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學的思想方法滲透進一切領域,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數學的教育功能逐漸轉向關注數學工具性、數學方法的應用性。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應用性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明確強調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面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并且提出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更要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在分析課程標準關于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界定基礎上,本文提出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理論依據,并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提出相關的策略。
1.如何理解數學應用意識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新課程標準)關于數學應用意識的劉畫,為我們理解數學應用意識提供了基本依據。它提出,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只有學生能夠意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真正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2)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實際問題,能夠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體現,也是能否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實際的關鍵。
2.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建構的是可以應用的靈活的知識,而不是呆板的書本知識。當學生在實際中的應用時,若能使之成為良性循環,他們將受用終身。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1)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生活處處充滿著數學,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興趣。比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架、電線桿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的穩定性,并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使學生學得容易且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和體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運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3.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學生帶到學校大操場的一塊空地上,讓學生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個面積是30平方米的花壇,可以有多種設計方案。學生對這道題積極性十分高,他們幾人一組,一邊測量邊設計,顯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設計出十幾種圖形優美、很有創意的花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把教學過程看作問題解決過程,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在解決這問題時,先要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重新進行組合,有一個新的認識,然后要對分割法、平移法、面積相加減等方法進行選擇,看哪些方法更適合于設計,方式得到擴展。這樣,在設計過程中,既解決了沉重的基礎知識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有拓寬了長方形的知識(計算簡單的組合圖形),更為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實踐鍛煉的機會,強化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數學實踐活動,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學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設都是離不開數學應用的。讓學生參與其中,無疑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大有好處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實踐活動,這個工作可分兩方面進行:ー方面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要聯系家長配合老師,大膽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讓學生參與家庭管理活動。讓他們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糧、副食、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搜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你家一周共需開支多少錢?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800元左右的熱水器,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從家庭這一特殊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數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境中,通過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