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通過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四十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四十九處世界遺產、中國第一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廣西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廣西左江花山巖畫主要分布在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包括第一遺產區的寧明縣的花山巖畫、第二遺產區龍州縣的花山巖畫、第三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的花山巖畫。花山巖畫是記載廣西左江流域早期人們生存活動的連續性篇章,表述了壯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審美價值、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民族遷移、民族戰爭及繁榮發展史,是多層次造型結構的文化積累和遠古時期造型藝術的一種典范,也是全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是壯族先民智慧的根與魂。基于花山巖畫的創作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創作。本文揭示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中的概念隱喻模式,喚起花山巖畫民間文學的自我意識,以便保持和發展其文學特色,并為實體花山巖畫的“訴說”打下基礎。
一、認知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由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歸屬于認知語言學。隱喻無處不在,人類的概念系統是通過隱喻來構成和界定的,隱喻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概念隱喻的系統性決定了其有規律可循,且可以提煉出特定的隱喻模式;概念隱喻的連貫性決定了其本身不是隨意孤立的,而是有史可尋、有據可依﹐有特定的發展方向;概念隱喻的存在和運用與先人的智慧經驗息息相關,其連貫性決定了其具有經驗性,其經驗性肯定了人類語言和思維的獨特性;概念隱喻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交相輝映,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二、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
民間文學是指民眾在生活里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言藝術。民間文學是廣大人民群眾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基于大眾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并流傳,精確反映了大眾的生活、思想及感情。它直接地或間接地服務于大眾的生活,給予其知識﹑教誨、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構成部分。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包括和花山巖畫相關的散文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律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是廣西本土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中的認知概念隱喻
民間文學創作往往包含創作者的個人思想、情感及期冀。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對于花山巖畫的個性化、人性化、藝術化的描述。
如表1所示,創作者把花山巖畫描述成了“人”。
如表2所示,花山巖畫被描述成了藝術品。
張利群、張逸認為花山巖畫確實也有與象形文字之“文”字體構成較為相似之處。在表3中,花山巖畫被描述成了具有文字記錄功能的史詩、遺囑等。
梅帥元、楊克在《百越境界——花山文化與我們的創作》一文中,把“花山”描述成“百越境界”,充分體現了花山和花山巖畫作為廣西文學之魂的精神力量。在表4中,花山巖畫被描述成了一種(人的)精神力。
在表5中,花山巖畫被描述成了山的語言。
從表1至表5可以得知,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中蘊含的隱喻模式有:花山巖畫是人,花山巖畫是藝術品,花山巖畫是具有文字功能的記事符號,花山巖畫是精神力,花山巖畫是花山的語言……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賦予了花山巖畫更強的生命力和表現力,為廣西本土文學的發展助力。
四、花山巖畫的概念隱喻對本土文學再創造的啟示
花山巖畫本身具有豐富的隱喻概念,如蹲(蛙)式人形是古駱越人(向蛙神)祈禱子嗣興旺、(向雷神祈求)戰爭勝利、天下太平等;佩戴器物的人形是古駱越巫師、武士和地位高的人;集體人形(一群小人兒圍繞著一個最大的人)是古駱越祭祀現場、戰場、生活中的歌舞現場;巖畫中的銅鼓形是古駱越人氣勢、凝聚力、和平、向心力的體現;佩劍帶是戰爭(戰場上的工具)與和平(化劍為犁)的縮影等。概念隱喻與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先民的智慧密切相關。
在文學創作中,可以進一步加工這些隱喻,在繼承發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挖掘古代少數民族文化與古代中原文化的相通之處,提升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意識。
魏鴻飛認為,傳播巖畫要復活巖畫人物形象,動態表達巖畫思想﹐立體呈現巖畫情節。“要把平面的、靜態的、看似散亂的巖畫場景用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必須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內涵,以文化內涵來延伸情節,由此巖畫的動態表達才能在動態形式中成為有機統一的整體,為觀眾傳達一致的信息。”筆者認為,不僅要復活花山巖畫,在文學創作中,還應結合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神話傳說)復活或神化花山巖畫。比如,對于花山巖畫中的人物形象:創作者可以把花山巖畫創作成吸收天地靈氣的符號精靈,只有經過千百年歲月和風霜雨雪的侵蝕,才能夠悟透世間大道,最終修成正果,飛升成仙,成為雷神、布洛陀、米洛甲等創世人物派去人間的使者。也可以創作花山巖畫與壯族先民浪漫邂逅的愛情故事。在創作中可以把花山巖畫神化或人化。邱玉紅認為,古人在崖壁繪畫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非單純欣賞或消遣。由此,甚至還可以把一些花山巖畫妖魔化,比如在一些表示器物(如長劍)的花山巖畫中融入一些人的功利性和惡念,創作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等。用現代手法創作的話,還可以結合廣西壯族的“三月三”和壯族的山歌,把人與花山巖畫的情、緣、關系以及壯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多維度的細膩闡釋,開發新的創作形式,增強創作的想象力、張力與活力。
五、結語
花山巖畫是廣西壯族先民記載歷史、生活、期冀的無聲文字,是壯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壯族先民留給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值得每一位中國人繼承并發揚。
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對花山和花山巖畫的描述大都賦予了豐富的感情,創作者給予花山和花山巖畫以生命,將其描述成具有生命力的人、精妙絕倫的藝術品、靜態與動態的記事符號、強大的精神力等。花山巖畫民間文學作品仍然具有很大的創作和發展空間。在保持和發展花山巖畫文學特色的同時,創新、傳承和發展花山巖畫的形式,為花山巖畫民間文學的再創作、深度創作添磚加瓦。
課題項目:2019 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認知概念隱喻視域下廣西花山巖畫文化研究,課題編號:2019KY0856。2021 年度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科研平臺建設項目——新時代廣西邊疆民族文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編號: GXKSKYPT2021003。
[ 作者簡介 ] 席唯恒,男,漢族,河南泌陽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學創作與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