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媒體語境下,各級黨報以通版的方式推出國內重大新聞、成就性主題新聞已成主流。為引起廣大受眾對通版在全媒體語境下發展現狀的重視,供廣大新聞媒體工作者借鑒參考,文章以近年來省市級黨報推出的優秀通版為樣本,參考版面編輯相關文獻,綜合運用實證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分析優秀通版具有的普遍性和個性特質。研究發現,全媒體語境下紙質媒體仍然擁有新聞傳播的優勢,黨報集結采編的精英團隊,以創新的版式設計助力新聞思想內涵的表達,是通版在新聞生產方面的特質或個性,是報道重大新聞成功的關鍵。研究還提出建議:黨報應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媒體融合的手段,拉長通版產品的產業鏈,這是通版助力黨媒提升傳播質效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黨報通版;全媒體語境;應用分析;傳播質效;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2-0130-03
通版是指打通報紙上相鄰的兩個版而形成的版面,面積包括兩版和中縫,一般用于重要事件或者專題的報道。通版的優勢在于版面空間大,安排材料比較集中、靈活,能采用較大的標題、圖片和裝飾,更有氣勢[1]。在全媒體語境下,黨報用這種版式發布重大新聞或專題報道,在受眾視野中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其傳播質效也逐漸被從業者看好。
本文選取三個類型樣本。一是多家同時報道一件重大新聞的通版版面,如北京日報、解放日報、大眾日報、湖北日報、四川日報報道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封面與封底通版;二是一家黨報報道一件重大主題新聞的通版版面,如2021年4月22日四川日報報道脫貧攻堅偉大成就的120個版面中就有8個通版版面;三是一個省級行政區域內一個年度內多家城市黨報的獲獎通版版面,如2020年江蘇省新聞獎中的通版版面。選取的樣本雖不具有統計學的規范意義,但仍可“窺一斑而知全豹”。本文通過對以上三個樣本的應用分析,尋找優秀通版作品的特點,探尋黨報在全媒體語境下提升傳播質效的方法和路徑。
從紙媒傳播實踐來看,通版是黨報報道重大或重要新聞事件的手段,尤其是國家層面的重大新聞的傳播。例如,對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隆重開幕這一重大新聞,全國各大報章紛紛在頭版予以濃墨重彩的報道,采用通版方式報道成為大多數黨報的選擇,北京日報、解放日報等省級黨報將頭版和封底打通,采用橫式通版。
通版是各級黨報宣傳成就性新聞的一種普遍選擇。黨報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加大階段性的成就性新聞報道力度,隆重推出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建設成果,已成為常態化報道手段。通版因具有集約報道、深度挖掘、全景展示、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已成為各家黨報的優先選擇。
例如,在改革開放4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宣傳報道中,對這些重大主題進行歷史性回顧時,在宣傳重大成就性新聞時,通版便成為黨報的一種普遍選擇。
通版是黨報傳播重大主題新聞的重要武器。堅守意識形態主陣地這一神圣使命,決定了黨報在宣傳重大主題新聞時,會集中優勢出版和人力資源,運用重磅編輯和傳播手段。
例如,2021年4月22日四川日報出版120個版聚焦“四川人民8年奮斗寫下的脫貧攻堅答卷”這一主題,以“四川答卷”起頭,8個通版全景呈現四川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歷程,在版面形式上顯得格外大氣,充分體現了黨報在重大主題新聞報道中的優勢。
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和地域文化特點的展現方面,通版能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例如對抗震救災類新聞報道,通版充分利用各種新聞體裁、新聞品種和編輯手段,進行全景式深度報道,在一個版面集中刊登受眾欲知而未知的新聞。例如地域文化類報道,通版通過對圖片、圖表、文字的綜合運用,集納歷史和文化元素,能讓受眾思維得以集聚、視覺得以愉悅,使受眾體驗“一覽眾山小”的閱讀快感。
通版,廣義上說是一種聯版方式。狹義上說,通版作為當日報紙的一個結構單元,是新聞生產的結果,是紙媒在打通兩個版面的空間內,對文字和圖片內容進行編輯、設計和布局之后而生產出的產品。分析選取的三類樣本,可以看出,通版具有版面容量“大”、刊發主題“重”、傳播信息“聚”、版式設計“新”、視覺表達“美”、形式思想“融”的特點。
(一)版面容量“大”
一是指版面空間大。通版加上中縫展開尺寸達到108×78厘米,能裝得下新聞、主題或成就的“重大”。二是責編版式設計可操作的空間大。責編為了彰顯氣勢和視覺沖擊力,在綜合運用標題字號、圖片、留白區域以及起裝飾作用的各種設計元素方面,擁有比單塊版面更大的操作空間,尤其是主打圖片所占版面面積普遍較大。三是發布新聞內容信息量大。不僅有充分的版面空間刊發新聞主干內容,還能充分表達新聞相關的背景資料、專家觀點、周邊信息等其他資料。
(二)刊發主題“重”
通版作為一種非常規版式,往往用于刊發非常規的新聞、事件或信息。這種非常規主要是指宣傳主題重大、發布新聞重要和信息刊發厚重。所謂重大主題,是指重要時間節點的成就性報道;所謂重要信息,即信息對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所謂厚重信息,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的最新信息、最新觀點、最新進展等。
(三)傳播信息“聚”
通版往往聚焦一個新聞事件,聚力反映一個主題。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傳播信息的聚集。重大新聞事件或重大主題需要展示事件全貌、挖掘新聞內涵,通版因版面空間倍增,可很好地完成信息集聚任務。二是傳播信息聚力。在倍增的版面空間內,運用各種編排手段和版面資源,向一個主題或事件聚焦聚力,以強調新聞的重要性,凸顯新聞的價值、觀點的重要性,提升新聞傳播的質效。
(四)版式設計“新”
這種“新”,首先是打破以單塊版面刊發內容的聯版慣性,讓讀者產生空間開闊、眼前一亮的視覺感受。通版打破自然版序,根據內容的需要聯版,一般是二三版或六七版的內頁聯。但特別重大的新聞發生時,也會出現封面版與封底版聯,在這種情況下,報頭、報眉的位置和形式會因內容表達和圖文強調需要而發生變化。其次是通版的設計創新。報紙可以將版面元素綜合運用在一個平面,文字、圖片、線條、色彩、留白等共同構成了新聞的全部編碼。這些編碼要完美展現給讀者,由編輯的版面設計水平決定,版面元素融合得越好,越能增強視覺傳播力,越能體現新聞的價值[2]。而通版在編排手段方面,諸如字符、圖像、線條、色彩運用得更加靈活多樣,不僅包括新聞圖片、資料圖片這些常規元素,也會運用一些有寓意的矢量圖,甚至一些數字、事件等創意設計的圖表;在版面布局上,更多地運用平面設計手段,將一些有標志性、故事性、新聞性的圖片與文字、標題、主色彩等元素融合一起;在文字排版上,往往打破基本欄,采用變欄的手段,設計人員會根據新聞事件的關鍵字、新聞的主題思想、標志性的數字或Logo,設計成為一種圖案。
(五)視覺表達“美”
一是氣勢恢宏的壯美。通版的大空間使版式設計者可以運用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大圖片、大標題,在版面上著力營造重大新聞的恢宏氣勢。例如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報道,運用平面設計手段將奧運Logo、大雪花等奧運元素融成一個畫面,組合成整個版面的底圖,通過對開幕式恢宏現場圖所顯示的沖擊力,結合黑體字大標題,形成恢宏的氣勢。二是版式設計的精美。重大新聞的報道匯集了文字采編、圖片拍攝、評論撰寫等方面的精英人才,他們生產的新聞品種多、圖片豐富精美,這為版式設計人員綜合運用平面設計手段與版面編排手段,將新聞文本的字符、圖像、線條、色彩等富有個性的版面語言,創新設計出精美的版式提供了前提條件和發揮空間。三是思想價值的弘美。重大新聞、主題新聞之所以能成為重大或時代主題,是因為新聞背后有著正能量和思想性的弘美。通版在編排手段、版面布局方面讓責編人員有更多的手段和可發揮潛能的空間,去服務、助力、烘托、展現新聞背后的正能量和思想性的弘美。
(六)形式思想的“融”
黨報報道重大新聞或主題新聞,著力點是其蘊含的思想和價值。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正確引導輿論是黨報的職責使命,也是黨報體現權威性、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而版式作為手段和形式,在助力、服務和配合重大新聞、主題新聞思想性的傳播之后,通版的傳播質效才能更好地實現。好的通版得益于各種編排手段綜合運用,引導受眾閱讀,產生吸睛作用,才能稱其為融合。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版面容量“大”、刊發主題“重”、傳播信息“聚”是通版的共性或普遍性,不是成為優秀作品的關鍵;通版的特質,即版式設計“新”、視覺表達“美”、形式思想“融”,才是決定其是否優秀的關鍵。
“通版考驗的是編輯對新聞內容的整合和掌控能力,要做到內容準確、信息豐富、編排到位,新聞容量足夠大、干貨足夠多”,“更大尺度的版面,對整個報紙采寫編輯的流程也是挑戰,需要的是更周全的內容策劃、采寫拍攝和對報紙版面更精細的設計水準”[3]。通版在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大家族中,門類很少,只是新聞生態系統中一個特別的產品。
在全媒體語境下,審視黨報通版的運用,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傳播質效,勢必要將其放在全媒體傳播系統或平臺上,從新聞生產的組織方式、采編流程、平臺建設、人力資源結構來考量和應對。
(一)依托黨報比較優勢
在媒體創新轉型深度融合中,報紙和新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在新聞采寫方面,黨媒的權威性和對真實性的堅守、專業新聞從業者的原創性“獨家新聞”以及對重大新聞的深度報道,是黨報相較于新媒體的比較優勢;在版面布局方面,在新聞素材的采編、主題的把握、思想的凝練方面,黨報同樣有著新聞生產的比較優勢。若再結合通版本身所具有的新聞聚合服務的某些特性,通版這種產品勢必成為黨報提高傳播質效的“倍增器”。
(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通版作為新聞產品,兼具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雙重性,當然要適應生產規律。紙媒為了確保通版的特質,助力傳播質效的提升,勢必要在全媒體語境下,在不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讓新聞機構的組織形式、生產流程、專業化分工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協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在新聞生產領域依然適用。媒體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對紙媒來說只是一個迭代升級的歷史機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紙質媒體還是有生命力的。報紙的易閱讀、可攜帶,不受時空影響以及文字的連貫性都易被年齡稍大一些的人群接受”[4]。媒體融合并非紙媒傳播優勢的淹沒,而是其提升傳播質效的“磨刀石”。紙媒在深度融合中因勢利導,因勢而謀,充分發揮黨報在新聞生產方面專業權威、真實可信的比較優勢,黨報和黨報通版進一步提高傳播質效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性。
(三)拉長黨報通版的產業鏈
在全媒體語境下,紙媒的新聞生產方式已經顛覆了以往記者采、編輯編、編輯部設計出版的線條性生產流程。雖然經過多次深度融合后的媒體,為黨報通版在組織形式、生產平臺、生產流程方面,為通版的新聞生產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在具體的新聞生產過程中,其組織形式、平臺建設、指揮機構、績效考核等方面依然存在傳統的慣性和羈絆,致使紙質新聞產品也包括通版的產業鏈,只停留在新媒體上的二次傳播,甚至紙媒的一次傳播。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依然是進一步強化“中央廚房”的指揮和協調作用,將通版所刊發內容,按照本身擁有的APP、商業平臺賬號等新媒體的傳播要求進行再生產,通過二次傳播、多次傳播,拉長產業鏈。
(四)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通版是紙媒新聞生產工藝的“明珠”。“通版考驗的是編輯對新聞內容的整合和掌控能力,做到內容準確、信息豐富、編排到位,新聞容量足夠大、干貨足夠多。”[5]通版是一批資深編輯、記者、美編組成的精英團隊生產出來的,是他們將新聞的思想價值與版式的視覺盛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有了傳播質效的提升。但能否持續生產出優秀的通版作品,保持通版這種紙媒優勢在時間緯度上持續張揚,建立人才培育機制,優化人力資源結構,讓處于塔尖的精英團隊在一定規模基礎上穩定并擴大,在時間緯度上保持一定數量才是關鍵。
在全媒體語境下,各級黨報要堅守黨的意識形態主陣地的使命,以及通版在黨報報道重大新聞、主題新聞上的比較優勢,使通版成為黨報新聞宣傳的拳頭產品。隨著各級黨報運用系統思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踐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生產通版產品的核心技術越來越嫻熟,黨報通版在全媒體語境下更好地、持續地提升傳播質效的路徑定會越越來越明晰。
參考文獻:
[1] 蔡雯.新聞編輯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0-58.
[2] 彭柳青.報紙版面設計提升視覺傳播力的技巧探析[J].中國地市報人,2022(1):112-114.
[3] 鄭波.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解析 報紙版面圓桌研討[J].中國記者,2020(1):95-98.
[4] 馮祥.淺析全媒體語境下的新聞采編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18(16):180.
[5] 李銀未.媒體語境下窺探新聞傳播的教育功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5):11-12.
作者簡介?楊青洲,本科,記者,棗莊日報社黨委委員、編委委員、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報刊傳播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