出的香味愈加濃烈。一個人只有經過不同階段的鍛煉,才有可能收獲不同層次的涵養、不同量級的效益。責任編輯只有經歷模仿、思考與研究等過程,并且順著在模仿中揣摩編輯工作作風、在思考中孕育編輯工作智慧、在研究中形成編輯工作機智的脈絡,才能不斷增強職業修養。
(一)在模仿中揣摩編輯工作作風
“加工之事,良非易為,必反復諷誦,熟諳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長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長所短而加工焉。”[5]責任編輯所從事的是一項技術服務性勞動,是輔助在臺前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作者完成“最后一公里”沖刺任務的幕后英雄。因此,責任編輯初入職場,首先必須在模仿不同風格、不同類型樣稿的過程中,揣摩導師或導生的編輯工作作風;然后在消化作者語言習慣、創作脈絡的前提下,準確進行編輯工作。責任編輯既不能按照自己的寫作習慣去修改書稿;也不能敷衍塞責,避免積羽沉舟;更不能使書稿變味走樣甚至面目全非。
(二)在思考中孕育編輯工作智慧
贊可夫說,“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總結,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水平就是不可思議的”。責任編輯如果能將相同或相近的業務知識放在不同的學科視野內進行考量,在“走心”的過程中頓悟,形成自己獨特的工作智慧,并且使星星之火逐漸匯聚成燎原之勢,可以相信,假以時日,必定會在尚未被他人察覺的時候,一個轉身,便驚艷了時光。
智慧的形成既需要“參禪”(外因,博采眾長),更需要“悟道”(內因,自我修煉)。“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編輯工作智慧需要在編輯場景中應用,更需要在編輯場景外孕育。責任編輯只有不斷從各類繁雜的編輯事務中提煉出共性的方面,才能形成編輯工作智慧,進而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三)在研究中形成編輯工作機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未來社會最亟須的是掌控科學研究方法、擁有優良的科研素質、能夠開展科學理論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的通才。從這個角度講,科學研究是責任編輯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編輯工作機智的形成絕對不是導師或導生灌輸的結果,而是責任編輯遵循“外塑—內化—內生—外化”規律,由外而內、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完成的科學研究的結晶。責任編輯只有在研究過程中形成工作機智,才能謀求出版活動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繁榮祖國的出版事業貢獻一臂之力。例如,2018年初,圍繞申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東北大學出版社將目標鎖定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蒙曼老師提及的中國詩歌特有的一種方式——題畫詩。經過多方遴選,責任編輯與2010年出版的《中國題畫詩發展史》一書作者劉繼才先生取得了聯系。幾番磋商,最后擬定在《中國題畫詩發展史》基礎上修訂、補寫,由原來的60余萬字擴充為160余萬字,編為3卷。其后,書稿撰寫工作、基金表格填寫工作、圖片搜集整理工作、錄音錄像工作、動畫制作工作等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2019年初,東北大學出版社申報的《中國題畫詩發展史配圖新編》榜上有名。2021年6月,集文、圖、聲、像于一體的跨學科的成果《中國題畫詩發展史配圖新編》面世。它既是文學研究,也是綜合的藝術研究;既是文本研究,也是圖像研究;既是傳統領域的研究,也包含了新興學科的前沿研究。
筆者將毛澤東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的論斷借用到責任編輯工作中,認為知不足、不知足、再知不足、再不知足,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知不足和不知足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只有構建起“知不足—不知足—再知不足—再不知足”的螺旋式上升模式,責任編輯才能不斷增強職業修養。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 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76.
[2] 楊牧之.我對編輯文化修養的認識[J].編輯學刊,2010(6):39-45.
[3] 專訪“東城校父”:校對要坐好三條“板凳”[EB/OL].木鐸書聲,https://mp.weixin.qq.com/s/ tRF0GyrIqDHDajQ5RYe-ig,2019-12-18.
[4] 《中國出版》榮譽見證: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巡禮·優秀出版人物[EB/OL].中國出版,https://mp.weixin.qq.com/s/A_yocurpt5gEPiuaPYhuRw,2021-09-13.
[5] 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6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57-158.
作者簡介 劉瑩,碩士,編審,研究方向:圖書出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