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弟
【摘要】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校本課程,其在幼兒發展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同一縣域內,由于縣情或鄉情及民俗風情等方面的同一性,導致校本課程開發沒有特色、建設缺少連貫、運用隨意性大、修訂止步不前等諸多問題出現。所以全面構建特色化、系統化、機制化的校本課程,并根據時代發展和幼兒需求有針對性地對校本課程修訂完善,能夠促進校本課程建設的長效發展。文章基于此,從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等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校本課程;問題;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7—0039—04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地方課程中最具有教育價值和開發價值的課程。選擇適合本園發展的、符合當地特色的校園課程,無論是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還是對幼兒園本身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形成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課程開發沒有特色。校本課程,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它的獨立性和地方性。相對于國家課程來說,校本課程與當地實際聯系更加緊密,在弘揚地方文化、傳承地方工藝等方面更具有優勢。但是從目前各園的校本課程開展實際情況來看,它的優勢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即沒有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課程的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是勞動教育、德育、社會實踐這幾個方面。當然,校本課程的切入點從幾個方面著手沒有任何問題,關鍵在于具體的內容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并提高幼兒參與的興趣,讓幼兒主動選擇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目前各個園內的校本課程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雷同現象,也就是說,實際中的校本課程都是整體劃一的內容,缺少差異性和特色性,這樣課程育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幼兒園的校本課程還沒有完全從應付檢查和表面工作的狀態中走出來,還沒有完全考慮幼兒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什么,更沒有考慮校本課程和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那么,校本課程開發完全就屬于紙上談兵。
二是課程建設缺少連貫性。各個階段的幼兒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對于外界的感知和事物的興趣也不相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即無論是基本框架還是具體內容,都應該有梯度發展。目前各個幼兒園開發的校本課程,這一特點體現得還不是很明顯,所有的校本課程都幾乎沒有體現出內容的連貫性和梯度性。有些幼兒園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積極開展“五育并舉”的校本課程,但都只是零星的、片段式的、一般意義上的活動。以勞動教育為例,這一活動開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大、中、小班幼兒的身體狀況、園內的場地情況等等,更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班級的活動,并且這些活動要有由簡到難的過程。但是,在實踐操作上,所有的班級都是在同一時間開展同一內容的課程,甚至有些幼兒從小班到大班都參加的是同一勞動,這樣的校本課程無法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無法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對于幼兒園來說,這樣的校本課程開展的意義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如何通過勞動教育或者其他內容的校本課程促進幼兒的發展與成長,這些重點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課程運用隨意性大。盡管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行開發的一門課程,可能由于教師專業能力的參差不齊,或者是對幼兒的發展考慮不周等因素,校本課程在開設上沒有國家課程嚴格,但是,說到底它也是一門“課程”。既然是“課程”,那么它的實施就具有規范性和規律性。無論是課時的安排,還是內容的設置,都要嚴格執行上級主管部門或者學校的相關規定,目前在這一點上,各個幼兒園還沒有做到位。特別是有些內容的設置“欠賬”較大,基本都是把零散的內容拼湊在一起,各個內容之間既沒有相互連貫,也沒有更迭交替,更沒有系統銜接,這樣隨意性地把各個內容搭配在一起,顯示不出校本課程的嚴肅性。再者,部分幼兒園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按照相關的課程規定開設,也就是說,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只是按照學校教師的主觀意愿不定時地開設。更有甚者,有的幼兒園找不到一套更適合本園系統的課程資源[2]。個別幼兒園的校本課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只是把園內的各類活動裝訂成冊,搖身一變就成了所謂的校本課程;還有部分幼兒園只是把其他幼兒園的內容改頭換面,然后變成自己的課程。所有這些問題都凸顯了校本課程無論是在內容選擇上還是開設上過于隨意,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相背離。
四是課程修訂止步不前。課程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修訂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準確地通過課程反映出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校本課程也應是這樣。通過校本課程的開設,既讓幼兒掌握一門生活技能,更為主要的是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當地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現狀,繼而發揚光大。特別是部分幼兒園開設的“非遺”等傳統優秀文化的校本課程,融合了本地風俗人情、地方特色、家鄉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這些優秀文化向外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民間藝人、本土專家都會結合時代不斷地修改完善,而校本課程也恰恰要反映這一民間智慧的過程。所以,校本課程應該主動反應這些變化并及時加以修訂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課程的作用。但是,目前好多幼兒園的校本課程從開設開始,很少有教師有意識地主動修訂完善相關內容。
當然校本課程出現的問題并不僅僅限于上述幾種,但是從當前的縣域實際情況來看,這四類問題是最為突出和亟待解決的。造成這些問題的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管部門不重視。從課程規劃來說,教育主管部門從來沒有對縣域內幼兒園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統一的規劃編排,也沒有審核認定,各個幼兒園各自為陣,選題難、隨意性大等問題不斷出現;從教育成果來看,主管部門沒有對校本課程開設的結果進行有效評價,也沒有專項督導,致使校本課程在課時量方面沒有強有力的保障。二是幼兒園不重視。對于校本課程內容而言,幼兒園開設的初衷不一,有些是因為應時應景,表面應付性開設,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有些是屬于半途而廢、虎頭蛇尾,剛開設時教師和幼兒的積極性較高,但隨著其他事務性工作和考核機制的偏向,校本課程沒有納入相應的考核,所以就自動放棄;還有一部分幼兒園教師專業水平和志趣不一,對于校本課程的內容,特別像技能類這樣的內容,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堅持開展下去,致使校本課程“走走停停”。三是家長不重視。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幼兒的教育特別重視。從觀念上來說,他們更為看重的是促進幼兒智力開發的課程,以及與以后文化課或者學業提升有關的內容,對于校本課程類的內容,不明確反對但也不大力支持,基本上形成了幼兒園單打獨大的局面;甚至連簡單的家務勞動,家長都會代替幼兒做,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背景下,校本課程很難在幼兒的心目中“撐起大旗”。
當前,不同地區、類型和條件的幼兒園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特色化園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3]。校本課程主要是為彌補國家課程教育的不足,給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范本,讓幼兒盡可能地從單一的家庭教育模式中走出來,融入更多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之中。構建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的校本課程,既可以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又可以讓幼兒園具有品牌效應。
一是堅持課程特色化。課程不是大雜燴,所以校本課程的內容不在多,而在于精。各個幼兒園應開發適合本園幼兒發展、反映當地優秀文化的課程,組織教師和相關專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本地素材和教育資源,特別是能夠反映出本地風土人情、歷史沿革、文物古跡、文化習俗、紅色資源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篩選、加工,形成圖文并茂的內容,再經過長期連續不斷地在幼兒園開設和完善,最終形成一門獨特的校本課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內容的選取上要具有單一性,也就是一個幼兒園一般情況下應只選取某一種類型的內容作為本園的課程,或者大、中、小班分別選取一個素材作為校本課程,這樣每個幼兒園、每個班級教授的內容、重點各不相同,就形成了特色化的校本課程。千萬不能把所有的本地特色都融合到一起形成雜而亂的現象,這樣的課程沒有取舍,幼兒難以掌握,也難以形成特色。因為在同縣域內,內容基本相同但編排體系各異的課程,只會給人龐雜紛亂的感覺。當然,要系統而又詳細地介紹縣域內的某種教育資源,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抽調人員專門編寫校本課程,各個幼兒園實施即可。
二是堅持內容系統化。幼兒剛剛從單一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脫離出來,或者說還未完全脫離出來,他們對于外界新鮮事物的接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校本課程在開設時也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知識,在按部就班中激發興趣。課程的開設一定要有梯度,各部分的內容既要相互銜接,又要呈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開設過程中,教師要明白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區別是什么,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什么,各個階段應讓幼兒掌握什么樣的技能和知識,最終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以勞動教育為例,在實際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幼兒教師只是單純地帶領幼兒參加一些種植類的勞動,并體驗勞動過程,讓幼兒明白勞動的艱辛,這其實只是一種活動,而不是課程教育。我們可以把勞動教育這個系統分解成不同的組成部分,比如在小班讓幼兒認識常見的勞動工具和植物種子,學會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種子發芽、成長、開花和結果的各個過程;在中班讓幼兒學習平整土地,懂得施肥、清除蟲害這些基本知識;在大班學習種植、除草、收獲等內容。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幼兒自己會構建出與種植有關的一系列過程,也會明白通過勞動帶來什么樣的收獲,那么校本課程的育人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并且各個班級的學習內容不同,但卻相互關聯,每年都呈螺旋式發展,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教育系統。
三是形成長效機制。之所以會出現課程教學隨意性現象的發生,除了教育評價和教學應付等方面的因素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專業技能無法跟進,比如繪畫、手工和器樂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對教師的專業要求非常強,所以這也是在課程實施中要注意克服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幼兒園要制訂統一的教學目標、實施方式、考核評價等體系,讓校本課程長效開展。對于部分課程特別是部分手工、繪畫等技能性的課程,如果幼兒園缺少專業的師資力量,可以積極聯系相關部門選派或者自己聘請民間藝人來園授課,應有效解決師資匱乏的問題。再者,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聯系本地的民俗館、博物館等,把教學的地點設在民俗館或者博物館,前期由雙方共同完成校本課程的開發,由專業人員和教師共同制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定期開展雙向活動,既可以解決幼兒園師資和場地的問題,也給幼兒營造了專業化的教學氛圍,更能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定期修改完善。在教學實際中,我們都把校本課程等同于校本教材,甚至理解為校本活動。因為從資料的收集、宣傳的報道等各方面顯示,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以外,其他的活動都歸結為校本課程,這是對校本課程的誤解。即便是如此,幼兒園在開展和使用的過程中都沒有對校本課程定期修訂完善,沒有吸納目前最先進的教育經驗,一直停留在剛開發階段的內容上。在校本課程使用的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內容的欠缺、過程上的錯誤、與時代步伐相比的滯后等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一直年年存在,年年得不到及時修訂,最后導致錯誤百出,漏洞越來越大。以民俗風情類課程為例,校本課程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民俗產生的原因、形成和演繹的過程、存在的形式種類等,但很少涉獵當前環境下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發展。社會飛速發展,有些民俗文化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么不適合時代的需要,要么傳承人匱乏,都漸漸消失、失傳或者沒落,這些過程要及時反映到校本課程中。對于現代社會不適合的民俗,及時剔除;對于因傳承人匱乏而沒落的民俗,校本課程更要側重反映,這既是對民俗的記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幼兒甚至是家長的傳承激情。所以對校本課程的修改和完善是極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園不能因噎廢食,致使校本課程的開展半途而廢。
當然,在開發和使用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有些是因為當前的教育環境、教育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有些是因為教師的專業能力、社會的發展要求導致的,不一而論,但只要能圍繞兒童健康成長這個中心,用心開發課程、用心開設內容、用心開展活動,那么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定會遍地開花。
[1]黃曉霞.淺談幼兒園園本課程發展的現狀及建議[J].中華少年,2017(24):232.
[2]蔡珍政.園本課程在區域活動中實施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對甘肅省A園的田野調查[J].甘肅教育,2017(23): 79.
[3]翁楚倩.提升幼兒園園本課程質量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16):90-91+94.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幼兒園構建五育并舉課程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089)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