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湘凝
英美文學有多種形式,經過時間的沉淀,所蘊藏的文學作品已經逐漸走向多流派、多樣化,但這些作品在審美傳統與文化氣質方面有著頗多共同特征。同時,得益于這些瑰麗絢爛的作品,許多世界著名的文學創造者脫穎而出,一些代表個人色彩的優秀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無論是深厚底蘊的英國文學,還是充滿活力、熱衷于自由的美國文學,都屬于世界文明體系中一抹絢麗的風景。英美文學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英美文學中的優秀作品體現了英美文化的悠遠歷史,也正因如此,英美文學成為東方國家重點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英美文學展開研究,講述英美文學的發展歷程,對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展開深入分析。
一、英美文學發展概述
英美文學的發展能夠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初期,一些文學創造者時常會將古希臘中的故事素材作為文學作品的創造靈感,進而創作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除此之外,希伯來文化的存在為英美文學的創作與發展同樣帶來一些啟發,起到了比較顯著的促進作用。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特別是文藝復興后,英國文學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文學作品中的古典元素較為突出。
美國文學幾乎和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同時出現,較少受到封建貴族文化的束縛。美國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個人主義、個性解放的觀念較為強烈,這在文學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移民不斷涌入,各自帶來了本民族的文化,這決定了美國文學風格的多樣性和龐雜性。
從整體來看,英國文學更偏向于傳統文學,這與文藝復興、歷史元素有著直接影響;美國文學則更側重于新興文學,主要以英國文學內涵為依托,在此基礎上融入新興時代中的不同文化要素。在跨世紀的發展歷程中,英美文學之間有著比較密切的內部關聯,可以將其視為一個體系展開全面分析與研究,進而充分彰顯英美文學的藝術價值與內涵。
二、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
(一)古希臘文化的發揚
說起英美文學就必須提到古希臘羅馬文學,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過長期的發展,英美文學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
首先,形象描繪。古希臘中的文學作品都有著同一特征,那就是對個人力量的向往與崇拜,同時加入了一些理想主義。大部分文學作品會將力量、身體作為男性特征的描述,作品中的男性通常有著一身健美的肌肉,突出男性剛強、力量的一面。而在女性方面,更側重于女性的外表、容貌與身材,所有女神都有著婀娜的身姿,突出女性特有的曲線,充分彰顯女性的儀態萬方、傾國傾城。其次,思想體現。古希臘人相對比較開放,對個人價值與享受都特別重視,并將此類元素融入創作理念中,許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人神同等”的思想與情結。此外,還會有一些普通人批評、批判神的情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再次,人物描寫細致,通過細致的描繪方式彰顯人物的個體特征。一些英美文學中也包含此類內容,通過英美文學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使其得到進一步升華,提升自身藝術內涵與價值。
(二)基督教元素的傳承
縱觀英美文學的發展歷程,基督教元素也對其產生了影響,眾多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基督教文化元素的痕跡,進而促進基督教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基督教的經典著作《圣經》為例,一些英美文學作品中能夠直觀看到《圣經》中的語句,在人物名稱方面也是如此,部分文學作品中的結構、類別、描寫方式等都借鑒了《圣經》的創造理念。正是在《圣經》文學氛圍的渲染下,英美文學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身的藝術內涵也因此得到豐富。
(三)自由平等的追求
眾所周知,西方國家崇尚自由、平等,因此許多英美文學中都包含著關于平等自由的內涵。如騎士文學,就是以個人身份優越感為基礎,加強人格凝練,最終實現自由思想的集中傳播。又如人文主義文學,使用了直接、肯定的方式,追求個人價值與人性,因此促進文學作品對權力追求的實現。將這些文學元素結合來看,在審美傳統方面,英美文學作品彰顯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內涵。
三、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
(一)人性解放與啟蒙的追求
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不能用簡單概括的概念來形容。其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豐富的內涵、多元化的文化氣質。英美文學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期,英美文化就是在古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擴展為當下文化形式,也因此成為體現人文主義色彩的主要因素。同時,人性解放、啟蒙是英美文學熱衷的,對英美文學展開深入分析、調研后能夠看出,許多英美文學作品更傾向于崇尚自由,這一傾向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漸顯露。對于文藝復興而言,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而這些剛好與古希臘所保留的審美傳統吻合。就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來看,追求自由、主張人性啟蒙的、充滿個性的優秀文藝作品不計其數,直到如今,英美國家始終保留著這一思想觀念,也為許多讀者提供了大量優秀作品。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是代表之一,雪萊被世人稱為“詩人中的詩人”,他的詩作充滿了浪漫氣息與進步思想。雪萊十分熱愛大自然,他的許多作品中描述了自然景象,抒發了他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也正如此,許多年輕人十分喜歡他的作品。說起他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西風頌》。《西風頌》是一首風景詩,也是一首充滿政治抒情的詩詞。詩人使用出眾的寫作才能,表達了對當下社會腐朽勢力的不滿與憎恨,同時對斗爭終將勝利與光明未來充滿了無限希望。“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話看似平平無奇,但其中充滿了詩人對人性啟蒙與解放的狂熱追求,時至今日,這句話也時常被人們提起。
又如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著名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該戲劇知名度較高,經常被世人誤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說起《羅密歐與朱麗葉》,英國人對其有所了解,在我國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該作品中的故事情結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人們觀看時會不由自主地被劇中美麗善良的朱麗葉、勇敢真誠的羅密歐所震撼,作者使用抒情的手法,描繪了封建家族對于青年男女愛情的禁錮,并借此批判封建社會。不僅如此,作為悲劇戲劇的代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被作者賦予了濃郁的抒情色彩。作者用自己獨特的書寫方式,表達了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實現個性解放與婚姻自主的觀點,在作品創作完成后,受到了青年男女的一致好評,也因此流傳至今。
(二)現實與胸懷蒼生的重視
眾所周知,英美文學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文學與古羅馬文學,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沉淀后已經自成一派。由于受到起源文明的影響,許多文學作品中都能明顯看出兩種文學的身影,大部分優秀作品的題材都來源于英雄與神。古希臘作品的神具備諸多人性特征,作者站在神的角度去描繪人間百態,重點關注現實社會,給予反思與批評。正因如此,經過多年發展后,英美文學更加傾向于關注現實,形成了心系天下蒼生、重點關注社會現實的發展形態。仔細觀察、認真揣摩能夠發現,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重點描寫作品中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現象觸目皆是,從客觀角度折射出人類社會的現實與情感,暴露了社會的殘酷。值得一提的是,從表面來看,雖然這些文學作品更加側重于悲劇式描繪方式,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其中還體現了社會生活的關懷。
以英國著名長篇半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為例,這部曠世之作就用較大篇幅描寫了有關社會現實的各類內容。該篇文章重點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的悲慘生活,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身患殘疾,受到父母離去、自身健康約束以及悲慘童年的多方面因素影響,性格孤僻、害羞、靦腆。作者通過自己精湛、直接的書寫表達方式,描繪了菲利普從童年時期到長大成人接近30年的生活經歷,準確表達出一個青年對于生活的迷茫與失望。主人公菲利普并沒有就此放棄,他通過不懈努力逐步擺脫了生活帶給他的層層枷鎖,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從而真正走向成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與解放。文章前段重點描繪了那個年代社會的現實、丑陋,但在文章后段,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歸屬,為作品與主人公的悲慘童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由此可見,作者用質樸無華的文體,真實反映了主人公所處的殘酷現實社會,同時加入了人情冷暖。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作品不單單是被命運所操控的人性自由,更是對現實與蒼生的關懷。
(三)批判意識的強烈表現
當我們沉下心來,仔細剖析英美文學作品能夠發現,批判是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代表觀點,敢于批判更是代表許多作品作者的重要特點,許多作品中體現了批判意識。這一特點在美國文學作品中表現得更為強烈,一些美國文學作品中開始了對現實事件的批判,認真閱讀后能夠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批判意識。雖然美國文學發展時間較短,但一些作品中對現實的批判意識更加直接、猛烈。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作品的批判方式比較靈活,通常會使用幽默、詼諧的藝術加工方式,對社會進行諷刺與批判,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體現哲理。
以《傲慢與偏見》為例,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使用了當時比較流行的矯揉造作寫作方法,真實形象地反映出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起始篇章中交代了班納特夫婦的對話,雖然這段話使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了班納特夫人的意愿,但也側面表露出利益婚姻及母親的勢力,有較為顯著的諷刺效果。
《霧都孤兒》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利弗自幼從在孤兒院生活,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他的性格敏感又溫柔,也借此揭露了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作品中重點描繪了孩子使用湯勺刮碗底的動作,生動又形象地體現了孩子長期挨餓的困境,將孤兒院的冷漠與偽善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就此對孤兒院進行了諷刺與批判。
四、結語
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古希臘中所包含的神話元素對英美文學的起源與發展起到了較大影響,也是支撐英美文學走到如今的核心。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美的追求愈發明顯,也使英美文學得到了更多發展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加強英美文學探析,了解異域文學風情,學會欣賞不同之美。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