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催生了新的媒體傳播形態、產業形態和商業形態,傳統廣電媒體在時代的裹挾中,走進了融媒體時代,全新的傳播媒介、傳播理念,對廣電新聞采編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新聞編輯要主動擁抱行業變革,完成采編模式的升級迭代,才能保持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時代性、前瞻性和權威性,讓受眾在融媒體時代下仍舊信賴并選擇廣播電視,充分彰顯廣播電視在新聞播報方面的公信力和引導力。本文從新聞傳播載體與新聞資源渠道兩方面分析了新聞采編的特點,提出內容單薄、形式單一、專業限制是新聞采編模式創新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希望對新聞采編水平與新聞質量的提升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采編模式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采編的特點分析
融媒體時代,新聞發布方式、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聞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自由高效地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渠道發布出來,省去了中間環節,極大地提高了新聞采編效率。
(一)多元化的新聞傳播載體
融媒體時代下,受眾能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化設備,在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信息的獲取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行業由于高科技產品的研究和發展而朝著全新方向發展,時空對新聞傳播的限制變得越來越小,受眾能夠接收的新聞數量在不斷增加,這為新聞編輯的采編工作創造了較好的環境基礎[1]。新聞編輯能夠隨時隨地通過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工具,完成新聞稿件的采編,將編輯好的圖文、視頻等新聞內容,在移動平臺端口完成信息審核、發布,實現新聞信息的及時傳遞與交互。各類便捷的新聞媒介豐富了信息傳播的載體,有助于新聞編輯開展采編工作,也為受眾提供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
(二)多元化的新聞資源渠道
除了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傳播形式外,新聞獲取與傳播渠道還包括諸多新媒體,如各種圖文APP、檢索平臺、短視頻平臺等。相較于傳統新聞信息傳播,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與傳播自由度更高,人們既是新聞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與制作者,甚至一個沒有任何圖文的簡單視頻,只要拍攝者將視頻上傳到新媒體平臺,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新聞熱點,新聞報道門檻大幅降低,這提高了新聞信息傳播與獲取速度。但由于人們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發布的新聞信息可能存在失真與主觀性,所以新聞編輯需要考慮新聞資源的多元化特點,防止錯誤信息被傳播。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采編模式存在的不足
廣電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發揮著傳遞國家政策,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職責。新聞采編工作嚴謹,采編流程和工作模式相對固定。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廣電媒體不得不改變原有的采編理念以跟上時代發展,但由于廣電媒體的定位和功能,導致難以適應融媒體環境下的采編模式。
(一)內容單薄,對受眾群體的吸引不大
新聞信息制作門檻降低,新聞信息呈碎片化傳播。例如,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可能只是部分而非全部新聞事件,不僅內容單薄,而且可能內容失實,尤其是新聞制作者刻意剪輯或編輯的新聞信息,信息的不全面影響受眾的接收與理解,這也是廣電媒體新聞采編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某衛視的民生類節目《小莉幫忙》曾經播出了一個“婚宴逃單”的新聞,如果受眾單純看新聞,就會認為逃單的新郎是不占理的一方,但事實是婚宴承辦酒店欠新郎的錢,雙方提前說好婚宴的一部分費用直接抵賬,新郎也并沒有逃單行為,反而是承辦酒店倒打一耙,想借輿論壓力讓新郎全款結賬。此類新聞不僅容易誤導受眾,而且沒有遵循新聞信息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出現這一原因的主要是新聞編輯采編新聞時未能全面了解新聞,沒有深入挖掘新聞,對新聞信息直接進行主觀判斷。另外,部分新聞編輯責任感不強,容易照搬其他新聞內容,甚至直接將其他平臺的新聞換個標題就發布出來,不僅降低了新聞傳播價值,而且容易降低了受眾的信任度,失實與單薄的新聞內容不利于新聞口碑與品牌的構建。
(二)形式單一,互動性和趣味性不高
如今,新聞信息傳播形式更為多元化,除了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傳播方式外,微信、微博、各種APP平臺等也能傳播新聞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以及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對新聞編輯采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一些新聞編輯仍舊運用傳播采編模式,所以采集與編輯出來的新聞內容不能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廣播電視新聞具有多次循環播放的特點,導致受眾對新聞視聽興趣不高。此外,部分新聞編輯在進行采編工作時容易脫離受眾群體,所編輯的新聞互動性不高[2]。
(三)專業限制,采編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新聞采編水平是對新聞編輯采編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雙重考驗,可由于廣播電視編輯缺乏完善考核方式,一些新聞編輯采編知識與采編經驗不夠豐富,采編技巧較為欠缺,其不能全面收集與整合新聞信息素材,導致后期所制作與傳播的信息失真或不夠完善,所以新聞事實不能被有效真實還原出來,這也是新聞出現錯誤或是偏差的主要原因,如《小莉幫忙》節目中,“婚宴逃單”就是典型的偏差新聞。部分新聞編輯人員自身道德與價值觀出現偏差,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行業的正常、有序發展。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采編模式創新的必要性與途徑
進入融媒體時代,廣電新聞要在媒體市場繼續保持競爭力,必須要改變固有的新聞采編模式,與時俱進,強化創新能力,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徑。
(一)創新必要性
媒體融合是科學技術和媒體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媒介形態,其工作目標是資源共享與信息傳輸[3]。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即編輯在報道之前調查研究報道事物與對象并完成信息采集,隨后通過技術手段剪輯、編輯處理所采集信息,最后借助廣播電視等媒介完成播放。廣播電視媒體的核心環節是編輯采編工作,所以廣播電視媒體持續發展以及提升競爭力需要新聞編輯不斷創新采編工作。廣播電視的創新發展可以為有關機構以及整個媒體行業的發展提供借鑒、積累經驗,對媒體行業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響應號召,能積極迎接創新中的挑戰與壓力,創新自身采編思維結構,準確把握采編需求,在深入實踐與相互合作中實現采編創新[4]。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模式的創新發展,需要廣電內外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唯有將發展作為目標,改革作為手段,才能促使廣電一直處于發展潮頭。
(二)創新途徑
1.內容創新,保持新聞新鮮度
傳統新聞編輯采編一般采取程序化模式,即收集、處理與播出新聞信息,編輯在采編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程序的精準化,而且新聞內容的深度化,內容解讀與分析的不深入會直接影響新聞質量[5]。因此,新聞編輯應重視內容創新,改進自身采編模式,收集與整理素材時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增加新聞內容深度與新鮮度。融媒體時代下,受眾新聞獲取選擇權更大,廣播電視新聞需要堅信“內容為王”,內容創新不等同于胡編亂造,一定是基于事實的創新,新聞編輯獲得素材后應經過多方面的論證,能夠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例如,《小莉幫忙》報道過一則“安陽狗咬人”的新聞,新聞事件主要涉及狗主人與被狗咬傷的老人兩個對象,雙方所持觀點也完全不同,狗主人堅持自己的狗沒咬人,很長一段時間內秉承“拒不道歉、拒不賠償、拒不出面”的態度,但事件剛開始并未直接定義事件主要責任在狗主人,而是經過多次調查和求證才還原事件事實,將整個新聞事件多樣化的信息呈現給受眾,由受眾自己判斷新聞信息,受眾不會發生以偏概全的現象,可以及時了解事實真相。
2.形式創新,保證新聞效果
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采編工作主要是二次加工和創作前期收集、整合的新聞資料,體現新聞報道的針對性,所以新聞節目好評度與收視率在一定程度上受采編形式的影響。融媒體時代下,受眾更傾向于選擇碎片化的新聞閱覽方式,則意味著時效性強、短小精悍的新聞內容更受大眾喜歡,所以新聞編輯應當創新采編形式,編輯帶有時代特色的新聞。一方面,新聞編輯在進行采編工作時應考慮不同新聞類型的特點,如政治類與時事類新聞更為嚴肅,采編時應著重突出標題,通過標題吸引受眾,頁面布局上應追求視覺美感,遵循平衡性原則[6],民生類新聞則更為有趣,采編時多考慮受訪者感受,多使用口語化語言編輯新聞,特別是地方類新聞可使用當地語言,拉近和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新聞編輯應熟練使用傳統媒體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借助技術實現采編模式的創新,提升采編效率。比如,新聞編輯收集新聞信息時除了現場采訪外,還能通過互聯網平臺調查民意,或者將人們對新聞的評價作為新聞素材,此類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新聞素材更容易獲得認可和關注,從而保證新聞傳播效果。
3.關注民眾,增加新聞吸引力
新聞采編的目的是新聞傳播,最終接收者是人民群眾,新聞信息采編工作應基于受眾視角展開,通過受眾視角和受眾構建良好的關系,采編時注重和受眾進行互動,在互動中了解受眾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如微博、微信等都能成為和受眾互動的平臺,可以和受眾探討新聞熱點,受眾在互動和參與中對新聞內容有了更多期待。新聞編輯應盡可能深入基層,積極提升自身的腳力、眼力、腦力、與筆力[7],貼近與關注民眾生活,用新聞服務民眾,在民眾調查與采訪中了解民眾的真實想法與實際需求,通過新聞反映民眾關注點、解答民眾的疑惑。新聞采編時可靈活應用民眾感興趣的口頭語或是熱度較高的網絡語言,增加新聞吸引力,獲得民眾認同感,增強新聞報道效果。例如,部分受眾認為央視主持人通常都是比較嚴肅的,但近年來康輝、朱廣權等改變了受眾對央視主持人的印象,朱廣權被稱為新聞界的“段子手”,這主要得益于朱廣權的語言藝術,如其在學生們開學之際用“語文不會、數學崩潰、生物雞肋、物理心碎”等有趣的語言進行播報,然后告訴學生應當“珍惜時光,不進則退”,正是因為有趣的語言讓很多受眾直接被“圈粉”。新聞編輯還應當學習以點到面的采編技巧,即利用一個相關新聞點闡述與概況其他新聞內容,體現新聞采編與報道的多維性與全面性,讓受眾能夠理解新聞事件的內涵。例如,孫海洋、孫卓父子事件應上升到整個被拐兒童家庭以及對拐賣兒童事件的“零容忍”,姚策與郭威的“錯換人生”事件則應更多考慮醫院管理上的漏洞,同時應繼續追責與探討真相,用真相捍衛法律的尊嚴。
4.人才培養,夯實采編基石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主要依賴編輯人員完成,其是整個新聞采編工作的基石所在,所以加強對新聞編輯的培養至關重要。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平面、網絡等各類媒體逐漸實現融合,不同媒體的界限不斷消融,受眾信息的高需求以及傳播媒體的高科技化,對新聞編輯有了更高要求。廣播電視新聞應當加強對新聞編輯的專業培訓,同時應做好媒體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培訓,豐富新聞編輯的采編知識儲備與經驗,提升其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因為新聞采編需要較為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在抽絲剝繭中發現事實真相,同時需要在嚴謹思考中獲得真實客觀的結論,并可以對結論進行或有趣、或嚴肅的表達,還需要應對采編工作過程中的各種突發狀況,所以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當重視對新聞編輯語言表達、邏輯思維、事件觀察等諸多能力的培養。融媒體時代考驗的不僅是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專業度,還包括行為方式與思維模式等,新聞編輯除了日常培訓外,還應結合采編工作中的不足加強自我學習,除了學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采編知識與技巧外,還應重視新媒體新聞采編知識與技巧的學習,使自身成長為一個技術型、創新型與綜合性的采編人才。
四、結語
信息、廣播、數字等諸多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融合路徑不斷發展和變遷,全新的媒介傳播能夠讓受眾更加便利地獲取大量新聞信息。新媒體由于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較高的互動性、較豐富的內容而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互動性以及內容編輯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單一的傳播渠道也降低了受眾的觀看意愿。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能力直接影響新聞質量,所以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工作中應不斷創新采編模式,能在采編過程中要充分融合各類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以及對應的新媒體技術,從而推動廣電媒體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海波.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探究[J].新聞傳播,2020(6):85-86.
[2] 楊光富.融媒體下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探究[J].中國報業,2021(14):94-95.
[3] 吳芳.基于“互聯網+”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技巧及應對措施[J].傳媒論壇,2018,1(5):38-39.
[4] 劉存強.簡析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J].記者觀察,2019(30):58.
[5] 陳昆.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3):149-151.
[6] 李勇.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J].中國有線電視,2020(4):447-448.
[7] 丁晨.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探索[J].記者觀察,2020(3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