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然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教育工作者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不能僅依賴“思政課程”主渠道,也需要將“課程思政”作為有效補充。疫情肆虐全球,一批中國企業家彰顯出大氣磅礴的擔當,為世界貢獻了中國力量和東方智慧。深剖其原因,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融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文章立足于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根本方向,分析將思政教育融入企業家精神培育的現實必要以及具體措施,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方面明確其邏輯理論,最后指明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在今后將面臨的嚴峻挑戰。
【關鍵詞】思政教育;企業家精神;中國文化;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7—0024—05
企業家精神作為橫跨認知心理學和創業學交叉領域的重要概念之一,重點關注企業家的心理和精神品質[1],是企業家掌舵企業關鍵成長階段所依賴的內在精神支撐。當下,“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部署,企業家精神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內驅力量,正在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誠然,甘肅地處西北內隅,企業家精神受到深層次制約。能否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方聯動機制,以高等學校思政教育為突破口,找到一條企業家精神培育與優化的路徑,激發企業家活力,解決現實困境?本文帶著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現有研究主要從認知角度對企業家精神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等進行研究,缺乏實踐層面的系統研究,而且鮮有高等學校思政教育與企業家精神培育的融合研究。本研究將聚焦思政教育根植企業家精神培育的路徑和方法,解構高等教育頂層設計的關鍵要素,響應新時代對高質量人才需求的呼吁,對豐富該領域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應用具有一定的貢獻價值。
本文采用探索性定性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文獻研究法以及跨學科研究法,涉及教育學、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等領域。旨在回答思政教育與企業家精神培育融合的必要性,以及思政教育如何根植企業家精神培育的實施路徑,屬于“Why”和“How”問題的范疇。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可以針對現有文獻尚未對思政教育和企業家精神培育融合的這一問題進行回答;其次,跨學科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可以對某一特定現象或問題作深入描述和剖析,拓展了理論研究邊界,彌補了單一學科縱向研究的缺憾和不足。
俗話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鑄心鑄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校園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主戰場。各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祖國的現實需要高度契合,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和價值導向,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思政教育元素浸潤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有效甄別和判斷外來文化,對于增強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培育企業家精神有深刻要義。
(一)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南聯合大學考察時指出,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高等教育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基本職能。而在這些職能當中,立德樹人是其根本。
傳統的“思政課程”隨著實踐的檢驗逐漸顯現出邊界性和局限性,這就需要“課程思政”發揮補充作用,與“思政課程”協調一致、通力育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定不移地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觀,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任知識傳授和靈魂塑造的雙重角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延安精神、長征精神,進一步推進社會公德和價值觀的形塑,確保學生收獲豐富的智慧滋養和精神砥礪,增強作為中華兒女的骨氣和精神底色。
(二)思政元素引領企業家精神培育是教學的現實必要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上指出:“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要深度挖掘優秀企業家的精神特質和典型案例,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家示范作用,造就優秀企業家隊伍。”企業家是就業崗位的提供者,是社會經濟的推動者,也是綜合國力的締造者。因此,培育和鍛造兼備高尚道德和優秀企業家精神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崇高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要求,時代新人應包括富有理想、有毅力、有擔當,企業家精神培育與思政教育在育人價值取向上高度一致[3],二者相互融合、協同育人。
1.追本溯源:深耕文化,厚植底蘊。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更加重視打造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親商重商環境,也使得新商業文化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的重要文化之一。探其根源,企業家精神原早在中國古代文明進程中就閃現出了熠熠光輝。例如,作為明清時期中國最強的商幫,晉商、徽商以“誠實守信、講求信譽、團結互助”聞名天下。他們遵循儒家精神,寬厚待人,誠信做事,以德服人,無論走到哪里,都受人敬重。再例如,中國近代民營實業家的楷模——張謇,展現出了蘇商精神的高貴品質。他固守“家國一體、大德為先”的儒家思想,大辦教育、慈善、公共服務;奉行“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財富觀,遵循道義,造福社會;堅持“以德興商、信守承諾”的經營之道,注重契約精神。張謇一生愛國,把實業救國、產業報國、企業興國作為基本宗旨和最終追求。沒有任何人的成功是偶然的,這些商人成功的背后,蘊藏著寶貴的商業文化精神,值得后代去深耕,并努力將這些精神財富厚植于心,外化于形。
2.聚焦當下:立足甘肅,摸清脈絡。從地理和歷史的維度看,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是從東南沿海向內陸地區依次遞減的。甘肅地處西北內陸一隅,受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人們千百年來致力于墾殖解決溫飽,屬于典型的地域文化與企業家精神雙重貧困地帶。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從事粗放的傳統農業活動,這種以使用價值為終極目標的自然經濟給社會發展提供的動力是有限的,對企業家精神的制約也是深層次的。人們一旦實現了溫飽,便會產生小富即安的思想,最終形成了“求穩、怕變、無法掌握命運”的低水平鎖定。
甘肅的近代化進程始于左宗棠經營的蘭州織呢局和蘭州機器局,后來經“清末新政”和北洋軍閥創辦的實業,到19世紀40年代左右,逾千百年不變的生產力機制開始有了變化的趨勢。但因地域貧困形成的重義輕利的儒家倫理和崇尚與世無爭的價值取向,再加上甘肅實業濃厚的官辦性和嚴密的層級體系以及國民黨統治下的繁重稅捐和通貨膨脹等制約因素,甘肅錯過了本可以早日走上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契機。甘肅,這個在當時農業文明深厚、官僚主義僵化、市場理性淡薄、現代意識落后的地域注定不會成為企業家精神萌生的溫床。這種基于物質貧困產生的精神貧困,在后來的經濟發展浪潮中也得以印證。改革開放時期,江浙滬一帶的貧困地區緊緊抓住了黃金機會,一大批中小企業風起云涌,而甘肅卻對這一發展機會缺乏敏感和勇氣。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企業家精神培育的養分
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是我黨歷史上首次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國家戰略高度來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意志品質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甘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匯聚了厚重的人文智慧哲學和優秀的管理思想,這對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弘揚和傳承是高校的本分,也是高校被寄予的期望。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思想,指明了自我道德修養是處世最核心的部分。沒有立德修身的根本,就不會有家興、民族興;孔子主張“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對于企業家而言,“敬”就是童叟無欺、敬業樂群;朱熹說,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用最認真嚴謹的態度看待事業,精益求精、心無旁騖;墨家則主張“兼以易別”,愛人如愛己,仁愛共濟;“五常”告誡世人凡事以德為先,“仁”是道德的最高標準。這些幾千年來積淀的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文化育人導向,厘清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和取舍,將東方智慧中的“善惡之辨”“榮辱之辨”“是非之辨”體現得淋漓盡致[4]。
眾所周知,德國人嚴謹,英國人規范,日本人敬業,美國人創新,每個國家的文化特征都是歷史積淀。今時不同往日,我們無須對西方文化過度追捧,而是要守護和傳承好屬于中國人的“基因”。中國戰勝疫情的決心和智慧正以大氣磅礴之勢告訴全世界:中國力量正在崛起。這股力量來自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來自烙印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領。
(一)穩抓課堂教學
經濟管理類專業是為祖國培養商界精英的搖籃,企業家精神培育理應始于此類課堂。以筆者多年來教授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堅持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以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職能為主線,即從工作設計與分析、人員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與激勵、薪酬管理與福利等,有機融入我黨光榮歷史、紅色故事、革命精神等思政元素,用一個個鮮活的企業家事例感化學生,培養學生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的民族性格,浩然正氣、先人后己的紅色品格,崇尚“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和愛國敬業、創新發展的企業家精神。突破沉悶的傳統教學模式,堅持思政育人、專業育人與學生需求的高度統一,發揮好專業集群的優勢,守住課堂育人的主陣地,并聯合經濟法、創新創業教育、公司治理等相關課程,協同培育企業家精神。
(二)豐富校園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是師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校訓和校園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校園文明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且深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活動,代表著全校的精神風貌,也是衡量一所學校的內核指標。要立足校訓精神,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興趣社團、志愿者團體、創客空間、企業家沙龍等的建設,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講一個勵志故事”“對話心中的英雄企業家”等,將富有中國特色、順應時代潮流的企業家成長規律潤物無聲地植入學生內心,滲透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增強文化自信,夯實學校的內涵發展。
(三)加強社會實踐
內外平臺聯動,落實知行合一。結合本校特色、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延伸到社會,豐富調研活動、志愿服務、基地(企業)現場教學等形式,將習得的理論知識完整地投放到社會場景,實現理論的鞏固、技能的檢驗、精神的塑造以及文化的生成。企業和社會是企業家長期工作的場所和賴以發展的平臺,早日進入社會了解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和產業文化深厚的力量,學習優秀企業家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契約精神和創新精神,領略實業背后的精神財富,能有效激勵在校學生的斗志,堅定“四個自信”。
(四)提出“真善美”引領的企業家精神培育環扣模型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晴雨表,要時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全科教育中,尤其是“真善美”的思政元素。結合多年的教育經驗和心得,筆者首次提出了“‘真善美’引領的企業家精神培育環扣模型”。該模型遵循的第一大基本原則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教學過程中將“個人品德建設、愛國主義思想、敏銳的政治意識、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等內容融會貫通于教學中,實現企業家精神培育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并重,培養出具有高尚情操、較強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內生性能力的人才。

“真善美”引領的核心價值觀在環扣模型中處于核心地位。這是因為“商亦有道”,任何違背人性、違背自然、違背真理的企業活動都終將無果。如果企業家善惡不分,毫無良知,那么國家也沒有未來可言。唯有秉承以仁為本、以德為先,懷著惻隱之心和社會溫情的價值準則,方能篤行致遠。環扣模型的中間層是“知識、技能、能力素養對學生的引領和啟發”,這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這些知識技能是大學生贏得未來的武器和鎧甲,只有“裝備精良”,才能“以一敵百”。環扣模型的最外圍是首創精神在學習、工作中的實踐應用。誠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會成為企業家,我們期待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用創新、開拓、思辨的眼光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素養,引導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
教育與國運密不可分。高等教育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責任,擔任著立德樹人、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多重職能,要踐行這些職能無一能離開思想政治的熏陶和引領。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充分挖掘其深刻內涵,打造“有營養、能解渴”的高品質課堂,以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和精神加持,高屋建瓴地構建學生豐富而深遠的內心世界。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讓信息傳播、輿論生態、媒體權限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范圍、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都遠超我們的想象。大學校園是開放的,網絡信息無孔不入,這給思政教育和網絡安全保障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場機遇。我們要主動將工作積極拓展和延伸到網絡空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到網絡文化體系,乘好全媒體時代的“東風”,打造形式多樣、意義深遠的網絡文化活動,搭建豐富多彩的數字化素材中心和資源媒體庫,建設優質的微課程、微視頻,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結合。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環境,有力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糟粕文化的入侵。對于優秀企業家愛國護家、誠信守約、敢于擔當、回饋社會等可貴品質通過網絡渠道宣傳報道,促進思政教育和企業家精神培育的優勢互補、協同促進。
[1]苗偉艷.榆次老城映現晉商風韻[J].文化產業,2021(15):20-22.
[2]羅一民.張謇與蘇商精神[J].世紀風采,2020(12):9-11.
[3]王建林,周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教育文化育人融合的路徑優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7):84-88.
[4]焦連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06):34-36.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