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國近十年重點扶持發展的企業形態,已經形成了四級定級體系,為補短板、強民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正由于其發展路徑需要,許多“專精特新”企業迫切需要融資。本文在對“專精特新”企業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商業銀行貸款、天使機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和融資租賃四個途徑,探索融資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效益。
一、“專精特新”企業綜述
(一)定義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通過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四大特征進行日常經營的企業,亦是專耕于產業鏈中單一環節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在1999年第一次出現于中央文件,2011年官方首次指出“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與發展的重要途徑。經過近10年的大力扶持,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激勵下,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四級定級體系,即市級專精特新、省級專精特新、國家級專精特新及專精特新小巨人。
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領頭羊,以科技企業為主,具有面向市場細分性強、創新性質突出、市場認可度高、擁有自主自研核心技術及綜合質量效益較為優秀等特征。目前,該類企業著眼于制造業等“卡脖子”的短板弱項,其主要覆蓋領域有:制造強國重點領域、“十四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和《工業“四基”發展目錄》重點領域。本文認為,“專精特新”企業中具有較大的融資需求及有較廣闊的可預見融資效益的企業主要存在于“專精特新小巨人”之中。
(二)現狀
在宏觀頂層設計的支持下,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其中以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重點扶持對象。自2018年工信部開展首批培育以來,目前已培育成功848個制造業單項冠軍級別企業,4762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400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其中,入庫待培育發展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11.7萬家。從“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力量即“小巨人”企業的上市情況而言,已有該類企業上市342家,歸屬于15個細分行業,平均通過14.33年的上市周期實現上市融資路徑,占比7.2%。
通過研究“小巨人”級別企業的一級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企業占比7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比20%,而信息業則占比6%;具體到細分行業而言,有73家的企業為機械設備行業,而各有53家企業為醫藥生物和新材料化工行業。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補短板、強民生的相關行業領域,初步實現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培育目標。
縱觀“專精特新”企業地域分布而言,其主要位于沿海發達地區,以江蘇、廣東、浙江和山東四個省數量居多,具體到城市分布而言,以北京、上海、寧波和深圳為多。筆者認為,這與當地政府的相關培育政策有較大關聯。
(三)特性
“專精特新”企業作為具有鮮明特性的企業,與一般中小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相比,其具有以下四個特性:
1.專業化突出,專注特定領域。“專精特新”企業的初始創始團隊以本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教育背景多為中國頂尖大學或留學回國等高等教育背景。該類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創始團隊專業方向一致,專業化突出,專注特定領域發展,主要存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生物、新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新領域。
2.精細化顯著,深耕專一問題。“專精特新”企業普遍堅持精細化發展戰略,深耕專一問題解決方案,其業務以核心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及轉移,以及其技術相關產品或服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主要是國家重點支持或戰略新興產業。一定程度上,精細化發展亦是“專精特新”企業的生命力所在。
3.特色化發展,風險收益并存。“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新型企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發展路徑無跡可尋,需要打造專屬于該類企業的特色化發展路徑。由于其致力于解決“卡脖子”問題,則會導致成長性與風險收益并存。正因如此,對該類企業的融資路徑及其效益研究將會給該類企業及相關投資方指明方向。
4.新穎化路徑,注重創新研究。一般而言,“專精特新”企業遵循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四個發展階段。而在其中,該類企業注重創新研究對企業發展路徑帶來的價值,堅持自研技術及自研產品共同發展,積極與各類頂級大學或科研院所進行密切合作,以圖打造具有新穎性的發展路徑。
二、“專精特新”企業融資路徑
(一)商業銀行貸款
1.融資支持效率有待提升。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其難以承受普通商業貸款的高利率。另一方面,受限于“專精特新”企業的高資金需求,又考慮到多數商業銀行流動資金相對有限,故一般發放的貸款期限不超過一年,即短期貸款。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高利率風險,短期貸款利率通常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此外,由于風險較高,商業銀行一般不向中小企業發放項目建設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目前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是根據公司的經營情況,通過核實公司的購銷合同,向中小企業發放流動性貸款。
2.商業銀行貸款標準與“專精特新”企業融資資金需求間的矛盾。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標準主要著眼于企業整體營收規模和利潤增長率等財務指標,對于核心技術、市場定位、創新能力等影響企業長期發展的指標缺乏評價標準。而“專精特新”企業作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穩定器和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與此同時,中國大部分“專精特新”企業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整體營收規模和利潤增長率。但在實際經營中,該類企業大多數致力于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在技術研發、擴大經營規模等各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且對資金時效性要求較高。
(二)天使機構風險投資
就“專精特新”企業的天使機構風險投資而言,具有以下四個現狀。
1.中國天使投資體系發展尚不完善,無法滿足“專精特新”企業資金需求。天使投資在中國尚是新鮮事物,即使是金融專業人士也有很多對天使投資的特征和運作模式較為陌生。與國外運營模式不同,中國天使投資以個人投資居多,每筆可投額約為5-50萬美元,而“專精特新”企業致力于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大。因此,中國現有天使投資規模較難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種子資金,彌補其在權益市場上的制度性缺陷,也無法為其克服新穎性外部缺陷提供有力保障。
2.創業者誠信的缺失。在中國,民間信用機制尚未完善,創業企業不守信用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創業者在獲得資金后不合理使用,或者是盈利后隱瞞利潤。這些不依據天使投資合同分享投資利潤以及被投公司管理能力差、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天使投資人的投資積極性。
(三)私募股權投資
私募股權投資(PE)是指通過私募基金對非上市公司進行的權益性投資。在交易實施過程中,PE核心理念是令投資者的資產增值,賣出后以從中獲取收益。在“專精特新”企業具體實踐中,存在以下現狀。
1.現有私募股權投資項目選擇機制亟待調整優化。由于私募股權投資期限長、流動性低,投資者為了控制風險通常對投資對象提出許多嚴苛要求。但現階段絕大部分的“專精特新”企業整體規模較小,尚未形成優質的管理體系,以及自身具有高經營風險特性和不完善的企業治理機制,無法滿足以上要求。因此,在“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項目選擇中,現有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的項目選擇和可行性核查工作機制存在改善空間。
2.一定程度上,私募股權投資效率較高。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作為一種集合投資方式,可以在眾多投資者之間分擔交易成本,讓投資者分享規模經濟。與直接投資相比,投資者可以通過私募股權投資享受交易成本分擔機制的優越性,從而提高投資效率。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為公司提供更大的支持,對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有重大影響,如注入資金、連接現金流、加強與被投資公司的競爭,從而實現雙方的雙贏。如此的投資機制,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私募股權投資效率,另一方面也充分滿足“專精特新”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
(四)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是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技術更新于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由于其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出現問題時租賃公司可以回收、處理租賃物,因而在辦理融資時對企業資信和擔保的要求不高,故較為適合中小企業融資。就“專精特新”企業具體實踐,存在以下現狀。
1.“專精特新”企業擁有“重買輕租”的經營理念。首先,中國“專精特新”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限制,企業經營理念和大型企業有很大區別,對企業資產持有“重買輕租”的觀念,對資產所有權的重視程度比資產使用權或流入現金流要更為青睞。其次,中國融資租賃公司大部分處于初期階段,實力較弱,不良資產較高。因此,“專精特新”企業的管理層傾向于回避風險,不涉足融資租賃領域。
2.融資租賃有助于降低“專精特新”企業融資的困難。在“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規劃對企業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銀行貸款的流程比較復雜,而融資租賃可以有效降低融資處理流程,減少金融服務的中間階段。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融資,并且融資租賃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評價標準較低,從而以更高的效率實現“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三、“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效益
(一)促進國際化發展與合作
在疫情常態化下,經濟社會系統進入后疫情時代,企業運營也由應急態轉向常穩態。目前中國制造業及核心科技類企業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受到了資金鏈沖擊,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在這種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將有利于企業面對訂單未能按時交付、物流受阻等問題。另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資,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貿易戰及相關國家技術標準限制,促進國際化發展與合作,在穩定企業產品核心技術應用和相關部件制造的同時強健自主研發產業鏈條。
(二)加強人才效益
一定程度上,人才是“專精特新”的企業生命力、技術生命源和產品生命線。但在“專精特新”企業的實際運行中,除原有創始團隊外,相較于大型企業而言,在人才吸引上影響力較低。融資帶來的現金流將一定程度上激活人才活力,加強人才效益,提高“專精特新”企業在高端人才引進平臺的競爭力,促進行業間人才溝通交流,打造同融資產業園等的合力人才培養,使企業在面對來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的“專精特新”企業所需人才時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
(三)擴寬知識產權保護覆蓋面
“專精特新”企業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具有高自研屬性,對專利、軟著等知識產權保護需求較高,對自有技術的司法保護訴求強。據統計,有近20%的“專精特新”企業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無論是創新階段容易被大型企業擠兌,抑或者是從研發、申請到注冊公告的長周期,還是監管維護保護的全流程支出,都對“專精特新”的專項資金提出了要求。因而,融資的進入將有助于企業擴寬知識產權保護覆蓋面,增強企業生命力,延長企業生命周期。
(四)激活“專精特新”創新潛力
“專精特新”的四個特征都離不開對技術的自主創新。外部融資的進入,將有利于企業專注于原始創新,“用大錢辦大事”,完善企業內部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形成企業內部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也有利于激發創新人才的評價機制,形成“創新=發展”的人才理念,也能進一步利于完善該類企業的技術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形成企業自有的創新發展基礎平臺搭建,從而激活“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潛力。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