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佟玉平
摘 要:當人類站在當下文明轉型的時代高度,為其徹底擺脫生存困境提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歷史目標時,可以從莊子的生態(tài)觀中獲得重要思想啟示。更近一步說,自然生態(tài)沒有國界,面對它的是全人類,《莊子》生態(tài)話語中的積極因素通過現(xiàn)代意識闡釋,應該跨出國界,融匯到人類歷史的全球化時代洪流中,這就要對其生態(tài)話語的譯介與傳播引起高度重視,而譯者在上述外宣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關注《莊子》生態(tài)思想英譯實踐中的譯者研究符合時代要求。
關鍵詞:譯者意向性;生態(tài);詞匯層
詞匯更高級的單位是句子,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它由詞、詞組(短語)構成,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告訴別人一件事情,提出一個問題,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種感慨,表示對一段話的延續(xù)或省略。譯者選用不同句式在譯本序言中對與作者、 原文本、原文思想、翻譯心得等相關的意向內容進行表述,是譯者生態(tài)意向差異化表征的重要體現(xiàn)。本研究將從平均句長、特殊句式等層面展開論證。
本研究以BNC Sampler書面語料庫的平均句長為參照, 利用Word Smith Tools 8.0對三個版本《莊子》英譯序言的平均句長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理譯本序言平均句長為21.52個單詞,華譯本為31.66,汪譯本為20.90,BNC Sampler 書面語語料庫為18.57,平均句長數(shù)值越大,說明句子結構越復雜。其中,華譯本序言平均句長數(shù)值最大,說明其語言表達更傾向于較長的句子,每個句子所承載的信息量更大,句法更為復雜,而理譯本和汪譯本相對較短。究其原因:首先,華茲生作為英語的本族語者,其對語言的掌握和運用一定更加嫻熟。其次,華茲生意向于文學視角下的《莊子》英譯,譯本整體的語言呈現(xiàn),更傾向于融意向性、隱喻性和審美性為一體的文學類語言。文學語言是經(jīng)過高度加工、符合規(guī)范化的語言,是民族共同語的高級形式。譯者采取此方式,可使表達方式更加豐富和生動。以上兩因素,共同促成華茲生譯本平均句長遠高于兩個平行譯本,更遠高于本族英語使用者的平均句長。
上文對《莊子》三個英譯序言的平均句長進行宏觀分析和統(tǒng)計,下面以三位譯者使用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情況為例,關注三位譯者對特定句式使用的傾向性,以點帶面分析句子主觀選擇所體現(xiàn)的譯者意向性表征方式。具體分析步驟為,使用統(tǒng)計和分析工具Ant Conc3.3.5w,選用Clusters 選項卡功能,檢索三譯本使用頻率超過3次以上的which及其左邊相鄰詞的搭配情況。結果顯示,理譯序言的句子總數(shù)為902個,華譯序言的句子總數(shù)為281個,汪譯序言的句子總數(shù)為522個。理譯序言中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共有116個,占句子總數(shù)的12.9%,不同搭配有81類,使用頻率超過3次以上的相關詞簇是to which、of which、in which;華譯序言中 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共有35個,占句子總數(shù)的12.5%,不同搭配有18 類,使用頻率超過3次以上的有in which、of which、with which;汪譯序言中which 引導的定語從句共有28個,占句子總數(shù)的5.3%,不同搭配有24類,使用頻率超過3次以上的有in which。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占句子總數(shù)百分比最高的是理譯本,與其數(shù)值較為接近的是華譯本,使用頻率超過3次以上的which詞簇析出均是三類,而汪譯本兩方面指標數(shù)值均最低。誠然,which 是英語中對句型從簡單到復雜進行擴展的常用手段之一,其使用分布狀況可顯性體現(xiàn),作為英語本族語譯者的理雅各和華茲生更傾向使用結構更復雜、句長更長的句型,語言表達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書面語的使用特征。比較而言,華茲生作為非英語本族語譯者,對于長句的運用稍顯式微,表述上多用短句而少用長句。連淑能(2010:89)認為英語的句子成分,“有長短幾乎不加限制的短語和從句,從句中還可以有從句,再加上各種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修飾成分,這樣一來,這些各式各樣的長短成分,通過豐富而靈活的連接手段,可以接成枝葉橫生的‘參天大樹’”。可見,長短句交替使用才是語言表達的有效方式,不能一味推崇復雜句式的使用。
譯者生態(tài)意向性的表達,基本前提是將語言符號作為媒介,在一定思想模式下對自身命題內容進行表述。本小節(jié)主要從宏觀層面對三位譯者在序言部分的語言特征展開論述,涉及平均句長、復雜句式等的分析論證。三位譯者采用的不同語言表征方式,直接反映其生態(tài)意向性的差異化,相關研究成果對圍繞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大有裨益。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青年項目“《莊子》生態(tài)思想英譯的譯者意向性表征研究”(項目編號:L20CYY008)的階段性成果;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校級項目“在華留學生對莊子生態(tài)思想的認知接受研究”(項目編號:X202110149057)的階段性成果;2021年度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培養(yǎng)對象委托課題“《莊子》生態(tài)思想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21slvtkt-078)。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