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海洋強國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而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承擔著優化沿海地區經濟布局,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當前,遼寧港口產業的發展依然主要依靠于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驅動,臨港產業創新能力和港口整合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制約了遼寧港口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為此,有必要在深入了解遼寧省港口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充分辨析未來遼寧港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從陸海統籌、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沿海經濟帶 臨港產業 綠色港口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區域港口群的優化整合與環境協調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ZD129)的階段性成果。
一、遼寧港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遼寧港口群位于東北亞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的沿海節點。2009年,遼寧沿海經濟帶成為我國優化沿海區域經濟布局、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戰略區域。2021年4月,《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高質量創建遼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加快建成產業結構優化的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的目標。近年來,遼寧省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依托廣闊的腹地市場,積極推進港口產業的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目前,遼寧港口和臨港產業發展迅猛,已基本形成了分層次的港口群發展布局,港口群整體競爭力與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適應國際航運業大型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需求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現。
當前我國已經提出進入“十四五”建設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時期。此背景下,對遼寧港口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推進協調發展”“推動綠色發展”等要求,為遼寧港口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方向。2022年《遼寧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與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梢?,遼寧港口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港口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共建海洋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遼寧港口產業應積極推動港口產業的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綠色發展方向邁進。
二、遼寧港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現狀
(一)港口整合效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當前,遼寧港口整合已經初步完成,但臨近港口仍然存在功能定位趨同的問題,導致港口間利益難以實現全面平衡,主要港口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競爭風險。此外,與日本、韓國等港口相比,遼寧港口作業能力和服務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和未來發展需求,遼寧港口有待進一步釋放整合效能,提升遼寧港口群整體競爭實力和規模效益。
(二)港口產業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遼寧臨港產業經濟增長方式仍然以重工業、原材料、能源等傳統產業的驅動為主,現代物流、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臨港生產性服務產業的比重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遼寧臨港產業中的占比較大,新能源、生物醫藥、海洋風電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路徑尚不明晰,核心技術掌控能力不足,制約了遼寧臨港產業升級轉型和創新能力。此外,隨著我國進入后工業化時代,重工業發展的優勢被日益削弱,而東北三省人口,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大量外流至其他地域,導致目前遼寧高端臨港產業人才數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綠色港口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的補償制度仍不健全,生態稅方面的法規較少,且存在海洋排污收費標準偏低、收費面不全等問題,難以為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重組的資金來源。在綠色港口建設方面,當前遼寧針對港口排放規范與標準的相關文件較少,現行綠色港口評價指標體系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支持遼寧港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遼寧港口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突破口
一是鼓勵港口能源轉型,推動港口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遼寧應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政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高遼寧港口產業資源配置效率與綠色發展活力。一方面,要積極推動遼寧港口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能源結構的轉換,推動老舊機械設備的淘汰與升級,推廣港口岸電技術,實現港口生產的全面綠色轉型;另一方面,要轉變港口產業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結合科技創新發展新能源、海洋醫藥、精細化工產業,打造優勢臨港產業集群。
二是充分釋放港口整合效能,提升遼寧港口協調發展活力。結合當前遼寧港口整合現狀,明確遼寧港口群一體化發展的未來方向。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遼寧主要港口功能定位,構建錯位分工的發展布局,推動錯位分工、優勢互補、有序競爭的港口群布局的建立;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港口群協調發展機制,積極鼓勵主要港口在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的合作,提升遼寧港口群協調發展活力。
三是提升港口群協同運作效率與服務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港口品牌。遼寧應積極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在口岸通關建設、口岸保障服務水平提升等方面的要求,構建良好的航運港口產業營商環境,引導港口之間的良性合作與競爭,著力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和水平。此外,鼓勵遼寧臨港服務業立足國際視野,構建完善的港口金融、科技、法律業務服務體系,為遼寧港口產業的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四、遼寧海洋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一)推動陸海統籌與區域協調發展
首先,加強陸海統籌發展的頂層設計,通過規范跨區域治理機制,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加強遼寧內陸地區與各沿海城市之間的聯系,形成一體化的空間治理體系。構建遼寧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在港口空間布局、基建設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同一體化機制,打造遼寧沿海經濟帶陸海統籌發展的經濟示范區。其次,推動臨港產業與港口城市的協同發展,完善區域集疏運物流網絡,增強港口支持腹地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第三,拓展臨港產業鏈,合理利用腹地設備、技術、人才資源,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開發平臺,推動臨港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推動港口產業縱向一體化發展。
(二)推動港口信息化轉型與科技創新
首先,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綠色協調發展的信息化平臺,促進區域內城市之間的信息交互與資源共享,利用科學化、信息化、精細化與智能化信息資源,結合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促進區域資源和要素的整合,把物流、商流、信息流等要素整合起來,為合理的資源配置與港口產業的升級轉型創造條件。其次,加快“老字號”港口產業升級轉型、“原字號”港口產業深度開發、“新字號”港口產業培育壯大。以科技創新賦能遼寧港口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港口產業的綠色效能,加快港口清潔能源轉型,完善港口污染排放控制標準,建設引領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藍色引擎”。第三,促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遼寧港口產業的應用與部署,加大低碳技術、智能航運等領域的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發和成果的推廣力度,同時培養優秀的人才,發掘港口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三)完善港口集疏運物流網絡建設
首先,加強遼寧內部各港口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提升遼寧港口群整合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的能力。以大連港為中心,充分發揮大連港“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地位,加強遼寧港口之間的統籌協同,做好各類專業碼頭和分撥中心建設,深化遼寧沿海經濟帶港口科學分工和深度合作,提升遼寧港口群航運服務水平。其次,強化政策保障與制度支撐,大力發展空海、鐵海、陸海集疏運體系,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陸海統籌物流網絡的建設,積極開辟融入東北亞經貿格局的陸海物流新通道,發揮和提升遼寧港口在區域物流網絡中的影響力。第三,推進智能化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清潔鐵路、清潔船舶的應用,實施重點港區進港鐵路項目,打通運輸“最后一公里”。
(四)合理評估新冠疫情影響,打造綠色協調發展臨港產業鏈

首先,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合理評價新冠疫情對產業經濟增長方式、能源消費結構、碳排放趨勢與未來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產業發展活力的建議。例如,針對港口產業在新冠疫情期間港口吞吐量下降、國際業務量減少的現狀,可對港口設備的作業能力進行調整,提升港口作業能力的柔性,加大科技創新在港口作業過程中的支持力度。同時,可以將港口業務的重點轉向國內,踐行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提高對國內經濟腹地的服務能力,暢通國內循環。其次,合理評估疫情發展的趨勢,對不同疫情發展情景下的產業發展狀況進行預測,建立疫情防控與預警機制。第三,加大與疫情防控有關的科技創新的研發力度,打造綠色協調發展的生態產業鏈。促進生物醫藥、疫苗等核心技術的研發,為防疫防控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五)營造良好的港口產業發展環境
首先,加快制度集成創新,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領域改革、貿易轉型升級、金融領域開放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學習先進的航運政策和創新舉措,減少航運業審批環節,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港口產業服務效率與水平。其次,推動遼寧港口產業鏈附加值的提升,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港口物流服務。利用“一帶一路”倡議、自貿區政策、RCEP自貿協定簽訂等對外開放機遇,吸引國內外優質產業、項目在遼寧集聚。在融資、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的政策,推動海運融資政策、稅收政策等支持港口產業發展方面的制度創新,通過運用合理的財政手段降低港口企業自主參與研發的風險與成本。第三,打造遼寧港口產業經濟發展合作示范區。加強遼寧主要港口在生態保護之間的協同合作,推進環渤海、黃海綜合治理和陸域、流域環境整治。加快現代海洋產業沿海布局,因地制宜建設海洋產業集聚示范園區、濱海經濟區。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