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以數字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和基本邏輯,推動數字化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地發展數字經濟更是遼寧全面振興的新機遇、新要素、新空間。
〔關鍵詞〕轉型動力 路徑選擇 成效體現 數字化思維
一、遼寧產業數字化發展現狀
數字經濟一般分為四個方面: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字價值化。國家規劃2025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將達到50%,規模超過65萬億。
遼寧“十三五”期間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8.6%,2020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居全國11位,數字遼寧建設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

從數字經濟規模看,2020年全國有13個省(市)數字經濟規模超1萬億元,8個省市超5000億元。遼寧數字經濟規模列第15位,占GDP比重列全國11位。從數字經濟增速看,貴州、重慶、福建數字經濟增速位列前三位,增速均超過15%;湖南、四川、江西、浙江、廣西、安徽、河北、山西等省數字經濟增速超過10%;其余省,包括遼寧,數字經濟增速在5%—10%之間。
從產業數字化上分析,遼寧具有一定的基礎優勢、區位優勢,2021年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兩化融合基礎能力全面增強,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73.8%(從15到1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5.2%(從16到15),全國排名上升一位。培育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單位13個,累計28個,位居全國第4位。推動20個項目入選工信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等領域試點示范;建設100個5G+工業互聯網試點工廠。59個項目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累計上云企業9萬家,其中工業企業約2萬家,沈鼓數字化車間項目等6個上云案例入選工信部典型案例;137戶企業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省累計211個,居全國第10位;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解析節點數量達27個,居全國第6位。積極推進服務業領域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大連成為全國法定數字貨幣試點城市。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不斷普及,建成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個,推廣“互聯網+精準施肥”,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在數字遼寧領導小組5月5日印發的2022年工作要點中,就加快以產業數字化發展提出支持數字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項目20個以上;重點建設60個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培育建設10個左右省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10個左右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20個左右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和約30個省級電商直播示范基地,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在不斷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遼寧省數字經濟的產業實力還不強。2020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收入僅占全國0.6%,全國排名第20位;2021年分別增長11.6%和10.4%。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起步早,基礎較好,但近年增速明顯落后于先進省份。產業協調聯動發展有待加強,數字經濟領域缺少高質量規模化產業集聚區和引領性示范區,缺乏影響力大、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領軍型企業。遼寧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還很不夠。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多領域數字化應用場景亟待進一步挖掘,全省70%以上的企業數字化處在起步建設和單項應用階段。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認識不足、能力不足、成效不夠。企業上云數量少,生產環節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較低。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體量偏小,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不夠。
二、產業數字化的幾點思考
1.如何解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動力問題
為什么要轉型,不轉行不行?數字化轉型帶來了什么成效?不回答好這些問題就解決不了轉型的內生動力問題。
通過與企業家們廣泛交流可以看出,不同的企業對發展戰略、數字經濟產業政策、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影響、產品競爭力、企業現代管理能力、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等的認知是不一樣的,轉型的內生動力大不一樣。
遼寧產業數字化也有其特殊情況和困難。以工業企業為例,一是試錯成本高。東北大型企業的特點是重工業、大型機械設備制造,特點是多品種、小批次、定制化。不像南方企業小而專,多為流水線規模生產,比如:制鞋、小家電,都是大批量一個流水線生產,自動化程度本身就高,數字化改造后長期應用。而遼寧一臺大型裝備機械幾百噸,一臺一個定制標準,技術改造成本高、數字化生命周期短,換型就要換數字化系統,試錯成本高,轉型有難度。二是市場化程度低,行業之間融合不足,數字化轉型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沒有建立起來。轉型主體需要與方案設計、軟件服務、金融服務業等緊密連接起來,目前,傳統產業與現代科技、數字金融、現代服務業紐帶不強,跨界融合、合作意識不夠,轉型的生態還在建立過程中。三是遼寧轉型發展資金不足。有些中小企業有數字化意識但苦于資金短缺,大企業也存在金融支持的問題,沒有活躍的資金流動就沒有活躍的經濟表現,產業數字化也是如此。四是思想認識和思維方式問題。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之外,動力不足的主觀因素,是思想認識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是組織力強、紀律性強,大局觀也強,問題是計劃有余市場不足、執行有佳創新不足、氣度不凡精細不足。如何在增加經濟活力、創新求變、勇于競爭、追求美好生活強烈意愿上形成東北的新文化,厚置經濟社會發展底蘊是一個根本問題。包括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思維,要增強做事情的韌勁和耐力,厚置遼寧創新發展的沃土。
數字經濟是一次思維方式的變革,袁家軍稱之為“數字化革命”,樓勤儉稱之為“升級”,要在“數字賽道”上奮勇爭先。產業數字化一定是生態鏈再造的地位競爭,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食物鏈頂端之爭,《紐約時報》刊登文章,認為數字化包括5G建設不亞于一場全球的“軍備競賽”。
企業自身的站位和視野,對時代要求和發展需要的認知判斷,競爭求勝的自我驅動力都會決定產業數字化的進程。解決思想問題、思維方式問題,就是解決數字經濟、東北振興的癥結問題。
2.如何解決產業數字化升級的抓手問題
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已經明確了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目標,提出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包括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全面深化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培育轉型支撐生態。本意是要解決“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實際我們到基層產業看,確實還有“最后一公里”“不會轉”的問題,讓企業、產業清晰地認知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抓手和路徑十分重要,對轉型普遍適用的方法、路徑要進一步明晰,用小切口做出大文章來。
一是把“上云、上平臺、用數、賦智”作為基本環節加以普及。積極運用云服務基礎設施,把企業、產業、應用放到國際互聯網的技術水平線上(省事、省時、省費用),共享高科技發展成果,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共享公共化的生產服務、共享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是用好消費互聯網,接入物聯網,聯上產業互聯網。以全聯接的5G網絡為依托,初步形成數字化發展的基礎能力。
三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形成具有生產、工藝環節的符合企業、產業特點和發展方向的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
要有一批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轉型支撐服務的供給機制和轉型升級的良好生態,能讓企業、產業更加清楚轉型的主要抓手和路徑。企業本身要對數字化發展的前沿技術主動學習和實踐。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3.要形成對產業數字化實踐成果廣泛共識的問題
數字化轉型升級后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更提高了管理效益。這些顯性成果要讓全社會廣泛知曉,特別是企業家、經營業主們,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企業效益,才能增加主動轉型的意愿。
比如鞍鋼集團1780生產線5G機器視覺帶鋼表面檢測平臺升級、電機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統改造升級,每年減少廢品率,帶來經濟收益2600萬元,緊急停機、故障維修次數下降20%,減少損失2000余萬元,合計帶來年收益接近4600萬元。改造資金投入不到1000萬元。
再比如阜新排山樓金礦5G智慧礦山井下電機車無人駕駛、破碎機遠程操控制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少人化、無人化”的生產運營理念,實現礦山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智慧礦山在應用場景方面主要有兩個創新,一是5G+電機車無人駕駛,在井下實時采集電機車傳感器運行參數,并對電機車進行遠程控制及監控,保障井下電機車安全平穩運行,降低人員投入。二是5G+破碎機遠程控制,通過5G網絡,對破碎機遠程控制,作業人員無須到井下,在調度室即可遠程操控井下破碎機進行生產作業,最終實現機器換人,顯著改善作業環境,保障一線作業人員生命安全,解決傳統礦山行業招工難,礦工老齡化等問題,采礦效率提升20%,操作員減少45人,年均節省人力成本400萬元。
再比如營口的區塊鏈技術在汽保裝備產業的創新應用(汽車維修保養裝置),支持中小微企業上平臺、用數賦智(包括提供金融服務),提升了營口地區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本溪5G工具廠運用5G網絡廠區覆蓋,實現生產線全量數據的采集回傳,通過大數據分析平臺,對生產線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滿足機器人生產作業、VR/AR遠程操作等工作需求,實現了現代化的生產和管理能力。數字化改造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要把產業數字化對未來的發展的戰略意義、現代化管理水平提升、搶占產業鏈制高點、形成數字化新生態的生動實踐顯性化地進行宣傳,看到數字化轉型的新成效,形成全社會數字化發展的廣泛共識。
遼寧經濟的基礎和優勢在工業,振興發展的龍頭也是工業,工業強則遼寧強,遼寧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期里插上數字化翅膀,關鍵要素是:思想變革、政策牽引、科技支撐、文化升級。轉型的道路人人可見,就看誰抓住機遇、科學布局、干字當頭、創新實踐。
三、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在今后5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遼寧省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維護國家“五大安全”、補齊“四個短板”、做好“六項重點工作”、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充分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加快數字科技創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用數字化思維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高水平打造數字政府、建設數字社會,為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推動遼寧“數字蝶變”,實現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1)積極倡導數字化轉型,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的濃厚氛圍。從政府方面講,用數字化思維、數字化方法謀篇布局經濟社會發展。從社會方面講,用好各類團體組織,開展行之有效的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會、洽談會、論壇、沙龍,思想碰撞、技術碰撞、模式碰撞、商業碰撞,鼓勵年輕人奮進創業,擁有更強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形成開放、包容、創新、國際化的遼寧。
(2)強化科技支撐,發揮科技的先導作用。支持和統籌產學研各類創新主體,明確研發課題方向,采用揭榜摘牌、清單式管理模式,形成東北地區科研優勢。支持產業創新平臺建設,爭做原創技術策源地。

(3)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德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利數量是大型企業的5倍),形成產業創新集群。
(4)加快各行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步伐,政府引導,擴大企事業單位上云數量,搭上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平臺的快車,駛入發展快車道。
(5)突出重點、加快成果積累。抓大企業和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轉型升級;抓產業集群。利用行業高度相似統一,利用樣板示范效應,小成本、快復制,形成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抓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和帶動中小微企業和行業數字化升級。其中包括行業云平臺、東北大市場知識產權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等。
(6)強化金融支撐。一方面是政府在金融政策、技改資金投入、融資平臺資源保障上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調動各大銀行的積極性,現在的情況是各銀行有一定意愿,但對產業了解不足,信貸評估難度大,要加強融合合作,加快探索和創新。另外,要創新數字化改造的商務模式。多措并舉,把融資平臺、基金平臺、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租賃、第三方專業集成融資等方式廣泛應用、形成規模。
(作者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遼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