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政府和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問政類節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承擔著信息傳播媒介的重要功能。自2012年開始,全國多地電視臺創辦問政類節目,旨在通過媒體監督的形式為政府和民眾提供對話空間。電視新聞所具有的傳播優勢更使它能夠最迅速、廣泛地反映群眾意見和呼聲。《落實進行時》是蘭州廣播電視臺全力打造的全媒體問政類節目。節目中犀利點出問題,節目下監督相關部門積極作為,聚焦問題抓整改,求真動硬促落實。在當地已成為各單位部門生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檢驗場。
關鍵詞:問政類節目;媒體融合;輿論監督;抓落實
監督是新聞的本質屬性之一,也是新聞社會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為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媒體和記者作為監督人,其功能和作用就是把不正確的、落后的、消極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批評和揭露,才能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產生正面效果、發揮正面作用。電視問政類節目無疑為電視新聞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對政府行政改革和解決民生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政類電視節目國內發展現狀
問政類節目已行之多年,早在2005年,蘭州廣播電視臺就曾創辦過一檔名為《一把手上電視》的節目,節目形式就是通過邀請有權威發言權的“一把手”來到節目中,接受群眾提問,為現場群眾答疑解惑,這就是電視問政類節目的早期雛形。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當前全國各省市地區開辦的電視問政類節目已多達兩百余檔,節目更是實現了從錄播到直播的轉變,已成為政府與群眾溝通的首要渠道。
問政類節目本身具備新聞與政治結合的先天優勢,加之近年來全媒體融合步伐的不斷推進,電視問政類節目也在悄悄進行創新發展。為了滿足融媒體時代“分眾化”“專業化”“微內容”的發展趨勢和人們越來越高的生活、娛樂需求。在內容展現上,電視問政類節目報道力求做到事件性、動態性,用故事化的語言風格將專業的問題說得簡單通俗,以此來增加節目的趣味性。還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增加與受眾的互動,在互動中增加群眾的參與感和節目的討論熱度。當下,集廣播、電視、網絡宣傳為一體的融媒體問政類節目在全國各地風生水起,已形成了廣電節目形態發展的新亮點和重要的經濟支撐點。2015年5月,由蘭州廣播電視臺原廣播節目《行風陽光熱線》升級改版的全媒體輿論監督節目《落實進行時》也成為這支“問政大軍”中的一員。
《落實進行時》改版之初,全國已經成熟了一大批頗受業內好評的問政類欄目,如武漢廣播電視臺的《電視問政》、西安廣播電視臺的《問政時刻》、濟南廣播電視臺的《作風監督面對面》等。蘭州廣播電視臺面對新的輿論生態和媒介環境,力推融媒體節目《落實進行時》,思考不同于類型化問政節目的欄目定位,探索實踐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融媒體的延伸創新。
二、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群眾點贊、政府滿意
《落實進行時》自開播至今4年時間,共直播185期,247家部門領導先后走進直播間,總計收到群眾熱線、網友提問5566條,經過回訪,群眾問題的回復率為100%、滿意率為96.6%。欄目緊緊圍繞省、市委中心工作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選題策劃,緊盯全市各單位工作落實情況,突出問題導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報道。讓群眾發聲,對準干部發問,目標明確、有的放矢。節目中的300多條記者調查取得了良好的輿論監督作用。
例如,記者調查《免費醫療,誰之過?》報道了位于蘭州市城關區伏龍坪的華富瑞士醫療康復療養院存在只要有醫保卡,就可以免費享受療養醫療一事后,市人社局高度重視,就此事立案并成立了專項調查小組,按照規定追回被違規占用的醫保資金22萬多元;記者調查《斷頭路圍困,臟亂差橫生“南面灘”真難》中,記者在發現2013年城關區人民政府承諾在9月底前打通的605號路到2016年6月都沒有打通,由于斷頭路的存在使得附近的雁北街道高灘村社區成為了建筑垃圾成片、生活垃圾亂堆、違規焚燒垃圾、亂象橫生的區域。節目播出后,引起城關區政府的高度重視,經各方努力605號路終于在2018年正式通車,徹底解決了問題;記者了解到七里河區金港城附近,沒有環保手續開展無證噴(烤)漆業務門店眾多,存在監管短板。節目播出后受到蘭州市環境保護局的高度重視,并結合環保部開展的環保督察工作進行整改、取締并問責相關責任人;通過記者調查曝光的七里河區西果園鎮王家坪工業園區未經批準,違法擅自將集體土地出租給企業使用的問題,蘭州市國土資源局高度重視,聯合公安部門立案查處,并對拒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企業依法向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問政,問政,“問”是方式,是行動。問政背后的真正意義是解民憂、紓民困。多年來,《落實進行時》通過反映問題,深度呈現部分單位、部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曝光庸政、懶政反面典型,打造百姓直接參與的平臺,全力推動工作落實,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群眾對欄目的信任,讓欄目的播出見了成效[1]。節目從現象入手,及時跟蹤、深入調查、曬真相、究緣由、追責任,堅持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有機結合,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成為具有標桿意義的“蘭州現象”。
三、一追到底,用“拼命三郎”的精神求真動硬抓落實
近年來,問政類節目雖層出不窮,但是節目質量卻參差不齊。有量無質的背后,有一個共性問題,節目的關注點過于表面化,沒有深度挖掘新聞本質,社會關注度不高,沒有把真正做到為民發問。節目聯系到的各級地方官員,針對問題的回答也多是空話、套話。最關鍵的就是“發現問題虎頭蛇尾”“解決問題落地無聲”。《落實進行時》欄目的生命力就在于面對問題不迂回、不回避,真問、敢問,求結果、抓落實[2]。《落實進行時》不僅是一檔節目,事事抓落實才是關鍵。正如節目名稱一樣,“得落實、要落實”成為節目從開始到現在的定位要求。社會的熱點和關切,百姓的心聲和期盼,這些都是節目擴大影響力、永葆生命力及不斷創新的內在需求。
在蘭州市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落實進行時》緊密配合主題教育的宣傳要求,從內容到形式把握問題導向、倒逼工作落實。開展主題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蘭州市把整改落實的成果作為衡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圍繞中央和省市委確定的整治任務,一項一項抓到位、一件一件落到底。截至目前已經有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聯播》對蘭州市主題教育中重在整改的做法都進行了報道。
蘭州龍源公園建園2012年因為下水排流設計缺陷的問題,讓這一張黃河風情線上的名片,遭遇“難言之隱”。問題在《落實進行時》節目播出后,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委會在節目播出后第二天就立即設置了兩所流動公廁,解決游客“如廁難”的問題;蘭州五泉山下廣場周邊商戶對于占道經營、長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的無證攤點“敢怒而不敢言”,問題反映到《落實進行時》節目后,城關區城管局聯合五泉街道工作人員,設計攤位擺放位置,分頭梳理工作短板,一周時間讓五泉山下廣場的經營秩序“清爽”了,周邊商戶長達兩年的心愿終于完成,群眾專程給《落實進行時》欄目組送來錦旗,為節目組點贊;西固區石化廣場多年來一直有群眾在這里甩鞭子、抽陀螺,產生的嚴重噪聲讓周邊群眾“苦不堪言”,問題反映到《落實進行時》后,西固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集結公安、城管、街道工作人員建立長效整治措施,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市民在網絡上為這樣的抓落實的工作作風紛紛留言、表達感謝,好評如潮;長年困擾西固區的危險化學品車輛停放沒有專業停車場的問題像一顆“隱形”炸彈。《落實進行時》記者發現這一問題后連續兩年進行“回頭看”,跟蹤整改落實進展。2021年10月,西固區的危險化學品車輛臨時停車場已經投入使用,固定專業停車場已經選址完成投入建設之中。群眾在《落實進行時》的關注中感受到了一份踏實和安心。
四、全媒體融合傳播,不是“貌合神離”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媒體融合即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無論從眼前還是長遠,資源還是產業看同類節目資源分割、各自為戰的狀態都難以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融合傳播渠道并不是簡單疊加、聚攏整合資源,而是要利用傳統媒體多年來的技術、資源、宣傳,影響力基礎,真正實現媒介資源共融共享、各種生產要素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媒體融合”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融媒體時代不僅有理念上的創新,還有一系列模式創新。它的到來讓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落實進行時》不僅借助除傳統的電視、廣播,還以網絡為載體擴大了傳播渠道,增加短視頻、APP、微信、微博等多種表現形式。同時,從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著力打通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屏障,實現對現有資源的合理整合和科學調配,改變傳播模式,提高傳播效率,將非主流媒體以及一些社會雜音對改革發展的阻隔轉換為優勢,取長補短,用長期以來的社會公信力和正面的引導力,把發生在普通民眾身邊的,喜聞樂見的新聞高效、快速、大覆蓋面的傳播下去。真正實現了“實時—定時—及時—全實”的傳播要求。每期節目直播后,從廣播到電視及新媒體都進行各自渠道特色的二次加工、制作,形成全覆蓋的宣傳攻勢。盡管《落實進行時》是由廣播節目形態升級成為全媒體直播節目,但是并沒有出現廣播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充分借助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傳播優勢,結合不同渠道品牌節目積累的內在價值,擴大輿論監督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各取所長,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傳播,實現了輿論全覆蓋,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3]。傳播載體上,除現有電視、網絡、微信微博、手機APP直播推送外,還利用戶外大屏、社區LED大屏進行同步直播或者重播,將問政類節目深入到各個角落,擴大問政活動的傳播范圍,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提升政府政策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五、《落實進行時》的創新實踐后的問題與思考
《落實進行時》在創新探索中發現,黨委及各級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新聞的富礦,媒體人應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度,強化輿論監督能力。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應該從理性、建設性角度創新監督方式,幫忙不添亂。問政類節目好比一桿天平架,一方面監督著相關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懶政者的不作為;另一方面又擔負著為普通民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的重托。在實踐中不能因為某些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推諉這種責任,而是一定要努力平衡天平的兩端。無論問政過程中政治層面是否難以深入,無論權力監督是否順利,也無論領導干部是否配合,言出必行,新聞媒體都不應該放棄自身的輿論監督職責,因為媒體單位的失信會讓問政類節目失去公信力,失去長期建立的群眾基礎。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實踐,問政類節目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和觀眾基礎,但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需要跟隨時代腳步,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4]。在節目自身上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服務意識,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首位,將“我為群眾辦實事”進一步走深、走實。實踐中我們發現,節目內容在涉及房地產遺留問題、老舊小區改造、雙減政策、醫療衛生等方面時,播出期新聞熱線量倍增,網絡同步直播彈幕滿屏,群眾關注度非常高。可以通過宣傳片、熱線電話、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征集線索,在重要程度、關心熱度、能量強度等維度反復推敲,以群眾關心,群眾、需要為節目出發點,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為重心開展問政。
電視問政節目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批評性報道”,它與正面宣傳一樣是為了引導社會形態可以朝著積極健康,正面陽光的方向發展。問責、監督、批評、追蹤是手段、是方法,是為了把求真務實、為民服務的宗旨更牢固地貫穿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能得到群眾真心的擁戴和維護。
六、結語
新聞輿論監督從本質上來說是人民群眾的監督,是新聞媒體引導下的一種社會監督形式。問政類節目拷問著各級領導干部的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考量著領導干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也反映著政府改革創新的膽識和氣魄。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理解問政監督的意義和作用,充分發揮監督權力的作用。通過問作風、問服務、問管理、問執法、問效果、問落實,達到依法監督、科學監督、有效監督的目的,踐行主流媒體的核心價值,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增強問政節目的可看性和有用性,使之成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 張春林.輿論監督“山東現象”的啟示與展望[J].中國記者,2019(9):46-51.
[2] 李光輝.創新思維,融合發展,提升傳統媒體引導力——以蘭州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落實進行時》為例[J].中國廣播,2018(5):21-24.
[3] 李光輝.新型全媒體傳播平臺閾界拓展途徑探析[J].廣播電視信息,2020(1):55-58.
[4] 李家柏.新時期輿論監督性電視節目的路徑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