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湘明
摘? 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是課程育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性要求。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中依然存在重大現實困境,為此要從課程教學的整體化設計、師資隊伍的合作化設計、運行機制的一體化設計等方面來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1-0189-04
Abstract: Bo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But at present,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still exist significant realistic predicament, therefore from the integrativ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s troop of the cooperative desig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design aspects to buil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時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高職院校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要厘清協同育人模式的內在邏輯,把握其中的價值取向,把脈協同育人面臨的現實困境,探索立德樹人視域下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路徑設計,切實發揮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合力效應。
一、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的內在邏輯
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是課程教學。厘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內在邏輯,是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的關鍵所在。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相對獨立性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課程,在屬性上存在差異。一方面,“思政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對大學生全面、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課程思政”是指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外的其他課程,包括專業課程,也要承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政治素養,尤其是通過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內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思政課程”是全體在校高職學生的必修課,學生都要通過課堂教學等顯性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學習。而“課程思政”主要是通過專業課來進行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的專業內容不同。“課程思政”就是要根據不同的專業內容來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育人一種新的重要呈現形式。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性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育人方向上具有“同向”性,也就是說它們的育人“方向”趨于一致;同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育人步調上具有“同行”性,也就說他們的育人“步調”趨于一致。這就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性。
一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性。這方面主要表現在政治、文化和教育目標等方面。在政治方面,“課程思政”要與思政課一樣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四個自信”、筑牢“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共同提高高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政治認同感。在文化方面,二者都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課程思政”比較隱性,需要認真發掘才能夠把握其中的內容。因此“課程思政”要根據思政教材中有關價值觀、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內容,在思政課程的引領下,“課程思政”朝向同一個方向,共同形成文化自信。在教育目標方面,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就是要承擔“培養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人”這兩個根本任務。這就要求二者的育人目標要與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高度一致。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
二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行性。二者雖然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相對獨立課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這兩類課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既相互補充,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第一是要在共同一致的育人方向基礎上共同構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二者的特點和優勢,共同做好立德樹人。第二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要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思政課發揮著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課的教學中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專業課和其他公共基礎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技能和公共基礎知識時,要結合專業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是在教學資源、教師資源等方面要進行共建共享。思政課教師要與專業課教師和公共基礎課教師共同研討協同育人的問題,互相學習,共同促進。思政課教師要幫助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專業課教師要幫助思政課教師如何在思政課進行中緊密結合專業特點。同時,思政課教師要與專業課教師和公共基礎課教師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二、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的價值取向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鏈接紐帶,核心內涵都是育人,育人的本質在于思想價值引領[2]。構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立德樹人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性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3]。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將立德與樹人相統一,不能夠出現重技能培養,輕思想教育的情況。要注重培育又紅又專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做到將“德”與“才”統一起來。
一是將“育人”與“育才”相統一。職業教育一方面要通過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專業需要的科學素養。另一個方面要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在德行修養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要符合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的那樣,“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4]。
二是將課程整體性與協同性相統一。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并不是隨便將一些課程拼湊在一起,而是圍繞職業教育的價值目標,將相關課程科學合理地搭配在一起,包括專業課、公共基礎課等課程,這些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任何一門課程離開了這個整體就難以發揮應有的價值。同時,職業教育的某一類課程又是一個完整的子系統,他們有完整的課程結構和知識要素。這些不同類型的子課程體系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共同構成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并起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二)為誰服務是我國職業院校的根本性問題
職業教育中的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都是黨領導下的學校,也面臨為誰服務的問題。一是要為人民服務。我國職業院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學校,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依靠人民辦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二是要為治國理政服務。黨的治國理政與為人民謀求利益是一致的。職業教育為人民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為黨的治國理政打下文化基礎、提供智力支持和培養優秀人才。三是要為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我國高職院校發展迅速離不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反過來,高職教育的發展也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職業教育要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三、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的現實困境
思政課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課程思政”是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信仰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科學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與創新能力,是思政課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還存在如下一些困境。
(一)協同育人效果有待加強
目前,互聯網的普及給職業院校的學生帶來了學習、生活和行為上的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視野更加寬闊,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得更加復雜,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多樣性的需求。職業院校“思政課程”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變得越來越明顯。
從目前來看,還有一些職業院校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中存在以理論灌輸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缺乏方式上的創新。再加上學校對學生的了解不夠,思政課教師傳授的思想政治理論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在職業院校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果不佳。
(二)協同育人的師資隊伍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5]。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這一關鍵主體在教育教學中所起的橋梁紐帶作用,尤其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過程中,對兩方面的師資隊伍要求更高。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專業課教師“不懂思政”“不會思政”“不愿開展思政”的情況。所以,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自覺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深入研究怎樣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專業課程之中去,是職業院校落實“課程思政”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對專業教師要求更為嚴格,它要求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徹底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挖掘專業課程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到專業課程當中去,并且要深入淺出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把握好學生的“智”與“德”的關系,實現教書與育人融為一體,防止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互不相干、各行其是,甚至相互對立的局面。
(三)協同育人的機制有待完善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
從目前來看,“課程思政”的運行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職業院校對于協同育人的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更無法操作落實;二是職業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機制比較粗糙,缺乏合理的機構設置。三是在具體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成規模的管理和運作體系,職責劃分尚不明晰。
四、構建協同育人模式的路徑設計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的核心是回答構建過程中的路徑設計問題,即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路徑構建設計,主要包括協同育人教學整體設計和體制機制設計。
(一)課程教學的整體化設計
習總書記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6]。眾所周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課程,他們之間存在不同的場域,要將兩者協同育人,就要將兩者在教學體系上進行全面的整合設計,解決他們的內在結構性矛盾,達到協同育人的目標。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整體化設計。一是合理科學地設計課程體系,努力構建由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組成的“三駕馬車”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門課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實現在教學層面的“三全”育人。二是設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互補充的教學內容體系。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將專業課的元素融入到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有機融合,提升學生在思政課程的學習中對職業素養的獲得感。同時,在專業課的教學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的內容滲透到專業教學中,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三是進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設計。要發揮好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思政課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發揮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要充分利用專業課實踐教學基地,發揮企業與學校進行的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幫助學生運用思想政治理論來指導工作實踐,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培育工匠精神,涵養思想政治素質。此外,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積極開發慕課等網絡課程,打造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相互融通、相互補充。四是合理設計教學團隊。協同育人不是由某一科教師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還需要吸納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黨政管理干部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共同組成教學團隊,一起承擔協同育人的責任。
(二)師資隊伍的合作化設計
“課程思政”教師隊伍與“思政課程”教師隊伍相互聯誼,互相促進,這并不是要將專業課教師變成思政教師或者把思政教師變成專業教師,而是要把“課程思政”教師隊伍與“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凝聚起來,真正實現“兩方面體制的融合、資源的整合和工作的配合”[7],形成協同育人的強大隊伍合力。
一方面,要發揮“思政課程”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師的正面引領。“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專業知識比較深厚,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相對不夠,從專業知識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不足,敏感性不強,不知道怎樣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地融合起來,以至于出現“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學存在“兩張皮”現象。基于這種情況,“思政課程”教師隊伍要幫助“課程思政”教師隊伍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促進專業課教師在教書時加強育人,從而在專業課中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學校要根據教師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思政課程”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座談會,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同時要將“思政課程”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結成對子。每一個思政課程的教師對應一個或多個專業教師,及時掌握黨和國家最新政策和相關的重要指示精神,幫助專業教師深入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找到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切合點,深入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育人素材,在專業課教學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滲透,“實現專業授課中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8]。通過思政教師的幫助和影響,專業課教師深刻把握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主動承擔“課程思政”建設使命。
另一方面,要將“思政課程”教師隊伍與“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形成合力。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教師缺乏自覺參與“課程思政”的能力,要動員全體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思政課程”教師隊伍與“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加強合作,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從而提高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整體效果。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加強黨支部與其他教育主體的協作,做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形成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
(三)運行機制的一體化設計
當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在高校廣泛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依然存在機制體制上的問題,尤其是體制機制運行一體化的問題。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解決誰來設計協同育人機制體制的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各高職院校普遍是由教務部門對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進行規劃設計,還沒有上升到學院的頂層設計。協同育人需要在全校范圍內,舉全校之力開展實施,學院黨委要擔當起主體責任,對協同育人體制機制進行統籌規劃。同時要成立上下聯動的體制機制,為有效開展協同育人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上的保證。二是做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監督和評價機制。要調動教務、人事、科研和教學系部等共同參與、制定協同育人的監督與評價的相關標準和考核體系,使得協同育人的監督與評價體系既相互獨立又形成系統,從而達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監督與評價機制的一體化。
五、結束語
總之,職業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要把握時代脈搏,探索協同育人的邏輯理路,在理論指導下做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實踐工作,著力解決育人隊伍的互相脫節、育人機制的互相割裂等問題。做好制度創新和加強保障機制,多方聯動,形成合力,確保職業院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發揮實效,形成長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2]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8-05-03.
[4]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6]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7]楊曉慧.以“大思政”理念創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 (9):6-8.
[8]石麗艷.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41-43.563B0640-873E-4643-A4E3-6BBE60A97674