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群眾文化與其他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創新手段,也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前沿研究方向。本文以省級文化館為例,探索群眾文化資源數字化的共享平臺發展的模式,為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群眾文化 資源共享 數字化
近年來,在數字化背景下,各領域信息傳播速度日益增快,融合發展,實現共建共享,各領域、各部門相互協作漸成趨勢。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亦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單一區域中關起門來進行文化建設已脫離了時代發展的軌跡,創新求變迫在眉睫,跨區域交流互動、多元化發展、協調聯動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只有破除區域壁壘,推動群眾文化與其他公共服務相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和高效配置,借助數字化共享平臺科技優勢,達成科技賦能公共文化,才能讓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真正打造出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而更好地保障廣大群眾的文化權益。
進行有效的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核心在于館際間的資源共享,而資源數字化是實施資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根據最新資料統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50%,網民總數達到了7.32億人,大量的手機終端被開放與使用,日常生活中現代網絡與信息科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明顯,信息化時代引發了一種創新的服務模式——數字化服務,它以先進、便捷、廣泛、實用等優勢被高調引入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在群眾文化區域聯動中,建立媒體數字化平臺,采用文化資源數字化模式,通過數據將各種文化信息資源及其他相關資源進行有效統籌,經過多媒體數字化處理,可以使各地區文化館之間互通有無,突破區域和文化資源的限制,形成文化館的群體性。區域間文化館可以借助這個平臺,直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對文化資源實現有效利用,從而為各地區群眾文化領域提供便利條件,達到資源共享目的。資源數字化共享不僅滿足了不同地區文化資源分布不均勻的要求,還為館際間的資源共享提供了技術保障,推動了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發展,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
一、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必要性
所謂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概括地說,就是指依托各地區文化館,整合其文化資源,用舉辦活動、培訓、展示等方式,進行文化資源的傳遞、交換和共享的過程,從而達到減少資源浪費、均衡各地區文化發展水平、提高文化服務質量、擴大群眾文化影響力、提升各級文化館現代化服務水平的目的。
(一)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隨著新時期網絡化的快速發展,文化信息種類、內容及傳播速度與日俱增,廣大群眾對文化信息資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一的文化信息服務已無法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新穎、全面、快速、多樣的文化信息和各類文化資源更為需要。這種綜合化、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單單靠一個文化館是無法滿足的,因此,迫切需要群眾文化多區域進行聯動,文化館之間相互協作,文化資源進行共建共享,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是文化館發展的需要
在這個數字化發展高速的時代,文化信息的傳播也從傳統的培訓、灌輸等傳播方式逐漸演變為通過無線網絡、手機、app等自主獲得方式,這對于群眾文化服務來說是顛覆性的改變。數字時代文化區域聯動是當今文化發展趨勢,傳統的文化館服務已不再適應現代廣大群眾的需求,區域聯動、資源共享是時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化館高質量發展的途徑,是推動群眾文化事業創新性發展的創造性轉化。
(三)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是拓寬文化館服務質量的需要
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是對傳統文化館職能的拓展,傳統的文化館主要依托自身資源,通過業務干部到群眾中進行培訓和展開活動以實現文化館的服務職能,因此,文化館的服務內容略顯單一,限制了文化館職能的有效發揮,影響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而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開展,使各地文化館可以利用網絡實現對文化資源的共享,為廣大群眾提供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文化信息,吸引更多文化館站參與到共享信息資源的利用中來,并逐漸讓各地區文化館體驗到共享的方便與實惠,各地區文化館相互交流和借鑒,既拓寬了文化館的服務范圍,又提升了文化館現代化信息服務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二、群文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建設
建立群眾文化區域聯動體系包括多個方面:思想觀念的轉變、制度的建立、組織機構的組建、資源數字化的共享平臺、服務機制、區域聯動專業服務隊伍、保障措施等。其中,數字化共享平臺是實施資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把各種文化資源數字化后進行整合,通過網絡平臺展現一套完整的文化資源服務體系,使區域內各文化館按需所取,達到互通有無的目的。因此,建立群眾文化區域聯動體系的核心在于實現館際間資源共享,而前提是資源數字化。
(一)以省級文化館為主導搭建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
省級文化館在五級文化設施體系中起到一個龍頭作用,以遼寧省文化館為例,建立遼寧省群眾文化系統的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對全省14個市級文化館的文化資源進行匯總和管理,實現整個遼寧省內群眾文化數字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將各市館的各類人才、文化資源、設備以及各地區特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理為一個總庫,通過與全國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對接,建立與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相連接的高速通道,從而實現省與市、市與市之間數字文化館資源的有效共享。
(二)建立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具體策略
1.文化資源的共建
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實現離不開文化資源的采購和共建,各共享成員館需提供人才、設備、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這樣才能組建成一個內容豐富、共享性強、利用率高的資源庫,真正發揮資源共享的作用。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合作采訪,通過分工,各市館在走訪過程中充分挖掘本地區文化資源優勢,保證一個地區一個數據庫,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影音等文化資源收集整理,分類積累,保證資料的系統性、完整性,有利于控制資源的重復率。
2.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內容
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應包括藝術普及資源庫、藝術活動項目庫、人才資源庫、藝術檔案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培訓實錄庫和文化新聞資訊等版塊。除此以外,還應提供活動咨詢、輔導培訓、藝術展示等主題,開設意見反饋、活動評選、節目投票等功能,讓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群眾文化,充分享受群眾文化,積極創造群眾文化。
3.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完善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
建立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首先要將數字化技術的資源素材化。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開發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產品、內容和服務方式;其次需要持續性的數字化技術支持,網站的資源要真實、全面、及時,包括發布行業內的文化新聞咨訊,建立包括人次、項目、品牌、作品、設備、特色文化資源等文化記憶存儲資源庫。除此以外,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更新理念,構建數字文化云空間,除了可以讓共享成員資源共享,還可以讓廣大群眾享受公共文化云上的文化資源,實現群眾文化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結合,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互動性、便利性,最大程度地利用數字文化資源提高服務效能。
三、群眾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發展的保障體系
(一)政治保障
在群眾文化區域聯動、資源數字化共享發展過程中,正確定位政府的角色,打破陳舊思路的壁壘。政府不應是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主體,而應是主導者、監管項目運行規范與實施效率的監督者。政府在資源數字化共享、群眾文化區域聯動實施中,應建立相應的管委會,在活動方案、實施內容、經費預算、采購審批、人員調配、活動要求、獎罰制度等方面給予統籌安排,從而使活動項目統一化、標準化、規范化。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各個文化館才是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的主體,當文化館在聯動過程中出現困難時,政府應該給出明確的解決方式,從而為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當某一協作項目最終完成,政府應組織相應的評估機構和人員來對項目的實施效果及公眾滿意度進行意見收集和調研評估,以保證今后群眾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并有助于項目透明度的提高、公眾觀察監督力度的增強、問責制的有效實施、服務提供的改善以及經驗的有效積累,從而切實保障群眾文化服務的權益。

(二)物質保障
在群眾文化區域聯動中,資源數字化共享從建立到維護,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行政經費撥款,因此,文化館的上級主管單位應給予重視,增加財政撥款,為群眾文化區域聯動、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建立及長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另一方面,隨著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宣傳,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大大提高了群眾文化的影響力,一些商家等社會力量認識到了取得文化部門的支持,是占據未來的傳媒市場的強有力的保障,從而可以吸引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為群眾文化區域聯動及建立資源數字化平臺提供贊助,為資源共享、群眾文化區域聯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
(三)人才保障
實行群眾文化區域聯動、資源數字化共享,優秀的專業人員是保障。各個文化館應對專業人員進行高級技能培訓,普及深層次的繼續教育,使其不僅只掌握自身的專業技能,還要掌握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要增強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成為具有一專多能,集組織性、協調性、專業性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新形勢下區域聯動的需求。
群眾文化區域聯動,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建立和維護是一項長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會伴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我們在開展這項課題時,需要時刻關注科技發展動態,更新數字化發展模式,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和文化資源,讓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得到長足的發展,為群眾文化區域聯動提供更多的技術保障,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作者單位: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