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近年來中小銀行業受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互聯網金融興起、同業競爭加劇、監管新規約束的影響,以及自身定價能力薄弱的缺陷,且融資渠道仍顯單薄等原因,其經營壓力增大,利差逐漸收窄,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矛盾日漸突出,綜合管理難度加大。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引發的流動性虹吸效應下,國外從開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到貨幣政策收緊,尤其美聯儲加息、縮表預期的檔口下,國內繼續強化宏觀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小銀行業需要根據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的周期性變化,合理性評估內部流動性風險,從資產負債的總量、結構、期限等方面積極調結構、去杠桿,采取順周期的流動性風險策略,增強中小銀行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保持流動性總體平穩運行,穩健經營。
一、引言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固有的風險類型,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特點。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是指其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于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的風險。信貸資產逾期率和不良率上升、匯率或利率市場大幅波動、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等都有可能誘發流動性風險。2019年5月國內金融市場在遭遇包商銀行事件打破剛兌的沖擊下,市場風險偏好快速下行,對中小金融機構的信用預期降低,貨幣市場產生流動性分層,同業業務萎縮,尤其同業存單發行成功率大幅下降。雖然央行通過貨幣總量的充裕來緩解流動性結構分層的影響,意在“維穩”流動性,使得貨幣市場資金價格一再下行,流動性寬松邊際加大,但面對信用風險暴露增加,我國銀行業中低評級的中小銀行主體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陡然增大。
當前國家宏觀層面實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穩健寬松的貨幣政策,旨在遏制經濟增速的下滑和通貨膨脹。對國內商業銀行而言,逆周期調節的貨幣政策通過宏觀審慎監管MPA框架,約束商業銀行資本廣義信貸增速,進一步逆周期調節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等主要流動性風險指標。近幾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創新產品日益豐富、互聯網金融提速等多重疊加影響,商業銀行尤其中小銀行利差逐漸收窄,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又是利差的重要來源,加之中小銀行負債端集中度高,資產端流動性差,中小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升高,防范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凸顯迫切性,其管理難度增大。為此,中小銀行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時,應采取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綜合平衡流動性和盈利水平,堅守住流動性風險底線,將流動性風險水平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保持流動性總體運行平穩。
二、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外部影響因素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和反復,全球被疫情壓制下的市場情緒沖擊,以及2020年原油價格戰,曾引發美股暴跌且多次熔斷,波及全球股市也集體熔斷。由此產生的流動性虹吸效應,通過金融系統傳導最終影響各個市場的流動性,導致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2020年3月美聯儲開啟第五輪量化寬松,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并啟動規模達7000億美元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成為金融市場的“呼吸機”。但隨著通脹高企,2021年6月起美國各界呼吁盡早控制流動性,美聯儲加速Taper計劃,實施縮債和縮表,貨幣政策從緊,尤其是美聯儲加息預期情況下,其他經濟體也將會提前采取加息策略,以防資本外流帶來的一系列風險。
在此影響下,國內央行2020年初至4月連續三次降準(兩次定向降準和一次全面降準)累計釋放流動性約1.75萬億元,2021年7月和12月繼續兩次降準各0.5個百分點,累計釋放流動性約2.2萬億元,對應MLF(中期借貸便利)續作窗口和補充長期資金。“降準”帶來的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裕,有助于穩定市場主體的信心和預期。在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下,以及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回歸常態化的常規流動性操作下,中小銀行的流動性中樞總體平穩可期,但勢必也對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內部影響因素
1.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矛盾日漸突出,綜合管理難度加大
疫情反復的沖擊下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銀行業金融支持對中長期信貸投放需求增加帶來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壓力。
一是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息差收窄壓力進一步增大,經營成本上升,盈利能力減弱。二是經濟下行帶來風險防控難度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加大,影響營業凈利潤。三是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實現凈值化管理,理財承接面臨壓力。四是中小銀行存款吸存能力較弱以及央行59號文對于不規范創新產品壓降對存款增長影響。
2.風險資產化解仍然承壓,資產流動性有待改善
中小銀行風險資產化解任務仍然存在壓力,風險資產盤活過程中現金回收率低的問題,短期內無法快速改善,持續加強資產端的管理和調控仍然是今后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
3.同業相互依賴性較大
在中小銀行經營壓力和資產質量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同業負債作為補充流動性的融資工具,其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同業,屬批發融資性質,具有快捷、大額、易獲取等特點,便于銀行調控,一直為中小銀行調節各期限流動性缺口起到了關鍵作用。近幾年,中小銀行同業負債業務發展較快,但其同業負債在期限、品種及匹配度方面錯配程度較大,對因市場資金緊張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的抵抗能力較弱,尤其自包商事件打破剛兌帶來的貨幣市場流動性分層、同業存單發行分割等負面沖擊,以及中小銀行自身同業負債依賴度較高,對其同業融資帶來較大影響,為流動性風險埋下隱患。
4.聲譽風險管理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至關重要
在信息披露日益透明化的新金融時代,公眾對金融機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外部資本市場及金融市場沖擊對中小銀行信用預期及聲譽風險的防控仍然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需要積極加強與政府、外部監管機構、大股東等單位的正面宣導,幫助金融機構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維護公眾信心,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
三、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要措施
隨著利率市場化展開以及金融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銀行資產端轉型創新為主動負債創造較大發展空間。當前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業競爭加劇影響,中小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業務發展規模、資產配置的特點、風險對沖的需求,從期限和利率上合理運用與之相匹配的各類主動負債工具,拓展融資渠道逐步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有效解決負債期限短和資產期限長的期限不匹配問題,從而有效地降低經營風險,增加銀行資金的安全性。中小商業銀行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逆周期調節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一)科學合理地制定年度經營目標計劃,以及資產負債的戰略、偏好和目標,堅持本源導向、問題導向、風險導向、效果導向,在客觀評價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統籌規劃資金運用及來源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充分考慮資產負債中各項業務結構對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影響,完善對各條線考核激勵,防止因過度追求業務擴張和短期利潤而影響流動性風險管理。
(二)優化流動性資產組合,合理安排備付水平,在確保清算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穩健的分級流動性儲備體系。在評估流動性資產組合的變現能力時,充分考慮市場容量、交易對手風險,以及其他因素對資產的可交易性、資產價格產生的影響,持續監測大額資金流入流出、貸款逾期、墊款等對流動性有較大影響的資金變動情況;同時適度分散流動性負債組合,減少對波動較大債務的依賴,關注大額存款或其他融資客戶的風險狀況,強化負債穩定性。
(三)建立集中度限額管理制度,對表內外資產負債的品種、幣種、期限、交易對手、風險緩釋工具等進行集中限額管理,防止過度集中引發的流動性風險。對表內資產,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和有效控制中長期貸款投放比例,壓縮中長期貸款及非標資產,使資產負債結構相匹配;對表外未提取的貸款承諾、信用證、保函、銀行承兌匯票等或有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監測相關客戶信用狀況、償債能力和財務狀況,了解商業銀行因履行事項可能發生的墊款和客戶可提取的貸款承諾帶來的流動性需求,并納入流動性缺口管理,同時加大每日頭寸管理及關鍵時間節點流動性指標監測。
(四)各項存款作為中小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為維持業務規模,保證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匹配資金運用,滿足中小銀行資產端信貸、非標資產的投放需求,中小銀行需加大存款組織力度,在存款總量上有所突破;在存款結構上,應積極拓寬獲客融資渠道,夯實基礎客戶群體,制定中小微客戶以及零售客戶存款占比提升計劃并細化推進落實措施,減少對公大客戶的依賴,從而有效減少存款的波動,增加存款穩定性。面對疫情呈現出的線上金融業務需求增加,中小銀行應積極主動拓展線上凈值化理財產品設計,通過多維度觸達+全場景覆蓋的全面服務,增加互聯網平臺線上理財產品發行銷售,同時加強理財產品風險管理,避免期限錯配的風險。同時依托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服務,增加交易類結算性資金及保證金存款,獲取有效的資金沉淀,促進核心負債增長,降低同業負債融資壓力。
(五)積極爭取獲得更多他行授信,做好同業存單發行、同業存放等線上線下的同業負債融資工作;在當前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下,鑒于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具有獲取及時、便捷、期限靈活、操作簡單等特點,可將其作為調節短期流動性的重要負債工具,通過加大短期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交易頻度,滾動操作彌補資金缺口,達到管控流動性的目的,同時可降低負債融資成本。
(六)加強對市場創新債務工具的研究,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運用綠色金融債、小微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等債券的申請發行,增加長期穩定負債來源,同時可充分利用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及支小再貸款,緩解流動性壓力。
(七)根據國家信貸政策支持導向和內部信貸投向指引,緊跟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導向,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等政策紅利,優化投向結構,多爭取支小再貸款及再貼現規模,加大支持小微、三農、雙創、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信貸支持力度,切實引導分支機構回歸傳統信貸主業,服務中小實體經濟。
(八)加大對逾期貸款壓降和不良資產清收化解,加快推進司法執行,創新處置手段,積極運用信貸資產證券化、貸款重組、再融資、核銷等手段盤活存量風險資產;加強外部聯動,積極借助政府力量,聯合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對接公、檢、法等司法機構,采取依法強力清收措施,共同推進不良資產清收及化解工作,爭取最大額度的現金回流,緩解自身流動性風險壓力。
(九)按照審慎性原則,嚴控大額授信,防范大額風險暴露,加大風險排查,審慎評估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對流動性的影響,關注不同風險間傳遞,防止轉化為流動性風險。
(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區域性的中小銀行流動性互助合作體系。各成員行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市場變化和監管新政的學習研究,提高流動性風險識別的前瞻性,強化在聯合投資項目、同業業務等方面的聯合協作與溝通交流,夯實同業授信基礎,實現區域內中小銀行資源信息共享,強化應急管理意識,豐富融資渠道,提升在極端情況下流動性的應急補充能力,不斷改進流動性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探索建立科學高效的流動性互助機制,有效防范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結 語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小銀行業需要根據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的周期性變化,合理性評估內部流動性風險,從資產負債的總量、結構、期限等方面積極調結構、去杠桿,采取順周期的流動性風險策略,增強中小銀行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保持流動性總體平穩運行,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